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农用机动力传动机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8937313发布日期:2019-10-23 00:43阅读:148来源:国知局
一种农用机动力传动机构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农用机械领域,具体涉及到一种农用机动力传动机构。



背景技术:

随着农业科技水平的不断提高,农业作业大都实现了机械作业,例如我们通过旋耕机或收割机机器完成农田土壤的旋耕已成为常用方式。

农用车辆在进行作业时,由于地面不平坦不可避免会有一些颠簸,这对农用车辆的传动部件之间的连接关系提出了一定的要求,避免由于车辆的颠簸导致部分传动不到位或者局部发生断裂。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农用机动力传动机构,包括由皮带或链条传送平行配置的主动轮和从动轮,从动轮的输出轴以万向节连接与所述输出轴延长线一致的第一中间轴,所述第一中间轴通过一对齿轮相互啮合的转换机构输出至轴线相互平行的第二中间轴,所述第二中间轴通过换向驱动机构并由其动力输出轴将动力输出。

进一步的,农用机动力传动机构还包括:

张紧轮,所述张紧轮设于主动轮和从动轮之间。

进一步的,所述换向驱动机构为一对轴线相互垂直的蜗轮蜗杆减速器或锥齿轮传动组。

进一步的,所述动力输出轴与所述农用机的牵引装置或旋耕装置相连。

进一步的,所述牵引装置或旋耕装置包括:

举升板,所述举升板的一端安装在所述换向驱动机构上;

旋转轴,所述旋转轴安装在所述举升板的另一端,所述旋转轴通过传动装置与所述换向驱动机构的动力输出轴相连,且所述旋转轴沿轴向方向上安装有至少一个转动装置;

所述转动装置为车轮或者旋耕刀盘。

进一步的,所述传动装置包括有若干个首尾通过十字轴万向节相连的传动轴。

进一步的,还包括第二减速器;

所述第二减速器的输出轴与所述转换机构一侧固定的法兰相连,或者,

所述第二减速器的输出轴与所述换向驱动机构的壳体相连。

进一步的,所述第二减速器为蜗轮蜗杆减速器。

进一步的,所述转换机构为多个相互啮合的齿轮,或者通过皮带/链条传动的多个带轮。

本发明提供的农用机驱动系统具有如下优点:

(1)从动轮输出轴以万向节连接第一中间轴,使得两者在联动时允许一定的转角差,提高了在传动时的稳定性;

(2)经过一系列的传动转换后,将主动轮的转动最终转化为换向驱动机构的动力输出轴的旋转,实现了动力输出方向的变换,以用于带动农用机前端(或者后端)旋耕系统或者牵引装置的旋转,在旋耕系统或者牵引装置上无需配置体积重量较大的驱动机构;

(3)本发明提供的农用机动力传动机构整体占用空间小,能够很好的安装到车架上;

(4)牵引装置或旋耕装置在第二减速器的作用下可以抬升或者下降,以改变离地间隙,提高爬坡能力,同时能够更精准的进行农业作业;

(5)换向驱动机构的动力输出轴通过十字轴万向节与牵引装置或旋耕装置的输入轴相连,提高了换向驱动机构在驱动牵引装置或旋耕装置的稳定性。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一实施例中,本发明提供的一种农用机动力传动机构的动力总成结构图;

图2为一实施例中,第二减速器驱动旋耕装置的示意图;

图3-4为一实施例中,搭载有本发明的农用机示意图;

图5为另一实施中,农用机动力传动机构的动力总成结构图;

图6为另一实施中,第二减速器驱动旋耕装置的示意图;

图7-8为一实施例中农用机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在下文的描述中,给出了大量具体的细节以便提供对本发明更为彻底的理解。然而,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而言显而易见的是,本发明可以无需一个或多个这些细节而得以实施。在其他的例子中,为了避免与本发明发生混淆,对于本领域公知的一些技术特征未进行描述。

为了彻底理解本发明,将在下列的描述中提出详细的步骤以及详细的结构,以便阐释本发明的技术方案。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详细描述如下,然而除了这些详细描述外,本发明还可以具有其他实施方式。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农用机动力传动机构,如图1-2所示,该农用机动力传动机构安装在一农用机车体上的安装支架9上,传动机构具体包括:

由皮带2或链条传送平行配置的主动轮1和从动轮4,从动轮4在第一方向(图1中y方向)上的输出轴33以万向节8连接与输出轴33延长线一致的第一中间轴31,第一中间轴31通过一转换机构11输出至轴线相互平行的第二中间轴32,所述第二中间轴32通过换向驱动机构5并由其在第二方向(图1中x方向)上的动力输出轴6将动力输出。其中,动力输出轴6与农用机的牵引装置或旋耕装置20相连。

可选的,转换机构11为多个相互啮合的齿轮,或者通过皮带/链条传动的多个带轮。

如图1所示,示出了转换机构11为两个齿轮的工作原理为:从动轮4受驱动在y方向转动,从动轮4的输出轴33通过万向节8带动第一中间轴31转动;第一中间轴31与转换机构11的第一齿轮连接进而带动第一齿轮转动;第一齿轮在z方向上与第二齿轮啮合进而带动第二齿轮在y方向上旋转;第二齿轮在y方向的旋转经过换向驱动机构5内部换向机构的转换后,将动力输出至在x方向转动的动力输出轴6。农用机在地面上运行时,不可避免会有震动及颠簸,这会对传动机构造成影响,严重时会导致传动脱节甚至断裂,因此为了降低车辆颠簸对传动机构的影响,我们通过万向节8来连接输出轴33与第一中间轴31,使得从动轮4的输出轴33在带动第一中间轴31转动时,允许两者有一定的角度差,即使两者的轴向略微产生偏移,也不会影响到他们的正常传动,进而保证了传动的稳定性。

在一可选的实施例中,换向驱动机构5为一对轴线相互垂直的蜗轮蜗杆减速器或锥齿轮传动组。

需要说明的是,转换机构11不仅仅局限于采用两个齿轮,采用其他数量的齿轮组在本发明中同样适用。

在一可选的实施例中,主动轮1安装在农用机上的驱动系统上。例如,主动轮1与农用机上搭载的内燃机或者驱动电机的输出转轴相连,通过柴油或电力驱动带动主动轮1旋转。进一步优选的,在主动轮1和从动轮4之间还设有张紧轮3。

在一可选的实施例中,动力输出轴6带动牵引装置或旋耕装置20的输入轴23转动,并最终带动牵引装置或旋耕装置运作,利用牵引装置对农用机进行牵引行进,或者利用旋耕装置的转动对土地进行旋耕作业。

如图2和图6所示,在一可选的实施例中,牵引装置或旋耕装置20包括有举升板26和旋转轴23。举升板26的一端固定在换向驱动机构5上,旋转轴23安装在举升板26的另一端,旋转轴23通过传动装置与换向驱动机构5的动力输出轴6相连,且旋转轴23沿轴向方向上安装有至少一个转动装置24。其中,转动装置24为车轮或者旋耕刀盘,附图2-4所示为旋耕刀盘。借助本发明提供的农用机传动机构,不仅可以后挂旋耕刀盘进行旋耕作业,还可以前置驱动车轮对农用机的牵引。

在本发明中,传动装置包括有若干个首尾通过十字轴万向节25相连的传动轴。图2示出了一实施例中传动装置的示意图,传动装置包括有第一传动轴21和第二传动轴22,第一传动轴21与动力输出轴6相连,第二传动轴22与旋转轴23相连,且第一传动轴21和第二传动轴22之间通过十字轴万向节25相连。第一传动轴21和第二传动轴22之间通过一十字轴万向节25相连,该十字轴万向节25的作用在于:驱动牵引装置或旋耕装置20在地面上运作时,不可避免会有一些颠簸和浮动,因此我们在第一传动轴21和第二传动轴22之间采用了一十字轴万向节25来进行连接,提高了换向驱动机构5在驱动牵引装置或旋耕装置20的稳定性。

图6示出了另一实施例中传动装置的示意图,如图可见,传动装置设置有两个十字轴万向节25。其作用与图2类似,在此不予赘述。

其中,在车架上还设置有第二减速器40。在一实施例中,第二减速器40的输出轴与所述转换机构11一侧固定的法兰10相连,如图1-2所示。本发明借助第二减速器40的转动可以带动转换机构11连同换向驱动机构5以法兰10的轴心为转动点进行转动:当第二减速器40的输出轴逆时针转动可以带动牵引装置或旋耕装置进行抬升操作,当第二减速器40的输出轴顺时针转动可以带动牵引装置或旋耕装置进行下降操作,本发明可以改变牵引装置或旋耕装置的离地间隙,提高了牵引装置或旋耕装置在复杂地形上工作的适应能力。需要说明的是,转换机构11、换向驱动机构5和举升板26这三个结构固定连接在一起,当第二减速器40带动转换机构11摆动的同时,换向驱动机构5和举升板26也会相应摆动。

在另一实施例中,第二减速器40的输出轴与换向驱动机构5的壳体相连。如图5-6可见,第二减速器40的输出轴转动时会带动换向驱动机构5以第二中间轴32轴线为转动轴进行摆动,由于举升板固定在换向驱动机构5上,因此举升板26也会随之上下摆动。其中,第二减速器40的输出轴与第二中间轴32轴线处于同一连线,以降低第一减速器5的摆动对转换机构11与换向驱动机构5之间的传动关系所造成的影响。

优选的,第二减速器40为蜗轮蜗杆减速箱。

如图3-4以及图7-8所示,示出了一具体实施例中,采用本发明提供的农用机驱动系统对旋耕系统进行驱动的示意图,如图可见,农用机前端采用履带牵引装置30进行农用机的牵引,后端设置有旋耕系统进行旋耕作业。采用此种设计使得农用机能够适应各种复杂地形,同时我们可以拆除前端的履带牵引装置30,利用后端的旋耕系统进行牵引,或者将旋耕系统替换成车轮进行牵引,可扩展性较强。

以上对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进行了描述。需要理解的是,本发明并不局限于上述特定实施方式,其中未尽详细描述的设备和结构应该理解为用本领域中的普通方式予以实施;任何熟悉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在不脱离本发明技术方案范围情况下,都可利用上述揭示的方法和技术内容对本发明技术方案做出许多可能的变动和修饰,或修改为等同变化的等效实施例,这并不影响本发明的实质内容。因此,凡是未脱离本发明技术方案的内容,依据本发明的技术实质对以上实施例所做的任何简单修改、等同变化及修饰,均仍属于本发明技术方案保护的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