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进的水耕植物栽培装置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5780139发布日期:2018-10-30 21:22阅读:181来源:国知局

本实用新型是有关于一种改进的水耕植物栽培装置结构,尤指一种达到稳定流水速度同时又能控制培养液其水位,并令植株随水位上下调整,达到稳定吸收培养液效果的水耕植物栽培装置。



背景技术:

农作物大多是采用土耕方式进行种植,其是将种子或幼苗种植于土壤中,且定期对土壤施予肥料与灌溉,供农作物能借由其深入土壤的根部吸收所需的养分、氧气与水分。随着有机健康观念的普及,越来越多人对于食材是否来自无污染的环境也越来越重视,加上现代科技的日新月异,人们的生活因为快速的进步而与科技息息相关,在农业的发展上更是影响巨大;其中,利用水耕种植的作法即为近年来广受欢迎的农作物生产方式之一。

因此,水耕种植的作法近年来也广受欢迎,而水耕就是不用天然土壤来种植植物的方法。较为科学的定义就是不用天然土壤、而利用含有植物生长发育所必需元素的营养液来提供营养,并可使得植物能够正常地完成整个生命周期的一种种植技术,可以让大多受限于居住环境而无多余空间的人们利用家中的一角来种植蔬菜,一来可以避免吃到市售具有农药残留的蔬菜,二来可以在享受种植乐趣之余减少许多娱乐开销。农作物栽培主要利用相关设备控制光照、水、空气等农作物所赖以生长的能量来源,以能获得稳定、质量较高的收获物,借以提高收获物的产值,尽管水耕栽培的空间利用较传统土耕来的简便;而原则上,水耕种植只要能够让植物在水中获得生长所需要的养分与元素,即可能够生产大量作物,由于可降低或避免采用大量的土壤与土地,且可于室内进行耕种,相对更容易控制其生长环境。

就上述结构而言,常见水耕栽培都是使植物悬浮在半空中,不会碰到植栽槽的底部,因此需将植物固定在一块板子上,做法是在板子上设有单个或多个孔洞以供植入幼苗,利用这些孔洞卡住植株,让水耕植物根部浸润吸收到培养液为原则,以及植物的呼吸作用,促进植物体内的物质和能量代谢,是植物生命的存活条件及健康考虑,而原有的栽培装置在培养液添加时可能因直接冲刷植物根部导致损害,更由于植物是固定于板子上,而于低水位时则可能会降低植物吸收养分的程度,而必须时常因水位不足而要添加培养液,实为一大弊端问题,而亟待加以改进;

因此,如何不断地开发出一种依植物的生活习性、生长发育规律等特性,控制植物生长环境已成为农作物栽种技术的水耕栽培方式供栽培种植农作物的结构物以为因应,实为相关业界一直以来努力研发突破的目标及方向。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目的是在于:提供一种达到稳定流水速度同时又能控制培养液其水位,并令植株随水位上下调整,达到稳定吸收培养液效果的水耕植物栽培装置。

为达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一种改进的水耕植物栽培装置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

一栽培槽,呈凹槽形态,并界定出一容置空间,供注入培养液液体;其后端处具有一排水区,而设有一导通该栽培槽外侧的出水端,并设于较低的位置处,及一设于该容置空间内侧端的隔水板,并区隔该容置空间而界定出该排水区,又该隔水板上端处更设有一限流口;一进水区,设于该栽培槽前端处,其具有一导通该栽培槽外侧的入水端;以及至少一第一限位区,其设于该容置空间预定位置处,各第一限位区前后端其左右侧壁处各设有一阻隔板而令各第一限位区内部呈流通状态,又该阻隔板其上端处更设有一组接槽;

一盖体,其搭配多个板体而形成向下框形型态,并盖设于该栽培槽的容置空间处,具有至少一嵌设区,其设于该盖体其侧边的板体处而具有一隔水板槽,供该栽培槽的排水区的隔水板于该盖体盖设时组设;至少一第二限位区,其设于该盖体的预定位置处而供该盖体盖设时与该栽培槽的各第一限位区相互组设,具有至少一通孔而设于该盖体顶端处,又各第二限位区其两侧具有一枢接槽,供该盖体盖设时组设于各第一限位区的各阻隔板的组接槽处;至少一缓流板设于各第二限位区之间,并于盖设时呈封闭状态,并于下端处形成一流道,用以供培养液于该流道流通;及

至少一植床,设于该栽培槽的各第一限位区与该盖体的各第二限位区结合处,其整体配合各第一限位区的各阻隔板而呈预定型态,并于该第一限位区处呈上下移动状态。

由于本新型改进的水耕植物栽培装置结构,其功效在于:借由该栽培槽与该盖体相互组设,而令种植植株的该植床设于该容置空间的该第一限位区处,而培养液经由该进水区的入水端注入该容置空间,自该入水端注入培养液时更设有一隔水板,借以防止该培养液注入时直接对其植株根部冲刷,导致植株根部损坏而溃烂,并经由该隔水板其上端设有一限流口,使培养液经由该限流口缓慢流入,而该盖体的缓流板于该盖体与该栽培槽组设时呈封闭状态,令培养液于下端处该流道通过,而可供培养液循环时减缓流动速度,并增加其植株的吸收效率,且经由该栽培槽的排水区控制水位并设于该排水区的隔水板令培养液处于一定高度,而该隔水板具有该限流口,因此需要提高水位帮助植株于短时间内其提高根部的吸收率时,进而利用该限流口减缓培养液降低的速度,而更能让植株完整吸收,而该植床更能随培养液高度而浮设于培养液上端,当培养液水位产生变化时该植床能随水位而高低移动;借此,提供一种达到稳定流水速度同时又能控制培养液其水位,并令植株随水位上下调整,达到稳定吸收培养液效果的水耕植物栽培装置。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立体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立体分解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的剖面示意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图3的放大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较佳实施例的使用状态图(一)。

图6是本实用新型较佳实施例的使用状态图(二)。

图7是本实用新型较佳实施例的使用状态局部放大图(一)。

图8是本实用新型较佳实施例的使用状态局部放大图(二)。

图9是本实用新型较佳实施例的使用状态局部放大图(三)。

图10是本实用新型另一较佳实施例的立体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首先,请参阅图1至图4所示,是本实用新型改进的水耕植物栽培装置结构结构说明,本新型包括:一栽培槽1、一盖体2及至少一植床3;其中:

该栽培槽1,呈凹槽形态,并界定出一容置空间10,供注入培养液液体;其后端处具有一排水区11,而设有一导通该栽培槽1外侧的出水端111,并设于较低的位置处,及一设于该容置空间10内侧端的隔水板112,并区隔该容置空间10而界定出该排水区11,又该隔水板112上端处更设有一限流口1121;一进水区12,设于该栽培槽1前端处,其具有一导通该栽培槽1外侧的入水端121;以及至少一第一限位区13,其设于该容置空间10预定位置处,各第一限位区13前后端其左右侧壁处各设有一阻隔板131而令各第一限位区13内部呈流通状态,又该阻隔板131其上端处更设有一组接槽1311;

该盖体2,其搭配多个板体21而形成向下框形型态,并盖设于该栽培槽1的容置空间10处,具有至少一嵌设区22,其设于该盖体2其侧边的板体21处而具有一隔水板槽221,供该栽培槽1的排水区11的隔水板112于该盖体2盖设时组设;至少一第二限位区23,其设于该盖体2的预定位置处而供该盖体2盖设时与该栽培槽1的各第一限位区13相互组设,具有至少一通孔231而设于该盖体2顶端处,又各第二限位区23其两侧具有一枢接槽232,供该盖体2盖设时组设于各第一限位区13的各阻隔板131的组接槽1311处;至少一缓流板24设于各第二限位区23之间,并于盖设时呈封闭状态,并于下端处形成一流道241,用以供培养液于该流道241流通;及

各植床3,设于该栽培槽1的各第一限位区13与该盖体2的各第二限位区23结合处,其整体配合各第一限位区13的各阻隔板131而呈预定型态,并于该第一限位区13处呈上下移动状态;

借由以上结构所述,兹更进一步说明如后:

前述该植床3使用密度较大而具有弹性、多孔性、透气性且密度小于水而浮于水面的发泡性物品制成;所述该植床3选自单一材料或复合式材料的任一者;

前述该排水区11的隔水板112的限流口1121及出水端111,该限流口1121其高度大于该出水端111,供过多的培养液流入该排水区11,再借由该出水端111排除多余的培养液;

前述该进水区12更设有一设于该容置空间10内的隔水板122,而该隔水板122上端处更设有一限流口1221,供减缓培养液的流水速度,并阻挡培养液直接冲刷该植床3;

其中该栽培槽1的各第一限位区13底端处更设有多个向上延伸的挡止件132,而具有高度,供培养液水位下降时该植床3摆置于该挡止件132上端处;

其中该栽培槽1的进水区12的入水端121,更设于该盖体2处;

续,请参阅图5至10图所示,并辅以参阅图2,是本实用新型改进的水耕植物栽培装置结构较佳实施例的使用状态说明,本新型包括:一栽培槽1、一盖体2及至少一植床3;其中该栽培槽1、该盖体2与该植床3其各个整体结构已于前述叙明,故不再赘述;

前述装置当中更设有一控水系统4,供使用时控制培养液的水流速度及水量的多寡;而所述该控水系统4的动力来源选自马达的电感设备作为动力来源,因此可借由控水系统4加以循环注入培养液;

而通过该栽培槽1的容置空间10,供注入培养液等液体;其后端处具有该排水区11,而设有导通该栽培槽1外侧的出水端111,并设于较低的位置处,及一设于该容置空间10内的隔水板112,又该隔水板112上端处更设有该限流口1121,可供培养液经由该限流口1121流出;而设于该栽培槽1前端处的进水区12,其具有一导通该栽培槽1外侧的入水端121,而可由此注入培养液或利用该控水系统4加以循环;以及至少一第一限位区13,其设于该容置空间10预定位置处,各第一限位区13前后端其左右侧壁处各设有一阻隔板131而令各第一限位区13内部呈流通状态,又该阻隔板131其上端处更设有一组接槽1311;

通过该盖体2,搭配各板体21而形成向下框形型态,并盖设于该栽培槽1的容置空间10处,而各嵌设区22的隔水板槽221,其设于该盖体2前后两端其侧边的板体21处,而供该栽培槽1的排水区11及进水区12的各隔水板112,122于该盖体2盖设时组设;各第二限位区23,设于该盖体2的预定位置而供该盖体2盖设时与该栽培槽1的各第一限位区13相互组设,其上端处的通孔231则供植株5穿设,而各第二限位区23其两侧的枢接槽232,则供该盖体2盖设时配合各第一限位区13的各阻隔板131的组接槽1311而呈嵌合状态;各缓流板24设于各第二限位区23之间,并利用下端的流道供培养液通过;及

通过各植床3,其供植株5种于植于上方,而设于该栽培槽1的各第一限位区13与该盖体2的各第二限位区23结合处,令植株5可穿设于该盖体2的第二限位区23的通孔231处,更限位于各第一限位区13的各阻隔板131而可上下移动;

借此,其结构于实际装设时,其用于栽种水耕的植株5各植床3种植,并组设于该栽培槽1的各第一限位区13处,令各植床3限制于各第一限位区13的各阻隔板131之间,而呈现上下移动状态,进而将该盖体2盖设于该栽培槽1处,而该盖体2其两侧的板体21更完整组设于该栽培槽1的容置空间10内的侧壁处,令该盖体2的各嵌设区22各组设于该栽培槽1的排水区11的隔水板112处与该栽培槽1的进水区12的隔水板122处,而该盖体2的第二限位区23的枢接槽232,则供装设于该栽培槽1的第一限位区13的阻隔板131处,并与该阻隔板131的组接槽1311呈嵌设状态,而该盖体2的缓流板24更将该栽培槽1的容置空间10区隔分开,因此培养液流动于该缓流板24时,只能借由该缓流板24下端的流道241通过,而可降低培养液流动时对该植株5根部造成伤害;

而当该栽培槽1在进行水耕时,将培养液水分经由该进水区12的入水端121注入到该容置空间10内,利用该植床3具有浮力的特性,使该植床3浮设于培养液上方,而由于该植床3限位于该栽培槽1的第一限位区13与该盖体2的第二限位区23之间,而该第二限位区23上端的通孔231只供植株5穿设,因此该植床3不会因浮力问题脱离该第一限位区13与该第二限位区23之间,从而导致植株5倒塌损坏,而在水耕中为求植株5对于养份的吸收,更经由不断将培养液进行注入的动作,以利植株5吸收,而由于培养液流动过快时会导致植株5因培养液冲刷根部而造成伤害,更借由装设于该盖体2的缓流板24并将培养液往下方该流道241带动,而达到防止直接冲刷根部的功效,更减缓流动速度,帮助植株5增加吸收效果,而于栽培上更为稳定;

特别一提,当培养液水位下降时,而无进行补充培养液的动作时,该栽培槽1的第一限位区13下端处更设有各挡止件132,因此,借由该挡止件132,于该培养液水位下降时,更能防止该植株5根部直接向下压于该栽培槽1的容置空间10底部,而具有供植株5根部容纳的空间,不致因根部受压而损坏;另外,本新型该栽培槽1与该盖体2更能加以扩大,而拓展宽度供该栽培槽1的各第一限位区13与该盖体2的各第二限位区23之间更能容纳较大的该植床3,而可供更多的植株5种植增加效率。

经由以上所述,本实用新型改进的水耕植物栽培装置结构,其达到功效在于:借由该栽培槽1与该盖体2相互组设,而令种植植株5的该植床3设于该容置空间10的该第一限位区13处,而培养液经由该进水区12的入水端121注入该容置空间10,自该入水端121注入培养液时更设有一隔水板122,借以防止该培养液注入时直接对其植株5根部冲刷,导致植株5根部损坏而溃烂,并经由该隔水板122其上端设有一限流口1221,使培养液经由该限流口1221缓慢流入,而该盖体2的缓流板24于该盖体2与该栽培槽1组设时呈封闭状态,令培养液于下端处该流道241通过,而可供培养液循环时减缓流动速度,并增加其植株5的吸收效率,且经由该栽培槽1的排水区11控制水位并设于该排水区11的隔水板112令培养液处于一定高度,而该隔水板112具有该限流口1121,因此需要提高水位帮助植株5于短时间内提高根部的吸收,进而利用该限流口1121减缓培养液降低的速度,而更能让植株5完整吸收,而该植床3更能随培养液高度而浮设于培养液上端,当培养液水位产生变化时该植床3能随水位而高低移动;借此,提供一种达到稳定流水速度同时又能控制培养液其水位,并令植株5随水位上下调整,达到稳定吸收培养液效果的水耕植物栽培装置。

综合以上所述,一种改进的水耕植物栽培装置结构又未曾见于诸书刊或公开使用,诚符合新型专利申请要件。以上所述乃是本新型的具体实施例及所运用的技术原理,若依本新型的构想所作的改变,其所产生的功能作用仍未超出说明书及图式所涵盖的精神时,均应在本实用新型的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