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紫香糯稻立体式育秧实验装置及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19273393发布日期:2019-11-29 21:29阅读:208来源:国知局
一种紫香糯稻立体式育秧实验装置及方法与流程

本发明涉及一种育秧实验装置及方法,具体是一种紫香糯稻立体式育秧实验装置及方法。

技术背景

紫香糯稻是一种新型的彩色水稻,其稻米颜色紫黑,富含铁、硒、锌等多种微量元素,适宜体弱多病的人群食用,具有很好的保健作用。紫香糯稻除了可以在稻田里种植作正常食物外,还可以在田间搭配出图案或字体构成美丽的自然风景,促进旅游风景区的发展。另外,它还可以栽种在花盆里当作花卉盆景,可作为城市风景或家庭美化的新材料。

一般的水稻种植,是将稻种经过浸种、催芽后种植在育秧苗床上,待秧苗株高30~45cm时将移栽到稻田中。根据计算每插一亩大田需净苗床45~50平方米的秧苗,这占据了太大的土地面积;且由于是大面积的育秧,在整个苗期管理也相当不便,温、光、水、气难以做到精准控制,容易导致弱苗、坏苗的现象。因此需要一种立体育秧方式,解决传统地面育秧占地广、管理难的问题,并且能培育出抗性好、成活率高的健壮秧苗。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上述问题,及为了达到上述的目标,本发明提出一种立体式育秧方法,通过将紫香糯稻种子种植在合适的育秧装置中,结合合适的培养基成功培育符合要求的秧苗。具体技术方案如下:

首先本发明提供一种紫香糯稻立体式育秧实验装置,包括用于盛放培养基质的基质盘和位于基质盘上部的育秧支架,所述育秧支架与基质盘可分离;所述育秧支架为槽盘状,其底上设有若干用于放置秧苗培养穴盘的限位孔;所述秧苗培养穴盘呈倒置的喇叭状,其底部有孔并设有用于放置种子的托板,且底端可插入育秧支架上的限位孔内;所述基质盘的四角均设有立柱孔,方便将其叠摞起来。

前述的紫香糯稻立体式育秧实验装置,所述基质盘内育秧支架的下部还设有滴灌系统,所述滴灌系统包括滴灌总管和多根滴灌支管,所述滴灌支管通过支撑架固定在基质盘的底部,所述滴灌总管与外置的营养液补充筒连接。

前述的紫香糯稻立体式育秧实验装置,所述基质盘的两端设有营养液补充孔和水分排放管,所述营养液补充孔用于滴灌总管伸出,所述水分排放管内设有滤网,且水分排放管和滴灌总管上均设有手动阀。

优选的,所述基质盘、育秧支架和秧苗培养穴盘均为pet材料制成,所述秧苗培养穴盘底部的种子托板包括下面的滤纸和上面的琼脂凝胶层。

优选的,所述基质盘的规格为210cm×160cm×60cm,所述育秧支架上的限位孔直径为10cm,所述秧苗培养穴盘上端直径为15cm,下端直径为8cm。

使用前述的紫香糯稻立体式育秧实验装置进行育秧的方法,包括步骤如下:

s1:种子处理:将精选的紫香糯稻种子消毒后进行催芽处理15~20h,获得萌发的种子;

s2:接种:将步骤s1中萌发的种子,接种到所述秧苗培养穴盘内,每穴接种5~6颗;

s3:配制基质:将按照配方配制的培养基质铺垫基质盘中,并将配置好的营养液母液按一定的比例稀释后浇施在培养基质中;

s4:上架:将育秧支架安装在步骤s3中所述的盛有营养液的基质盘上,并将步骤s2中接种有萌发种子的秧苗培养穴盘插放入育秧支架上的限位孔中,并且其底部可接触到培养基质;

s5:育秧:控制育秧室的温度,白天20~25℃,并适当补充光照,夜间15~20℃;前期控制培养基质湿度,保持秧苗培养穴盘内的种子可接触到足够的养分;当幼苗根部扎入培养基质后减少浇水量,检测基质营养水平,定期滴灌保证秧苗所需营养,使秧苗旱长,促根系发育,提高秧苗素质;

s6:练苗:当秧苗株高至10~15cm时,关闭育苗室的温控系统,并停水练苗,使秧苗组织老健,叶片上冲,提其高抗逆能力;

s7:分苗移栽:待秧苗株高长至10~15cm时,可将秧苗和秧苗培养穴盘一同取出,然后脱除培养穴盘分苗,移栽入整理好的大田。

作为优选的技术方案的,步骤s1中,所述消毒为将紫香糯稻种放入45~50℃的温水中,顺时针搅拌种子20~30min至水温降至室温时停止搅拌,然后在水中浸泡10~15min,漂去瘪籽,然后用清水冲洗干净,并滤去水分。

作为优选的技术方案的,步骤s3中,所述培养基质组分按重量份计包括:蛭石50~60份,河沙50~60份,草炭10~15份,珍珠岩6~12份,腐熟的鸡粪肥5~8份,复合微生物制剂3~5份。优选的,所述蛭石的粒径规格为5~18mm,所述河沙经过清水淘洗并消毒,所述复合微生物制剂为湛江市绿海生物工程有限公司生产。所述营养液母液为200x的富含铁、硒、锌的ms培养液,所述ms培养液中铁、硒、锌元素的含量为正常配方量的2~3倍。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

本发明通过设置可叠摞起来的育秧装置实现立体式育苗,充分利用空间,节省育秧用地。且本发明在室内育秧,便于控制秧苗的生长环境及营养。另外,本发明装置可重复利用,投入成本可控,采用蛭石等作为育苗基质,配合滴灌措施,利于控制秧苗营养。经过试验本发明可培育出与大田育秧同等质量的健壮优质秧苗,是此后紫香糯稻甚至水稻育秧的新方向。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紫香糯稻立体式育秧实验装置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的拆分示意图;

图3为图1的秧苗培养穴盘结构示意图。

图中:1、基质盘;2、育秧支架;3、秧苗培养穴盘;4、限位孔;5、托板;6、立柱孔;7、滴灌系统;701、滴灌总管;702、滴灌支管;8、支撑架;9、营养液补充筒(图中未画出);10、营养液补充孔;11、水分排放管;12、手动阀。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发明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实施例对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

实施例1

本实施例是一种紫香糯稻立体式育秧实验装置,如图1至图3所示,包括用于盛放培养基质的基质盘1和位于基质盘1上部的育秧支架2,所述育秧支架2与基质盘1可分离;所述育秧支架2为槽盘状,其底上设有若干用于放置秧苗培养穴盘3的限位孔4;所述秧苗培养穴盘3呈倒置的喇叭状,其底部设有用于放置种子的托板5,且底端可插入育秧支架2上的限位孔4内;所述基质盘1的四角均设有立柱孔6,方便将其叠摞起来,实现立体育秧,节省空间。

本实施例所述的紫香糯稻立体式育秧实验装置,所述基质盘1内育秧支架2的下部还设有滴灌系统7,所述滴灌系统7包括滴灌总管701和多根滴灌支管702,所述滴灌支管702通过支撑架8固定在基质盘1的底部,所述滴灌总管701与外置的营养液补充筒9连接,所述营养液补充筒9为一般的料化筒,图中未画出。并其,在本实施例中,所述基质盘1的两端设有营养液补充孔10和水分排放管11,所述营养液补充孔10用于滴灌总管701伸出,所述水分排放管11内设有滤网,以防排水时将基质排出;水分排放管和滴灌总管701上均设有手动阀12,方便控制滴灌及排水。

本实施例中所述基质盘1、育秧支架2和秧苗培养穴盘3均为pet材料制成,安全而无害,并且可以重复利用,不仅环保,保证紫香糯稻的生长环境;而且可以重复利用降低育秧成本。所述秧苗培养穴盘3底部的托板5下面是容易吸水的80~120微米的大孔径滤纸,该滤纸容易吸水,且容易破裂,方便秧苗后期根部伸入下面的基质中。托板5的上面是混入ms营养液及吲哚乙酸、b6a及赤霉素的琼脂凝胶层,该琼脂凝胶层厚度为1cm左右,利于紫香糯稻种子前期萌发生长。优选的,所述基质盘1的规格为210cm×160cm×60cm,所述育秧支架2上的限位孔4直径为10cm,所述秧苗培养穴盘3上端直径为15cm,下端直径为8cm,以便插入限位孔4中。

实施例2

本实施例是一种利用实施例1所述的紫香糯稻立体式育秧实验装置进行育秧试验的方法,具体包括如下步骤:

s1:种子处理:将精选的紫香糯稻种子消毒后进行催芽处理20h,获得萌发的种子;所述消毒为将紫香糯稻种放入50℃的温水中,顺时针搅拌种子20~30min至水温降至室温时停止搅拌,然后在水中浸泡10~15min,漂去瘪籽,然后用清水冲洗干净,并滤去水分。

s2:接种:将步骤s1中萌发的种子,接种到所述秧苗培养穴盘3内,每穴接种5~6颗,保证每个穴盘内的成苗率,并充分利用培养穴盘的空间。

s3:配制基质:将按照配方配制的培养基质铺垫基质盘1中,并将配置好的营养液母液按一定的比例稀释后浇施在培养基质中;所述培养基质选择用质地轻而通气性好的蛭石作为主成分,并配入河沙以起到支撑作用,蛭石与河沙的重量比为1:1,另外加入腐熟的鸡粪肥及复合微生物制剂保证紫香糯稻秧苗额生长需要。培养基质的各组分按重量份计包括:蛭石55份,河沙55份,草炭15份,珍珠岩10份,腐熟的鸡粪肥6份,复合微生物制剂4份。优选的,所述蛭石的粒径规格为5~18mm,所述河沙经过清水淘洗并消毒,所述复合微生物制剂为湛江市绿海生物工程有限公司生产。所述营养液母液为200x的富含铁、硒、锌的ms培养液,所述ms培养液中铁、硒、锌元素的含量为正常配方量的3倍。

s4:上架:将育秧支架2安装在步骤s3中所述的盛有营养液的基质盘1上,并将步骤s2中接种有萌发种子的秧苗培养穴盘3插放入育秧支架2上的限位孔4中,并且其底部可接触到培养基质;

s5:育秧:控制育秧室的温度,白天20~25℃,并适当补充光照,夜间15~20℃;前期控制培养基质湿度,保持秧苗培养穴盘3内的种子可接触到足够的养分;当幼苗根部扎入培养基质后减少浇水量,检测基质营养水平,定期滴灌保证秧苗所需营养,使秧苗旱长,促根系发育,提高秧苗素质。

s6:练苗:当秧苗株高至10~15cm时,关闭育苗室的温控系统,并停水练苗,使秧苗组织老健,叶片上冲,提其高抗逆能力。

s7:分苗移栽:待秧苗株高长至10~15cm时,可将秧苗和秧苗培养穴盘3一同取出,然后脱除培养穴盘分苗,移栽入整理好的大田。

实施例3

本实施例是将实施例2所述方法培育的紫香糯稻秧苗与大田培育的紫香糯稻秧苗进行对比分析。各随机取100株实施例2中培育40天的紫香糯稻秧苗与大田培育取得的40天株龄的紫香糯稻秧苗进行对比。

表1.紫香糯稻性状对比分析结果

由上可以看出实施例2中培育的紫香糯稻秧苗性状及成活率基本达到大田培育培育的紫香糯稻秧苗的水平,具有实质的性的进步。

以上所述的仅是本发明的一个较佳实施例而已,并非是对本发明作其它形式的限制,任何熟悉本专业的技术人员可能利用上述揭示的技术内容加以变更或改型为等同变化的等效实施例。但是凡是未脱离本发明技术方案内容,依据本发明的技术实质对以上实施例所作的任何简单修改、等同变化与改型,仍属于本发明技术方案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