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芽大戟栽培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15731560发布日期:2018-10-23 20:46阅读:1065来源:国知局
本发明属于农业种植
技术领域
,具体涉及一种红芽大戟栽培方法。
背景技术
:红大戟(knoxiavalerianoidesthorel.)为茜草科红芽大戟属多年生宿根草本药用植物,分布于我国南方省区,别名红芽大戟、南大戟、紫大戟、广大戟。红大戟药用部分为根,有利尿、消肿、散结等功效,治胸腹积水、二便不利,痈肿疮毒、凛病痰核等症,重用亦可治疗狂证;不仅是中成药紫金锭的主药,也是桂林天和药业股份有限公司生产的主打产品“天和追风膏”的主要成分。多年来,所需药材均依靠野生资源获得,然而,由于红大戟原生地的植被退化、人工滥采乱挖及除草剂的广泛使用,野生资源数量急剧减少,加上野生资源结实率及种子萌发率较低,生长速度缓慢,野生药材已远不能满足人们的需求。潘积常早在1989年,即通过种子和分根繁殖进行引种栽培(潘积常,红芽大戟引种栽培技术);1993年后,许多研究学者利用生物技术方法对红大戟进行繁殖取得巨大突破(黄浩,药用植物红芽大戟组织培养的研究;凌征柱等,红大戟组织培养获得再生植株;陈芳清等,药用植物红芽大戟的组织培养;丘安经等,红芽大戟的组织培养),但在组培苗的移栽和栽培存活率仍是限制人工种植的一个瓶颈,移栽成活率最高仅达88.36%(黄浩等,红芽大戟组培苗移栽技术的研究)。专利申请号为cn201510810887.5的发明公开了一种红大戟组培苗栽培方法,与现有技术相比,所述的栽培方法得到的红大戟组培苗移栽成活率和最后植株成活率均在95%以上,基本上有效解决了红大戟组培苗的人工栽培规模化成活率低的瓶颈问题。但是,在该方法中,是将组培苗直接移栽到种植畦上,不仅需要小心操作,而且对于种植畦的要求较高,重复利用种植畦时比较麻烦,并且幼苗需要再次适应种植畦的环境,即使幼苗能够存活下来,在越冬的时候往往根部容易腐坏而影响来年的生长。以前为了确保产量,人工种植时常常需要在冬季挖出薯根,在室中或窑中,埋在通气、湿润的沙或木屑中假植,到次年将薯根重新种植,种植管护工作量较大。专利申请号为cn201510810887.5的发明中,在红芽大戟组培苗出现倒苗后,用枯草和稻草覆盖在种植畦面,至次年春,长出新芽后将种植畦面的枯草和稻草揭去,循环该步骤至3~4年后红芽大戟药材的收获,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效果,过程比较繁琐,耗费人工;同时在雨水较多的时候难以排水,导致部分红芽大戟虽然能够发芽,但是根部因为水分过多而使得薯块腐坏进而无法使用,最终红芽大戟药材的收获量还是不容乐观。技术实现要素:本发明的目的是解决至少上述的缺陷,并提供以后将说明的优点。为了实现本发明的这些目的和其他优点,现提供一种红芽大戟栽培方法,通过将繁殖材料种植到轻基质杯中得到成杯苗,将所述成杯苗驯化培养后移栽至大田,经历大田管理、越冬管理和春季催芽后,培养直至收获。减少移栽过程中对植株的伤害,有利于第二年快速生长,不仅増加产量还减少人工。换言之,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红芽大戟栽培方法,包括:将繁殖材料种植到轻基质杯中得到成杯苗,将所述成杯苗驯化培养后移栽至大田,经历大田管理、越冬管理和春季催芽后,培养直至收获;其中,所述轻基质杯使用基料制得,所述基料包括以下重量份的原料:泥碳土60~70份、椰糠5~8份、珍珠岩5~8份、腐植酸磷肥4~5份、黄泥10~15份、漂珠6~8份、炭化稻壳10~15份。使得制作出来的轻基质杯透气性能好,且可以提高土壤的有机质、腐殖质和微生物数量,增加土壤团里结构,提高土壤的肥力和质量,为红大戟的生长创造优良的环境。优选的是,所述基料混合均匀后分装至无纺布袋中制成所述轻基质杯,然后将制成的轻基质杯装在育苗架的空盘上,盖上薄膜备用。采用无纺布袋可以达到防潮的目的,使得当雨水过于充盈的时候种植地中的水分不能过多的溢到基质杯中,同时无纺布袋透气性好,利于繁殖材料的将水分排出基质杯。优选的是,所述繁殖材料通过以下方法制备:将红大戟组培苗经过炼苗30天后,洗去基部的培养基,得到幼苗,所述幼苗即为所述繁殖材料。洗去基部的培养基,防止细菌滋生而导致根部腐烂。优选的是,将所述幼苗移栽到所述轻基质杯中,并喷清水定根,经过喷雾消毒后盖上薄膜保湿,得到成杯苗。优选的是,所述成杯苗驯化培养具体包括:在得到所述成杯苗的第3天进行消毒,之后每周消毒1次,在10天后喷施水溶肥,90天后可以出圃进行移栽大田操作。优选的是,所述移栽大田操作包括以下步骤:将种植地深耕犁翻,曝晒10天后撒肥,种植地耙细将肥料混匀并整平畦面,按高度为20cm、宽度为1.5m起畦,做好排水沟并在畦边用红砖砌边形成所述大田;按照10cm×10cm的规格将驯化培养后的成杯苗移栽至所述大田,覆土并淋上足够的水定根且在畦边种植两排玉米。优选的是,所述大田管理包括以下步骤:在所述成杯苗移栽至大田后的1~7天保水保湿,10天后正常管护,25~30天后浇施尿素或复合肥水溶液。优选的是,所述越冬管理包括:在冬天温度下降至10度以下前,用黑色塑料网覆盖在大田上保温,并禁止人工淋水。黑色塑料网在白天吸收热量增温,晚上可以起到保温的效果;雨水较多时还方便排水通风,防止因为雨水蓄积在幼苗上而造成幼苗根部腐烂。优选的是,所述春季催芽包括:待次年气温稳定在18℃以上后,揭去黑色塑料网,喷施em菌液进行催芽;且长出新芽后正常管理培养,第3年秋季或冬季即可收获。优选的是,所述的轻基质杯在移栽前1天用高锰酸钾水溶液浇透进行消毒;所述的幼苗在移栽前浸泡于高锰酸钾水溶液消毒5分钟。通过植物和轻基质杯的双重消毒减少病害的发生,为后面的炼苗驯化做好准备,同时避免伤口未愈合就腐烂现象发生,提高成活率。所述红大戟组培苗的炼苗的条件为:用荫网遮盖且遮荫度不低于70%、荫网的颜色为绿色、荫网内的湿度为80~100%以及荫网内的温度为25~28℃;模拟恶劣环境给予幼苗适应期,提高幼苗对环境的适应性,提高幼苗光合作用的能力,促使组培苗健壮,最终达到组培苗移栽成活的目的。所述炼苗在组培瓶中进行,具体为:打开组培瓶的瓶口,置于室内阴凉处3天,再静置于强度为80微特斯拉的磁场中30min,再置于波长为900nm的红外线中20min,对幼苗进行过渡锻炼,以增强幼苗对环境的适应能力。所述成杯苗驯化培养中,所述水溶肥为1~1.5wt‰的矿物黄腐酸水溶液,不仅对抗旱有重要作用,还能提高植物抗逆能力,有效的促进大红戟生长。可以出圃的成杯苗在进行移栽大田操作前对幼苗喷施植物抗蒸腾剂,所述的植物抗蒸腾剂为粉末型抗蒸腾剂经过6000~8000倍稀释后的水溶液,植物抗蒸腾剂能够封闭植物表面气孔,并在植物枝干及叶面表层可形成超薄透光的保护膜,有效抑制植物体内水分过度蒸腾,最大程度降低因移植、干旱及风蚀所造成损伤,并延缓代谢,同时网状结构及其分子间隙具有透气性,能够保证植物的正常呼吸与通气,提高成活率。所述移栽大田操作中,所述的撒肥具体为:每667平方米种植地撒施钙镁磷肥200kg和腐熟有机肥1000kg。为大红戟的生长提供所需的营养,合理撒肥不仅能够将养分充足供应,避免浪费,同时也避免了过多的肥料残留而造成的作物中毒反而影响作物的成活率。所述的em菌液采用0.5%em发酵稀释液。em菌在土壤中极易生存繁殖,所以能较快而稳定地占据土壤中的生态地位,形成有益的微生物菌的优势群落,从而控制病原微生物的繁殖和对作物的侵袭,经过稀释后的em菌液足以满足防菌催芽的功效。本发明的优点:1、将基料混合制作成轻基质杯,不仅满足了红大戟幼苗生长所需要的营养成分,而且轻基质杯的通气以及透水的性能较好,为红大戟幼苗的生长创造了良好的环境。2、红大戟幼苗的驯化是直接在轻基质杯中进行,通过喷施水溶肥促进红芽大戟幼苗根系的快速生长,然后将驯化好的成杯苗直接移栽至种植地,减少移栽过程中对植株的伤害而影响成活率,并有利于第二年的快速生长,不仅増加产量还减少了人工。3、按一定的规格进行大田整理,更有助于红大戟在生长的过程中更好的吸收养分,并且保证红大戟植株之间有足够的间隙来满足每一株幼苗都能够通风顺畅而避免薯块腐烂。4、合理的越冬养护,改用黑色塑料网覆盖的方式来进行保温,遮盖和揭开都很方便,减少人工的同时保证了幼苗在寒冷的冬季不被冻伤而影响成活率。5、通过喷施em菌液进行催芽,能够改善土壤环境,并能有效的控制病原微生物的繁殖和对作物的侵袭,从而促进红大戟幼苗更快速的起芽;再者,菌群的代谢产物还能够被红芽大戟幼苗直接吸收,为红大戟的生长提供营养成分。具体实施方式为使本发明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下面对本发明做进一步的详细说明,以令本领域技术人员参照说明书文字能够据以实施。然而,需要说明的是,说明书中列出的许多细节仅仅是为了使读者对本发明的一个或多个方面有一个透彻的理解,即便没有这些特定的细节也可以实现本发明的这些方面。实施例1一种红大戟组培苗驯化及种植方法,具体包括以下步骤:步骤1、轻基质杯的制作与装盘:取泥碳土60份、椰糠5份、珍珠岩5份、腐植酸磷肥4份、黄泥10份、漂珠6份以及炭化稻壳10份混合好,再将混合好的基料分装到无纺布袋中制成轻基质杯,将制成的轻基质杯装在育苗架的空盘上,盖上薄膜备用。步骤2、将红大戟组培苗用遮阴度为70%的绿色荫网遮盖,并调节荫网内的湿度为80%,温度为25℃进行炼苗30天,然后洗去基部的培养基,得到幼苗。步骤3、组培苗移栽至轻基质杯:将步骤1中所述的轻基质杯在移栽前1天用高锰酸钾水溶液浇透消毒,将步骤2的幼苗浸泡于高锰酸钾水溶液消毒5分钟,然后移栽到消毒好的轻基质杯中,并喷清水定根,经过喷雾消毒后盖上薄膜保湿,得到成杯苗。步骤4、驯化后期管理:成杯苗在第3天进行第二次消毒,之后每周消毒1次,在第10天后喷施1wt‰的矿物黄腐酸水溶肥,第95天可以出圃。步骤5、大田整理及移栽:将种植地深耕犁翻,曝晒10天后按每667平方米撒施钙镁磷肥200kg以及腐熟有机肥1000kg,并将种植地耙细将肥料混匀并整平畦面,按高度为20cm、宽度为1.5m起畦,做好排水沟并在畦边用红砖砌边;步骤4中所述的可以出圃的成杯苗在移栽至大田前对幼苗喷施经过6000倍稀释后的粉末型抗蒸腾剂的水溶液,然后按照10cm×10cm的规格移栽至大田,覆土3cm并淋上足够的水定根且在畦边种植两排玉米。步骤6、大田管理:移栽至大田后的1~7天必须保水保湿,10天后正常管护,25~30天后浇施尿素。步骤7、越冬管理:在冬天温度下降至10度以下红大戟幼苗倒伏前,用黑色塑料网覆盖在幼苗上保温,并禁止人工淋水。步骤8、春季催芽:待次年气温稳定在18度以上后,揭去黑色塑料网,喷施0.5%em发酵稀释液进行催芽,长出新芽后正常管理,第三年冬季收获。实施例2一种红大戟组培苗驯化及种植方法,具体包括以下步骤:步骤1、轻基质杯的制作与装盘:取泥碳土70份、椰糠8份、珍珠岩8份、腐植酸磷肥5份、黄泥15份、漂珠8份以及炭化稻壳15份混合好,再将混合好的基料分装即得到轻基质杯,将得到的轻基质杯装在育苗架的空盘上,盖上薄膜备用。其余参数均与实施例1完全相同,工艺过程也完全相同。对比例1一种红大戟组培苗栽培方法,包括以下步骤:步骤1、整地起畦:将种植地深耕犁翻,曝晒3天,每667m2撒施钙镁磷肥200kg、腐熟有机肥1000kg,耙细,混匀,整平畦面,按高度为15cm,宽度为1.5m起畦,并在畦边用火砖砌边。步骤2、混合种植基质准备:在有机废弃物表面喷洒a液进行完全发酵堆腐,再喷撒b液,充分混合拌匀,其中,所述有机废弃物为:体积比为1∶1∶0.6的泥炭、细锯木屑以及厩肥,或体积比为1∶1∶0.6的经粉碎的枯落树叶树枝、土杂肥以及厩肥,所述a液为质量比为1∶150的多菌灵可湿性粉剂和水构成的溶液,所述b液为体积比为1∶300的复合益生菌原液和水构成的溶液;其中,所述厩肥的原料包括质量比为1∶1∶3的鸡粪、牛粪以及经沼气池发酵后的猪粪。步骤3、种植畦准备:在畦面由下到上依次铺设厚度为5cm的混合种植基质,以及厚度为3cm的细河沙构成种植畦;步骤4、将红大戟组培苗进行炼苗处理。其中,所述炼苗处理在组培瓶中进行,具体为:将组培瓶瓶盖打开,置于阳光下30min,并置于室内阴凉处3天,并将其于强度为80微特斯拉的磁场中静置30min,于波长为900nm的红外线中静置20min。步骤5、组培苗移植:用c液将红大戟组培苗洗根,按株行距为12cm将红大戟组培苗移植在种植畦上,使得红大戟组培苗的根须与种植畦中的混合种植基质完全接触,并喷定根水,其中,所述c液为质量比为1∶350的多菌灵可湿性粉剂和水构成的溶液。步骤6、移植后管护:步骤a、移植后12天,控制大棚内的温度为28℃,相对湿度为65%,光照度为1000lx;在种植30天后,向红大戟组培苗根部施加营养液,其具体为:a、将多个直径为1cm的海绵球置于营养液中浸泡,至每个海绵球内均填满所述营养液,其中,每1升营养液放置100个所述海绵球,之后将所述海绵球置于冰箱中冰冻至呈固态;b、将步骤a中冰冻处理得到的海绵球置于经加热处理呈液态的石蜡中,使得所述海绵球浸没在液态的石蜡中,并立马取出,冷却至室温,得固态的石蜡海绵球,备用;c、将步骤b得到的石蜡海绵球置于红大戟组培苗根部附近,培养第5天时,用针在1/2的石蜡海绵球表面戳通孔,培育第20天时,用针在另外1/2的石蜡海绵球表面戳通孔;其中,所述营养液包括质量比为19∶20∶500的氯化钾、磷酸钾以及深层海水。步骤b、在红大戟组培苗出现倒苗后,用枯草、稻草覆盖在种植畦面,至次年春,长出新芽后将种植畦面的枯草、稻草揭去,循环该步骤b至3年后红大戟药材收获。其中,在步骤b中,所述枯草、所述稻草均无病虫害。通过实施例与对比例的方法分别栽培红芽大戟幼苗1000株,分别在第一年、第两年和第三年的冬天对红大戟植株的成活情况进行对比,结果见表1:项目实施例1实施例2对比例1第一年存活率986株990株949株第二年存活率980株982株800株第三年存活率976株979株652株通过表1所得的数据,可以明显看出,实施例1和实施例2的方法种植所得的红芽大戟几乎没有受到冬天恶劣环境的影响,而对比例1的方法种植所得的红芽大戟虽然在第一年冬天的成活率还比较高,但是到了第二年以后植株的存活率下降明显。在第三年冬天统计好植株存活情况后,再分别收获通过实施例与对比例的方法栽培所得的红芽大戟,结果见表2:项目实施例1实施例2对比例1块根完好数976株979株361株通过表2所得数据,可以明显看出:实施例1和实施例2的方法种植所得的红芽大戟不仅存活率高,所得到的块根完好无腐烂的情况,红芽大戟的实际可利用率达到98%;而对比例1的方法种植所得的红芽大戟虽然存活率为65%,但是在存活的植株中,有45%的植株薯块已经腐烂而无法使用,红芽大戟的实际可利用率仅为36%。尽管本发明的实施方案已公开如上,但其并不仅仅限于说明书和实施方式中所列运用。它完全可以被适用于各种适合本发明的领域。对于熟悉本领域的人员而言,可容易地实现另外的修改。当前第1页12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