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球茎作物智能育苗系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4426845阅读:123来源:国知局
一种球茎作物智能育苗系统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育苗设备技术领域,具体的是涉及一种球茎作物智能育苗系统。



背景技术:

球茎作物指的是节间缩短膨大为球形或扁球形的肉质地下茎作物,是以地下茎为无性繁殖器官,具有芽和膜质(或鳞片状)叶,为地下变态茎的一种,通常生长在地底下,一些球茎作物是有地下茎的顶端发育而成的,球茎作物的顶端有粗壮、显著的顶芽,节及节间明显,节上常见干膜状鳞片和腋芽,有些球茎作物是由茎茎基部膨大发育而成的,如唐菖蒲,其球茎由数片棕色纤维质的鞘状鳞叶包被着,将鳞叶剥去,可见数个围绕着球茎周围的圆形鳞叶痕和大型腋芽。腋芽展开后长出营养叶和花枝,形成新苗,在新苗主茎的基部可以继续形成一膨大的新球茎,随着新球茎的发育,老球茎逐渐萎缩。

现有的球茎作物如魔芋、马铃薯、慈姑、洋葱等农作物的育苗一般是地下泥土内育苗,占地面积大,且耗费大量的人工,育苗效率差,不能实现育苗的自动化生产,在育苗完成后,需要人工一个个的从土里把这些球茎作物的球茎从土里掏出来,费时费力。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球茎作物智能育苗系统,以解决现有技术中球茎作物育苗在地面土壤里育苗占地面积大,且育苗不能实现智能化控制,费时费力,育苗效率差等技术问题。

本发明为了实现上述目的具体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一种球茎作物智能育苗系统,包括机架及若干育苗盆,所述机架上设置有若干层育苗架,所述育苗架包括传动机构及传动机构上均匀设置的若干随传动机构移动的支杆,所述育苗盆均匀地固定在支杆上,所述机架上设置有一控制面板,所述控制面板与传动机构电连。当需要育苗时,往育苗盆内装入人工制作的营养全面的培养基泥土,然后洒下种子,当育苗完成后,需要把育苗好的球茎作物从培养基泥土内拿出来,这样的工作量大,需要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且时间长,这样就导致育苗的效率地,传动机构的设置能使支杆移动到机架的端部,再继续往前传动使,支杆就会倾斜,里面的泥土和球茎作物的育苗种就会倒出来,旁边会设置一个筛网(图中未画出),筛网把泥土筛出去,剩下的就是体积较大的育苗种,继续传动,前面的支杆就传送到下面,后面的支杆就传送到端部把泥土和球茎作物的育苗种倒出后传送到下面,这样连续作业,通过传动机构就能育苗盆内的泥土和育苗中倒出来进行筛选,无需人工一个个的把育苗种掏出,再把泥土倒出。控制面板的设置有利于控制传动结构的的运动,当需要传动机构工作时,只需按下控制面板上的控制按钮即可,操作简单,自动智能,节省了大量的人力和时间,育苗效率高。多组传动结构的设置相对于设置了多层支杆,能放置多层育苗盆,在相同的面积上,能培育更多的球茎作物,大大提高了空间利用率,节省了很多土体空间,大大提高了育苗效率。

优选地,所述传动机构包括分别设置在机架两端的的同步传动轴、与同步转动轴两端转动连接的齿轮、与齿轮啮合连接的链条及驱动同步传动轴转动的电机。电机驱动同步转动轴转动,同步转动轴驱动齿轮转动,齿轮带动链条移动,从而带动支杆上的育苗盆移动。

优选地,所述支杆与链条固定连接。这样的设置有利于支杆固定在链条上,避免支杆移动导致支杆上的育苗盆不稳。

优选地,所述同步传动轴的两边分别设置有一轴承,所述轴承与电机固定放置在机架上的固定座上。轴承的设置有利于承受同步传动轴的重力,降低同步传动轴与电机旋转过程中的摩擦力,保证其回转精度。

优选地,所述支杆下方呈上下关系依次设置有两块用于承受支杆的重力的固定板,支杆与固定板滑动连接,所述固定板固定在机架上。由于链条为软性部件,支杆固定在链条上不能承受支杆及支杆上育苗盆的重力,因此设置两块固定板,当支杆在上方时,支杆与上面的固定板上,承受支杆及支杆上育苗盆的重量,当支杆移动到下方时,支杆刚好放置到下面的固定板上,这样每层的依次设置两块固定板使得支杆随着链条的移动,在上方和下方时都有固定板承受其重量,使之更加稳当地固定在链条上。

优选地,所述机架上沿传动机构传动方向的一端设置有一可沿机架竖直方向滑动的梯形斜槽,且机架上还设置有驱动梯形斜槽上下滑动的动力装置,所述动力装置与控制面板电连。梯形斜槽的设置有利于育苗盆移动到梯形斜槽上方处时,继续往下走,育苗盆内的泥土和球茎作物倒出散落到旁边的筛网上时,梯形斜槽能起到引导作用,梯形斜槽下端开口刚好设置在筛网进口处,避免育苗盆内的泥土和球茎作物散落到外面,不能准确的进入到筛网内;由于机架上的育苗盆有多层,梯形斜槽滑动设置有利于当需要把哪层的育苗盆中的育苗种筛选取出时,梯形斜槽就移动到那层。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如下:

1.本发明育苗系统设计巧妙,传动机构和控制面板的设置能实现育苗的自动化、智能化、无需人工操作。

2.多组传动机构的设置,相当于设置了多层育苗盆,大大的节省了育苗面积,在在相同的面积上,能培育更多的球茎作物。

附图说明

图1是育苗系统结构示意图;

图2是梯形斜槽结构示意图;

图中标记为:1-机架,2-支杆,3-育苗盆,4-同步传动轴,5-齿轮,6-链条,7-电机,8-轴承,9-固定座,10-固定板,11-梯形斜槽,12-控制面板。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本技术领域的人员更好的理解本发明,下面结合附图和以下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详细描述。

实施例1

一种球茎作物智能育苗系统,包括机架1及若干育苗盆3,所述机架1上设置有若干层育苗架,所述育苗架包括传动机构及传动机构上均匀设置的若干随传动机构移动的支杆2,所述育苗盆3均匀地固定在支杆2上,所述机架1上设置有一控制面板12,所述控制面板12与传动机构电连。。

工作原理:当需要育苗时,往育苗盆3内装入人工制作的营养全面的培养基泥土,然后洒下种子,当育苗完成后,需要把育苗好的球茎作物从培养基泥土内拿出来,这样的工作量大,需要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且时间长,这样就导致育苗的效率地,传动机构的设置能使支杆2移动到机架1的端部,再继续往前传动使,支杆2就会倾斜,里面的泥土和球茎作物的育苗种就会倒出来,旁边会设置一个筛网(图中未画出),筛网把泥土筛出去,剩下的就是体积较大的育苗种,继续传动,前面的支杆2就传送到下面,后面的支杆2就传送到端部把泥土和球茎作物的育苗种倒出后传送到下面,这样连续作业,通过传动机构就能育苗盆3内的泥土和育苗中倒出来进行筛选,无需人工一个个的把育苗种掏出,再把泥土倒出。控制面板12的设置有利于控制传动结构的的运动,当需要传动机构工作时,只需按下控制面板12上的控制按钮即可,操作简单,自动智能,节省了大量的人力和时间,育苗效率高。多组传动结构的设置相对于设置了多层支杆2,能放置多层育苗盆3,在相同的面积上,能培育更多的球茎作物,大大提高了空间利用率,节省了很多土体空间,大大提高了育苗效率。

本发明育苗系统设计巧妙,传动机构和控制面板12的设置能实现育苗的自动化、智能化、无需人工操作;多组传动机构的设置,相当于设置了多层育苗盆3,大大的节省了育苗面积,在在相同的面积上,能培育更多的球茎作物。该智能育苗系统可以放置到育苗大棚内使用,控制其球茎作物生长的条件,提高育苗效率。

实施例2

在实施例1所述的一种球茎作物智能育苗系统上进一步优化,本实施例中,所述传动机构包括分别设置在机架1两端的的同步传动轴4、与同步转动轴两端转动连接的齿轮5、与齿轮5啮合连接的链条6及驱动同步传动轴4转动的电机7。电机7驱动同步转动轴转动,同步转动轴驱动齿轮5转动,齿轮5带动链条6移动,从而带动支杆2上的育苗盆3移动。

实施例3

在实施例2所述的一种球茎作物智能育苗系统上进一步优化,本实施例中,所述支杆2与链条6固定连接。这样的设置有利于支杆2固定在链条6上,避免支杆2移动导致支杆2上的育苗盆3不稳。

实施例4

在实施例2所述的一种球茎作物智能育苗系统上进一步优化,本实施例中,所述同步传动轴4的两边分别设置有一轴承8,所述轴承8与电机7固定放置在机架1上的固定座9上。轴承8的设置有利于承受同步传动轴4的重力,降低同步传动轴4与电机7旋转过程中的摩擦力,保证其回转精度。

实施例5

在实施例1所述的一种球茎作物智能育苗系统上进一步优化,本实施例中,所述支杆2下方呈上下关系依次设置有两块用于承受支杆2的重力的固定板10,支杆2与固定板10滑动连接,所述固定板10固定在机架1上。具体的可以是固定板上设置有滑槽,支杆的两端安装有滑轮,滑轮沿滑槽滑动,本领域技术人员应该知道,其他任何滑动连接的方式都可以用到本实施例中,再次就不一一做阐述;由于链条6为软性部件,支杆2固定在链条6上不能承受支杆2及支杆2上育苗盆3的重力,因此设置两块固定板10,当支杆2在上方时,支杆2放置在的上面的固定板10上,承受支杆2及支杆2上育苗盆3的重量,当支杆2移动到下方时,支杆2刚好放置到下面的固定板10上,这样每层的依次设置两块固定板10使得支杆2随着链条6的移动,在上方和下方时都有固定板10承受其重量,使之更加稳当地固定在链条6上。

实施例6

在实施例1所述的一种球茎作物智能育苗系统上进一步优化,本实施例中,所述机架1上沿传动机构传动方向的一端设置有一可沿机架1竖直方向滑动的梯形斜槽11,且机架1上还设置有驱动梯形斜槽11上下滑动的动力装置(图中未画出),所述动力装置与控制面板12电连。梯形斜槽11的设置有利于育苗盆3移动到梯形斜槽11上方处时,继续往下走,育苗盆3内的泥土和球茎作物倒出散落到旁边的筛网上时,梯形斜槽11能起到引导作用,梯形斜槽11下端开口刚好设置在筛网进口处,避免育苗盆3内的泥土和球茎作物散落到外面,不能准确的进入到筛网内;由于机架1上的育苗盆3有多层,梯形斜槽11滑动设置有利于当需要把哪层的育苗盆3中的育苗种筛选取出时,梯形斜槽11就移动到那层。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并不用以限制本发明,本发明的专利保护范围以权利要求书为准,凡是运用本发明的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同结构变化,同理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