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岩面景观复绿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16878747发布日期:2019-02-15 21:43阅读:414来源:国知局

本发明涉及一种岩面景观复绿方法,属于绿化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水利、铁路、公路、矿区开采等建设造成了大量的高边坡,导致沿边山体岩面裸露,既破坏了自然景观也带来水土大量流失的严重后果。其中高边坡受到各种不稳定因素的影响,成为滑坡、崩塌等地质灾害和工程事故的多发地段。

目前,采用生态修复方式取代纯工程防护方式越来越受到重视,通过植被覆盖的坡地可以改善坡面的抗侵蚀性,减少水土流失,使坡面生态趋向稳定和良性循环。但对于裸露岩面,表面少有土壤,坡度较高,覆盖的土壤基质往往附着力很低,基质很容易脱落,难以形成长久稳定的植被群落。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施工方便快捷,结构合理、稳定,能够快速形成生态系统稳定的边坡植被的岩面景观复绿方法。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为:

一种岩面景观复绿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1)坡面地形整理与排险,对边坡的稳定性分析,若稳定性不佳,对边坡进行加固措施,对坡面进行清理整平;

(2)沿岩面高度依次铺设折叠为双层的无纺布,将上层折叠收在低处,在下层无纺布上铺设支撑网,通过锚钉固定在坡面上,无纺布之间拼接设置,根据岩面坡度设置无纺布宽度,坡度越大,宽度越窄;

(3)通过类壤土基质喷播方式,在所述下层无纺布上进行喷播,包括类壤土基质底基层以及类壤土基质表层,所述类壤土基质底基层以重量份计包括当地生土40~50份、肥沃种植土5~10份、泥炭5~15份、矿物质2~6份、黏胶1~2份、保水剂0.2~0.4份、秸秆纤维5~15份、木屑5~10份、微量元素0.1~0.2份、有机肥5~10份、缓释肥1~3份以及类壤土基质剂3~6份,将上述组分搅拌均匀后,加入适量水至混合物稠度既能粘结在坡面上又不致流淌后,采用喷射装置将其喷播至下层无纺布上,所述类壤土基质底基层喷播厚度为7~10cm,所述类壤土基质底基层以重量份计包括当地生土20~30份、肥沃种植土20~30份、泥炭5~15份、矿物质2~6份、黏胶1~2份、保水剂0.2~0.4份、秸秆纤维5~15份、木屑5~10份、微量元素0.1~0.2份、缓释肥1~3份、木纤维1~2份、类壤土基质剂5~10份以及种子1~2份,将上述组分搅拌均匀后,采用喷射装置将其喷播至所述类壤土基质底基层,所述类壤土基质表层喷播厚度为5~7cm;

(4)将上层无纺布翻折后,形成袋状,将开口三边采用压条进行固定;

(5)养护管理,包括覆盖遮阳网、浇水、施肥、病虫防治、补种和后期监测。

步骤(3)中所述种子为乔木、灌、草组合的混合籽种,乔木、灌、草的比例为2~4:4~6:2~3,所述种子经过催芽处理,并通过发芽率试验。

还包括在无纺布接缝处补喷播所述类壤土基质表层。

在隔离带坡脚处设有生态挡墙。

所述生态挡墙采用从上到下依次自然叠垒的植物垫构成,植物垫接头处,重叠50~100mm,并填土浇水压实,所述生态挡墙高度为0.5~1.5m,底层植物袋内装有所述类壤土基质底基层成分,顶层内装有所述类壤土基质表层。

步骤(5)中所述补种是在喷播结束后的7-20天的时间里,补种前的48-72小时将种子进行浸种催芽。

本发明所达到的有益效果:本发明结合了植物袋与喷播技术两者的优势,利用植物袋对土壤基质进行包覆,减缓了高陡坡面基质附着力较差的问题,以及利用喷播技术的高效施工,实现大面积岩面土壤基质覆盖,同时本发明利用两层喷播的方式进行播种,通过合理配置土壤组分,仿生快速模拟出自然界中适合植物生长的类壤土基质,类壤土基质喷播形成的土壤基质具有丰富的毛管孔隙(直径0.001-0.1毫米的土壤孔隙),能够增强土壤的吸水、保水能力,含水量的增加使土壤土水势增高,有利于植物吸收水分,良好的持水性有益于提高发芽率,类壤土基质具有适宜植物生长的疏松度和通气性,能够改善土壤通气状况,有助于植物种子发芽、根系发育、微生物活动及养分转化,促进植物生长发育,更快的形成群落。通过合理配置乔灌木种子比例,将乔、灌木比例控制在适宜植被生长的范围内,有利于草本、灌木、乔木各目标植物类型在时空上逐步向稳定和合理分布的格局发展,避免了植物单一化,导致生态系统难以长久稳定的问题,并且乔木、灌木所具有的发达根系可在土体中形成“骨架箍束作用”以有效改善土体力学性质制约变形,产生摩擦阻力及提高内摩擦角与抗剪强度,从而起到“绿色锚杆”的作用。优良的乔灌木比例能够营造出良好的疏林景观复层结构,季相变化明显,景观效果良好,同时考虑到季候性落叶能够为植物生长提供有机质,有利于植物生长基质形成,并有效提高坡体抗冲刷力。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对本发明作进一步描述。以下实施例仅用于更加清楚地说明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而不能以此来限制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一种岩面景观复绿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1)坡面地形整理与排险,对边坡的稳定性分析,若稳定性不佳,对边坡进行加固措施,对坡面进行清理整平;

(2)沿岩面高度依次铺设折叠为双层的无纺布,将上层折叠收在低处,在下层无纺布上铺设支撑网,通过锚钉固定在坡面上,无纺布之间拼接设置,根据岩面坡度设置无纺布宽度,坡度越大,宽度越窄;

(3)通过类壤土基质喷播方式,在所述下层无纺布上进行喷播,包括类壤土基质底基层以及类壤土基质表层,所述类壤土基质底基层以重量份计包括当地生土40~50份、肥沃种植土5~10份、泥炭5~15份、矿物质2~6份、黏胶1~2份、保水剂0.2~0.4份、秸秆纤维5~15份、木屑5~10份、微量元素0.1~0.2份、有机肥5~10份、缓释肥1~3份以及类壤土基质剂3~6份,将上述组分搅拌均匀后,加入适量水至混合物稠度既能粘结在坡面上又不致流淌后,采用喷射装置将其喷播至下层无纺布上,所述类壤土基质底基层喷播厚度为7~10cm,所述类壤土基质底基层以重量份计包括当地生土20~30份、肥沃种植土20~30份、泥炭5~15份、矿物质2~6份、黏胶1~2份、保水剂0.2~0.4份、秸秆纤维5~15份、木屑5~10份、微量元素0.1~0.2份、缓释肥1~3份、木纤维1~2份、类壤土基质剂5~10份以及种子1~2份,将上述组分搅拌均匀后,采用喷射装置将其喷播至所述类壤土基质底基层,所述类壤土基质表层喷播厚度为5~7cm,所述种子为乔木、灌、草组合的混合籽种,乔木、灌、草的比例为2~4:4~6:2~3,所述种子经过催芽处理,并通过发芽率试验;

(4)将上层无纺布翻折后,形成袋状,将开口三边采用压条进行固定,在无纺布接缝处补喷播所述类壤土基质表层;

(5)在隔离带坡脚处设有生态挡墙,所述生态挡墙采用从上到下依次自然叠垒的植物垫构成,植物垫接头处,重叠50~100mm,并填土浇水压实,所述生态挡墙高度为0.5~1.5m,底层植物袋内装有所述类壤土基质底基层成分,顶层内装有所述类壤土基质表层,植物根系扎破植物袋,可以提高土壤的剪切力,增强土体的粘附力,提高挡墙作用;

(6)养护管理,包括覆盖遮阳网、浇水、施肥、病虫防治、补种和后期监测。

所述补种是在喷播结束后的7-20天的时间里,补种前的48-72小时将种子进行浸种催芽,可以采用人工或机器喷播。

类壤土基质中植物一般一周内种子发芽,2个月内修复作业面表面植被形成不低于10厘米的植被坪,6个月内树木类植物生长0.3-0.8米高,且根系与修复作业面表面接触并部分深入到修复作业面内,3年后树木长成0.8-3米,植物根系深入到坡面内,且相邻的植物根系间相互交错形成网状根系分布,达到对修复作业面进行生物防护固定作用,且随着时间的延长达到的防护功能越强,同时构成稳定生态循环体系,一方面增加生物因素对修复作业面的防护作用,另一方面提高植被种类多样性和自然修复能力。

以上所述仅是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式,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发明技术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改进和变形,这些改进和变形也应视为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