抱卵蟹孵化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7350046发布日期:2019-04-09 21:06阅读:421来源:国知局
抱卵蟹孵化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属于水产养殖技术领域,涉及中华绒螯蟹的养殖技术,具体为抱卵蟹孵化装置。



背景技术:

抱卵蟹,作为中华绒螯蟹生命周期完成繁殖最为重要的一个环节,其重要性不言而喻。中华绒螯蟹的交配季节一般在每年的12月份,雌雄蟹经过海水的刺激进行交配,雌蟹形成抱卵蟹,受精卵集中在腹脐部位,且高高凸起。传统繁苗方法会将抱卵蟹置于土池中进行孵化并进行管理。但易出现以下几个问题:1)由于将抱卵蟹置于土池中,无法实时观察抱卵蟹的生理状态;2)雌蟹抱卵后腹脐高高凸起,虽然抱卵蟹活动较少,但在实践环节发现会出现“翻背”的现象,且抱卵蟹无法自行翻身,常常造成死亡,这不仅造成水质的污染,同时也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3)抱卵蟹对于水体溶氧的需求较高,而传统的增氧装置无法使水体的溶氧分布均匀,因此土池中常常出现抱卵蟹因缺氧而死亡。这些问题在抱卵蟹孵化环节较为突出,因此解决这些问题显得极为重要。

对于现有的中华绒螯蟹孵化的装置普遍集中于对于亲蟹的体质的调节以及运输等细节的管理,主要集中在后备亲蟹培育期间营养物质的使用,亲蟹的运输以及亲蟹交配期间水质的管理等等,而在越冬期间抱卵蟹的管理上,只是简单的投喂、水质管理以及增氧机的使用。但在针对抱卵蟹习性的孵化装置还未见研究,尤其是抱卵蟹易出现的“翻背”现象未得到关注。因此,解决抱卵蟹易出现的“翻背”现象以及实现实时观察抱卵蟹生理状态是极具实践意义的。



技术实现要素:

解决的技术问题:为了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解决抱卵蟹的“翻背”问题,实现实时观察、监控抱卵蟹的生长状况,且方便拆卸的孵化装置,本实用新型提供了抱卵蟹孵化装置。

技术方案:抱卵蟹孵化装置,装置包括网笼和遮光增氧匣,网笼设于遮光增氧匣内;所述网笼包括不锈钢框架,围裹在不锈钢框架表面的围网,及设于不锈钢框架内部的网片,其中网片将不锈钢框架分隔成各个单元;所述遮光增氧匣为密闭结构,包括顶盖,遮光框架和底部,遮光框架靠近顶盖处设有进水口,遮光框架与底部交界处设有虹吸口,底部设有出水口和增氧微孔。网笼的作用在于为抱卵蟹提供栖息于生活的场所,遮光增氧匣的作用在于遮光、供氧及排除网笼内的排泄物。

优选的,所述不锈钢框架为长方体。

进一步的,所述不锈钢框架的高为0.2m。

优选的,网片将不锈钢框架分隔成的单元长×宽×高为0.3m×0.3m×0.2m。分隔成该大小的各个单元能够保证抱卵蟹不仅考虑了抱卵蟹生存的舒适性,同时也由于四周有网片的保护,可以充分防止抱卵蟹的“翻背”问题。

优选的,所述顶盖为变色玻璃。顶盖的玻璃采用变色玻璃,利于实现时时观察抱卵蟹的生存状态。

优选的,所述遮光框架和底部为带有遮光贴的玻璃。四周采用具有遮光贴的玻璃,这一设计是充分考虑了抱卵蟹的不喜光的习性,为了使抱卵蟹生存环境更加舒适。

优选的,所述增氧微孔在底部横向或纵向成排排列。

优选的,所述增氧微孔至少设有一排。

遮光增氧匣底部铺设增氧微孔,用于保持水体的溶氧,在匣子的斜上角设置一个进水口,在底部设置一个出水口,用于实现水体循环,保持水质的稳定与清新,这也充分考虑了抱卵蟹的对于水质的要求,最后在匣子的左面靠近底部设置一个虹吸口,用于粪便以及其他杂质的清理,防止因粪便以及杂质影响水体。

以上任一所述抱卵蟹孵化装置在中华绒螯蟹繁苗周期中的应用。

有益效果:(1)本实用新型所述装置解决了抱卵蟹在孵化过程中的“翻背”现象,提高了抱卵蟹的成活率,减少了实践过程中的经济损失;(2)所述装置满足了抱卵蟹对光线、水质以及溶氧的要求,提高了抱卵蟹的舒适性;(3)所述装置能够实时观察、监控抱卵蟹的生存状态,减少了意外事故的发生,提高了实践生产过程中的安全性;(4)所述装置轻便、可拆卸。

附图说明

图1是网笼结构示意图;

图2是遮光增氧匣结构示意图;

图3是抱卵蟹孵化装置在水泥池中的应用示意图;

其中,1为不锈钢框架,2为围网,3为网片,4为顶盖,5为进水口,6为虹吸口,7为出水口,8为增氧微孔,9为遮光框架,10为水泥池,11为水循环器,12为底部。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实施例进一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内容,但不应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在不背离本实用新型精神和实质的情况下,对本实用新型方法、步骤或条件所作的修改和替换,均属于本实用新型的范围。

若未特别指明,实施例中所用的技术手段为本领域技术人员所熟知的常规手段。

实施例1

抱卵蟹孵化装置,装置包括网笼和遮光增氧匣,网笼设于遮光增氧匣内;如图1所示,所述网笼包括不锈钢框架1,围裹在不锈钢框架1表面的围网2,及设于不锈钢框架1内部的网片3,其中网片3将不锈钢框架1分隔成各个单元;如图2所示,所述遮光增氧匣为密闭结构,包括顶盖4,遮光框架9和底部12,遮光框架9靠近顶盖4处设有进水口5,遮光框架9与底部12交界处设有虹吸口6,底部12设有出水口7和增氧微孔8。

所述不锈钢框架1为长方体。

所述不锈钢框架1的高为0.2m。

网片3将不锈钢框架1分隔成的单元长×宽×高为0.3m×0.3m×0.2m。

所述顶盖4为变色玻璃。

所述遮光框架9和底部12为带有遮光贴的玻璃。

所述增氧微孔8在底部12横向成排排列。

所述增氧微孔8设有两排。

实施例2

抱卵蟹孵化装置,装置包括网笼和遮光增氧匣,网笼设于遮光增氧匣内;如图1所示,所述网笼包括不锈钢框架1,围裹在不锈钢框架1表面的围网2,及设于不锈钢框架1内部的网片3,其中网片3将不锈钢框架1分隔成各个单元;所述遮光增氧匣为密闭结构,包括顶盖4,遮光框架9和底部12,遮光框架9靠近顶盖4处设有进水口5,遮光框架9与底部12交界处设有虹吸口6,底部12设有出水口7和增氧微孔8。

所述不锈钢框架1为长方体。

所述不锈钢框架1的高为0.2m。

网片3将不锈钢框架1分隔成的单元长×宽×高为0.3m×0.3m×0.2m。

所述顶盖4为变色玻璃。

所述遮光框架9和底部12为带有遮光贴的玻璃。

所述增氧微孔8在底部12纵向成排排列。

所述增氧微孔8设有三排。

实施例3

抱卵蟹孵化装置,装置包括网笼和遮光增氧匣,网笼设于遮光增氧匣内;如图1所示,所述网笼包括不锈钢框架1,围裹在不锈钢框架1表面的围网2,及设于不锈钢框架1内部的网片3,其中网片3将不锈钢框架1分隔成各个单元;如图2所示,所述遮光增氧匣为密闭结构,包括顶盖4,遮光框架9和底部12,遮光框架9靠近顶盖4处设有进水口5,遮光框架9与底部12交界处设有虹吸口6,底部12设有出水口7和增氧微孔8。

所述不锈钢框架1为长方体。

所述不锈钢框架1的高为0.2m。

网片3将不锈钢框架1分隔成的单元长×宽×高为0.3m×0.3m×0.2m。

所述顶盖4为变色玻璃。

所述遮光框架9和底部12为带有遮光贴的玻璃。

所述增氧微孔8在底部12横向成排排列。

所述增氧微孔8设有两排。

如图3所示,将上述抱卵蟹孵化装置置于水泥池10中,水泥池10内设有水循环器11。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