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水鲢的低成本高产环保养殖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16736988发布日期:2019-01-28 12:42阅读:255来源:国知局

本发明涉及水产养殖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水鲢的低成本高产环保养殖方法。



背景技术:

水鲢(hypophthalmichthysmolitrix)又叫白鲢、跳鲢、鲢子、边鱼等,属鲤形目,鲤科,是著名的“四大家鱼”之一。水鲢属于一种大型淡水鱼,它的体形侧扁,头部较大,无须,眼睛小、口阔、通体银白色,广泛分布于我国各地区,为我国主要的淡水养殖鱼类。人工水库、池塘湖泊饲养的水鲢生长快、生长周期短、疾病少、产量高,平均体重在1-4kg,肉质鲜美,水鲢味甘,性平,无毒,营养丰富,具有较强经济饲养价值。鲢鱼属中上层鱼,春夏秋三季,绝大多数时间在水域的中上层游动觅食,冬季则潜至深水越冬。水鲢通常以草色的牛粪、鸡粪等粪便为食,同时喜好酸性食物,对食物的需求量呈现出明显的季节性特点。春秋除滤食浮游生物外,还大量地吃腐屑类饵料;夏季水位越低,其摄食量越大;冬季对食物的需求减少。罗非鱼,俗称非鲫、越南鱼、南洋鲫等,被誉为未来动物性蛋白质的主要来源之一,具有极高的饲养和经济价值。它有很强的适应能力,活跃于湖泊、河流、池塘的浅水中,在面积狭小的水域中也能生长繁殖,甚至在水稻田里能够生长,对溶氧较少的水也有极强的适应性。绝大部分罗非鱼是杂食性,常吃水中植物和碎物,栖息于水的中下层,随水温度变化或鱼体大小改变栖息水层。是一种优良的搭配套养鱼种。

水鲢的爆发性出血病属于一种爆发性流行病,另外还有腹水病、溶血性腹水病等主要鱼病,多年的养殖实践发现,上述病症主要由于经年累月在同一池塘1养殖后,清塘不彻底,水体质量变差,从而导致细胞菌、豚鼠气单胞菌等细菌滋生、泛滥迭代,侵染体质差或有伤口的水鲢。水鲢染病后食欲不振、精神不佳,容易导致成鱼死亡,最终造成减产减收。当前鱼病的防治方法主要依靠投放化学药剂消毒杀菌的方法,一方面增加了用药成本,另一方面容易造成药物残留,进而影响成鱼商品价值。因此,合理搭配栽植鱼塘水体环境中的水生植物,通过水生植物的化感作用,同饲养鱼群构建互利共生的水生生态系统,成为水鲢环保养殖的重点要求。

菱(trapabispinosaroxb)是菱科、菱属一年生浮水水生草本植物,中国各地湖湾、池塘、河湾等水域有栽培,生长发育时喜温暖湿润、阳光充足、不耐霜冻。菱全身都是宝,菱实及菱的根、茎、叶具有各种营养成分和显著的药效,因此它是生产滋补健身饮料的适宜原料。具体来说,菱的果实即菱角,具有甘、凉的特性,生食时可清热解暑,除烦止渴;熟食菱角则能益气、健脾。菱的茎具有甘、涩、平的特性,中医上用于治疗胃溃疡,多发性疣赘等病症。菱的叶可用于治疗小儿马牙疳,小儿头疮等。菱的菱角壳具有收敛止泻,解毒消肿的功效,可用于治疗泄泻,痢疾,便血,胃溃疡,痔疮,天泡疮,黄水疮,无名肿毒等。菱的果柄可用于治疗溃疡病,皮肤疣,胃癌,食道癌,子宫癌等。相关研究发现:菱的水提物中富含有多种黄酮类、多酚类、多糖类以及生物碱类物质,具有抗氧化、减少细胞氧化损伤、抑制肿瘤生长促进肿瘤细胞的凋亡、保护神经细胞、降低小鼠血糖等作用。其中黄酮类及多酚类物质是菱主要活性成分,伴随着菱的生长而分泌到水体当中,对周围的生物形成化感作用。菱田中套养水鲢及其他鱼种,能充分利用其化感作用,起到净化水体,杀菌消毒的作用,减少由于运输放养、饲喂争食过程中鱼体损伤导致的细菌入侵几率,从而提高鱼苗成活率及健康程度。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针对背景技术中存在的水鲢养殖过程中,水体综合利用率低及水鲢病害生物系统防治等问题,提出了一种水鲢的低成本高产环保养殖方法。

本发明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为:

一种水鲢的低成本高产环保养殖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

s1、养殖塘选择、清塘消毒与施基肥:选择水源充足、水质条件符合渔业水质标准的面积10-15亩的池塘作为水鲢养殖塘;3月中旬,采用生石灰干塘法清塘消毒,每666.7m2使用生石灰60-70kg;具体清塘方法为:先将池塘水排净,在池塘四周挖几个小潭,让水流入,再把生石灰放入溶化,不待冷却立即泼洒全塘;晒塘8-12天后,每666.7m2施入基肥3000-3800kg,其后灌水至水深20-30cm,备用;

s2、种植菱种、放养泥鳅及管理:4月上、中旬播种,采用穴条播法播种菱种:用稻草做成直径和高均为10-15cm的小草袋,草袋中间填有营养土,将3-4粒菱种埋入营养土中,草袋按株距80-120cm、行距100cm放置到池塘中;放养泥鳅幼苗,泥鳅规格为4-6cm、放养尾数800-1000尾/亩;其后常规管理菱田及泥鳅苗;

s3、水鲢苗消毒与预放养:5月中旬,将育好的水鲢鱼苗,先用2-5%的淡盐水浸泡5-8min,之后在洒有鱼苗体质改良液的育苗池中预放养8-12天,鱼苗体质改良液的用量为3-4l/m3;鱼苗体质改良液具体制备方法如下:取大青叶5-7份、鱼腥草6-10份、山楂8-12份、生姜4-6份、生地黄7-9份、大黄4-6份、大蒜12-16份、金银花12-18份、半边莲6-8份、白芷6-8份,将上述成分研磨粉碎后加入10倍重量的无菌水,在38-42℃下水浴浸泡38-46h,其后用800目细纱布过滤后,用旋转蒸发仪浓缩至原滤液的1/3,得浓缩浸泡液;向浓缩浸泡液中加入二溴二甲基海因、β-氨基乙磺酸及鱼用糖萜素至其浓度分别为10-15ppm、25-30ppm及40-50ppm,得鱼苗体质改良液;

s4、鱼苗放养及饲喂管理:5月下旬将s3中预放养的水鲢鱼苗转移到菱田当中,并套养鳙鱼、罗非鱼;放养的水鲢鱼苗规格250-350g,尾数为180-220尾/亩;鳙鱼鱼苗规格100-160g,尾数40-50尾/亩;罗非鱼鱼苗规格为100-150g,尾数为40-50尾/亩;水鲢饲料管理按以下方案进行:5-7月份,以促长性饲料为主,辅助以矿物饲料,其中促长性饲料和矿物饲料按重量比为8-12:1;8-12月份,以常规饲料为主,辅助以生物活性饲料,常规饲料和生物活性饲料按重量比为6-8:1;其中常规饲料成份按重量计:玉米面50-60、小麦麸15-20、豆渣15-20、米糠10-15、鱼粉3-5、蚯蚓粉3-5、食盐0.1-0.3;其他管理措施同一般鱼塘;

s5、收获菱角与成鱼:10月上中旬开始陆续收获菱角;12月中旬清塘收获鲢鱼、鳙鱼、泥鳅、罗非鱼成鱼。

所述s1中基肥成分按重量计:栏肥240-300、豆粕30-40、油菜籽粕10-15、秸秆40-50、甜菜叶14-22、米麸18-26、花生壳20-30、酒糟8-12、葵籽壳10-14、木屑12-16、甘蔗渣4-6、糖醛渣3-4、蚕沙6-10、骨粉10-16、沸石6-12。

所述s1中基肥成分按重量计:栏肥270、豆粕35、油菜籽粕12、秸秆45、甜菜叶18、米麸22、花生壳25、酒糟10、葵籽壳12、木屑14、甘蔗渣5、糖醛渣3.5、蚕沙8、骨粉13、沸石9。

所述s4中促长性饲料成分按重量计:玉米面60-80、麦麸15-20、豆渣15-20、西瓜皮12-16、米糠10-15、鱼粉3-5、水芹2-3、海藻4-5、陈皮2-3、核黄素磷酸钠0.1-0.2、维生素c钠粉0.1-0.16、苹果酸钙0.1-0.18、多维葡萄糖0.4-0.5。

所述s4中促长性饲料成分按重量计:玉米面70、麦麸18、豆渣18、西瓜皮14、米糠12、鱼粉4、水芹2.5、海藻4.5、陈皮2.5、核黄素磷酸钠0.15、维生素c钠粉0.13、苹果酸钙0.14、多维葡萄糖0.45。

所述s4中矿物饲料的成分按重量计:蛋壳粉8-12、骨粉12-16、贝壳粉6-10、沸石粉5-9、膨润土4-5、草炭4-5、六偏磷酸钠0.1-0.2、食盐0.1-0.3。

所述s4中矿物饲料的成分按重量计:蛋壳粉10、骨粉14、贝壳粉8、沸石粉7、膨润土4.5、草炭4.5、六偏磷酸钠0.15、食盐0.2。

所述s4中生物活性饲料成分按重量计:金银花3-4、艾叶4-5、菖蒲3-4、鱼腥草4-5、白芷2-3、熟地黄1-2、芽孢杆菌0.2-0.3、干酵母0.1-0.3。

所述s4中生物活性饲料成分按重量计:金银花3.5、艾叶4.5、菖蒲3.5、鱼腥草4.5、白芷2.5、熟地黄1.5、芽孢杆菌0.25、干酵母0.2。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

1、通过套种菱角,利用其生长发育过程中所分泌物质的化感作用来防治水鲢病害,减少了药剂投入,并且增加了副产出,提高了水体综合利用率;

2、通过撒施富含多种有机质的基肥,从而增加了土壤和水体富营养程度,有利于水体中藻类及浮游生物的生长,增加了水鲢天然食物来源,进一步降低了饲喂成本;

3、通过在水鲢预放养阶段洒施富含多种中药活性的鱼苗体质改良液,确保了鱼苗转库放养过程中的成活率,减轻由于捕捞机械损伤造成的不利影响;同时健壮鱼苗,为水鲢高产增收打下基础;

4、通过搭配饲喂适合水鲢不同生长阶段的饲料,充分发挥饲料中活性物质的作用,加快水鲢生长成熟,提高了水鲢产量及品质;

5、通过套养不同水层的鱼种,充分利用池塘水体空间,减少资源浪费,从而利用有限的空间达到更多产出,达到水鲢低成本环保养殖的目标。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实施例来对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进行阐述。

实施例1

2016年3月中旬,为验证本发明有益效果,研究团队在浙江省湖州市菱湖镇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开展相关研究实践,具体方法如下。

s1、养殖塘选择、清塘消毒与施基肥:选择水源充足、水质条件符合渔业水质标准的面积12亩的池塘作为水鲢养殖塘;3月中旬,采用生石灰干塘法清塘消毒,每666.7m2使用生石灰65kg;具体清塘方法为:先将池塘水排净,在池塘四周挖几个小潭,让水流入,再把生石灰放入溶化,不待冷却立即泼洒全塘;晒塘10天后,每666.7m2施入基肥3400kg,其后灌水至水深25cm,备用;基肥成分按重量计:栏肥270、豆粕35、油菜籽粕12、秸秆45、甜菜叶18、米麸22、花生壳25、酒糟10、葵籽壳12、木屑14、甘蔗渣5、糖醛渣3.5、蚕沙8、骨粉13、沸石9。

s2、种植菱种、放养泥鳅及管理:4月上、中旬播种,采用穴条播法播种菱种:用稻草做成直径和高均为10-15cm的小草袋,草袋中间填有营养土,将3-4粒菱种埋入营养土中,草袋按株距100cm、行距100cm放置到池塘中;放养泥鳅幼苗,泥鳅规格为4-6cm、放养尾数900尾/亩;其后常规管理菱田及泥鳅苗。

s3、水鲢苗消毒与预放养:5月中旬,将育好的水鲢鱼苗,先用4%的淡盐水浸泡6min,之后在洒有鱼苗体质改良液的育苗池中预放养10天,鱼苗体质改良液的用量为3.5l/m3;预放养期间饲喂促长性饲料,饲料用量同一般鱼塘;鱼苗体质改良液具体制备方法如下:取大青叶6份、鱼腥草8份、山楂10份、生姜5份、生地黄8份、大黄5份、大蒜14份、金银花15份、半边莲7份、白芷7份,将上述成分研磨粉碎后加入10倍重量的无菌水,在40℃下水浴浸泡42h,其后用800目细纱布过滤后,用旋转蒸发仪浓缩至原滤液的1/3,得浓缩浸泡液;向浓缩浸泡液中加入二溴二甲基海因、β-氨基乙磺酸及鱼用糖萜素至其浓度分别为12ppm、28ppm及45ppm,得鱼苗体质改良液。

s4、鱼苗放养及饲喂管理:5月下旬将s3中预放养的水鲢鱼苗转移到菱田当中,并套养鳙鱼、罗非鱼鱼苗;放养的水鲢鱼苗规格250-350g,尾数为200尾/亩;鳙鱼鱼苗规格100-160g,尾数45尾/亩;罗非鱼鱼苗规格为100-150g,尾数为45尾/亩;水鲢饲料管理按以下方案进行:5-7月份,以促长性饲料为主,辅助以矿物饲料,其中促长性饲料和矿物饲料按重量比为10:1;促长性饲料成分按重量计:玉米面70、麦麸18、豆渣18、西瓜皮14、米糠12、鱼粉4、水芹2.5、海藻4.5、陈皮2.5、核黄素磷酸钠0.15、维生素c钠粉0.13、苹果酸钙0.14、多维葡萄糖0.45;矿物饲料的成分按重量计:蛋壳粉10、骨粉14、贝壳粉8、沸石粉7、膨润土4.5、草炭4.5、六偏磷酸钠0.15、食盐0.2;8-12月份,以常规饲料为主,辅助以生物活性饲料,常规饲料和生物活性饲料按重量比为7:1;其中常规饲料成份按重量计:玉米面55、小麦麸18、豆渣18、米糠12、鱼粉4、蚯蚓粉4、食盐0.2;生物活性饲料成分按重量计:金银花3.5、艾叶4.5、菖蒲3.5、鱼腥草4.5、白芷2.5、熟地黄1.5、芽孢杆菌0.25、干酵母0.2;其他管理措施同一般鱼塘。

s5、收获菱角与成鱼:10月上中旬开始陆续收获菱角;12月中旬清塘收获鲢鱼、鳙鱼、泥鳅、罗非鱼成鱼。收获后测产,所得数据统计如表2、3所示。

实施例2

为验证发明路线中预放养步骤中的鱼苗体质改良液的效果,研究团队在上述同一生产基地做相关对比试验,具体方法如下。

本发明:取实施例1中相同规格品种的水鲢鱼苗150尾,采用实施例1中的方法,将预放养处理后的鱼苗放养到鱼塘中,观察记录鱼苗成活率及其健康程度,结果如表1。

常规处理:取实施例1中相同规格品种的水鲢鱼苗150尾,用3%的氯化钠溶液浸泡10min后,放养到鱼塘中,观察记录鱼苗成活率及其健壮程度,结果如表1。

从表1中,我们可以看出,采用本发明技术路线进行预放养处理后的水鲢鱼苗在成活率上相比于常规处理提高了14%,而且鱼体健壮,体表颜色较深,有光泽;鱼苗活泼好动,善跳跃且摄食能力较强;这可能是由于在预放养过程中所洒施的鱼苗体质改良液中,多种生物活性成分对鱼苗体质起到了改良强健的作用;健壮的鱼苗及较高的成活率是水鲢高产的基础。

实施例3

为验证本发明路线中施用的基肥的有益效果,研究团队除将基肥替换为猪厩肥外,采用同实施例1中相同的方法步骤,在同一农场养殖80m2的水鲢,收获后测产,结果如表2所示。

实施例4

为验证本发明路线中饲料管理方案的有益效果,研究团队除将各阶段饲料均替换成常规饲料外,采用同实施例1中相同的方法步骤,在同一农场养殖80m2的水鲢,收获后测产,结果如表2所示。

实施例5

2016年3月,研究团队在同一农场,采用杨元华公开发表的《生态鲢鱼规范化养殖技术》一文中的方法步骤,养殖80m2的水鲢,收获后测产,结果如表2所示。

分析表2,我们可以看出:采用本发明技术路线养殖的实施例1中的水鲢在均重和亩产上均高于其他实施例。具体来说,对比实施例1和3,我们发现施用的基肥对均重和产量均有正向影响,这可能是由于基肥中的有机质促进了水体中藻类和浮游生物的生长,从而为水鲢提供了较为充足的食物来源;对比实施例1和4,我们发现本发明路线中饲料管理方案对鳙鱼的均重和产量均产生了正向影响,这可能是由于分阶段的饲喂符合水鲢生长需求的饲料,能够更好的激发水鲢增产潜力;对比实施例1和5,我们发现本发明相比于常规养殖水鲢,在均重和亩产上分别提升了27.4%和37.3%,这充分体现了本发明对鳙鱼产量和品质提升的有益效果。

实施例6

为验证本发明技术路线中种植的菱角及套养鳙鱼、罗非鱼、泥鳅的有益效果,研究团队在同一农场做相关对比试验。具体方法如下。

对比例1:除不再栽植菱角外,采用同实施例1中相同的方法步骤,养殖80m2的水鲢,收获后测产,结果如表3。

对比例2:除不再套养鳙鱼、罗非鱼、泥鳅外,采用同实施例1中相同的方法步骤,养殖80m2的水鲢,收获后测产,结果如表3。

对比例3:采用常规方法栽植菱角,栽植规模数量同实施例1,菱角收获后测产,结果如表3。

分析表3,我们可以看出:本发明技术路线中栽植菱角及套养鳙鱼、罗非鱼、泥鳅等均产生了正向效果。具体来说,对比实施例1和对比例1,我们发现,不再栽植菱角后,鱼塘中的各鱼种产量均出现了下降,这可能是由于栽植菱角时,菱生长发育过程中,所分泌的物质具有杀菌消毒的化感作用,从而减轻了水体中残存细菌对鱼群的侵害,从而减少了病鱼死鱼的产生;另一方面,菱本身也有净化水体,调节水质的作用,不再栽植后,鱼群的品质液有所降低。

对比实施1和对比例2,我们发现单独在菱田中养殖水鲢,两者产量相较于本发明均有所下降,这可能是由于不再套养其他鱼种后,,同水鲢的互利共生关系被打破,从而水鲢的产量略微降低,另一方面,由于整个体系中活动的鱼数量减少,产生的排泄物也随之减少,从而导致了菱角产量略微降低。

对比实施例1和对比例1,我们发现采用常规方法栽植同等规格的菱角后,产量相较于本发明有所降低,这可能是由于水体中存在的多鱼种活动后产生的排泄物及食物残渣对菱田的肥田作用。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不经过创造性劳动想到的变化或替换,都应涵盖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因此,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应该以权利要求书所限定的保护范围为准。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