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用底播牡蛎养殖框养殖牡蛎的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19676801发布日期:2020-01-14 16:43阅读:796来源:国知局
采用底播牡蛎养殖框养殖牡蛎的方法与流程

本发明涉及牡蛎养殖技术,具体是一种采用底播牡蛎养殖框养殖牡蛎的方法。



背景技术:

牡蛎素有“海中牛奶”之称,在我国大部分沿海地区适合养殖,种类繁多,不仅经济效益显著,还可以出口创汇。近年来,牡蛎的养殖方法和技术不断创新,由最初的投石养成法发展为水泥条养成法、垂下养成法、底播插滩养殖和滩涂播养法等,还有利用碳纤维袋供牡蛎卵附着养殖和绳状聚乙烯牡蛎附苗器等创新养殖技术。然而对于在以泥土或细沙土为主的滩涂来说,传统养殖方式普遍存在的问题是养殖操作过程包括投放、搬运、收获等不便捷,成品牡蛎形体较差,壳形不规则,产量相对较低,养殖成本高,风险大,养殖综合效益低等。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针对上述牡蛎养殖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供一种采用底播牡蛎养殖框养殖牡蛎的方法,该方法能够提高养殖综合效益。

本发明解决其技术问题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采用底播牡蛎养殖框养殖牡蛎的方法,按下述步骤进行:

(1)制作养殖框,所述养殖框为木框,呈长方形或正方形,边长为60-100cm,木框的楞厚为4-6cm;养殖框的上、下面分别覆盖上层网片和下层网片,上层网片的网眼边长≥5cm,下层网片的网眼边长≤1cm;养殖框的侧面设有提手;

(2)将体长5cm以上的单体牡蛎苗直接放到养殖框的上层网片上,然后将养殖框按照左右间距0.5-1.0m、前后间距4-5m放置于潮下带或潮间带,牡蛎自然生长。

进一步的,木框材质为松木,由松木楞加工成呈日字形的松木框,松木楞的厚度和宽度一致为5cm。

进一步的,上层网片和下层网片为聚乙烯网片,网线规格为ø≥1mm,聚乙烯网片通过钢钉与木楞固定。

进一步的,提手为防腐绳。

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的本发明,与现有技术相比,有益效果是:

采用养殖框养殖牡蛎,养殖框底部网片有支撑作用,上层网片网眼可起到固定、塑形作用,可使所养牡蛎形体好,外形规则,养殖框双层网衣设计,使在当中养殖的牡蛎在网线和水流的共同作用下,单体比例高,并能近乎直立向上生长,形体更漂亮,良品率高;而在传统的吊笼内、吊养在扇贝壳上和附着在石柱上、结构礁上的牡蛎则无法被塑形。本发明具有操作(包括投放、转移、搬运、收获)简单方便、产量高、效益好、成本低、风险小以及可创造局部良好生态环境等优点。

附图说明

图1是日字形木框示意图;

图2是木框覆盖的上层网片示意图;

图3是木框覆盖的下层网片示意图;

图中:木框1;上层网片2;下层网片3;钢钉4;提手5。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详述本发明。

参见图1、图2、图3,一种采用底播牡蛎养殖框养殖牡蛎的方法,按下述步骤进行:

(1)首先制作若干个养殖框。养殖框为木框1,由松木楞加工制成,形状呈日字形,松木楞的厚度和宽度一致为5cm,木框1的短边为60cm,长边为100cm;木框1的上、下面分别覆盖上层网片2和下层网片3,上层网片2和下层网片3为聚乙烯网片,网线规格为1mm,上层网片2和下层网片3均通过钢钉4与木框1的楞固定,上层网片2的网眼边长为5cm,下层网片3的网眼边长为1cm;木框1的短边楞外侧通过钢钉4固定提手5,提手5采用防腐绳。

(2)将体长5cm以上的单体牡蛎苗直接放到养殖框的上层网片2上,然后将多个养殖框按照左右间距1.0m、前后间距4m排列放置于潮下带或潮间带,让牡蛎自然生长。

依照上述实施例的试验区,实施养殖面积400亩,成品牡蛎形体好,外形规则整齐,个体肥满度高,平均亩产4吨,养殖成本800元/亩,实现效益1.6万元/亩。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并不用以限制本发明,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