插秧机用秧板放置架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6289838发布日期:2018-12-18 20:31阅读:433来源:国知局
插秧机用秧板放置架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属于插秧机技术领域,涉及一种插秧机用秧板放置架。



背景技术:

目前,在水稻种植过程中,都会使用到插秧机,其能够大大提高水稻种植的效率,目前的插秧机中一般都设置有用于放置秧板的秧板放置架,但是目前的秧板放置架中的支撑板无法进行折叠,这样一来,当需要取用位于下层的支撑板上的秧板或需要将秧板放置到位于下层的支撑板上时,位于上层的支撑板会对位于下层的支撑板上的秧板的取放造成阻碍,从而会给位于下层的支撑板上的秧板的取放带来麻烦。



技术实现要素: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设计了一种插秧机用秧板放置架,其内部的支撑板能够进行折叠并锁紧,这样一来,在取用位于下层的支撑板上的秧板或需要将秧板放置到位于下层的支撑板上时,位于上层的支撑板能够避免对位于下层的支撑板上的秧板的取放造成阻碍,从而能够给位于下层的支撑板上的秧板的取放带来方便。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这样实现的:

本实用新型的插秧机用秧板放置架,包括用于与插秧机固定的两根呈左右对称设置的竖杆,两根竖杆之间设置有若干个由上至下分布的用于支撑秧板的支撑板,支撑板左部的下端面上和右部的下端面上均固定有支撑杆,每根支撑杆的其中一端分别与其中一根竖杆铰接,每根竖杆上均固定有若干个分别用于与其中一根支撑杆铰接的“凹”字形的铰接座,支撑杆通过穿设在支撑杆和铰接座中的转轴与铰接座铰接,竖杆的前端面上设置有在支撑板向上转起后用于锁紧支撑杆的锁紧机构。

本实用新型的插秧机用秧板放置架,其中,锁紧机构包括固定在竖杆前端面上的用于与支撑杆配合卡接的“C”字形的卡扣,卡扣的后部一体成型有用于与竖杆固定的连接臂;通过采用这种结构后,在支撑板向上转起后,支撑杆能够被可靠地锁紧,这样一来,能够避免支撑板自行向下转动。

本实用新型的插秧机用秧板放置架,其中,支撑杆与支撑板通过抱箍锁紧;通过采用这种结构后,具有支撑杆与支撑板固定方便的优点,且具有固定牢固度高的优点。

本实用新型内部的支撑板能够进行折叠并锁紧,这样一来,在取用位于下层的支撑板上的秧板或需要将秧板放置到位于下层的支撑板上时,位于上层的支撑板能够避免对位于下层的支撑板上的秧板的取放造成阻碍,从而能够给位于下层的支撑板上的秧板的取放带来方便。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主视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左视结构示意图;

图3是卡扣与连接臂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方式作进一步详细描述。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除非另有说明,术语“上”、“下”、“左”、“右”、“前”、“后”、“顶部”、“底部”等指示的方位或状态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状态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机构或部件必须具有的特定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一种插秧机用秧板放置架,包括用于与插秧机固定的两根呈左右对称设置的竖杆1,两根竖杆1之间设置有若干个由上至下分布的用于支撑秧板的支撑板2,支撑板2左部的下端面上和右部的下端面上均固定有支撑杆3,每根支撑杆3的其中一端分别与其中一根竖杆1铰接,每根竖杆1上均固定有若干个分别用于与其中一根支撑杆3铰接的“凹”字形的铰接座4,支撑杆3通过穿设在支撑杆3和铰接座4中的转轴5与铰接座4铰接,竖杆1的前端面上设置有在支撑板2向上转起后用于锁紧支撑杆3的锁紧机构;锁紧机构包括固定在竖杆1前端面上的用于与支撑杆3配合卡接的“C”字形的卡扣6,卡扣6的后部一体成型有用于与竖杆1固定的连接臂61;通过采用这种结构后,在支撑板向上转起后,支撑杆能够被可靠地锁紧,这样一来,能够避免支撑板自行向下转动;支撑杆3与支撑板2通过抱箍7锁紧;通过采用这种结构后,具有支撑杆与支撑板固定方便的优点,且具有固定牢固度高的优点;本实用新型内部的支撑板能够进行折叠并锁紧,这样一来,在取用位于下层的支撑板上的秧板或需要将秧板放置到位于下层的支撑板上时,位于上层的支撑板能够避免对位于下层的支撑板上的秧板的取放造成阻碍,从而能够给位于下层的支撑板上的秧板的取放带来方便。

需要说明的是,在以上实施例中,只要不矛盾的技术方案都能够进行排列组合,本领域技术人员能够根据排列组合的数学知识穷尽所有可能,因此,本实用新型不再对排列组合后的技术方案进行一一说明,但应该理解为排列组合后的技术方案已经被本实用新型所公开。

需要注意的是,以上列举的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具体实施例。显然,本实用新型不限于以上实施例,还可以有许多变形。

总之,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能从本实用新型公开的内容直接导出或联想到的所有变形,均应认为是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