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阻式蚁情传感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5428900发布日期:2018-09-14 21:21阅读:231来源:国知局

本发明涉及检测设备领域,更具体地说,它涉及一种电阻式蚁情传感器。



背景技术:

蚁情传感器是检测白蚁情报的一种装置,用于在白蚁对人们造成实际危害之前发现并加以控制,把白蚁危害降到最低限度。

现有技术,公告号cn201004947y专利公开了一种白蚁监测控制装置,它包括分隔片柱上端与装卸盖连接配合,下端与固定底盘连接,配合连接后的装卸盖、分隔片柱、固定底盘整体设置在外壳内,分隔片柱的相邻分隔片之间配合设置木条,紧贴木条配合设置传感器,传感器与插座连接,其中,传感器为包裹网状细金属丝的腊纸片,网状金属丝串联后与插座连接;外壳的壁体位网状、栅格或孔状结构,下端为锥形结构。

这种白蚁监测控制装置以包裹网状细金属丝的腊纸片为传感器,其中,蜡纸片作为饵料,当有白蚁侵食,咬断腊纸片中的网状金属丝时,电路断开,电阻呈无限大趋势,系统检测到电阻发生变化后通过控制器反馈至终端进而起到实时监测的目的;这种白蚁传感器由于缺少有效的防水防潮结构,在实际使用过程中会带来一些问题,具体如下:

1.雨水通过外壳上的空隙会直接打在白蚁传感器上,腊纸片长期处于雨水环境中会造成腐蚀;

2.水也为导体,放在湿润土壤中的传感器在电路被白蚁咬断时也有可能成为导通的,不能及时进行监测。

因此,需要提出一种新的技术方案来解决这个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电阻式蚁情传感器,防水防潮性能更佳,能够减小雨水对白蚁实时监测产生的影响。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了如下技术方案:一种电阻式蚁情传感器,包括木条和表面覆盖有导电材料层的饵料,所述导电材料层的两端均连接有导线,所述饵料嵌设于木条内,所述木条外表面向内开设有若干延伸至饵料的白蚁孔,所述木条内于饵料外围处开设有至少一条延伸至外界的排水槽,每个所述白蚁孔均与排水槽相互贯通。

进一步设置,所述木条包括可拆卸固定连接木条上部和木条下部,所述木条下部的连接面于中心处向下开设有用于放置饵料的置物部,所述置物部的两端朝向外界延伸形成供导线穿过的导线孔。

进一步设置,所述木条上部和木条下部的两侧均沿长度方向间隙设置若干白蚁孔,所述置物部左右两侧均设置有沿长度方向延伸的排水槽,且每条所述排水槽均中间高两端低。

进一步设置,每个所述白蚁孔均朝向外界呈斜向下倾斜设置。

进一步设置,所述导电材料层包括沿饵料长度方向设置的第一导电单元和第二导电单元,所述第一导电单元位于饵料左侧的外缘处,所述第二导电单元位于饵料右侧的外缘处,所述第一导电单元由若干间隙设置的第一导电块组成,所述第二导电单元由若干间隙设置的第二导电块组成,第一导电块与第二导电块间隔设置,每个所述第一导电块与相邻的第二导电块之间均连接有第三导电块。

进一步设置,所述导电材料层两端通过铆钉与导线连接。

进一步设置,所述饵料为原浆纸,所述导电材料层由导电石墨连接而成。

进一步设置,所述木条下部顶端沿其长度方向开设有完全贯通的燕尾槽,所述木条上部底端向下延伸形成与燕尾槽相互配合的梯形部。

进一步设置,所述木条外表面涂覆有防水层。

进一步设置,所述置物部外表面和梯形部的底面上均涂覆有吸水层。

综上所述,本发明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其一,饵料嵌设于木条内,与水接触的概率降低,且木条内于饵料外围处开设的排水槽,可以将从白蚁孔流入的雨水引导至外界,在不影响白蚁正常进入的情况下,避免雨水从白蚁孔被带至饵料处对其造成侵蚀;

其二,放置饵料的置物槽位置设置密闭,在保证导线正常穿过的前提下可以尽可能降低饵料与水接触的概率;

其三,排水槽采用中间高两端低设计,可以起到很好的导向作用,避免水溢出后渗至饵料处;

其四,白蚁孔朝向外界斜向下倾斜设置,可以在白蚁正常进入的前提下,尽可能避免雨水流至白蚁孔内。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电阻式蚁情传感器实施例的立体结构图。

图2为木条下部的立体结构图。

图3为木条上部的立体结构图。

图4为饵料的立体结构图。

图5为图1中a处的局部放大图。

图中:1、木条;11、木条上部;12、木条下部;1a、排水槽;1b、白蚁孔;1c、防水层;1d、吸水层;111、梯形部;121、置物部;122、导线孔;123、燕尾槽;2、饵料;21、第一导电块;22、第二导电块;23、第三导电块;3、导线;4、铆钉。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行详细说明。其中相同的零部件用相同的附图标记表示。需要说明的是,下面描述中使用的词语“前”、“后”、“左”、“右”、“上”和“下”指的是附图中的方向,词语“底面”和“顶面”、“内”和“外”分别指的是朝向或远离特定部件几何中心的方向;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第三”等仅用于区分描述,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实施例1

一种电阻式蚁情传感器,如图1和图5所示,包括木条1和表面覆盖有导电材料层的饵料2,具体的,饵料2优选为原浆纸或其他含有纤维素的物品,导电材料层优选为石磨等非金属导电材料;导电材料层的两端均连接有导线3,导线3嵌设于木条1内,可以降低与水接触的概率,木条1外表面向内开设有若干延伸至饵料2的白蚁孔1b,使电路中断,使电信号发生变化,本实施例中,木条1内于饵料2外围处开设有至少一条延伸至外界的排水槽1a,排水槽1a开设于饵料2外围,且与每个白蚁孔1b贯通,如果有雨水进入白蚁孔1b时,会先经过排水槽1a,将雨水引导至外界,在不影响白蚁正常进入的情况下,避免雨水从白蚁孔1b流至饵料2处,对监测产生影响。

以下描述电阻式蚁情传感器的具体工作方式:白蚁可以从白蚁孔1b进入,到达饵料2处,在吃饵料2的过程中咬断导电材料层,电路中断,电阻值无限大,两端导线3通过检测电路连接控制器,系统检测到电信号发生变化后将信号反馈至终端实现实时监测。

如图1所示,本实施例中,木条1包括可拆卸固定连接木条上部11和木条下部12,可以便于放置以及更换饵料2,如图2所示,木条下部12的连接面于中心处向下开设有用于放置饵料2的置物部121,置物部121位于中心处,且为木条下部12的连接面向下开设形成,为饵料2的放置特别设计的置物部121,可以使木条上部11和木条下部12贴合更紧密,防止雨水从木条上部11和木条下部12连接处的间隙流至饵料2上,置物部121的两端朝向外界延伸形成供导线3穿过的导线孔122,在保证导向正常穿过的情况下,防止雨水从前后两端进入置物部121,防水性能更佳。

如图1所示,木条上部11和木条下部12的两侧均沿长度方向间隙设置若干白蚁孔1b,如图2所示,置物部121左右两侧均设置有沿长度方向延伸的排水槽1a,且每条排水槽1a均中间高两端低,即中间朝向两侧斜向下倾斜设置,这样设计,可以防止雨水量较大的情况下,雨水从白蚁孔1b流至排水槽1a的第一时间,即被引导至外界,防止雨水从排水槽1a溢出至饵料2处。

如图2和图3所示,本实施例中,每个白蚁孔1b均朝向外界呈斜向下倾斜设置,即内部高外部低,在不影响白蚁进入白蚁孔1b内的前提下,白蚁孔1b斜向下倾斜设置可以使雨水更难从白蚁孔1b进入木条1内,防水性更佳。

如图4所示,导电材料层包括沿饵料2长度方向设置的第一导电单元和第二导电单元,第一导电单元位于饵料2左侧的外缘处,第二导电单元位于饵料2右侧的外缘处,本实施例中,第一导电单元和第二导电单元均位于饵料2的外缘处,可以使白蚁第一时间吃到导向材料层,第一导电单元由若干间隙设置的第一导电块21组成,第二导电单元由若干间隙设置的第二导电块22组成,第一导电块21与第二导电块22间隔设置,每个第一导电块21与相邻的第二导电块22之间均连接有第三导电块23,通过若干第一导电块21、第二导电块22、第三导电块23相互串联形成完整的通路,通过这样的弯曲设计可以在导电材料层宽度尽可能小的情况下(宽度过大可能会使白蚁只咬掉局部,不能完全咬断)提高导电材料层的面积,增大白蚁咬断的概率,第一时间监测到白蚁情报并将其反馈至终端。

如图4所示,导电材料层两端通过铆钉4与导线3连接,通过铆接的方式可以使连接更加紧密,防止被氧化。

如图2和图3所示,木条下部12顶端沿其长度方向开设有完全贯通的燕尾槽123,木条上部11底端向下延伸形成与燕尾槽123相互配合的梯形部111,通过相互配合的燕尾槽123和梯形部111可以实现木条上部11和木条下部12的可拆卸固定连接,具体的,安装时,先将饵料2放于置物部121内,再从侧面将梯形部111滑至燕尾槽123内,一方面可以实现木条上部11和木条下部12的紧密贴合,且燕尾槽123独特的结构可以使其在上下方向起到限位,防止木条上部11脱落。

如图1和图4所示,木条1外表面涂覆有防水层1c,可以使木条1具备更好的防水性能,避免雨水渗透至饵料2处;具体的,防水层1c可以为聚氨酯类防水涂料。

如图2和图3所示,置物部121外表面和梯形部111的底面上均涂覆有吸水层1d,当梯形部111滑至燕尾槽123内时,置物部121与梯形部111底面围成一个密封的空间,置物部121外表面(底面和四个侧面)以及梯形部111底面涂覆有吸水层1d,当雨水不慎流至置物槽时,可以第一时间将其吸收,防潮性更佳;具体的,吸水层1d可以为树脂等材料制成。

实施例2

本实施例与实施例1的不同之处在于:将“每条排水槽1a均中间高两端低”更改为“每条排水槽1a自一端朝向另一端呈斜向下倾斜设置”,同样可以在第一时间将从白蚁孔1b流至排水槽1a的雨水引导至外界,避免溢出至置物部121。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发明,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发明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