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用二人犁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7229231发布日期:2019-03-30 07:46阅读:706来源:国知局
农用二人犁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属于农业机械技术领域。更具体地,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农用二人犁,其不仅能够调整犁铧的入土角度,还能够将犁铧进行更换,应用时具有多样性和灵活性。



背景技术:

以下对本实用新型的相关技术背景进行说明,但这些说明并不一定构成本实用新型的现有技术。

众所周知,土壤翻耕是指把土地铲起、打散、疏通等作业,以使土地变得平整松散,是农业耕种中较为初步的一个过程。土壤翻耕对农业生产的重要作用在于:其可以将一定深度的紧实土层变为疏松细碎的耕层,从而增加土壤孔隙度,以利于接纳和贮存雨水,促进土壤中潜在养分转化为有效养分并促使作物根系的伸展。此外,其还可以将地表的作物残茬、杂草、肥料翻入土中,清洁耕层表面,从而提高整地和播种质量。例如,翻埋的肥料可调整养分的垂直分布。此外,将杂草种子、地下根茎、病菌孢子、害虫卵块等埋入深土层,抑制其生长繁育,也是翻耕的独特作用。农用二人犁是土壤翻耕作业常用的工具之一。尽管现代化的农业作业往往是以机器自动化为主,但是在一些现代化程度不高的地区或者较小面积的土地上,以及农业体验中仍需要使用这种农用二人犁。

上述的农业体验是泛指非农业生产人员,去参加农业生产人员完全一样的劳动,目的是为了通过生产劳动改变自己的心性、锻炼身体、学习农业科学知识。

当前常用的农用二人犁的犁铧是固定的,其入土的角度比较单一,不可调节。由此导致作业时具有局限性,土壤翻耕效果不理想,应用范围较窄。

针对前述问题,本申请的发明人经过长期的研究和实践,研发出了一种可调整犁铧入土角度的、并且在必要时可对犁铧进行更换的农用二人犁,其特别是能够增强犁具的应用性,也能够提高农业体验的多样性。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农用二人犁,包括犁架和犁体,所述犁架包括:犁辕、犁梢、设置在所述犁辕和所述犁梢之间的支撑杆、前手柄及后手柄,所述犁体包括:犁铧和犁托,其特征在于,所述在犁架与所述犁体之间设置有伸缩杆,所述伸缩杆能够伸缩以改变所述犁体相对于所述犁辕和所述犁梢的倾斜角度。

优选地,所述伸缩杆包括上螺杆、下螺杆、套筒及保护套,其中,所述套筒螺纹连接所述上螺杆及所述下螺杆并且部分地套入所述保护套内,所述保护套固定连接到所述下螺杆上。

优选地,所述上螺杆固定连接到所述支撑杆,所述下螺杆固定连接到所述犁托。

优选地,所述前手柄与所述犁辕相垂直地固定连接,所述后手柄与所述犁梢相垂直地固定连接,所述犁辕与所述犁梢相互垂直地固定连接。

优选地,所述前手柄上设置有前防滑套,所述后手柄上设置有后防滑套。

优选地,所述犁体的所述犁托与所述犁梢及所述下螺杆均为可拆卸方式的固定连接。

优选地,所述上螺杆包括螺纹部,所述下螺杆包括螺纹部,所述套筒的长度大于所述上螺杆的螺纹部和所述下螺杆的螺纹部中的任何一个。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农用二人犁能够改变犁铧的入土角度,可非常方便地调节翻耕土壤的深浅。此外,犁体能够从犁架上拆卸下来,可更换其他类型的工具,例如,耕锄,实现操作的多样性,应用范围广。

附图说明

通过以下参照附图提供的具体实施方式部分,本实用新型的特征和优点将变得更加容易理解,在附图中:

图1是示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农用二人犁的示意性立体图;

图2是示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农用二人犁的犁架的示意图;

图3是示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农用二人犁的犁体的放大示意图;

图4是示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农用二人犁的伸缩杆的放大示意图;

图5A-5D是示出图4中的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农用二人犁的伸缩杆的各组成部件的放大示意性。

附图标记:

1.犁架; 2.犁体; 3.伸缩杆

11.犁辕; 12.犁梢; 13.支撑杆; 14.前手柄;

15.后手柄; 16.前防滑套; 17.后防滑套

131.支撑杆通孔

21.犁铧; 22.犁托;

221.犁托第一通孔; 222.犁托第二通孔

31.上螺杆; 32.下螺杆; 33.套筒; 34.保护套

311.上螺杆通孔

321.下螺杆通孔; 322.螺纹孔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参照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示例性实施方式进行详细描述。对示例性实施方式的描述仅仅是出于示范目的,而绝不是对本实用新型及其应用或用法的限制。

图1是示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农用二人犁的示意性立体图;图2是示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农用二人犁的犁架的示意图;图3是示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农用二人犁的犁体的放大示意图;图4是示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农用二人犁的伸缩杆的放大示意图;图5A-5D是示出图4中的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农用二人犁的伸缩杆的各组成部件的放大示意性。

如图1-3中所示,根据本实用新型一实施方式的农用二人犁包括:犁架1、犁体2以及伸缩杆3。犁架1又包括:犁辕11、犁梢12、支撑杆13、前手柄14以及后手柄15。其中,前手柄14与犁辕11固定连接,后手柄15与犁梢12固定连接。支撑杆13通过两端分别固定连接到犁辕11和犁梢12。优选地,犁辕11与前手柄14相垂直地固定连接,犁梢12与后手柄15相垂直地固定连接,犁辕11与犁梢12也相互垂直地固定连接。形成该角度地连接方式可使犁架1的总体结构较为稳定,并且当人们握紧前手柄及后手柄操作时,具有较好的操作体验感。更进一步地,该角度地连接可使犁翻耕土壤的作业更加省力。作为一种示例,犁辕11、犁梢12、前手柄14以及后手柄15均采用圆柱形薄壁管材,从而使得犁架1在结构稳定的同时,还不会笨重。作为一种示例,可以将前述这些薄壁管材焊接在一起形成犁体1。支撑杆13也可以采用管材,在其中部处可设置有支撑杆通孔131,用于连接伸缩杆3。此外,犁梢12的下端设置有犁梢通孔121,用于连接犁体2,这些将在后面详述。优选地,前手柄14上设置有前防滑套16,后手柄15上也设置有后防滑套17,以使操作人员更具操作舒适感,而且作业时更省力。

仍如图1-3中所示,犁体2包括:犁铧21及犁托22。犁铧21与犁托22通过例如焊接的方式固定连接在一起。犁铧21呈大致三角形状,其中部隆起,并且两条侧边均具有刃口,以便于切土并翻动土壤。犁托22上设有犁托第一通孔221和犁托第二通孔222。其中,犁托第一通孔221用于连接伸缩杆3,其将在后面描述。犁托第二通孔222用于与犁架1的犁梢12连接,如前所述。例如,利用螺栓连接犁托第二通孔222及犁梢12的犁梢通孔121,使得犁架1与犁体2连接在一起。可以理解,犁梢12与犁托22是可拆卸方式的固定连接。

如图4及图5A-5D,其中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农用二人犁的伸缩杆及其主要组成部件的示意图。伸缩杆3包括:上螺杆31、下螺杆32、套筒33及保护套34。上螺杆31上设置有上螺杆通孔311,其用于与支撑杆13连接。如前所述,在支撑杆中部处设置有支撑杆通孔131,其与上螺杆通孔311配合,使得上螺杆31连接到支撑杆13上。此外,上螺杆31还包括螺纹部。下螺杆32也包括螺纹部。套筒33内设置有内螺纹,套筒33通过内螺纹连接到上螺杆31的螺纹部和下螺杆32的螺纹部,由此使得上螺杆31与下螺杆32通过套筒33连接起来,而且套筒33的转动可使得上螺杆31与下螺杆32之间的间距伸长或缩短,由此改变整个伸缩杆的长度,以使得犁体2倾斜的角度改变,即犁体2相对于犁辕11和犁梢12的倾斜的角度发生改变,也意味着改变犁体2的入土角度。优选地,套筒33的长度大于上螺杆31的螺纹部和下螺杆32的螺纹部中的任何一个,由此能够保证上螺杆31与下螺杆32通过套筒33一直能够连接成一体。优选地,套筒33的长度小于上螺杆31的螺纹部与下螺杆32的螺纹部之和,由此能够保证套简33一直能沿着上下螺杆的螺纹部进行螺纹转动,不会受到阻挡。可以理解,套筒33的螺纹转动可使得上螺杆31与下螺杆32之间的相对距离改变,由此也改变伸缩杆3的整个长度,使犁体2相对于犁辕11和犁梢12的倾斜的角度发生改变,即改变犁体的入土角度,如前所述。此外,下螺杆32上还设置有下螺杆通孔321以及螺纹孔322。其中,下螺杆通孔321用于与犁托22的犁托第一通孔221配合,以使下螺杆32以可拆卸的方式固定连接到犁托22。螺纹孔322用于安装保护套34,该保护套34能够在翻耕过程中保护下螺杆32不会沾上泥土而影响套筒33的转动。作为示例,保护套34上可设置有通孔,其与螺纹孔322配合,实现保护套34到下螺杆32的装配。保护套34设置在套筒33的外部并且装配到下螺杆32上,以起到对套筒33保护免沾泥土的作用。作为一种实施方式,保护套34为中空的套管状,其一端为圆孔,用于使套筒33部分地套入到其中,另一端可设置有槽口,使得下螺杆32的下部能够穿过其露出。

如前所述,伸缩杆3的上螺杆31以可拆卸的方式固定连接到犁架1的支撑杆13,伸缩杆3的下螺杆32也以可拆卸的方式固定连接到犁体2的犁托22,并且上螺杆31与下螺杆32之间的距离可通过设置在它们的螺纹部外部的套筒33的螺纹转动来改变,由此实现犁体2相对于犁架1的犁辕11和犁梢12的倾斜的角度的改变,即,实现犁体2相对于地面的倾斜角度的改变。犁体相对于地面的倾斜角度也称为犁体的入土角度。这种入土角度的改变仅需要通过转动套筒33即可实现,由此使得整个农用二人犁可非常方便地调节翻耕土壤的深浅。此外,由于犁体与犁架之间的连接均是通过通孔进行的螺纹连接,因而可非常方便地将犁体从犁架上拆卸下来,更换其他类型的工具,例如,耕锄,以实现操作的多样性,应用范围广,也同时能够提高操作人员的方便性和舒适性。

虽然参照示例性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描述,但是应当理解,本实用新型并不局限于文中详细描述和示出的具体实施方式,在不偏离权利要求书所限定的范围的情况下,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对所述示例性实施方式做出各种改变。这些改变均应落入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