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保育增殖稻田捕食性天敌昆虫的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18468790发布日期:2019-08-20 20:02阅读:488来源:国知局

本发明属于农业病虫害防治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保育增殖稻田捕食性天敌昆虫的方法。



背景技术:

生物多样性在生态系统稳定性中具有重要作用,较高的生物多样性有利于提高生态系统的抗干扰能力,稻田生态系统的健康稳定是害虫可持续控制的关键因素,生物多样性是稻田生态系统的稳定的基础,是实施水稻害虫生态控制的保障。随着高产优质单一水稻品种的大面积推广和大量化学农药的使用,稻田生态系统内的生物多样性持续受到破坏,导致害虫频繁猖獗发生为害,为了控制害虫发生为害保护粮食生产进而只能更多地依靠化学防治,造成稻田生态系统处于不断被破坏的恶性循环之中,同时也直接造成环境污染等一系列问题。近年来,水稻稻飞虱、稻纵卷叶螟等主要害虫猖獗暴发成灾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稻田生态系统生物多样性下降。

多样化的复合生态系统比单一化生态系统的具有更丰富的天敌,因而具有更强的控害能力,捕食性天敌昆虫往往都是多食性,具有更宽的栖息环境,多样化的生态环境恰好能为捕食性天敌提供一系列替代猎物和栖息的环境,有利于捕食性天敌的繁衍并建立控害种群。在稻田周围科学种植的蜜源植物形成复合多样的稻田生态系统,一方面蜜源植物发生的植食性害虫可以为捕食性天敌提供猎物,另一方面,在稻田施用农药时可以为稻田内的天敌提供庇护场所,保护稻田捕食性天敌。因此,通过构建水稻—蜜源植物共存的复合农田生态系统修复稻田生态系统中害虫与天敌的相互关系,充分提高天敌对害虫的控制作用是水稻害虫可持续控制的关键技术措施。

由于,当前水稻种植经济效益总体偏低,因此,如何选择经济高效的蜜源植物显得非常重要,选择蜜源植物应该兼顾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等诸多因素,因此,如何选择稻田周围种植蜜源植物及种植时期成为首要问题。

本发明选择黄秋葵、野菊花在稻田四周田埂间隔种植,构建稻田复合生态系统,有效保护了稻田天敌群落,并且促进了天敌群落尤其是捕食性天敌的增殖繁衍,同时,不但改善了生态环境,还有效促进稻田害虫的可持续控制。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保育增殖水稻田捕食性天敌昆虫的方法,对水稻害虫实施生态调控具有重要意义,可以有效发挥天敌对害虫的生物控制效果,减少农药使用量,促进农业健康可持续发展,具有显著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在水稻移栽时期,结合稻田翻耕整理,在稻田四周田埂播种黄秋葵、野菊花作为蜜源植物,构建水稻—蜜源植物复合农田生态系统。

所述黄秋葵包括适于所在地种植的黄秋葵品种中的任意一种。

所述野菊花包括适于所在地种植的成株期株高不超过90厘米的矮化品种中的任意一种;具体包括硫化菊、金鸡菊、五色菊、黄野菊中的一种或多种。

所述野菊花是指一种或几种不同品种菊花种子混合种植得到。

所述黄秋葵采用穴播,每穴播种量2-3粒,野菊花采用条播法,播种量根据田埂面积按3-5克/平方米计算。

所述黄秋葵每间隔1.8-2.4米播种一穴,播种穴深度3-5厘米;所述野菊花采用条播法套种于两穴黄秋葵之间,野菊花每条播种沟的间隔0.6-0.8米,播种条沟长度5-10厘米,播种深度3-5厘米。

黄秋葵、野菊花的主要功能是作为蜜源植物保护增加稻田天敌,出苗后无须进行水肥管理,建立水稻—蜜源植物共存的复合农田生态系统。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有益效果和优点在于:

(1)本发明一种保育增殖水稻田捕食性天敌昆虫的方法,经申请人两年田间实际试验应用,效果显著,稻田生态系统内的蜘蛛类、瓢虫类、捕食性蝽类等天敌昆虫显著增加,对水稻稻飞虱、稻纵卷叶螟等主要害虫具有明显的控制作用,生态效益显著。

(2)本发明一种保育增殖水稻田捕食性天敌昆虫的方法,经申请人两年田间实际试验应用,充分发挥了天敌对害虫的生物控制效果,减少了稻田农药使用量达25%,减少了环境污染,具有显著的经济和生态效益。

(3)本发明的一种保育增殖水稻田捕食性天敌昆虫的方法,所选择使用的蜜源植物为黄秋葵和野菊花,材料来源广泛,价格便宜,种植方法简单且容易管理,构建的复合稻田生态系统促进了农业生态系统的健康可持续发展,蜜源植物开花后与水稻形成一道亮丽的田园风光,尤其是在休闲农业方面更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十分显著。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发明所述的内容更加便于理解,下面结合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发明所述的技术方案做进一步的说明,但是本发明不仅限于此。

2017-2018年,在福建省沙县夏茂镇单季水稻田,在水稻移栽时期,结合稻田翻耕筑田埂农事操作,从田埂的一端起每间隔1.8-2.4米挖一个3-5厘米深的播种穴,撒播黄秋葵种子2-3粒,

每两穴黄秋葵播种穴之间等间距播种硫化菊、金鸡菊、五色菊、黄野菊4种混合的野菊花种子,野菊花采用条播法,播种深度3-5厘米,播种条穴长度5-10厘米,条穴之间的间隔0.6-0.8米,野菊花的播种量根据田埂面积按3-5克/平方米计算。大约8周后黄秋葵、野菊花开始开花,蜜源植物花期是保育增殖捕食性天敌昆虫的重要时期,此期恰好与水稻孕穗、抽穗期基本相吻合,而水稻孕穗期、抽穗期是水稻稻飞虱、稻纵卷叶螟等主要害虫发生为害的高峰期,由于蜜源植物对天敌昆虫的保育和增殖作用,稻田生态系统的天敌种类和数量显著增加,这对于充分发挥天敌对水稻害虫的生物控制作用具有重要意义,可有效减少了水稻害虫的发生。根据本发明人实际试验调查,研究结果表明(表1),在蜜源植物盛花期,与空白对照稻田相比较,蜜源植物-水稻复合系统的稻田四周田埂生境内的捕食性天敌种群数量增加约35—50%,稻田内捕食性天敌种群数量增加约20—25%,害虫发生高峰期,稻飞虱和稻纵卷叶螟害虫种群数量下降6—18%,减少化学农药使用量25%,结果证明通过在稻田四周种植黄秋葵、野菊花等蜜源植物,与水稻田构成复合生态系统,对捕食性天敌具有显著的保育和增殖效果,可以为稻田生态系统提供天敌资源库,是实施水稻害虫绿色防控和农药减量使用的有效技术措施之一,具有显著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

表1稻田生态系统捕食性天敌昆虫数量调查结果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凡依本发明申请专利范围所做的均等变化与修饰,皆应属本发明的涵盖范围。



技术特征:

技术总结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保育增殖水稻田捕食性天敌昆虫的方法,在水稻移栽时期,结合稻田翻耕整理,沿水稻田四周田埂上种植黄秋葵、野菊花作为蜜源植物,黄秋葵每间隔1.8‑2.4米播种一穴,每两穴黄秋葵之间条播法套种播种野菊花,野菊花每条播种沟的间隔0.6‑0.8米,建立水稻—蜜源植物共存的复合农田生态系统,水稻生产按当地正常农事操作开展田间水肥管理。经两年田间实际试验应用,稻田生态系统内的蜘蛛类、瓢虫类、捕食性蝽类等天敌昆虫显著增加,对水稻害虫实施生态调控具有重要意义,可以有效发挥天敌对害虫的生物控制效果,减少农药使用量,促进农业健康可持续发展,具有显著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

技术研发人员:占志雄;邱良妙;刘其全;施龙清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福建省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
技术研发日:2019.06.28
技术公布日:2019.08.20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