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玉米种子消毒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8086130发布日期:2019-07-06 10:31阅读:1447来源:国知局
一种玉米种子消毒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消毒装置应用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玉米种子消毒装置。



背景技术:

氯气消毒法是一种用于种子消毒的好方法,此方法不仅污染率大大降低,而且对种子的伤害也比较小。但是在氯气的发生过程中,难免会携带一些水分一同进入种子罐,氯气与水会产生次氯酸和盐酸,对种子的危害性极大,大大降低了种子的存活率,且排出的尾气既不利于人体健康,也不利于环境保护。因此,我们需要对现有的种子消毒装置进行一定的改进来解决上述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玉米种子消毒装置,能对种子进行高效地消毒作用,对氯气进行除湿,提高种子萌发率,且对尾气进行收集,避免尾气污染环境,这样可以有效解决背景技术中的问题。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为:一种玉米种子消毒装置,包括氯气发生瓶和废气吸收池,所述氯气发生瓶内填充有次氯酸钠,在氯气发生瓶顶端插入有分液漏斗,所述分液漏斗内部填充有盐酸,所述氯气发生瓶通过U形管连接有消毒罐,所述氯气发生瓶和消毒罐的顶端开口处均设置有密封塞,所述U形管末端通过螺纹方式连接有除湿管,所述除湿管内部设置有芯体,所述芯体由两层无纺布和填充在两层无纺布之间的吸水树脂组成,所述消毒罐通过连接管与废气吸收池连接,所述废气吸收池内部填充有碱性液体,所述连接管末端连接有漏斗,所述漏斗下端浸入至碱性液体内部。

作为本实用新型一种优选的技术方案,所述芯体外侧套接有金属支撑网,该金属支撑网为圆柱体结构,且金属支撑网剖面直径与除湿管内径相等,所述除湿管底端设置有限位挡环。

作为本实用新型一种优选的技术方案,所述吸水树脂为球体结构。

作为本实用新型一种优选的技术方案,所述无纺布表面设置有若干通孔,所述通孔的孔径小于吸水树脂的直径。

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设置盐酸和次氯酸钠,反应生成氯气对玉米种子进行消毒,配合废气吸收池和碱性液体,能够对有害尾气进行回收,避免尾气直接排入空气而导致的环境污染问题;通过设置除湿管和吸水树脂,能对氯气进行除湿,避免水汽碰触到玉米种子导致种子腐坏的现象,提高种子的萌发率,当芯体长期使用后,可将芯体取出,对芯体进行更换,可长期使用,实用性强。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整体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除湿管放大图;

图中,1-氯气发生瓶;2-废气吸收池;3-次氯酸钠;4-分液漏斗;5-盐酸;6-U形管;7- 消毒罐;8-密封塞;9-除湿管;10-芯体;11-无纺布;12-吸水树脂;13-连接管;14-碱性液体; 15-漏斗;16-金属支撑网;17-限位挡环;18-通孔。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作进一步说明。在此需要说明的是,对于这些实施方式的说明用于帮助理解本实用新型,但并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定。此外,下面所描述的本实用新型各个实施方式中所涉及的技术特征只要彼此之间未构成冲突就可以相互组合。

请参阅图1和图2,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技术方案:一种玉米种子消毒装置,包括氯气发生瓶1和废气吸收池2,所述氯气发生瓶1内填充有次氯酸钠3,在氯气发生瓶1顶端插入有分液漏斗4,所述分液漏斗4内部填充有盐酸5,所述氯气发生瓶1通过U形管6连接有消毒罐7,所述氯气发生瓶1和消毒罐7的顶端开口处均设置有密封塞8,所述U形管6末端通过螺纹方式连接有除湿管9,所述除湿管9内部设置有芯体10,所述芯体10由两层无纺布11和填充在两层无纺布11之间的吸水树脂12组成,所述消毒罐7通过连接管13与废气吸收池2连接,所述废气吸收池2内部填充有碱性液体14,所述连接管13末端连接有漏斗 15,所述漏斗15下端浸入至碱性液体14内部。

优选的是,所述芯体10外侧套接有金属支撑网16,该金属支撑网16为圆柱体结构,且金属支撑网16剖面直径与除湿管9内径相等,所述除湿管9底端设置有限位挡环17;所述吸水树脂12为球体结构;所述无纺布11表面设置有若干通孔18,所述通孔18的孔径小于吸水树脂12的直径。

本实用新型的工作原理:具体使用时,通过设置盐酸和次氯酸钠,反应生成氯气进入消毒罐对玉米种子进行消毒,尾气自消毒罐流入废气吸收池,碱性液体与氯气发生反应对其进行吸收,避免尾气直接排入空气而导致环境污染,也避免了氯气吸入人体对人体健康造成损害;通过设置除湿管和吸水树脂,利用吸水树脂高效的吸水性能对氯气进行除湿,避免水与氯气生成的酸碰触到玉米种子而导致种子腐坏的现象,提高种子的萌发率,当芯体长期使用后,可将除湿管从U形管末端旋下,将金属支撑网和芯体整个取出,对芯体进行更换,可长期使用,实用性强。

以上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作了详细说明,但本实用新型不限于所描述的实施方式。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而言,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原理和精神的情况下,对这些实施方式进行多种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仍落入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