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黑翅长脚鹬的人工辅助繁育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19310176发布日期:2019-12-03 23:25阅读:1790来源:国知局
一种黑翅长脚鹬的人工辅助繁育方法与流程

本发明涉及动物养殖领域,特别是一种黑翅长脚鹬的人工辅助繁育方法。



背景技术:

黑翅长脚鹬(black-wingedstilt)是反嘴鹬科长脚鹬属的鸟类,成鸟全长332~441毫米,常栖于开阔草原地带的河湖边、沼泽湿地的浅水处,以软体动物、蠕虫、甲壳类和昆虫为食,繁殖地为内蒙古、河北、河南、山东、山西、青海、甘肃、新疆,在广东和福建越冬。黑翅长脚鹬的繁殖期为5~7月。营巢于开阔的湖边沼泽、草地或湖中露出水面的浅滩及沼泽地上。常成群在一起营巢。有时也与其它水禽混群营巢。巢呈碟状。主要以芦苇茎、叶和杂草构成。巢外径21~23厘米,内径10~12厘米,高4~5厘米,深2~3厘米。每窝产卵4枚,偶尔3枚。卵的颜色为黄绿色或橄榄褐色,具黑褐色斑点,卵的形状为梨形或卵圆形,大小为41~47*29~33毫米,重22克左右。雌雄轮流孵卵,自然状态下的孵化成功率约为40%。

随着人类建设活动的加强,黑翅长脚鹬的栖息地遭到破坏,种群数量呈连年下降趋势。孵化期的干扰和威胁,使得强制弃巢经常发生,更加速了数量下降。此外,盗猎、偷蛋时有发生。本技术研发所使用的卵,便来自没收盗猎非法所得。为实现对黑翅长脚鹬的抢救性保护,保证人工繁育个体的顺利野化,增加野外种群数量,特研发了本方法。

黑翅长脚鹬在人工孵化方面存在的主要技术困难,首先是孵化温度和湿度控制参数不明确,导致死胚、雏鸟卵黄吸收不良等情况。其次是雏鸟生长环境的温度控制参数不明确,而新生的雏鸟机体调温能力尚不完善。此外,雏鸟的饲料配方不完善。黑翅长脚鹬为早成鸟,出生后即可随亲鸟觅食,但自然状态下存活率低,故需要人工辅助繁育时加强营养,以提高幼鸟成活率。本技术可使幼鸟成活率提高至90%以上。最后,为使人工繁育幼鸟迅速适应野外生存,必须打造与其栖息地相似的生长环境。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黑翅长脚鹬的繁育方法,使得雏鸟的存活率大大提高。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一种黑翅长脚鹬的人工辅助繁育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

(1)对取得的卵进行孵化:黑翅长脚鹬卵的孵化温度为37.8℃,湿度为45~80%;孵化期22~26日;卵由孵化机自动翻转;

(2)提供黑翅长脚鹬幼鸟生长环境:制作木制保育箱,保育箱大小根据幼鸟数量确定,确保每只幼鸟20厘米*20厘米*20厘米的空间,1~7日龄内,将幼鸟放置于保育箱,保育箱温度控制为36~37℃,湿度为45~80%;8~60日龄内,将幼鸟移至人工繁育棚,棚内放入电热板,电热板温度控制为35~45℃:

(3)提供黑翅长脚鹬雏鸟的饲料,饲料按以下质量份配料:7小时~60日龄的黑翅长脚鹬雏鸟日粮配方为丰年虫40份,面包虫20份,自制饲料40份;

(4)黑翅长脚鹬雏鸟的饲喂方法:最初以注射器和镊子饲喂,饲喂时,将5%葡萄糖溶液和0.9%氯化钠溶液以1∶1混合,用注射器从左缘后端滴入舌头上端;饲喂时,左手扒开鸟喙,右手用镊子将丰年虫与剪碎的面包虫搅拌面成的糊状物塞入舌头上端;粉状自制饲料由雏鸟自行采食。

进一步来说,步骤(1)中,首先以漂浮法确定卵的日龄,然后放入伊科贝特ln1-ii型家用微型孵化机中。

步骤(2)中的人工繁育棚的建造方法为:在泥制地面上,以孔径为1厘米*1厘米的塑料皮铁丝网围起一片区域,区域面积根据雏鸟数量确定,确保每只7.5平方米的面积;铁丝网高度为3米,顶部以孔径为1厘米*1厘米的塑料软网覆盖;棚中引入定期循环淡水,三至五日进行补充;棚内面积的80%为深度3~10厘米的浅水区,水中放养红线虫,种植水草;水草覆盖水体面积为10~20%;浅水区中央为一个不超过40厘米高的土坡;棚内不允许有任何植被,以防雏鸟绊倒;棚内用砖砌成防雨系统,防雨系统的底部长4米,宽2米,高1米,防雨系统的顶部40%的面积以彩钢透明瓦覆盖,以保证透光,剩下60%的面积为普通彩钢瓦;棚内架设监控摄像头,实时监控雏鸟的生长状态;雏鸟在7日龄时由木制保育箱移入人工繁育棚;在防雨系统的砖砌地面上,放置电热板,以防昼夜温差过大,雏鸟根据体感自行调节其在电热板上的停留时间。

步骤(3)日粮配方中,自制饲料按以下质量份配制:含消化酶且不含激素的雏鸡饲料40份,虾片粉10份,蛆壳粉10份,蚕蛹粉10份,将银针鱼晒干后磨成的粉20份,蝗虫粉10份;其中雏鸡饲料、虾片粉、蛆壳粉、蚕蛹粉、蝗虫粉均为禽类、水产养殖常用饲料。

步骤(4)中,雏鸟出生6小时之内不需饲喂,仅需要保温;7小时~2日龄内,葡萄糖、生理盐水混合液与丰年虫、面包虫混合物同时喂食,每日6~8次,混合液每次0.1毫升,混合物每次0.2克;3日龄后,雏鸟自行采食和饮水。

黑翅长脚鹬的人工孵化和育雏尚无先例,本技术解决了人工孵化的温度和湿度参数问题,建造了与其栖息地相似的生长环境,并在黑翅长脚鹬觅食习性的基础上,增加了消化酶、蛋白质、微量元素,使得幼鸟的成活率将近100%。

附图说明

图1为人工繁育棚平面示意图

图2为两只黑翅长脚鹬雏鸟的体重增长情况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

本发明是一种黑翅长脚鹬的人工辅助繁育方法,其中:

1、接收罚没的盗猎卵共5窝20枚,分别以漂浮法确定产卵日期:在透明玻璃杯或塑料杯中放入10厘米高度的清水,放入卵,若卵横在水底,则0日龄;若卵尖头朝下,则3日龄内;据此方法,确定了其中两枚卵产于2016年5月12日,分别重27.5克、27.8克,长49毫米、50毫米,宽35.6毫米、35.8毫米;将所有卵放入伊科贝特ln1-ii型家用微型孵化机中,孵化温度为37.8℃,湿度为45~80%,由孵化机自动翻转;在本发明设置的参数范围内,产于5月12目的两枚卵于6月4日孵出,其余卵也全部成功孵化。

2、雏鸟出生时背部长满灰色绒毛,上有黑点,腹部为白色,眼角有黑色横纹,会叫,开始自主觅食;2016年6月4日孵化出的两只雏鸟分别重13.5克、13.7克,复趾长34.5毫米、34.6毫米,翅长26.3毫米、25毫米,喙长13.9毫米、14.4毫米,头喙全长33.3毫米、34毫米;将孵出的雏鸟移入长1米、宽0.5米、高0.5米的木制保育箱内,保育箱温度控制为36~37℃,湿度为45~80%;8目龄时,将雏鸟移入长25米、宽15米、高3米的人工繁育棚内,繁育棚护网孔径为1厘米*1厘米,浅水区域水深3厘米,随着雏鸟成长,水深适当加深;棚内砖砌防雨系统地面上放置长170厘米、宽85厘米的电热板;水中央高出的山坡上放置两个食盆,放入自制饲料,供雏鸟自行采食。

3、使用“东方希望”牌0-13周土鸡饲料40份、虾片粉10份、蛆壳粉10份、蚕蛹粉10份、将银针鱼晒干后磨成的粉20份、蝗虫粉10份,混合搅拌,制成自制饲料,放入保育箱和繁育棚的食盆里,供雏鸟自行取食。

4、7小时~2日龄,为补充营养,用注射器从鸟喙左缘后侧滴入葡萄糖、生理盐水1∶1混合液,每隔3小时喂一次,每次0.1毫升,同时将丰年虫与剪碎的面包虫混合搅拌成糊状,用镊子夹取,塞入鸟舌上端;三日龄起,可视雏鸟生长状况人工饲喂;人工繁育棚的浅水区可撒入丰年虫、面包虫,供雏鸟自行采食;如下表1为2016年6月4日孵化出的两只雏鸟的体重增长情况。

表1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