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秧苗栽种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16578217发布日期:2019-01-14 17:44阅读:1316来源:国知局
一种秧苗栽种方法与流程

本发明属于农作辅助技术领域,特别的涉及一种秧苗栽种方法。



背景技术:

农民在插苗过程中,需要手工将秧苗插到土里,使得农民需要不断地起身和弯腰,非常劳累,对农民的身体健康造成影响。

中国专利(cn205727028u)公开了一种插苗的辅助装置,它包括中空管,中空管上设有可供秧苗穿过的通孔;中空管外壁上部设有提手;中空管下部设有便于中空管插入土壤中的锥面,中空管下端位于通孔的开口外部铰接有一挡泥板,挡泥板的表面直径大于通孔下端开口的内径;挡泥板可在秧苗重力的作用下打开通孔并使得秧苗落入土壤内。

但是,上述装置使用时,无需人弯腰即可实现秧苗入坑,减轻了劳动负担,但存在秧苗存活率低下的缺陷。另外装置使用时,挡泥板是在秧苗重力的作用下打开以使秧苗落入土壤内,挡泥板的开关没有可控性,当插入泥土后,由于泥土的粘结附着,容易使得挡泥板无法自动翻转导致秧苗无法掉出。再者,使用上述结构进行插苗时,插苗种植点依然依靠其它辅助工具进行标准化,影响工作效率。

因此,怎样才能够提供一种结构简单,能够更好的保护秧苗不受损坏,并能够对秧苗落入土壤的时机进行把控,还同时兼顾插苗种植点的标准化的技术,成为本领域技术人员有待解决的技术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上述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怎样提供一种能够更好提高秧苗存活,更好地提高秧苗栽种顺畅程度和可控性的秧苗栽种方法,还进一步使其具有能够提高插苗种植点标准化的效果。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采用了如下的技术方案:

一种秧苗栽种方法,本方法中依靠栽种装置先成形出一个秧苗坑,其特征在于,再将秧苗先置于一个承托构件上,依靠传送机构向下稳定地传送到筒体下端掉到秧苗坑内并完成栽种。

这样,和背景技术cn205727028u所公开的技术相比,播种者不用弯腰即可将秧苗送入秧苗坑,同时秧苗依靠传送机构实现传送,避免了直接掉落导致的振动损伤秧苗,提高了秧苗成活率。

作为优选所述栽种装置,包括竖向的筒体,筒体上端为秧苗入口,筒体下端具有整体呈尖端向下的破土锥筒,所述破土锥筒能够打开并形成秧苗出口,筒体内部设置有一个用于承托秧苗的承托构件,筒体内部还设置有秧苗上下传送机构,秧苗上下传送机构和承托构件相连以带动承托构件上下运动,并使得承托构件上的秧苗能够被向下传送至秧苗出口处掉出;

秧苗上下传送机构包括一个竖向设置的传送皮带,传送皮带配合套接设置在一个上滑轮和一个下滑轮之间,上滑轮设置在筒体内腔上端中部,下滑轮设置在筒体内腔下端中部,所述传送皮带的两个相背的外侧面各固定设置有一个承托构件,且当一侧的承托构件位于上端靠近秧苗入口位置时另一侧承托构件位于下端靠近秧苗出口位置。

本装置使用时,先将破土锥筒竖向插入到土壤内,将秧苗从秧苗入口置入到承托构件上,依靠秧苗上下传送机构带动秧苗向下移动,然后打开秧苗出口并使得秧苗掉出到破土锥筒形成的坑内,取走高成活率的秧苗栽种设备,适当培土即可实现秧苗栽种。更好的选择是,承托构件为承托板。这样结构简单,方便实施,且利于承托秧苗以及利于在秧苗出口位置时秧苗从承托板上表面滑出,当然实施时,承托构件也可以是其他的类似框形构件或者能够开合的盒体构件等结构。其中由于传送皮带两侧各有一个承托构件,两侧等重平衡,不受外力时传送皮带不会运动,当秧苗置入上端的承托构件后,在秧苗自重作用下该侧的承托构件向下运动直到秧苗滑出承托构件,传送皮带恢复平衡,此时另一端承托构件移动至上方位置,可以供下一次秧苗置入,如此循环实现连续插秧。故该传送机构无需依赖动力机,能够依靠自重实现传送,结构简单且成本低廉;同时能够实现往复循环运作,提高插秧操作的连贯性,极大地提高了生产效率。

发明人研究发现,背景技术所述cn205727028u公开的一种插苗的辅助装置,使用时秧苗存活率低下的原因是由于秧苗直接在中空管的筒体内掉落,这样秧苗直接掉落到地,秧苗的根部受冲击震荡,其上的根毛容易断裂掉落,而根毛是植株能否快速生根成活的关键,根毛大量断裂使得秧苗存活率降低。而采用本方案的装置,使用时秧苗依靠传送机构实现秧苗的上下传送,降低了秧苗直接掉到地上造成的冲击,减少了对根毛的损坏,故能够更好地提高秧苗存活率。更好地选择是,承托构件为倾斜设置的承托板,这样结构简单,且更加利于承托秧苗以及利于秧苗从秧苗出口的滑出。

进一步地,所述承托构件上表面具有一个外端向下倾斜设置的秧苗承托面,秧苗承托面下端边缘对应的筒体内腔壁具有一列竖向的封堵面,封堵面和秧苗承托面下端边缘相邻以避免秧苗滑出,封堵面下端靠近破土锥筒位置外扩形成供秧苗滑出的空间。

这样能够保证秧苗正常向下传送过程中不会滑出,向下传送至靠近破土锥筒位置后再滑出承托构件从秧苗出口掉出,提高装置工作稳定性。进一步地,秧苗承托面两侧向上弯曲,以防止秧苗传送过程中从两侧滑出。

进一步地,封堵面由筒体内腔壁一个竖向设置的向内的凸起部构成。

这样,方便封堵面的形成。

进一步地,筒体上端设置有大直径端向上的喇叭口形成秧苗入口。

这样更加方便秧苗的置入。

进一步地承托板两侧向上弯曲设置,以更好地防止秧苗从两侧滑出掉落。

进一步地,上滑轮可转动地安装在一个水平设置的上滑轮轴上,下滑轮可转动地安装在一个水平设置的下滑轮轴上,上滑轮轴和下滑轮轴各自端部固定在对应的筒体内腔壁上。

这样,方便滑轮的安装固定。

进一步地,还设置有一个能够控制承托构件下滑速度的传送速度控制机构。

这样,能够更好地控制秧苗下滑速度,保持向下传送稳定,避免速度过快导致损伤秧苗。

进一步地,所述传送速度控制机构包括所述上滑轮轴,上滑轮轴为空心轴且内部设置有一个杠杆,杠杆输出端垂直固定设置有一个控制凸台,上滑轮轴周壁上对应上滑轮位置设置有一个凸台滑孔,凸台滑孔外部和上滑轮的转动体相接通,控制凸台外端可滑动地配合在凸台滑孔内,杠杆另一端为穿出筒体的输入端,杠杆的输入端能够输入转动扭矩带动杠杆转动并使得控制凸台外端和上滑轮的转动体内表面相抵接。

这样,可以通过杠杆输入端控制杠杆转动,进而使得控制凸台和上滑轮的转动体内表面接触摩擦,控制该摩擦力的大小可以灵活的控制传送机构传送速度的启停和快慢。保证秧苗传送过程的平稳,且控制方便快捷简单可靠。进一步地,控制凸台外端表面设置有一层弹性材料的摩擦层。这样可以在该弹性材料变形距离范围内实现摩擦力的大小调节,更加方便通过不同的输入压力控制输出的摩擦力大小。

进一步地,筒体上端外周表面还设置有正对上滑轮轴的把手,把手中空设置且和上滑轮轴内腔连通,把手上设置有按钮,按钮内端和杠杆外端相连构成杠杆的输入端,杠杆外端背离按钮方向还设置有抵接在杠杆和把手内腔壁上的杠杆复位弹簧。

这样,把手可以方便握持后带动筒体移动和施力,方便装置使用,同时可以方便地通过按钮按下的程度,控制秧苗下放的速度快慢,保证秧苗下放的稳定性和可靠性,避免振动损伤,提高秧苗成活率。

进一步地,还设置有秧苗出口控制装置,所述秧苗出口控制装置包括所述破土锥筒,破土锥筒由周向均匀分布的多个弧形板围成,弧形板上宽下窄且水平方向呈弧形,每个弧形板上端和筒体下端依靠水平设置的铰轴铰接,弧形板和筒体之间还设置有用于带动弧形板往合拢成锥筒形方向运动的弧形板复位弹簧;秧苗出口控制装置还包括一个控制开关,控制开关包括一个拉绳,拉绳上端连接在把手上并形成拉动输入端,拉绳下端作为拉动输出端并和弧形板相连。

这样,弧形板不受外力时依靠弧形板复位弹簧合拢呈锥筒形,方便装置使用时下端的破土锥筒能够更好地插入到土壤内,然后依靠控制开关拉动拉绳,控制每个弧形板向外张开,弧形板主动施力推动其外的土壤向外扩张,以更好地形成底部较宽的秧苗坑以利于秧苗栽种。然后秧苗从弧形板张开后形成的秧苗出口掉出到秧苗坑内,提起把手松开控制开关,弧形板闭合,再移至下一种植点实现重复种植。这样弧形板向外主动施力扩展可以方便在土壤中更好地成形出秧苗坑,同时方便秧苗从正对秧苗坑中心的方向掉出到秧苗坑中,更加利于秧苗的种植和成活。

进一步地,弧形板外表面设置有斜向外上方延伸的倒刺凸棱。这样,可以在装置从土壤中提出时,依靠倒刺凸棱和形成的秧苗坑坑壁接触并带动部分土屑回掉到秧苗坑内,这样对于部分生命力强的秧苗的栽种(例如烟叶苗),秧苗入坑后无需培土,只需依靠浇水入坑,使得秧苗根部和掉落的土屑更好地混合接触,即可保证后续秧苗的生根成活。故能够提高秧苗栽种效率。

进一步地,所述控制开关还包括一个提把,提把平行设置于和筒体上端外部垂直设置的把手下方,提把依靠竖直设置的提把复位弹簧向上和把手固定连接,提把和拉绳上端固定相连。

这样,可以通过向上拉动提把带动拉绳向上,使得弧形板向外张开以打开秧苗出口。具有结构简单,控制方便快捷的优点。

进一步地,提把位于把手靠内的一侧且提把外端短于把手外端至少5cm距离,提把不受外力时下表面距离把手下表面小于5cm距离。

这样使得使用时可以依靠中指、无名子、小指以及大拇指握住把手外端,将食指向下搭接在提把下表面,移动筒体时食指不用施力可方便移动筒体,需要控制开关打开时只需食指向上拉动提把即可。故进一步提高了装置使用的便捷性。

进一步地,筒体外表面同轴套设有均力环,均力环可上下滑动地套接在筒体外,均力环正对提把位置和拉绳下端固定相连,均力环下端对应各个弧形板分别设置有拉动构件和对应弧形板外表面相连。

这样,依靠均力环可以将提把单个方向的施力改变方向后均匀施加到每个弧形板上,提高控制弧形板向外张开的稳定性和顺畅程度。

进一步地,所述拉动构件为短绳。结构简单,且利于实施。

进一步地,每个弧形板上端通过水平并列间隔设置的两个铰轴和筒体铰接,两个铰轴沿对应弧形板竖向中心线对称设置,所述拉动构件竖向设置于两个铰轴之间的弧形板竖向中心线上。这样,可以更好地保证向上拉动弧形板张开时的受力均匀稳定。

进一步地,所述筒体外表面具有竖向设置且沿周向均匀分布的滑槽,均力环内表面对应滑槽设置有向内的滑动凸起,滑动凸起可滑动地配合在滑槽内。

这样,可以更加方便均力环在筒体外表面的上下滑动,提高动作稳定性。

进一步地,其中一条滑槽沿正对提把和拉绳的方向设置且另一条滑槽沿背离提把方向的直径另一端设置。

这样,该独特位置的两条滑槽和滑动凸起配合,可以抵消均力环由于单侧上拉形成的侧翻力矩,使得均力环能够更加平顺稳定地上下滑动,提高装置使用稳定性和顺畅程度。

进一步地,还包括定位结构,包括一个定位杆,定位杆具有一个水平段和一个竖直段,水平段一端垂直固定在筒体下部外表面,另一端连接在竖直段上方,竖直段下端和破土锥筒下端位于相同水平位置。

这样,可以依靠竖直段下端作为定位点,依靠水平段长度丈量出相邻植株之间的间距,方便实现对下一植株位置的定位。

进一步地,竖直段下端为尖端。方便插入土壤定位。

进一步地,水平段为包括一个外筒和一个内筒的套筒结构,内筒和外筒之间可滑动地套接相连,外筒处于套接位置的外表面垂直连接有固定连接件用于实现外筒内筒之间的固定连接。

这样,可以方便调节水平段的长度,以实现不同间距要求的植株使用调整。其中固定连接件可以是螺钉或者销钉等构件。

综上所述,本发明的方法具有能够更好提高秧苗存活,更好地提高秧苗栽种顺畅程度和可控性,能够提高插苗种植点标准化等优点。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实施例中采用的栽种装置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中秧苗上下传送机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图1中圆圈处位置放大后显示传送速度控制机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图1中筒体的水平截面示意图,该图可显示封堵面结构。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实施例和附图对本发明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

最优实施例:一种秧苗栽种方法,本方法中依靠栽种装置先成形出一个秧苗坑,其特点在于,再将秧苗先置于一个承托构件上,依靠传送机构向下稳定地传送到筒体下端掉到秧苗坑内并完成栽种。

这样,和背景技术cn205727028u所公开的技术相比,播种者不用弯腰即可将秧苗送入秧苗坑,同时秧苗依靠传送机构实现传送,避免了直接掉落导致的振动损伤秧苗,提高了秧苗成活率。

本实施例中采用的栽种装置如图1至图4所示,包括竖向的筒体1,筒体1上端为秧苗入口,筒体1下端具有整体呈尖端向下的破土锥筒2,所述破土锥筒2能够打开并形成秧苗出口,其中,筒体1内部设置有一个用于承托秧苗的承托构件3,筒体1内部还设置有秧苗上下传送机构,秧苗上下传送机构和承托构件3相连以带动承托构件3上下运动,并使得承托构件3上的秧苗能够被向下传送至秧苗出口处掉出。

本装置使用时,先将破土锥筒竖向插入到土壤内,将秧苗从秧苗入口置入到承托构件上,依靠秧苗上下传送机构带动秧苗向下移动,然后打开秧苗出口并使得秧苗掉出到破土锥筒形成的坑内,取走高成活率的秧苗栽种设备,适当培土即可实现秧苗栽种。更好的选择是,承托构件为承托板。这样结构简单,方便实施,且利于承托秧苗以及利于在秧苗出口位置时秧苗从承托板上表面滑出,当然实施时,承托构件也可以是其他的类似框形构件或者能够开合的盒体构件等结构。

发明人研究发现,背景技术所述cn205727028u公开的一种插苗的辅助装置,使用时秧苗存活率低下的原因是由于秧苗直接在中空管的筒体内掉落,这样秧苗直接掉落到地,秧苗的根部受冲击震荡,其上的根毛容易断裂掉落,而根毛是植株能否快速生根成活的关键,根毛大量断裂使得秧苗存活率降低。而采用本方案的装置,使用时秧苗依靠传送机构实现秧苗的上下传送,降低了秧苗直接掉到地上造成的冲击,减少了对根毛的损坏,故能够更好地提高秧苗存活率。更好地选择是,承托构件为倾斜设置的承托板,这样结构简单,且更加利于承托秧苗以及利于秧苗从秧苗出口的滑出。进一步地承托板两侧向上弯曲设置,以更好地防止秧苗从两侧滑出掉落。

本实施例中,所述承托构件3上表面具有一个外端向下倾斜设置的秧苗承托面,秧苗承托面下端边缘对应的筒体内腔壁具有一列竖向的封堵面4,封堵面4和秧苗承托面下端边缘相邻以避免秧苗滑出,封堵面4下端靠近破土锥筒位置外扩形成供秧苗滑出的空间。

这样能够保证秧苗正常向下传送过程中不会滑出,向下传送至靠近破土锥筒位置后再滑出承托构件从秧苗出口掉出,提高装置工作稳定性。进一步地,秧苗承托面两侧向上弯曲,以防止秧苗传送过程中从两侧滑出。

本实施例中,封堵面4由筒体1内腔壁一个竖向设置的向内的凸起部构成。

这样,方便封堵面的形成。

其中,筒体1上端设置有大直径端向上的喇叭口5形成秧苗入口。

这样更加方便秧苗的置入。

本实施例中,秧苗上下传送机构包括一个竖向设置的传送皮带6,传送皮带6配合套接设置在一个上滑轮7和一个下滑轮8之间,上滑轮7设置在筒体内腔上端中部,下滑轮8设置在筒体内腔下端中部,所述传送皮带6的两个相背的外侧面各固定设置有一个承托构件3,且当一侧的承托构件3位于上端靠近秧苗入口位置时另一侧承托构件3位于下端靠近秧苗出口位置。

这样使用时,由于传送皮带两侧各有一个承托构件,两侧等重平衡,不受外力时传送皮带不会运动,当秧苗置入上端的承托构件后,在秧苗自重作用下该侧的承托构件向下运动直到秧苗滑出承托构件,传送皮带恢复平衡,此时另一端承托构件移动至上方位置,可以供下一次秧苗置入,如此循环实现连续插秧。故该传送机构无需依赖动力机,能够依靠自重实现传送,结构简单且成本低廉;同时能够实现往复循环运作,提高插秧操作的连贯性,极大地提高了生产效率。

本实施例中,上滑轮7可转动地安装在一个水平设置的上滑轮轴9上,下滑轮8可转动地安装在一个水平设置的下滑轮轴上,上滑轮轴9和下滑轮轴各自端部固定在对应的筒体1内腔壁上。

这样,方便滑轮的安装固定。

本实施例中,还设置有一个能够控制承托构件3下滑速度的传送速度控制机构。

这样,能够更好地控制秧苗下滑速度,保持向下传送稳定,避免速度过快导致损伤秧苗。

所述传送速度控制机构包括所述上滑轮轴9,上滑轮轴9为空心轴且内部设置有一个杠杆10,杠杆10输出端垂直固定设置有一个控制凸台11,上滑轮轴周壁上对应上滑轮位置设置有一个凸台滑孔,凸台滑孔外部和上滑轮7的转动体相接通,控制凸台11外端可滑动地配合在凸台滑孔内,杠杆10另一端为穿出筒体1的输入端,杠杆10的输入端能够输入转动扭矩带动杠杆转动并使得控制凸台外端和上滑轮的转动体内表面相抵接。

这样,可以通过杠杆输入端控制杠杆转动,进而使得控制凸台和上滑轮的转动体内表面接触摩擦,控制该摩擦力的大小可以灵活的控制传送机构传送速度的启停和快慢。保证秧苗传送过程的平稳,且控制方便快捷简单可靠。其中,控制凸台11外端表面设置有一层弹性材料的摩擦层。这样可以在该弹性材料变形距离范围内实现摩擦力的大小调节,更加方便通过不同的输入压力控制输出的摩擦力大小。

本实施例中,筒体上端外周表面还设置有正对上滑轮轴的把手12,把手12中空设置且和上滑轮轴9内腔连通,把手上设置有按钮13,按钮13内端和杠杆外端相连构成杠杆的输入端,杠杆外端背离按钮方向还设置有抵接在杠杆和把手内腔壁上的杠杆复位弹簧14。

这样,把手可以方便握持后带动筒体移动和施力,方便装置使用,同时可以方便地通过按钮按下的程度,控制秧苗下放的速度快慢,保证秧苗下放的稳定性和可靠性,避免振动损伤,提高秧苗成活率。

本实施例中,还设置有秧苗出口控制装置,所述秧苗出口控制装置包括所述破土锥筒2,破土锥筒2由周向均匀分布的多个弧形板15围成,弧形板15上宽下窄且水平方向呈弧形,每个弧形板15上端和筒体下端依靠水平设置的铰轴铰接,弧形板15和筒体之间还设置有用于带动弧形板往合拢成锥筒形方向运动的弧形板复位弹簧(弧形板复位弹簧可以是设置在铰轴上的扭簧或者直接设置在弧形板内侧和筒体内腔之间的拉簧,图中未示出);秧苗出口控制装置还包括一个控制开关,控制开关包括一个拉绳16,拉绳16上端连接在把手上并形成拉动输入端,拉绳16下端作为拉动输出端并和弧形板15相连。

这样,弧形板不受外力时依靠弧形板复位弹簧合拢呈锥筒形,方便装置使用时下端的破土锥筒能够更好地插入到土壤内,然后依靠控制开关拉动拉绳,控制每个弧形板向外张开,弧形板主动施力推动其外的土壤向外扩张,以更好地获得秧苗坑,同时秧苗从弧形板张开后形成的秧苗出口掉出到秧苗坑内。提起把手松开控制开关,弧形板闭合,再移至下一种植点实现重复种植。这样弧形板向外主动施力扩展可以方便在土壤中更好地成形出秧苗坑,同时方便秧苗从正对秧苗坑中心的方向掉出到秧苗坑中,更加利于秧苗的种植和成活。具体实施时,作为其他的实施方式,破土锥筒和秧苗出口控制装置也可以采用背景技术所述专利中实现破土和秧苗出口打开功能的结构。

本实施例中,弧形板15外表面设置有斜向外上方延伸的倒刺凸棱17。这样,可以在装置从土壤中提出时,依靠倒刺凸棱和形成的秧苗坑坑壁接触并带动部分土屑回掉到秧苗坑内,这样对于部分生命力强的秧苗的栽种(例如烟叶苗),秧苗入坑后无需培土,只需依靠浇水入坑,使得秧苗根部和掉落的土屑更好地混合接触,即可保证后续秧苗的生根成活。故能够提高秧苗栽种效率。

本实施例中,所述控制开关还包括一个提把18,提把18平行设置于和筒体上端外部垂直设置的把手12下方,提把18依靠竖直设置的提把复位弹簧19向上和把手固定连接,提把18和拉绳16上端固定相连。

这样,可以通过向上拉动提把带动拉绳向上,使得弧形板向外张开以打开秧苗出口。具有结构简单,控制方便快捷的优点。

本实施例中,提把18位于把手12靠内的一侧且提把外端短于把手外端至少5cm距离,提把18不受外力时下表面距离把手12下表面小于5cm距离。

这样使得使用时可以依靠中指、无名子、小指以及大拇指握住把手外端,将食指向下搭接在提把下表面,移动筒体时食指不用施力可方便移动筒体,需要控制开关打开时只需食指向上拉动提把即可。故进一步提高了装置使用的便捷性。

本实施例中,筒体外表面同轴套设有均力环20,均力环20可上下滑动地套接在筒体1外,均力环20正对提把18位置和拉绳下16端固定相连,均力环20下端对应各个弧形板15分别设置有拉动构件21和对应弧形板外表面相连。

这样,依靠均力环可以将提把单个方向的施力改变方向后均匀施加到每个弧形板上,提高控制弧形板向外张开的稳定性和顺畅程度。

其中,所述拉动构件21为短绳。结构简单,且利于实施。

其中,每个弧形板15上端通过水平并列间隔设置的两个铰轴和筒体铰接,两个铰轴沿对应弧形板15竖向中心线对称设置,所述拉动构件21竖向设置于两个铰轴之间的弧形板竖向中心线上。这样,可以更好地保证向上拉动弧形板张开时的受力均匀稳定。

其中,所述筒体1外表面具有竖向设置且沿周向均匀分布的滑槽22,均力环内表面对应滑槽22设置有向内的滑动凸起,滑动凸起可滑动地配合在滑槽22内。

这样,可以更加方便均力环在筒体外表面的上下滑动,提高动作稳定性。

其中,其中一条滑槽沿正对提把18和拉绳16的方向设置且另一条滑槽沿背离提把方向的直径另一端设置。

这样,该独特位置的两条滑槽和滑动凸起配合,可以抵消均力环由于单侧上拉形成的侧翻力矩,使得均力环能够更加平顺稳定地上下滑动,提高装置使用稳定性和顺畅程度。

本装置还包括定位结构,包括一个定位杆23,定位杆23具有一个水平段和一个竖直段,水平段一端垂直固定在筒体下部外表面,另一端连接在竖直段上方,竖直段下端和破土锥筒下端位于相同水平位置。

这样,可以依靠竖直段下端作为定位点,依靠水平段长度丈量出相邻植株之间的间距,方便实现对下一植株位置的定位。同时装置使用时,定位杆的水平段还可以用于人脚踏下踩辅助施力,使得破土锥筒可以更加方便地插入到土壤内形成植株坑。进一步地,定位杆背离把手方向设置,这样使得脚踩施力位置和手持把手向下的施力位置方向相反,更好地保证施力平衡,利于装置插入土内。

其中,竖直段下端为尖端。方便插入土壤定位。

其中,水平段为包括一个外筒24和一个内筒25的套筒结构,内筒25和外筒24之间可滑动地套接相连,外筒处于套接位置的外表面垂直连接有固定连接件26用于实现外筒内筒之间的固定连接。

这样,可以方便调节水平段的长度,以实现不同间距要求的植株使用调整。其中固定连接件可以是螺钉或者销钉等构件。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