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能储能农田水利循环排灌设施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8434900发布日期:2019-08-16 21:28阅读:155来源:国知局
节能储能农田水利循环排灌设施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排灌设施技术领域,具体为节能储能农田水利循环排灌设施。



背景技术:

排灌设施是指灌溉工程的整套设施。主要包括三个部分:水源、渠道建筑物及由水源取水输送至灌溉区域的输水系统,包括渠道或管路及其上的隧洞、渡槽、涵洞和倒虹管等和在灌溉区域分配水量的配水系统。

但是目前市场上的排灌设施在建设过程中水利循环不够完善,导致在使用时,无法有效的利用天然降水对农田进行灌溉,且无法对自然水进行储备。因此,设计一种利用率高和水循环效果好的节能储能农田水利循环排灌设施是很有必要的。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节能储能农田水利循环排灌设施,以解决上述背景技术中提出的问题。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节能储能农田水利循环排灌设施,包括集水井、安全盖、固定杆、第一连接杆、浮球、引水槽、连接孔、吸水管、水泵、渠水槽、预埋管、三通阀、喷头、连接槽、圆柱形滑杆、滑套、通孔、第二连接杆、密封板和连接块,所述集水井的两侧内壁均开设有连接槽,所述连接槽的内部安装有圆柱形滑杆,所述圆柱形滑杆的外壁套接有滑套,所述滑套的一侧连接有固定杆,所述固定杆的末端连接有连接块,所述连接块的底部中心位置连接有第一连接杆,所述第一连接杆的底部中心位置粘连有浮球,所述集水井的一侧开设有通孔,所述固定杆靠近通孔的一端设置有第二连接杆,所述第二连接杆的顶部连接有密封板,所述集水井的一侧设置有渠水槽,所述渠水槽的内部通过固定架安装有水泵,所述渠水槽的一侧开设有引水槽,所述引水槽的下方开设有连接孔,所述连接孔的内部放置有吸水管,所述渠水槽的一侧设置有预埋管,所述预埋管的顶部通过三通阀连接有喷头,所述集水井的顶部安装有安全盖。

进一步的,所述引水槽的顶部与通孔相连。

进一步的,所述吸水管的一端放置在集水井的底部,所述吸水管的另一端与水泵的吸水口相连。

进一步的,所述安全盖的内部开设有进水孔,且进水孔之间的间距为10cm。

进一步的,所述固定杆、圆柱形滑杆和滑套均为一种塑料材质的构件。

进一步的,所述水泵为一种型号为VN2200的潜水泵,且水泵的排水口通过管道与预埋管相连。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所达到的有益效果是:本实用新型,结构科学合理,使用安全方便,该节能储能农田水利循环排灌设施,日常状态下,由于固定杆、第一连接杆和浮球等构件的自身重力的条件下,使得滑套处在圆柱形滑杆的底部,此时,密封板紧贴在通孔的内壁,使得集水井和渠水槽内部的灌溉水相对独立,当遇到雨水天气时,降雨从安全盖内部的进水孔流入到集水井的内部,当集水井内部的水位高过浮球时,使得浮球产生浮力,该浮力推动滑套沿着圆柱形滑杆向上移动,从而带动密封板与通孔分离,高过通孔的降水由于高度差从引水槽汇入到渠水槽的内部,使得集水井不会因为降水量导致集水井内部的水漫过井口,有效的实现了水循环,使得天然水的利用率更高。

附图说明

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理解,并且构成说明书的一部分,与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一起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在附图中: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集水井的截面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的密封板的安装示意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的固定杆的安装示意图;

图中:1、集水井;2、安全盖;3、固定杆;4、第一连接杆;5、浮球;6、引水槽;7、连接孔;8、吸水管;9、水泵;10、渠水槽;11、预埋管;12、三通阀;13、喷头;14、连接槽;15、圆柱形滑杆;16、滑套;17、通孔;18、第二连接杆;19、密封板;20、连接块。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请参阅图1-4,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技术方案:节能储能农田水利循环排灌设施,包括集水井1、安全盖2、固定杆3、第一连接杆4、浮球5、引水槽6、连接孔7、吸水管8、水泵9、渠水槽10、预埋管11、三通阀12、喷头13、连接槽14、圆柱形滑杆15、滑套16、通孔17、第二连接杆18、密封板19和连接块20,集水井1的两侧内壁均开设有连接槽14,连接槽14的内部安装有圆柱形滑杆15,圆柱形滑杆15的外壁套接有滑套16,滑套16的一侧连接有固定杆3,固定杆3的末端连接有连接块20,连接块20的底部中心位置连接有第一连接杆4,第一连接杆4的底部中心位置粘连有浮球5,集水井1的一侧开设有通孔17,固定杆3靠近通孔17的一端设置有第二连接杆18,第二连接杆18的顶部连接有密封板19,集水井1的一侧设置有渠水槽10,渠水槽10的内部通过固定架安装有水泵9,渠水槽10的一侧开设有引水槽6,引水槽6的下方开设有连接孔7,连接孔7的内部放置有吸水管8,渠水槽10的一侧设置有预埋管11,预埋管11的顶部通过三通阀12连接有喷头13,集水井1的顶部安装有安全盖2,引水槽6的顶部与通孔17相连,为了引水槽6能够正常引水,吸水管8的一端放置在集水井1的底部,吸水管8的另一端与水泵9的吸水口相连,为了能够将集水井1中的自然水抽出,安全盖2的内部开设有进水孔,且进水孔之间的间距为10cm,为了安全盖2能够正常进水,固定杆3、圆柱形滑杆15和滑套16均为一种塑料材质的构件,为了减小固定杆3、圆柱形滑杆15和滑套16的重量,水泵9为一种型号为VN2200的潜水泵,且水泵9的排水口通过管道与预埋管11相连,为了水泵9能够正常工作,日常状态下,由于固定杆3、第一连接杆4和浮球5等构件的自身重力的条件下,使得滑套16处在圆柱形滑杆15的底部,此时,密封板19紧贴在通孔17的内壁,使得集水井1和渠水槽10内部的灌溉水相对独立,当遇到雨水天气时,降雨从安全盖2内部的进水孔流入到集水井1的内部,当集水井1内部的水位高过浮球5时,使得浮球5产生浮力,该浮力推动滑套16沿着圆柱形滑杆15向上移动,从而带动密封板19与通孔17分离,高过通孔17的降水由于高度差从引水槽6汇入到渠水槽10的内部,使得集水井1不会因为降水量导致集水井1内部的水漫过井口,有效的实现了水循环,使得天然水的利用率更高。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文中,诸如第一和第二等之类的关系术语仅仅用来将一个实体或者操作与另一个实体或操作区分开来,而不一定要求或者暗示这些实体或操作之间存在任何这种实际的关系或者顺序。而且,术语“包括”、“包含”或者其任何其他变体意在涵盖非排他性的包含,从而使得包括一系列要素的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不仅包括那些要素,而且还包括没有明确列出的其他要素,或者是还包括为这种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所固有的要素。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