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可多次抓捕的生物研究用笼具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7304721发布日期:2019-04-05 19:19阅读:195来源:国知局
一种可多次抓捕的生物研究用笼具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实验用具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可多次抓捕的生物研究用笼具。



背景技术:

现有装动物的笼子为方形或圆形,用于研究的生物都集中饲养在笼内,笼子多在顶部或前端设置放置口;在捕捉动物时由于动物的躲避,需要手臂不断的向内伸,很难捕捉到所需捕捉的小动物;尤其是存放多种动物时,若采用多个笼子分开存放,占用很大空间,且在携带或管理上由十分不便。

如中国专利号CN201120556826.8,公告日为2012年08月15日的实用新型专利中公开了一种圆形笼子,本实用新型涉及实验仪器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圆形笼子。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圆形笼子,在笼子的笼底上装有能转动的转轴,转轴上有托盘,在托盘上固定有隔板,隔开各种动物,由于托盘能转动,所以在同一位置即使笼子口很小,通过转动托盘也能轻松的抓到各位置的小动物,方便快捷。同时隔板还能将小动物隔开,方便将小动物分类,提高工作效率。

上述专利中所述的一种圆形笼子,固定式的笼罩和隔板不便于拆解,难以对笼体内部进行全面清洁,保证笼体干净卫生;同时顶部开设的笼口相对于单个扇形饲养区较小,不便于取出,且利用托盘的转动辅助抓取,使得扇形饲养区会不断地转动,内部小动物会处在被移动带来的恐慌和骚动,不利于小动物生存。



技术实现要素:

解决的技术问题

针对现有技术所存在的上述缺点,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可多次抓捕的生物研究用笼具,能够有效地解决现有技术的笼具不便于全面清洁、取出较为不便,且不利于小动物生存的问题。

技术方案

为实现以上目的,本实用新型通过以下技术方案予以实现:

一种可多次抓捕的生物研究用笼具,包括圆形底座、笼罩和转轴,所述转轴可拆卸连接在所述底座的顶部中心处,所述底座上侧面自中心呈放射状均匀固定有插槽,所述转轴的外壁上固定有隔板,所述隔板一一对应插接在所述插槽内;所述笼罩罩接在底座的上部,并可绕转轴转动,所述笼罩的弧形罩体采用透明材质制作而成,其上开设有通槽,所述通槽的底部固定有基座,所述基座内通过扭簧铰接有连接体,所述连接体的上端固定有所述通槽相匹配的封板,所述连接体与基座共同开设有插孔,所述插孔内插接有销轴;所述转轴的顶部螺纹连接有提手,所述提手与笼罩的顶板相接触。

更进一步地,所述底座的中心处开设有阶梯状通孔,所述转轴的底部内壁上设有内螺纹,所述阶梯状通孔内转动卡接阶梯状凸台,所述阶梯状凸台的上端设有与转轴的底部配合的外螺纹。

更进一步地,所述提手包括连接部、第一弧板和第二弧板,所述连接部的下端螺纹连接在所述转轴内,且上端固定有开口向上的第一弧板,所述第二弧板开口向下固定在第一弧板的顶部。

更进一步地,所述转轴的上部固定有托台,所述笼罩的顶板穿过转轴并设置在托台与第二弧板之间。

更进一步地,所述第二弧板的两端与笼罩顶板相接触,且第二弧板的端部滚动连接有滚珠。

更进一步地,所述封板与笼罩的弧形罩体均为透明塑料板,所述封板的上部固定有拉手。

更进一步地,所述封板侧壁与通槽的限位沿边之间连接有织网。

更进一步地,所述通槽的槽宽与相邻隔板之间形成的扇形区域相匹配。

有益效果

采用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技术方案,与已知的公有技术相比,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1、本实用新型通过将底座、转轴及隔板、笼罩和提手之间采用可快速拆装的设计,可实现将整个笼具进行拆解清洁,保证笼具的洁净,防止小动物生病感染。

2、本实用新型通过笼罩弧形罩体用透明材质制作而成,同时在其上开设与单个扇形养殖区相匹配的通槽形成的抓取口,研究人员可以方便透过笼罩观察笼具内部的小动物,同时抓取口可以方便对养殖在单个扇形区域内的小动物进行抓取;同时采用笼罩旋转的方式实现对不同的的小动物进行抓取,不会影响小动物的正常活动,保证较稳定良好的生存环境。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笼具整体透视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笼具拆解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封板展开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的笼具主视图;

图中的标号分别代表:1-底座;2-笼罩;3-转轴;4-插槽;5-隔板;6-基座;7-连接体;8-封板;9-插孔;10-销轴;11-阶梯状凸台;12-提手;13-托台;14-织网;101-阶梯状通孔;201-弧形罩体;202-顶板;403-通槽;1201-连接部;1202-第一弧板;1203-第二弧板。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下面结合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的描述。

实施例

本实施例的一种可多次抓捕的生物研究用笼具,参照图1-4:包括圆形底座1、笼罩2和空心转轴3(其中笼罩2的顶部开设有通气孔),转轴3可拆卸连接在底座1的顶部中心处,底座1上侧面自中心呈放射状均匀固定有插槽4,转轴3的外壁上固定有隔板5,隔板5一一对应插接在插槽4内;笼罩2罩接在底座1的上部,并可绕转轴3转动,笼罩2的弧形罩体201采用透明材质制作而成,其上开设有通槽403,通槽403的底部固定有基座6,基座6内通过扭簧铰接有连接体7,连接体7的上端固定有通槽403相匹配的封板8,连接体7与基座6共同开设有插孔9,插孔9内插接有销轴10;转轴3的顶部螺纹连接有提手12。

通过提手12与笼罩2的顶板202相接触,转轴3的上部固定有托台13,笼罩2的顶板202穿过转轴3并设置在托台13与第二弧板1203之间(提手12的设计方便携带、搬运的同时,实现了笼罩2的稳定转动)。提手12包括连接部1201、第一弧板1202和第二弧板1203,连接部1201的下端螺纹连接在转轴3内,且上端固定有开口向上的第一弧板1202,第二弧板1203开口向下固定在第一弧板1202的顶部。

第二弧板1203的两端与笼罩2顶板202相接触,且第二弧板1203的端部滚动连接有滚珠,滚珠的接触设计,降低笼罩2转动时的摩擦。

其中,转轴3的底部与底座1之间的连接,通过在底座1的中心处开设有阶梯状通孔101,转轴3的底部内壁上设有内螺纹,阶梯状通孔101内转动卡接阶梯状凸台11,阶梯状凸台11的上端设有与转轴3的底部配合的外螺纹。

通过将通槽403的槽宽与相邻隔板5之间形成的扇形区域相匹配,方便对养殖在单个扇形区域内的小动物进行抓取,封板8与笼罩2的弧形罩体201均为透明塑料板,封板8的上部固定有拉手。

封板8侧壁与通槽403的限位沿边之间连接有织网14,织网14的设计用于防止在打开封板8的时候,小动物从两侧窜出。

使用时,将小动物分别放置在独立的扇形区域内饲养;在需要对某个扇形区域内的小动物进行抓取时,通过旋转笼罩2将封板8移动至对应区域,拉出销轴10,将封板8沿铰接处转动拉开,工作人员即可伸手过通槽403将动物取出。

在对笼具进行组装时,首先将转轴3及隔板5分别对插接到阶梯状通孔101和插槽4中,而后通过阶梯状凸台11对转轴3底部进行固定,接着将笼罩2穿过转轴3的顶部搭接在托台13上,最后将提手12通过其连接部1201螺纹连接在转轴3的上端,并使得第二弧板1203的两端压接在顶板202上即可。(拆解步骤与上述步骤相反,在此就不作赘述)

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会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实用新型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精神和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