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精养虾池底质改良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14970644发布日期:2018-07-20 18:11阅读:2873来源:国知局

本发明属于水产养殖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精养虾池底质改良方法。



背景技术:

大部分精养虾池受承包期限短的影响,对虾养殖前不清淤,仅晒池,存在池塘老化的严重问题,养殖期间仅满足中上水层溶氧,底层极易缺氧,有毒有害物质容易累积,而对虾主要活动在水体的下层,显然对对虾造成的伤害是致命的。此外底泥中存在大量有机物质和营养盐,得不到有效释放,阻碍了养虾水体中的物质循环过程;再有对虾养殖后期,随着对虾的生长,投饲量和粪便排出剧增,水体中微生物激增,大量消耗水中溶氧,致使底部缺氧,同时养殖后期蓝绿藻的爆发,更加推波助澜,进一步恶化了对虾养殖环境,凡此种种均是导致对虾成活率和产量低下的重要原因。由此看来,加速养虾水体营养盐的循环速度、做好养殖后期蓝绿藻的控制是提高对虾养殖成活率和产量的重要途径。

硅藻属于底栖型藻种,在较弱的光线下也能进行光合作用,在底层释放出大量的立体氧气,盘活底泥,底质不容易板结,所以通过挂袋硅藻的方式,增加底部溶氧,改良底部环境意义重大。

通过检索,发现如下2篇与本专利申请相关的公开专利文献:1、一种南美白对虾养殖池塘底质的调控改良方法(cn201710293935.7)。本发明提供的方法包括步骤:(1)设置投放区和布置增氧与水流设备;(2)当南美白对虾养殖池塘水的温度为15℃~35℃时,在投放区投放玉米淀粉,使得玉米淀粉的含碳量与池塘水的比例为40-80mg/l;(3)投放虾饲料,使得虾饲料的投放总量的含氮量与玉米淀粉的含碳量的质量比为1.5-2:1;(4)用所述增氧与水流设备对南美白对虾养殖池塘水进行增氧与搅拌扰动,促使玉米淀粉持续均匀释放。本发明可改善南美白对虾养殖池塘底质,提高沉积物中有机质转化效率,改善水质。2、一种植黑麦草和养禽来改良池塘底质的养殖方法(cn201010213997.0)。本发明

提供了一种生态型综合养殖模式,其是在养殖池塘空闲期,通过种植黑麦草来改善底质,并收割黑麦草作为鹅的青饲料,分两次饲养优质稚鹅,一方面降低了鹅的养殖成本,另一方面通过生物能量链作用,改善了池塘底质环境,减少清塘成本支出,有利于水产养殖稳产高产。

本发明所提供的精养虾池底质改良方法与对比文件相比具有本质的区别,具有专利法所说的创造性。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目的在于克服现有产品的不足,提供一种良好的南美白对虾精养虾池底质改良方法。该方法的使用,能够提高对虾虾壳硬度和蜕壳率,从而明显提高南美白对虾的养殖成活率和产量。。

本发明解决其技术问题是采取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的:

一种精养虾池底质改良方法,该方法在保持原有对虾养殖程序的基础上,包括步骤如下:

(1)铁链拉底泥:

将铁链紧贴池塘底部一侧,然后拉动铁链两端使铁链沿池塘底部平行移动直至池塘的对面侧,搅动整个池塘底泥,铁链拉底泥的时间安排为:虾苗放养前拉1次,放养后根据天气情况,每15-20天拉动一次;

(2)悬挂陶粒网袋:

在对虾养殖池塘中悬挂网袋,网袋中装成有吸附硅藻的陶粒;陶粒直径0.8-1.2cm之间,每个网袋的大小50cm×30cm,每亩养虾水体,匀布4-6个网袋。

而且,所述步骤(1)中的铁链包括铁链本体,在铁链上匀距间隔套装有铁环,在铁环的径向相对侧上开孔,在孔上穿装铁丝,铁丝将铁环固定在铁链本体上,在铁环的外表面等角度制有向外延伸的翻泥铁齿,翻泥铁齿的长度在5cm-10cm之间。

而且,所述陶粒网袋的更换周期为20天-30天。

而且,述陶粒网袋的深度位置为距离池底20cm-30cm处。

本发明的优点和积极效果是:

1、本发明方法是在对南美白对虾系统研究的基础上获得的,因而具有较好的实验基础和科学依据;

2、本发明的底质改良方法,明显提高养殖池塘底部溶氧,降低池塘蓝绿藻的爆发,提高养殖对虾的蜕壳率,提高对虾养殖成活率和产量,明显增加养殖经济效益。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方法中使用铁链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使用本发明法后实施例1的养殖效果对比如图;

图3是使用本发明法后实施例2的养殖效果对比如图;

图4是使用本发明法后实施例3的养殖效果对比如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做进一步详述,需要强调的是,以下实施方式是说明性的,而不是限定性的,不能以此实施方式作为对本发明的限定。

一种精养虾池底质改良方法,该方法在保持原有对虾养殖程序的基础上,包括步骤如下:

(1)铁链拉底泥:

将铁链紧贴池塘底部一侧,然后拉动铁链两端使铁链沿池塘底部平行移动直至池塘的对面侧,搅动整个池塘底泥,将底层有机物质和营养盐上浮到水层,同时将水层中溶氧输送到池底,促进精养虾池的良性循环;

在本发明的具体实施中,如图1所示,所述贴包括铁链本体1,在铁链上匀距间隔套装有铁环2,在铁环的径向上开有一对孔,在孔上穿装铁丝3,铁丝将铁环固定在铁链本体上,在铁环的外表面等角度制有径向向外延伸的翻泥铁齿4,翻泥铁齿的长度在5cm-10cm之间,由翻泥铁齿实现对底泥的更高效搅动,但底泥搅动不能过甚,以免过于强烈的影响养殖过程中的水质。

其中,铁链拉底泥的时间安排为:虾苗放养前拉1次,放养后根据天气情况,每15-20天拉动一次;

(2)悬挂陶粒网袋:

在对虾养殖池塘中悬挂网袋,网袋中装成有吸附硅藻的陶粒;陶粒直径0.8-1.2cm之间,每个网袋大小50cm×30cm,对于每亩养虾水体,匀布4-6个网袋,述陶粒网袋的深度位置为距离池底20cm-30cm处,根据硅藻的活动习性及反复的实践,这一深度的陶粒网贷对于吸附硅藻最为高效。

在本发明的具体实施中,所述陶粒网袋的更换周期为20天-30天。

实施例1

一种精养虾池底质改良方法。20亩对虾养殖池塘,虾苗放养前用铁链子拉底泥一次,放苗后每15天拉底泥一次,同时在池塘水中匀布陶粒挂袋80袋,养殖期结束后,对虾产量490kg/亩,养殖成活率84%,对照池塘产量327kg/亩,养殖成活率68%,养殖效果对比如图2。

实施例2

一种精养虾池底质改良方法。25亩对虾养殖池塘,虾苗放养前用铁链子拉底泥一次,放苗后每20天拉底泥一次,同时在池塘水中匀布陶粒挂袋125袋,养殖期结束后,对虾产量502kg/亩,养殖成活率86%,对照池塘产量309kg/亩,养殖成活率70%,养殖效果对比如图3。

实施例3

一种精养虾池底质改良方法。28亩对虾养殖池塘,虾苗放养前用铁链子拉底泥一次,放苗后每20天拉底泥一次,,同时在池塘水中匀布陶粒挂袋168袋,养殖期结束后,对虾产量513kg/亩,养殖成活率88%,对照池塘产量354kg/亩,养殖成活率73%,养殖效果对比如图4。



技术特征:

技术总结
本发明涉及一种精养虾池底质改良方法,该方法在保持原有对虾养殖程序的基础上采用的步骤有:对虾养殖池塘底部用铁链拉,搅动底泥,将池塘底部的营养盐和有机物带到水体,促进水体营养盐的良性循环。虾苗放养前拉1次,放养后根据天气情况,每15‑20天拉动一次。同时采取底部陶粒挂袋的方法吸附硅藻,4‑6袋/亩,提高池塘底部溶氧,改良底质环境,提高对虾虾壳硬度和蜕壳率,从而明显提高南美白对虾的养殖成活率和产量。本发明方法具有易操作,成本低、无二次污染等优点。

技术研发人员:崔青曼;赵紫越;张旭;袁春营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天津科技大学
技术研发日:2018.03.28
技术公布日:2018.07.20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