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白粉虱爆发后的治理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16260289发布日期:2018-12-14 21:27阅读:519来源:国知局

本发明实施例涉及白粉虱防治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白粉虱爆发后的治理方法。

背景技术

白粉虱又名小白蛾子,属半翅目粉虱科,是一种世界性害虫。我国各地均有发生,是大棚内种植作物的重要害虫,寄主范围广,蔬菜中的黄瓜、菜豆、茄子、番茄、辣椒、冬瓜、豆类以及莴苣白菜、芹菜、大葱、牡丹花等都会受其危害。现有的白粉虱大面积爆发后的治理方法例如:化学药物法:在白粉虱大面积爆发后,通过频繁在叶面喷施或滴灌化学药物来抑制、消除白粉虱对植株的影响;化学烟雾法:通过释放化学烟雾,麻痹白粉虱呼吸道或者使之中毒等方法来治理白粉虱;直接清除法:通过直接将白粉虱爆发严重的植株全部清除,并对种植区域进行消毒处理,等等。

然而,发明人发现现有技术中至少存在如下问题:现有的化学药物法使用化学药物过多,造成植株果实上有害药物残留较大,影响健康,而化学烟雾法不能够彻底治理白粉虱,条件适宜时白粉虱又会再次爆发,影响植株果实的产量和品质,且治理周期较长。上述两种方法治理白粉虱的治理成本较高,但效果并不明显。若使用直接清除法,虽然可以有效根治白粉虱,但治理后植株损耗大,植株果实产量以及品质均大受影响。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实施方式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白粉虱爆发后的治理方法,使得减少了治理白粉虱的农药残留,缩短了治理周期,且在降低治理成本的同时,实现了对白粉虱的根治,避免了白粉虱大规模爆发引起的植株品质和产量降低的问题。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提供了一种白粉虱爆发后的治理方法,包括:温室栽培的植株中白粉虱爆发后,将爆发白粉虱的区域与未爆发白粉虱的区域隔离开;在爆发白粉虱的区域使用物理方法防治白粉虱,且每3-5天用异丙威烟熏一次,同时每6-8天喷洒溴氰虫酰胺,在第一预设周期内持续使用;若第一预设周期后白粉虱虫体增多,则每2-3天用异丙威烟熏一次,同时每4-6天喷洒溴氰虫酰胺和螺虫乙酯,在第二预设周期内持续使用;在治理白粉虱的过程中清理带白粉虱虫体的植株叶片以及物理方法防治后的白粉虱虫体。

本发明实施方式相对于现有技术而言,提供了一种白粉虱爆发后的治理方法,包括:温室栽培的植株中白粉虱爆发后,将爆发白粉虱的区域与未爆发白粉虱的区域隔离开,避免白粉虱发生转移危害其他未受白粉虱侵害的植株;在爆发白粉虱的区域使用物理方法防治白粉虱,且每3-5天用异丙威烟熏一次,同时每6-8天喷洒溴氰虫酰胺,在第一预设周期内持续使用,若第一预设周期后白粉虱虫体增多,则每2-4天用异丙威烟熏一次,同时每4-6天喷洒溴氰虫酰胺和螺虫乙酯,在第二预设周期内持续使用,在治理白粉虱的过程中清理带白粉虱虫体的植株叶片以及物理方法防治后的白粉虱虫体。根据白粉虱出现的时间以及白粉虱爆发状况,给予植株不同的治理措施,科学控制化学药物的使用,大大降低了化学药物的使用量,减少了治理白粉虱的农药残留;化学药剂和人工措施同时进行,大大缩短了治理周期,且在降低治理成本的同时,实现了对白粉虱的根治,避免了白粉虱大规模爆发引起的植株品质和产量降低的问题。

另外,在温室栽培的植株中白粉虱爆发后,还包括:调整温室栽培的植株的生长环境参数;依照调整后的生长环境参数控制温室栽培的植株的生长环境。通过在温室栽培的植株中白粉虱爆发之后,依据调整后的生长环境参数控制生长环境,提高植株自身的抗性,保证了在白粉虱爆发后植株的正常生长。

另外,调整光照具体包括:打开遮阳网或打开补光灯,维持光照强度在1.5万勒克斯至3万勒克斯之间。保证了植株正常生长所需的光照。

另外,调整温度具体包括:控制白天温室内的温度在28-32℃;控制夜间温室内的温度在15-20℃。通过增大昼夜温差增加植株有机物的积累,使得植株在受白粉虱侵害时能够保证植株成品的品质。

另外,调整湿度具体包括:控制白天温室内的湿度在50-70%;控制夜间温室内的湿度在65-80%。通过降低环境湿度,降低湿度对植株的不利影响。

另外,调整温室内气体浓度具体包括:在白天时段,控制温室内的氧气浓度处于120-150%且温室内的二氧化碳浓度处于75-85%;在晚上时段,控制温室内的氧气浓度处于75-85%且温室内的二氧化碳浓度处于120-150%。加强通风,保证了植株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顺利进行。

另外,调整供给给植株的营养液浓度具体包括:温室栽培的植株中白粉虱爆发后,控制营养液的进液可溶性盐浓度ec值在3.0-3.5之间、进液ph值在6.5-7.5之间,并保持营养液的排液ec值在4.0-4.5之间、排液ph值在7.0-8.0之间。在植株受到白粉虱侵害时,保证植株充足的营养;保持营养液的排液浓度在一合理范围内,不会因为营养液浓度过高而导致植株坏死。

另外,调整供给给植株的营养液浓度,还包括:若白粉虱爆发一周之后,白粉虱虫体逐渐增多,则控制营养液的进液可溶性盐浓度ec值在2.0-3.0之间、进液ph值在6.0-7.0之间,并保持营养液的排液ec值在3.0-4.0之间、排液ph值在6.5-7.5之间。根据出现的时间以及白粉虱爆发状况控制营养液的进液浓度,进一步保证了植株在受白粉虱危害的不同时段依然能够保证植株充足的营养,且保持营养液的排液浓度在一合理范围内,不会因为营养液浓度过高而导致植株坏死。

另外,在温室栽培的植株中白粉虱爆发后,还包括:摘除植株的老叶、黄叶、坏果实、以及转色不均匀的果实;控制植株的果实的数量为白粉虱爆发前的植株果实数量的2/3,并控制植株的花的数量为白粉虱爆发前的植株花数量的2/3。通过对植株结构的调整,进一步解决了由于白粉虱大量爆发引起的植株品质下降问题。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发明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对本发明的各实施方式进行详细的阐述。然而,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可以理解,在本发明各实施方式中,为了使读者更好地理解本申请而提出了许多技术细节。但是,即使没有这些技术细节和基于以下各实施方式的种种变化和修改,也可以实现本申请所要求保护的技术方案。

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涉及一种白粉虱爆发后的治理方法。

由于现有的化学药物法使用化学药物过多,造成植株果实上有害药物残留较大,影响健康,而化学烟雾法不能彻底治理白粉虱,条件适宜时白粉虱又会再次爆发。且上述两种方法治理白粉虱的治理成本高,但效果并不明显。若使用直接清除法,虽然可以有效根治白粉虱,但治理后植株损耗大,植株果实产量以及品质均大受影响。因此,申请人经多次实验以及经验总结得出的一套普遍适用植株白粉虱爆发后的根治方法,以下方案申请人通过实际验证后证明是行之有效的,具体如下:

温室栽培的植株中白粉虱爆发后,将爆发白粉虱的区域与未爆发白粉虱的区域隔离开。

通过将爆发白粉虱的区域与未爆发白粉虱的区域隔离开来,避免了爆发白粉虱区域的白粉虱发生转移而危害到未受白粉虱侵害的植株,从而实实现对爆发白粉虱区域的集中治理。

在爆发白粉虱的区域使用物理方法防治白粉虱。

采用的物理方法例如:灭虫灯防治法:利用白粉虱的趋光性和对气味的特殊喜好性,在诱惑物品外加装电网来实现对白粉虱的防治;电磁干扰法:通过发射出干扰电磁波,扰乱白粉虱的正常生活规律,达到控制的目的;天敌法:通过释放白粉虱的天敌来控制白粉虱。优选地,选用粘虫板诱杀白粉虱在实现对白粉虱控制的基础上,进一步地降低成本。一般在出现少量白粉虱后,悬挂粘虫板时一般沿着植株种植方向,每5-8米悬挂宽度为20-25cm,高度为1.5-2.5m黄板条。若白粉虱大量爆发后,在爆发白粉虱的区域增加粘虫板的悬挂密度,沿着植株种植方向,每3-5米悬挂宽度为20-25cm,高度为1.5-2.5m黄板条。

每3-5天用异丙威烟熏一次,同时每6-8天喷洒溴氰虫酰胺,在第一预设周期内持续使用。

白粉虱爆发后,化学烟雾剂异丙威和1500倍的溴氰虫酰胺同时使用,加大对白粉虱的控制力度;在第一预设周期内持续使用,第一预设周期优选地为五周,实现对白粉虱的集中治理。且每隔3-5天使用异丙威烟熏一次,优选地,每隔4天使用异丙威烟熏一次;每隔6-8天喷洒1500倍溴氰虫酰胺,优选地,每隔7天喷洒1500倍溴氰虫酰胺。上述周期以及间隔时间均是申请人经过多次实验之后总结得出的经验值,经实验验证是行之有效的,既能够避免使用化学药剂和化学烟雾的频次过高而导致农药严重残留,又避免因使用化学药剂和化学烟雾的频次过低而导致大量爆发的白粉虱不能及时被控制。

若第一预设周期后白粉虱虫体增多,则每2-4天用异丙威烟熏一次,同时每4-6天喷洒溴氰虫酰胺和螺虫乙酯,在第二预设周期内持续使用。

若上述化学药物的持续配合使用五周后,发现粘虫板和植株叶片上的白粉虱虫体仍然增多时,则表明还需加大对化学药剂的使用,此时使用化学烟剂异丙威、1000-1500倍溴氰虫酰胺和1000-1500倍螺虫乙酯,增加对白粉虱的治理力度。在第二预设周期内持续使用,优选地,第二预设周期为三周,实现对白粉虱的集中治理。且每隔2-4天傍晚使用异丙威烟熏一次,每隔6-8天喷洒1000-1500倍溴氰虫酰胺和1000-1500倍螺虫乙酯,优选地,每隔3天使用异丙威烟熏一次,每隔7天喷洒1000-1500倍溴氰虫酰胺和1000-1500倍螺虫乙酯。上述周期以及间隔时间均是申请人经过多次实验之后总结得出的经验值,经实验验证是行之有效的,既能够避免使用化学药剂和化学烟雾的频次过高而导致农药严重残留,也避免因使用化学药剂和化学烟雾的频次过低而导致大量爆发的白粉虱不能及时被控制。

在治理白粉虱的过程中清理带白粉虱虫体的植株叶片以及物理方法防治后的白粉虱虫体。

本实施方式中物理方法为悬挂粘虫板为例进行说明,在白粉虱爆发后治理白粉虱的过程中,需及时清理白粉虱爆发区域中带有大量白粉虱虫体的植株的叶片,并及时更换粘有大量白粉虱虫体的粘虫板。化学药剂和人工措施同时进行,实现了对白粉虱的根治,同时大大缩短了治理周期,避免了白粉虱大规模爆发引起的植株品质和产量降低的问题。

需要注意的是,带有大量白粉虱虫体的植株的叶片以及粘有大量白粉虱虫体的粘虫板需要移至温室外,将叶片上和粘虫板上的白粉虱彻底杀死,防止白粉虱二次侵害。其中,将叶片上和粘虫板上的白粉虱彻底杀死的方式包括:无条件转移处理方式和有条件转移处理方式两类,无条件转移处理方式例如:1、将清理出来的植株叶片和粘虫板集中在空地,用薄膜全部盖住,利用太阳暴晒,高温缺氧的方式将白粉虱的成虫及虫体杀死;2、将清理出来的植株叶片和粘虫板集中在空地上,喷洒浓度约为3000-4000倍的螺虫乙酯和3000-4000倍的溴氰虫酰胺,之后暴晒;3、有条件的可以就地焚烧。有条件转移处理方式例如:将植株叶片和粘虫板转移到一个深坑后,在植株叶片以及粘虫板上撒入石灰,将植株叶片和粘虫板表面全部覆盖来杀死白粉虱。

此外需要注意的是,本实施方式中的白粉虱爆发后的治理方法可以用于对蔬菜类植株的白粉虱防治,例如番茄、黄瓜、菜豆、茄子、辣椒、冬瓜、莴苣、白菜、芹菜等等,也可以是其他受白粉虱危害的植株如牡丹花等,本实施方式并不对此进行限定。只要植株中出现大量叶片开始发黄衰退、生长点开始卷曲、花而不实现象,甚至部分植株出现空心即将死亡等现象或者植株果实成熟慢、转色不均匀、果实酸度大等问题严重的,均可使用本实施方式中白粉虱爆发后的治理方法。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施方式提供了一种白粉虱爆发后的治理方法,包括:温室栽培的植株中白粉虱爆发后,将爆发白粉虱的区域与未爆发白粉虱的区域隔离开,避免白粉虱发生转移危害其他未受白粉虱侵害的植株;在爆发白粉虱的区域使用物理方法防治白粉虱,且每3-5天用异丙威烟熏一次,同时每6-8天喷洒溴氰虫酰胺,在第一预设周期内持续使用,若第一预设周期后白粉虱虫体增多,则每2-4天傍晚用化学烟剂异丙威烟熏一次,同时每6-8天喷洒溴氰虫酰胺和螺虫乙酯,在第二预设周期内持续使用;在治理白粉虱的过程中清理带白粉虱虫体的植株叶片以及物理方法防治后的白粉虱虫体。根据白粉虱出现的时间以及白粉虱爆发状况,给予植株不同的治理措施,科学控制化学药物的使用,大大降低了化学药物的使用量,减少了治理白粉虱的农药残留;化学药剂和人工措施同时进行,大大缩短了治理周期,且在降低治理成本的同时,实现了对白粉虱的根治,避免了白粉虱大规模爆发引起的植株品质和产量降低的问题。

本发明的第二实施方式涉及一种白粉虱爆发后的治理方法。第二实施方式是对第一实施方式的改进,主要改进之处在于,通过在温室栽培的植株中白粉虱爆发之后,依据调整后的生长环境参数控制生长环境,提高植株自身的抗性,保证了在白粉虱爆发后植株的正常生长。

在温室栽培的植株中白粉虱爆发后,还包括:调整温室栽培的植株的生长环境参数;依照调整后的生长环境参数控制温室栽培的植株的生长环境。通过在温室栽培的植株中白粉虱爆发之后,依据调整后的生长环境参数控制生长环境,提高植株自身的抗性,保证了在白粉虱爆发后植株的正常生长。

调整所述温室栽培的植株的生长环境参数,至少包括以下之一:调整光照、调整温度、调整湿度、调整温室内气体浓度以及调整供给给植株的营养液浓度。

本方案是申请人通过实际验证后证明是行之有效的,本实施方式中植株为番茄为例进行说明。具体的实际调整方法过程如下:

白粉虱出现之前,对植株所处环境的光照条件控制如下:晴天时,维持光照强度在2.5万勒克斯至4万勒克斯之间,可以打开遮阳网,也可不打开遮阳网采用补光灯维持光照;阴雨天时,可采用补光灯维持光照强度在0.8万勒克斯至2万勒克斯之间。

白粉虱爆发之后,对植株所处环境的光照条件控制如下:晴天时和阴雨天,均维持光照强度在1.5万勒克斯至3万勒克斯之间。晴天时,可以打开遮阳网,也可不打开遮阳网采用补光灯维持光照;阴雨天时,可采用补光灯维持光照。举例说明:在晴天时,可在10:30-14:00打开遮阳网,为植株补充光照;阴天时,可在09:00-16:00打开补光灯维持光照。通过提供植株适宜的光照来促进光合作用,提高番茄植株抗性,保证了植株在受白粉虱爆发后的正常生长。

白粉虱出现之前,对植株所处环境的温度条件控制如下:控制白天温室内的温度25-30℃,控制夜间温室内的温度在20-25℃。

白粉虱爆发之后,对植株所处环境的温度条件控制如下:控制白天温室内的温度28-32℃;控制夜间温室内的温度在15-20℃。通过增大昼夜温差增加植株有机物的积累,使得植株在受白粉虱侵害时能够保证植株果实的品质。例如:在白粉虱爆发后,增大昼夜温差后,保证番茄糖分的积累,解决了番茄受白粉虱影响糖分下降的问题,从而保证了番茄植株受白粉虱侵害后的番茄植株的成品品质。

白粉虱出现之前,对植株所处环境的湿度条件控制如下:控制白天温室内的湿度65-70%,控制夜间温室内的湿度在70-85%。

白粉虱爆发之后,对植株所处环境的湿度条件控制如下:控制白天温室内的湿度50-70%;控制夜间温室内的湿度在65-80%。植株所处环境湿度能够影响植株的呼吸,也会影响植株花粉的形成,在出现白粉虱期间保持最适的湿度,减小湿度带来的不利影响。

白粉虱出现之前,对植株所处温室内气体浓度控制如下:在白天时段,控制室内氧气浓度约为室外的150%;在晚上时段,控制温室内的二氧化碳浓度约为室外的150%。

白粉虱爆发之后,对植株所处温室内气体浓度控制如下:在白天时段,控制温室内的氧气浓度处于120-150%且温室内的二氧化碳浓度处于75-85%;在晚上时段,控制温室内的氧气浓度处于75-85%且温室内的二氧化碳浓度处于120-150%。加强通风,平衡两种气体的浓度,保证了植株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顺利进行。

白粉虱出现之前,对供给给植株的营养液浓度控制如下:控制营养液的进液可溶性盐浓度ec值处于3.0-3.5,并保持进液ph值处于6.0-6.5,并保持养液的排液ec值处于4.0-4.5,并保持排液ph值处于6.5-7.0。每天的供应具体情况为:在每天的09:00、11:30、14:30各滴灌一次,每次供应量250ml、供应时长15min。

白粉虱出现之后白粉虱爆发之后,对供给给植株的营养液浓度控制如下:温室栽培的植株中白粉虱爆发后,控制营养液的进液可溶性盐浓度ec值在3.0-3.5之间、进液ph值在6.5-7.5之间;并保持营养液的排液ec值在4.0-4.5之间、排液ph值在7.0-8.0之间。

若白粉虱爆发一周之后,白粉虱虫体逐渐增多,则控制营养液的进液可溶性盐浓度ec值在2.0-3.0之间、进液ph值在6.0-7.0之间;并保持营养液的排液ec值在3.0-4.0之间、排液ph值在6.5-7.5之间。

白粉虱爆发四周之后,控制营养液的进液可溶性盐浓度ec值在3.0-3.5之间、进液ph值在6.5-7.5之间;并保持营养液的排液ec值在4.0-4.5之间、排液ph值在7.0-8.0之间。

根据出现的时间以及白粉虱爆发状况控制营养液的进液浓度,进一步保证了植株在受白粉虱危害的不同时段依然能够保证植株充足的营养,且保持营养液的排液浓度在一合理范围内,不会因为营养液浓度过高而导致植株坏死。且每天的供应具体情况为:在每天的09:00、11:30、14:30各滴灌一次,每次供应量250ml、供应时长15min。通过科学、定时、定量地供给给植株生长所需要的营养,促进植株根系吸收,保证了在植株被白粉虱危害期间植株的正常生长。

较佳地,白粉虱爆发后,还需结合具体的植株调整方案,进一步保证植株在受侵害时的植株品质。具体的植株调整方法如下:

摘除植株的老叶、黄叶,降低植株营养消耗。

摘除植株的坏果实、以及转色不均匀的果实,并控制植株的果实的数量为白粉虱爆发前的植株果实数量的2/3,控制植株的花的数量为白粉虱爆发前的植株花数量的2/3。通过对植株果实和花的调整,进一步解决了由于白粉虱大量爆发引起的植株品质下降问题。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实施方式中,提供了一种白粉虱爆发后的治理方法,根据白粉虱出现的时间以及白粉虱爆发状况,给予植株不同的治理措施,科学控制化学药物的使用,大大降低了化学药物的使用量,减少了治理白粉虱的农药残留;化学药剂和人工措施同时进行,大大缩短了治理周期,且在降低治理成本的同时,实现了对白粉虱的根治,避免了白粉虱大规模爆发引起的植株品质和产量降低的问题。且通过对植株生长环境参数的调整以及对植株结构的调整,保证了白粉虱爆发后植株正常生长和植株的品质。

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可以理解,上述各实施方式是实现本发明的具体实施例,而在实际应用中,可以在形式上和细节上对其作各种改变,而不偏离本发明的精神和范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