一种诱捕害虫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5083049发布日期:2018-08-04 11:00阅读:998来源:国知局

本实用新型属于害虫防治产品领域,尤其涉及一种诱捕害虫装置。



背景技术:

面对现今严重的环境污染和严峻的生态状况,人们已经日渐明白,应该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因此,环境友好的绿色农业害虫防治技术空前的被需要,利用天然或者人工合成的诱捕剂去诱杀危害作物生长的害虫的防治技术不断的涌现出来。

现今的绿色防治害虫方法中,有利用物理声波或光反射等物理防治法,虽然物理防治较为安全但效果常不太理想;相对来说,利用人工合成的杀虫剂、趋避剂等化学方法的更为有效,但是容易危害人体健康和对有益和有害的昆虫均杀灭,不符合绿色农业的理念。

因此,研发出一种诱捕害虫装置,用于解决现有技术中,无法同时兼顾良好的害虫诱捕效果和绿色防治的技术缺陷,成为了本领域技术人员亟待解决的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有鉴于此,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诱捕害虫装置,用于解决现有技术中,无法同时兼顾良好的害虫诱捕效果和绿色防治的技术缺陷。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诱捕害虫装置,所述诱捕害虫装置包括:外壳、诱捕剂释放单元、发光单元以及害虫进入单元;

所述外壳包括相互连通的第一外壳和第二外壳,所述第一外壳为透明结构,所述第二外壳为不透明结构,所述第一外壳设置于第二外壳的上部;

所述诱捕剂释放单元设置于所述第二外壳内部,所述害虫进入单元设置于所述第二外壳,害虫通过所述害虫进入单元进入所述第二外壳,所述发光单元设置于所述外壳的内部。

优选地,所述第二外壳的内部设置有镜面反射结构。

优选地,所述第二外壳的外表面设置有色彩吸引层。

优选地,所述第二外壳的底部设置有害虫收集单元。

优选地,所述第二外壳的底部设置有孔状结构。

优选地,所述孔状结构的外部设置有纱网。

优选地,所述第一外壳与第二外壳内部的连接通道为第一通道,所述第一通道的直径大于所述害虫进入单元的直径。

优选地,所述第二外壳的内壁设置有光滑涂层。

优选地,所述诱捕害虫装置还包括:挂钩,所述挂钩与所述第一外壳的顶部连接。

优选地,所述外壳为鲜花形状或果实形状。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诱捕害虫装置,所述诱捕害虫装置包括:外壳、诱捕剂释放单元、发光单元以及害虫进入单元;所述外壳包括相互连通的第一外壳和第二外壳,所述第一外壳为透明结构,所述第二外壳为不透明结构,所述第一外壳设置于第二外壳的上部;所述诱捕剂释放单元设置于所述第二外壳内部,所述害虫进入单元设置于所述第二外壳,害虫通过所述害虫进入单元进入所述第二外壳,所述发光单元设置于所述外壳的内部。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技术方案中,诱捕剂释放单元释放诱捕剂的味道通过害虫进入单元散发,同时配合以发光单元的光诱导作用,有效诱导了害虫通过害虫进入单元进入装置内部,两种诱捕方式共同配合,确保了良好的诱捕效果;整个诱捕过程无需喷施投放农药杀虫剂,绿色环保,对环境不造成破坏,避免农药残留、滥用。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诱捕害虫装置,解决了现有技术中,无法同时兼顾良好的害虫诱捕效果和绿色防治的技术缺陷。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提供的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一种诱捕害虫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一种诱捕害虫装置的仰视图;

其中,第一外壳11、第二外壳12、孔状结构121、诱捕剂释放单元2、发光单元3、害虫进入单元4、害虫收集单元5以及挂钩6。

具体实施方式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诱捕害虫装置,解决了现有技术中,无法同时兼顾良好的害虫诱捕效果和绿色防治的技术缺陷。

为使得本实用新型的目的、特征以及优点能够更加的明显和易懂,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下面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非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它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请参阅图1和图2,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了一种诱捕害虫装置,包括:外壳、诱捕剂释放单元2、发光单元3以及害虫进入单元4;外壳包括相互连通的第一外壳11和第二外壳12,第一外壳11为透明结构,第二外壳12为不透明结构,第一外壳11设置于第二外壳12的上部;诱捕剂释放单元2设置于第二外壳12内部,害虫进入单元4设置于第二外壳12,害虫通过害虫进入单元4进入第二外壳12,发光单元3设置于外壳内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诱捕害虫装置,解决了现有技术中,无法同时兼顾良好的害虫诱捕效果和绿色防治的技术缺陷。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中,发光单元3所发出的光亮,通过透明结构的第一外壳11投射至装置的外部,吸引害虫飞至装置附近后,通过害虫害虫进入单元4飞入装置内部;此时,进一步地,诱捕剂释放单元2所释放的诱捕剂可通过害虫害虫进入单元4飘散到装置的外部,起到更好地吸引害虫的效果,与发光单元3配合,共同起到了最佳的害虫诱捕效果。

在实际应用的过程中,诱捕剂释放单元2中可盛放具有浓烈香味的诱捕剂,也可以是果蔬汁液、昆虫性激素溶液以及芳香精油等,亦或者是果蔬切块、腐肉、动物排泄物等固体诱捕剂,根据实际诱捕需求,释放不同类型的诱捕剂。

进一步地优化技术方案,为有效确保在害虫进入装置内部后,不容易逃逸,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诱捕害虫装置中,第二外壳12的内部设置有镜面反射结构。镜面反射结构一方面可以起到加强发光单元3发光效果的作用,由于大部分害虫的趋光性,使得害虫不容易逃逸;另一方面,镜面反射结构还可以起到使害虫迷失方向的效果,使害虫在装置内部乱飞,很快由于体力耗尽而死亡。

为起到更好地加强对于害虫吸引的技术效果,尤其是在白天的时候,强烈的日照会显得发光单元3的发光效果不太明显,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中,第二外壳12的外表面设置有色彩吸引层。色彩吸引层可以起到吸引害虫飞近的效果,与发光单元3相互配合补充,不管是在白天还是晚上,都可以对害虫起到很好的诱捕效果。在实际应用的过程中,色彩吸引层可选用亮黄色、鲜红色或者是翠绿色等鲜艳的色板,也可根据实际的诱虫需求进行个性化选择;同时,色彩吸引层还具有一定的美观效果,带来美的享受。

为便于诱捕害虫装置的清洗维护,同时防止害虫的逃逸,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诱捕害虫装置中,第二外壳12的底部设置有害虫收集单元5。当收集到害虫时,只需拆下害虫收集单元5进行清洗即可,装置的维护保养更加方便快捷。在实际应用时,还可以在害虫收集单元5中放置一些液体,当害虫飞入害虫收集单元5后,里面的液体可以打湿害虫的翅膀,使其无法飞起。

为防止夜间的露水或者是雨水进入装置内部时,装置的内部湿度过大而导致发光单元3的损坏或者是影响诱捕剂释放单元2的释放效果,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中,第二外壳12的底部设置有孔状结构121。凝集的液体可通过孔状结构121排出,同时,孔状结构121还可以与害虫进入单元4共同配合,形成气流通道,促进诱捕剂释放单元2中诱捕剂的释放效果。

为防止害虫进入装置内部后,通过孔状结构121逃逸,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中,孔状结构121的外部设置有纱网。

进一步地优化技术方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诱捕害虫装置中,第一外壳11与第二外壳12内部的连接通道为第一通道,第一通道的直径大于害虫进入单元4的直径。此时,已经迷失方向的害虫会更愿意通过宽敞、明亮的第一通道进行逃逸,诱导害虫远离害虫进入单元4,更有利于防止害虫进入后的二次逃逸。

更好地优化技术效果,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中,第二外壳12的内壁设置有光滑涂层。光滑涂层的结构设计,可有效确保害虫飞入后不会聚集在第二外壳12的内壁上,而是顺着内壁滑下,有利于装置的日常清洗维护。

为便于装置的安装固定,便于拆卸的同时确保良好的固定强度,不会由于轻微的碰撞或吹风而掉落,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害虫诱捕害虫装置还包括:挂钩6,挂钩6与第一外壳11的顶部连接。

为进一步起到形诱的技术效果,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中,外壳为鲜花形状或果实形状。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诱捕害虫装置,所述诱捕害虫装置包括:外壳、诱捕剂释放单元、发光单元以及害虫进入单元;所述外壳包括相互连通的第一外壳和第二外壳,所述第一外壳为透明结构,所述第二外壳为不透明结构,所述第一外壳设置于第二外壳的上部;所述诱捕剂释放单元设置于所述第二外壳内部,所述害虫进入单元设置于所述第二外壳,害虫通过所述害虫进入单元进入所述第二外壳,所述发光单元设置于所述外壳的内部。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技术方案中,诱捕剂释放单元释放诱捕剂的味道通过害虫进入单元散发,同时配合以发光单元的光诱导作用,有效诱导了害虫通过害虫进入单元进入装置内部,两种诱捕方式共同配合,确保了良好的诱捕效果;整个诱捕过程无需喷施投放农药杀虫剂,绿色环保,对环境不造成破坏,避免农药残留、滥用。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诱捕害虫装置,解决了现有技术中,无法同时兼顾良好的害虫诱捕效果和绿色防治的技术缺陷。

以上对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一种诱捕害虫装置进行了详细介绍,对于本领域的一般技术人员,依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思想,在具体实施方式及应用范围上均会有改变之处,综上所述,本说明书内容不应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