樱花泰狮金鱼的繁殖和选育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16664235发布日期:2019-01-18 23:09阅读:12975来源:国知局

本发明属于金鱼繁育领域,尤其是涉及金鱼新品种樱花泰狮金鱼的繁殖和选育的方法。



背景技术:

樱花泰狮金鱼为文种金鱼,泰狮的形成并不是简单地培育、筛选,也并不是单一的狮子头的繁育后代。泰狮是原产于中国的狮子头金鱼经过泰国重新培育的新品种,属于侧视观赏型,适宜玻璃缸,而且泰狮的形成根据不同泰国鱼场的繁殖手段不同而有很大区分,其中混有珍珠、鎏金、文鱼等血统。泰狮背部更高,尾部更展,其头部类似兰寿,头部占整体的三分之一到四分之一,颜色多变,体色艳丽,侧视优美。适合水族箱饲养观赏。樱花泰狮金鱼是泰狮的一个新品种,其应具备体态丰满、体披软鳞、鳞片披覆均匀、尾鳍短而优雅、红色与白色分界明显等特点;同样的,为了保持樱花泰狮金鱼的基因稳定,使其具有较好的观赏度,需要进行严格的繁殖和选育。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目的是通过正反交的方法将五花泰狮与红泰狮分别作为亲本,培育出基因稳定的新品种—樱花泰狮金鱼,并提供上述樱花泰狮金鱼的繁殖和选育方法,所述方法包含如下步骤:(1)亲本选择与培育:选用硬鳞红泰狮金鱼作父本,软鳞五花金鱼作母本,从上一年秋季开始,分雌雄放养,以人工配合饲料交替投喂,其中放养密度为一龄种鱼8~9尾/m3,二龄种鱼4~5尾/m3

(2)人工催产:在4月中旬前后,将水温稳定在22℃左右,进行人工催产,催产过程中对于一龄种鱼,直接在雌鱼池中放入2~4尾雄鱼,如见雄鱼追逐雌性,则无需激素催产,直接进行人工挤卵、授精;对于二龄及以上亲本鱼,每千克雌鱼注射5毫升催产素,每千克雄鱼注射1毫升催产素,然后再进行人工挤卵、授精;

(3)人工授精:当亲本鱼出现较明显的追逐行为时,捞取亲本鱼进行水下人工授精,将鱼巢放入盛水操作盆中,左右手分持雌雄亲鱼各一尾,于水面下,将雌雄泄殖孔相对,用大拇指先挤压雌鱼腹部排卵,随即挤压雄鱼腹部排精,轻轻搅动水体,使其充分受精,并均匀劲附到孵化鱼巢上;

(4)人工孵化:保持孵化池内池水各处溶氧均≥7mg/l,池水深35~45厘米,投放鱼卵密度为1.5~1.8万粒/m3;鱼卵入池孵化每6小时人工捞出浮沫等赃物,并测定水体各项指标,每20~24小时用防霉剂药浴20分钟后全池换水,直至鱼卵即将出膜为止,孵化过程中保持水温平稳,及时遮阳和加水,并避免换水温差超过1.5℃及水温超过30℃;

(5)水花培育:用孵化池兼作苗种培育池,在鱼卵发眼后,每6小时巡查一遍,观察鱼卵存活率及定期测定确保池水各处溶氧达到7mg/l,观察到鱼苗出膜平游后,每4小时取2~4条鱼苗显微观察,确定鱼苗肠道通畅,腹腔内卵黄消耗完毕后,及时将鱼巢从池内移出并向池中添加浮游动物饵料;

(6)苗种筛选:分为一级筛选和二级筛选,一级筛选在鱼苗孵化后第26~30日,此时鱼苗体全长1.5~2.5cm,尾鳍分四叶、舒张如蝶、鳍棘不明显、游动形态优美、无畸形残次的鱼苗保留,其余全部淘汰,并将保留的鱼苗根据大小进行分池饲养,分池密度3~4万尾/池,防止过大个体吸吮小个体尾鳍导致残次率上升;二级筛选在鱼苗孵化后第55~60日,此时鱼苗全长2.5~4cm,已经开始呈现颜色,并具有一定的体型,此次筛选需将青灰色、全红色、全白色及硬鳞个体挑出,挑出的鱼可分级、分类出售,剩余幼鱼应再次根据大小分池饲养,分池密度1~1.5万尾/池,幼鱼养成后即为樱花泰狮金鱼。

优选地,所述步骤(1)亲本培育阶段在催产前一个月内,每周换水一次,产前一周内,隔天换水一次,并用地热水逐步提高水温至22℃,并以水流刺激性腺发育。

优选地,所述步骤(2)中采用的催产激素是以生理盐水为溶剂,每毫升含40微克dom、lrh-a2及400微克hcg,在亲本鱼胸鳍基部进行一次注射,入针深度不超过0.5厘米,以免刺伤内脏。

优选地,所述步骤(2)中在人工催产前先将雌雄亲本捕起、检查性腺发育情况,轻压雄鱼腹部,有白色精液流出,轻压雌鱼腹部有卵粒流出,提着雌鱼尾柄,明显可见两侧卵巢下垂的轮廓证明亲本性腺发育良好。

优选地,所述步骤(4)中孵化池面积为12~15m2,孵化池用水为天然深井水,且用200目以上的尼龙筛绢过滤;孵化池水体静水透明度60cm以上,池底使用纳米管气盘曝气增氧,每池设置2个,分别位于池中央的左右两侧。

优选地,所述步骤(5)中水花培育阶段鱼苗密度达1.6万/m3以上,全池水花达8~11万尾。

优选地,所述步骤(5)中浮游动物饵料的投放量以及投放时间根据鱼苗密度以及鱼体口裂大小进行匹配,保证泼洒均匀度,饵料以人工培养的小型淡水轮虫为主,蛋黄类动物性饵料为辅。

更优选地,所述小型淡水轮虫为壶状臂尾轮虫或角突臂尾轮虫或三肢轮虫。

优选地。所述苗种筛选过程中,每次挑选后进行防霉、消毒处理,以减少人工挑选时对鱼体的损伤导致的损失。

更优选地,所述防霉、消毒处理过程中选用甲基蓝作防霉剂,聚维酮碘作消毒剂

本发明具有的优点和积极效果是:

由于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本发明的繁殖和培育方法得到的樱花泰狮金鱼,体态丰满、体披软鳞、鳞片披覆均匀、尾鳍短而优雅、红色与白色分界明显,具有遗传性状稳定、品种特征明显,体态丰满,性腺发育较好等优点。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及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说明。

本发明通过正反交的方法将五花泰狮与红泰狮分别作为亲本,培育出基因稳定的新品种—樱花泰狮金鱼,具体法人繁殖和选育的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1.1亲本选择

选用父本为硬鳞红泰狮金鱼(♂),母本为软鳞五花金鱼(♀);亲本培育从前一年秋季开始,将筛选出的遗传性状稳定、品种特征明显,体态丰满,性腺发育较好的个体作为亲本。

1.2亲本培育

亲本培育从上一年秋季开始,筛选出的遗传性状稳定、品种特征明显的健康个体分雌雄放养,以人工配合饲料(主要为胚芽类)与枝角类等天然活饵交替投喂;放养密度为一龄种鱼8~9尾/m3,二龄种鱼4~5尾/m3,产前一个月内,每周换水一次,产前一周内,隔天换水一次,并用地热水逐步提高水温至22℃,并以水流刺激性腺发育。

1.3人工催产

在4月中旬前后,将水温稳定在22℃左右,进行人工催产,先将雌雄亲本捕起、检查性腺发育情况(具体检查方法为:轻压雄鱼腹部,有白色精液流出,轻压雌鱼腹部有卵粒流出,提着雌鱼尾柄,明显可见两侧卵巢下垂的轮廓,有上述特征即为性腺发育良好的亲本)。一龄种鱼可无需激素催产,在雌鱼池中放入2~4尾雄鱼,如见雄鱼追逐雌性,则可直接进行人工挤卵、授精;二龄及以上雌鱼催产激素用生理盐水为溶剂,每毫升含40微克dom、lrh-a2及400微克hcg,每千克雌鱼注射5毫升催产素,每千克雄鱼注射1毫升催产素,在胸鳍基部进行一次注射即可,注意入针深度0.5厘米左右,以免刺伤内脏。

1.4人工授精

催产注射后将亲鱼放回网箱或水泥池,若干小时后出现较明显的追逐行为时,捞取亲鱼进行水下人工授精将鱼巢放入盛水操作盆中,左右手分持雌雄亲鱼各一尾,于水面下,将雌雄泄殖孔相对,用大拇指先挤压雌鱼腹部排卵,随即挤压雄鱼腹部排精,轻轻搅动水体,使其充分受精,并均匀劲附到孵化鱼巢上(具体方法可以参考专利号为cn2728226的专利文献)。

1.5人工孵化

孵化池面积为12~15m2,孵化池用水为天然深井水,且用200目以上的尼龙筛绢过滤,严防敌害生物进入;孵化池水体静水透明度60cm以上,池底使用纳米管气盘曝气增氧,每池设置2个,分别位于池中央的左右两侧,使得池水各处溶氧均大于7mg/l,池水深35~45厘米,投放鱼卵密度为1.5~1.8万粒/m3(500g卵为40万粒);鱼卵入池孵化每6小时人工捞出浮沫等赃物,并测定水体各项指标,每20~24小时用防霉剂药浴20分钟后全池换水,直至鱼卵即将出膜为止。如遇大暴雨,应对池子进行遮盖,避免水质、水温波动过剧而影响孵化率,孵化过程中保持水温平稳很重要应及时遮阳与加水,避免换水温差超过1.5℃及水温超过30℃。

1.6水花培育

用孵化池兼作苗种培育池,孵化率可达80%。在鱼卵发眼后,每6小时巡查一遍,观察鱼卵存活率及定期测定确保池水各处溶氧达到7mg/l,如池水低于该溶氧值,则应增加纳米管曝气盘数量;观察到鱼苗出膜平游后,鱼苗密度可达1.6万/m3以上,全池水花可达8~11万尾。每4小时取2~4条鱼苗显微观察,确定鱼苗肠道通畅,腹腔内卵黄消耗完毕后,及时将鱼巢从池内移出并向池中添加浮游动物。

1.6.1浮游动物饵料选择

人工培养的壶状臂尾轮虫、角突臂尾轮虫、三肢轮虫等小型淡水轮虫为主(切勿使用海水栖息的轮虫如:褶皱臂尾轮虫),当缺乏饵料时,可根据鱼体口裂大小选择其他动物性饵料(如蛋黄等);鱼苗开始摄食后,必须保证泼洒的动物性饵料尽量均匀,如是鲜活的可一次性投喂,如为冷冻产品应当少量多次投喂避免水质环境恶化;

1.6.2浮游动物饵料投喂量

确定鱼苗孵化率,理想情况下孵化率可达60~80%,鱼苗密度为1.75万尾/m3,则第一日推荐投喂轮虫数量约为800万只/m3水体,第二日投喂轮虫数量约为960万只/m3水体,第三日投喂轮虫数量约为1150万只/m3水体,此时可以选择土塘培养或是继续水泥池培养,水泥池培养时应根据鱼苗口裂大小适时更换更大的饵料、如枝角类、桡足类等;喂食冷冻、冰鲜饵每次料应在1h内摄食完毕为宜,如超过1h应适当减量而低于1h应适当增量投喂;具体每日投喂量以鱼苗摄食情况适量调节。

1.7苗种筛选

樱花金鱼的筛选分为2次,第一次在鱼苗孵化后第26~30日时,此时鱼苗体全长1.5~2.5cm,尾鳍分四叶、舒张如蝶、鳍棘不明显、游动形态优美、无畸形残次的鱼苗保留,其余全部淘汰,并将保留的鱼苗根据大小进行分池饲养,分池密度3~4万尾/池,防止过大个体吸吮小个体尾鳍导致残次率上升,第一次筛选保留率应在70%以上;第二次筛选在鱼苗孵化后第55~60日,此时鱼苗全长2.5~4cm,已经开始呈现颜色,并具有一定的体型,此次筛选需将青灰色、全红色、全白色及硬鳞个体挑出,挑出的鱼可分级、分类出售,但均不能称为樱花泰狮,剩余幼鱼应再次根据大小分池饲养,本次筛选保留率应在65%以上,分池密度1~1.5万尾/池,此时可进入养成阶段。

每次挑选后可使用甲基蓝等防霉剂及聚维酮碘等消毒剂进行防霉、消毒,以减少人工挑选时对鱼体的损伤导致的损失。

实施例1:

养殖地点为天津西青区某公司,用上述方法(详见1.1~1.7中的具体描述)连续4年培养樱花泰狮鱼苗,孵化率均能达到80%以上,最高可达90%;该养殖场水泥池底面积15m2,鱼苗期间水深保持在40±5cm,则平均水体体积为6m3,最高樱花泰狮水花密度可达1.65万尾/m3,全池培育水花11万尾以上,根据专利技术经过2次人工筛选,合格鱼苗4.5万尾以上,合格率40.9%。

以上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了详细说明,但所述内容仅为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不能被认为用于限定本发明的实施范围。凡依本发明申请范围所作的均等变化与改进等,均应仍归属于本发明的专利涵盖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