纺车式渔线轮的手柄组装体及纺车式渔线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1399290发布日期:2020-07-07 14:31阅读:605来源:国知局
纺车式渔线轮的手柄组装体及纺车式渔线轮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一种纺车式渔线轮(spinningreel)的手柄组装体,尤其涉及一种构成为能够与纺车式渔线轮的驱动轴一体旋转的纺车式渔线轮的手柄组装体。



背景技术:

在现有技术的纺车式渔线轮中公开有一种手柄组装体(参照专利文献1)。现有技术的手柄组装体以能够与驱动轴一体旋转的方式构成。该手柄组装体具有手柄臂、轴部件(手柄轴)和筒状部件(轴罩)。在该手柄组装体中,筒状部件将手柄臂相对于驱动轴进行定位。筒状部件通过与轴部件旋合而被限制从轴部件脱出。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发明专利公开公报特开2014-23432号



技术实现要素:

【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在现有技术的手柄组装体中,为了限制筒状部件从轴部件脱出而将其旋合于轴部件。在该情况下,在将筒状部件的内螺纹部与轴部件的外螺纹部旋合时,存在内螺纹部的端部和外螺纹部的端部发生碰撞而使内螺纹部和/或外螺纹部破损的担忧。

本发明是鉴于上述技术问题而做出的,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适当地限制筒状部件从轴部件脱出的纺车式渔线轮的手柄组装体。

【用于解决技术问题的技术方案】

本发明的一技术方案所涉及的纺车式渔线轮的手柄组装体构成为能够与纺车式渔线轮的驱动轴一体旋转。手柄组装体具有轴部件、手柄臂、筒状部件和环状的弹性部件。

轴部件构成为能够与驱动轴一体旋转的方式构成。手柄臂与轴部件相连结。筒状部件为了将手柄臂相对于驱动轴进行定位而在轴部件的外周被配置于驱动轴与手柄臂之间。环状的弹性部件为了限制筒状部件从轴部件脱出而被配置于轴部件与筒状部件之间。

在本手柄组装体中,通过将环状的弹性部件配置于轴部件与筒状部件之间,能够无需如现有技术那样在轴部件和筒状部件上分别设置螺纹部,而适当地限制筒状部件从轴部件脱出。

在本发明的另一技术方案所涉及的纺车式渔线轮的手柄组装体中,优选为,轴部件具有用于配置环状的弹性部件的配置部。在该情况下,筒状部件具有与环状的弹性部件抵接的抵接部。

在此,在环状的弹性部件被配置于轴部件的配置部的状态下,通过使筒状部件的抵接部抵接于环状的弹性部件,能够限制筒状部件从轴部件脱出。通过该结构,能够通过环状的弹性部件更适当地限制筒状部件从轴部件脱出。

在本发明的另一技术方案所涉及的纺车式渔线轮的手柄组装体中,优选为,配置部是从轴部件的外周面凹进且沿周向延伸的环状凹部。在该情况下,抵接部是具有外径比筒状部件的内周面大的底面的台阶部。通过该结构,能够将环状的弹性部件容易地配置于配置部。另外,能够使筒状部件的抵接部容易地抵接于环状的弹性部件。即,能够通过环状的弹性部件更适当地限制筒状部件从轴部件脱出。

在本发明的另一技术方案所涉及的纺车式渔线轮的手柄组装体中,优选为,在环状的弹性部件被配置于环状凹部的状态下,环状的弹性部件的一部分以与台阶部的壁部抵接的方式被配置于比轴部件的外周面靠外侧的位置。通过该结构,能够通过环状的弹性部件更适当地限制筒状部件从轴部件脱出。

在本发明的另一技术方案所涉及的纺车式渔线轮的手柄组装体中,优选为,筒状部件具有被设置于驱动轴侧的第一端部和被设置于手柄臂侧的第二端部。在该情况下,在第二端部的内周面设置有外径随着朝向手柄臂侧而增大的锥部。通过该结构,能够将环状的弹性部件从筒状部件的锥部向轴部件与筒状部件之间引导,从而将其容易地配置于轴部件与筒状部件之间。

在本发明的另一技术方案所涉及的纺车式渔线轮的手柄组装体中,优选为,还具有覆盖筒状部件的罩部件。在该情况下,罩部件以能够在轴向上与手柄臂和筒状部件抵接的方式构成。筒状部件以能够在轴向上与驱动轴和罩部件抵接的方式构成。通过该结构,能够将手柄臂相对于驱动轴可靠地进行定位。

本发明的一技术方案所涉及的纺车式渔线轮具有驱动轴和构成为能够与驱动轴一体旋转的上述的手柄组装体。据此,本纺车式渔线轮能够得到与上述效果相同的效果。

在本发明的另一技术方案所涉及的纺车式渔线轮中,优选为,在轴部件以能够一体旋转的方式被安装于驱动轴的状态下,筒状部件被驱动轴和罩部件夹持。在该情况下,罩部件被手柄臂和筒状部件夹持。通过该结构,能够将手柄臂相对于驱动轴可靠地进行定位。

【发明效果】

根据本发明,在纺车式渔线轮的手柄组装体中,能够通过环状的弹性部件适当地限制筒状部件从轴部件脱出。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所采用的纺车式渔线轮的侧视图。

图2是图1的纺车式渔线轮的侧视剖视图。

图3是图1的剖切线iii-iii的剖视图。

图4是手柄组装体的局部放大剖视图。

图5是手柄组装体的筒状部件的局部放大剖视图。

【附图标记说明】

1:纺车式渔线轮;7:驱动轴;15:手柄组装体;33:轴部件;33a:第一外周面;35:手柄臂;37:筒状部件;39:环状的弹性部件;41:罩部件;43:环状凹部;47:第一台阶部;47a:第一内周面;47b:第一底面;47c:第一壁面;53:第二端部;55:锥部。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和图2所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纺车式渔线轮1具有驱动轴7和手柄组装体15。详细而言,纺车式渔线轮1具有渔线轮主体3、转子5、包括驱动轴7的转子驱动机构9、卷线筒11、摆动(oscillating)机构13和手柄组装体15。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将卷线筒轴17的轴心x1(卷线筒轴心x1)延伸的方向定义为“第一轴向”。将远离卷线筒轴心x1的径向定义为“第一径向”。将绕卷线筒轴心x1的周向定义为“第一周向”。

另外,将驱动轴7的轴心x2(驱动轴心x2)延伸的方向定义为“第二轴向”。将远离驱动轴心x2的径向定义为“第二径向”。将绕驱动轴心x2的周向定义为“第二周向”。

〈渔线轮主体〉

渔线轮主体3将手柄组装体15可旋转地进行支承。如图1和图2所示,渔线轮主体3具有渔线轮体(reelbody)21、盖部件23、竿安装部25和防护(guard)部件27。渔线轮体21具有内部空间。在渔线轮体21的内部空间中配置有转子驱动机构9和摆动机构13(参照图2)。

盖部件23覆盖渔线轮体21。盖部件23以可拆装的方式安装于渔线轮体21。竿安装部25是用于安装钓竿的部件。竿安装部25从渔线轮体21向上方延伸。竿安装部25实质上形成为t字形。防护部件27覆盖渔线轮体21和盖部件23的后部。

〈转子〉

转子5用于将渔线卷绕在卷线筒11上。如图1和图2所示,转子5以相对于渔线轮主体3可旋转的方式被支承于渔线轮主体3。详细而言,转子5通过转子驱动机构9以能够旋转的方式被支承于渔线轮主体3的前部。

〈转子驱动机构〉

如图2所示,转子驱动机构9与手柄组装体15的旋转联动来使转子5旋转。转子驱动机构9具有驱动轴7、驱动齿轮29和小齿轮31。

驱动轴7以能够旋转的方式被支承于渔线轮主体3。驱动轴7形成为筒状。手柄组装体15以能够一体旋转的方式被安装于驱动轴7。例如,手柄组装体15的轴部件33(后述)以能够一体旋转的方式被安装于驱动轴7。详细而言,手柄组装体15的轴部件33以能够一体旋转的方式被安装于驱动轴7的两端部的任一方。

驱动齿轮29是与小齿轮31啮合的面齿轮(facegear)。驱动齿轮29以与驱动轴7一体旋转的方式被设置于驱动轴7。此外,驱动齿轮29可以与驱动轴7形成为一体,也可以与驱动轴7分体形成。小齿轮31与驱动齿轮29啮合。小齿轮31形成为筒状。小齿轮31以能够旋转的方式被支承于渔线轮主体3。小齿轮31以能够一体旋转的方式被安装于转子5。

〈卷线筒〉

在卷线筒11上卷绕有渔线。卷线筒11以相对于渔线轮主体3能够移动的方式被配置于渔线轮主体3。详细而言,如图2所示,卷线筒11被安装在卷线筒轴17上。卷线筒轴17贯插于小齿轮31的径向内侧。摆动机构13使卷线筒轴17相对于渔线轮主体3沿第一轴向(前后方向)移动。

〈摆动机构〉

如图2所示,摆动机构13通过卷线筒轴17使卷线筒11沿第一方向(前后方向)移动。摆动机构13具有横动凸轮(traversecam)轴13a和滑动件(slider)13b。

横动凸轮轴13a与卷线筒轴17平行配置。横动凸轮轴13a将滑动件13b沿第一轴向(前后方向)进行引导。滑动件13b被固定于卷线筒轴17的一端部(后端)。滑动件13b沿横动凸轮轴13a与卷线筒轴17一起沿第一轴向(前后方向)移动。

中间齿轮14被固定于横动凸轮轴13a的一端部。中间齿轮14经由减速机构(未图示)与小齿轮31啮合。

〈手柄组装体〉

手柄组装体15可选择性地安装于渔线轮主体3的左侧或右侧。在未安装有手柄组装体15的一侧安装有端帽部件16。

例如,图1和图2是手柄组装体15被安装于渔线轮主体3的右侧的情况下的例子。图3和图4是手柄组装体15被安装于渔线轮主体3的左侧的情况下的例子。

如图3所示,手柄组装体15以能够与驱动轴7一体旋转的方式构成。手柄组装体15具有轴部件33、手柄臂35、筒状部件37和弹性部件39。手柄组装体15还具有罩部件41。详细而言,手柄组装体15具有轴部件33、手柄臂35、手柄把手36(参照图2)、筒状部件37和罩部件41。

(轴部件)

如图3所示,轴部件33以能够与驱动轴7一体旋转的方式构成。例如,轴部件33以与驱动轴7一体旋转的方式被安装于驱动轴7的内周部。在此,轴部件33的端部以与驱动轴7一体旋转的方式被旋合于驱动轴7的内周部。

如图4和图5所示,轴部件33具有用于配置弹性部件39的环状凹部43(配置部一例)和定位部45。

环状凹部43呈环状被设置于轴部件33的外周面。环状凹部43从轴部件33的外周面凹进且沿第二周向延伸。例如,轴部件33的外周面包括第一外周面33a和第二外周面33b。第一外周面33a和第二外周面33b在第二轴向上隔开间隔来设置。在第一外周面33a和第二外周面33b之间设置有环状凹部43。第一外周面33a和第二外周面33b的外径形成得比环状凹部43的底部的外径大。

定位部45用于将罩部件41定位在第二径向上。手柄臂35侧的轴部件33的外周面被用作定位部45。例如,轴部件33的外周面还包括第三外周面33c。第三外周面33c的外径形成得比第一外周面33a和第二外周面33b的外径大。通过第三外周面33c,罩部件41相对于轴部件33在第二径向上被定位。

(手柄臂和手柄把手)

如图3和图4所示,手柄臂35与轴部件33相连结。例如,手柄臂35经由连结轴38与轴部件33相连结。此外,手柄臂35既能够以可摆动方式与轴部件33相连结,又能够以不可摆动方式与轴部件33相连结。

此外,在手柄臂35以可摆动的方式与轴部件33相连结的情况下,当用户进行垂钓时,手柄臂35通过未图示的锁定机构以规定的角度被保持于轴部件33。通过用户解除锁定机构,手柄臂35被折叠。

如图2所示,手柄把手36被安装于手柄臂35。手柄把手36以能够绕与轴部件33大致平行的轴旋转的方式被安装于手柄臂35的顶端。

(筒状部件)

如图3和图4所示,筒状部件37为了将手柄臂35相对于驱动轴7进行定位,在轴部件33的外周侧被配置于驱动轴7和手柄臂35之间。详细而言,筒状部件37在第二径向上被配置于比轴部件33靠外侧的位置,且在第二轴向上被配置于驱动轴7与手柄臂35之间。

更详细而言,筒状部件37在第二径向上被配置于比轴部件33靠外侧的位置,且在第二轴向上被配置于驱动轴7与罩部件41之间。筒状部件37以在第二轴向上能够与驱动轴7和罩部件41抵接的方式构成。在轴部件33以能够与驱动轴7一体旋转的方式被安装于驱动轴7的状态下,筒状部件37被驱动轴7和罩部件41夹持。

如图4所示,筒状部件37具有第一台阶部47(抵接部一例)和第二台阶部49。筒状部件37还具有第一端部51和第二端部53。筒状部件37还具有锥部55。即,筒状部件37具有第一台阶部47、第二台阶部49、第一端部51、第二端部53和锥部55。

如图5所示,第一台阶部47为了防止筒状部件37脱落而设置。第一台阶部47形成为环状。第一台阶部47构成筒状部件37的内周面。第一台阶部47具有第一内周面47a、第一底面47b和第一壁面47c(壁部一例)。

第一内周面47a形成第二端部53的内周面。在轴部件33被安装于驱动轴7的状态下,第一内周面47a与轴部件33的第一外周面33a相向。第一底面47b的外径形成得比第一内周面47a的外径大。详细而言,第一底面47b的外径形成得比第一内周面47a和第一壁面47c的角部的外径大。通过使第一壁面47c与弹性部件39抵接来防止筒状部件37脱落。第一壁面47c从第一底面47b向驱动轴心x2延伸且与第一内周面47a连接。

第二台阶部49构成筒状部件37的内周面。第二台阶部49在第二轴向上与第一台阶部47隔开间隔而设置。第二台阶部49具有第二内周面49a、上述的第一底面47b和第二壁面49b。

在轴部件33被安装于驱动轴7的状态下,第二内周面49a与轴部件33的第二外周面33b相向。第一底面47b的外径形成得比第二内周面49a的外径大。第二壁面49b在第二轴向上与第一壁面47c相向。第二壁面49b从第一底面47b向驱动轴心x2延伸且与第二内周面49a连接。

如图4所示,第一端部51被设置于驱动轴7侧。第一端部51与驱动轴7抵接。第一端部51具有第三台阶部52。第三台阶部52被设置于第一端部51的内周部。

如图5所示,第三台阶部52具有上述的第二内周面49a、第二底面52a和第三壁面52b。第二底面52a的外径形成得较大。第三壁面52b与驱动轴7的端部抵接。第三壁面52b从第二底面52a向驱动轴心x2延伸且与第二内周面49a连接。

第二端部53被设置于手柄臂35侧。第二端部53与罩部件41抵接。例如,在第一端部51的第三壁面52b与驱动轴7的端部、以及第二端部53的端面53a与罩部件41的第一抵接部41b(后述)分别抵接的状态下,筒状部件37被驱动轴7和罩部件41夹持。

锥部55形成第二端部53的内周面。例如,锥部55从上述的第一内周面47a向第二端部53的端面53a延伸。锥部55的外径随着朝向手柄臂35侧而增大。例如,锥部55的外径随着从第一内周面47a朝向第二端部53的端面53a而增大。

(弹性部件)

如图4所示,弹性部件39为了限制筒状部件37从轴部件33脱出而被配置于轴部件33与筒状部件37之间。弹性部件39形成为环状。环状的弹性部件39例如为o型环。

环状的弹性部件39被配置于轴部件33的环状凹部43。在该状态下,环状的弹性部件39的一部分从轴部件33的第一外周面33a突出。另外,环状的弹性部件39的一部分从轴部件33的第二外周面33b突出。

环状的弹性部件39的一部分、例如从第一外周面33a突出的外周部被配置于第一台阶部47(图5的第一壁面47c)和第二台阶部49(图5的第二壁面49b)之间。如此,在环状的弹性部件39被配置于环状凹部43的状态下,环状的弹性部件39的外周部被配置于比轴部件33的第一外周面33a靠径向外侧的位置。

在此,在手柄组装体15(轴部件33)被从驱动轴7拆下的状态下,当筒状部件37相对于轴部件33向第二轴向(远离手柄臂35的第二轴向)移动时,环状的弹性部件39的外周部抵接于第一台阶部47的第一壁面47c。据此,限制筒状部件37从轴部件33脱出。

(罩部件)

如图3和图4所示,罩部件41是覆盖筒状部件37的部件。罩部件41被配置于手柄臂35与渔线轮主体3之间。罩部件41被配置于轴部件33和筒状部件37的外周。罩部件41通过轴部件33在第二径向上被定位。

罩部件41以能够与手柄臂35和筒状部件37抵接的方式构成。详细而言,在轴部件33以能够与驱动轴7一体旋转的方式被安装于驱动轴7的状态下,罩部件41被手柄臂35和筒状部件37夹持。在该状态下,在罩部件41与渔线轮主体3(例如图3的盖部件23)之间设置有间隙。

如图4所示,罩部件41具有罩主体41a、第一抵接部41b和第二抵接部41c。罩主体41a实质上形成为筒状。详细而言,罩主体41a在第二径向上被配置于比筒状部件37靠外侧的位置。

第一抵接部41b被设置于罩主体41a的内周部。第一抵接部41b在第二轴向上与筒状部件37的第二端部53相向而配置。在轴部件33以能够与驱动轴7一体旋转的方式被安装于驱动轴7的状态下,第一抵接部41b与筒状部件37的第二端部53抵接。

另外,第一抵接部41b的内周面被配置于轴部件33的定位部45(第三外周面33c)。据此,罩部件41相对于轴部件33在第二径向上被定位。

第二抵接部41c被设置于罩主体41a的端部。第二抵接部41c与手柄臂35的基端部35a相向而配置。在轴部件33以能够与驱动轴7一体旋转的方式被安装于驱动轴7的状态下,第二抵接部41c与手柄臂35的基端部35a抵接。详细而言,在手柄臂35没有被折叠的状态下,第二抵接部41c抵接于手柄臂35的基端部35a。

〈手柄组装体的组装以及手柄组装体的安装〉

在此,对手柄组装体15的组装进行说明。首先,将环状的弹性部件39配置于轴部件33的环状凹部43。接着,将轴部件33的驱动轴7侧的端部从筒状部件37的第二端部53向筒状部件37的内周部插入。

接下来,当环状的弹性部件39到达筒状部件37的第二端部53时,环状的弹性部件39一边被锥部55(第一内周面47a)缓慢地压缩,一边穿过锥部55(第一内周面47a)。据此,环状的弹性部件39被配置于第一台阶部47与第二台阶部49之间。

接着,将罩部件41配置于轴部件33。例如,将罩部件41的第一抵接部41b配置于轴部件33的定位部45(第三外周面33c)上。接着,将安装有手柄把手36的手柄臂35经由连结轴38安装于轴部件33的端部。该状态为手柄组装体15被组装的状态。

在该状态下,在筒状部件37移动到轴部件33的端部侧(与手柄臂35相反的端部侧)的情况下,筒状部件37的第一台阶部47的第一壁面47c与环状的弹性部件39的外周部抵接。据此,通过环状的弹性部件39限制筒状部件37从轴部件33脱出。

该手柄组装体15能够以与驱动轴7一体旋转的方式被安装于驱动轴7。例如,轴部件33的端部与驱动轴7的内周部旋合。如此,当轴部件33的端部与驱动轴7的内周部旋合时,驱动轴7的端部与筒状部件37的第一端部51(第三壁面52b)彼此抵接。另外,筒状部件37的第二端部53(端面53a)与罩部件41的第一抵接部41b彼此抵接。并且,罩部件41的第二抵接部41c与手柄臂35的基端部35a抵接。

据此,筒状部件37被驱动轴7和罩部件41夹持。罩部件41被筒状部件37和手柄臂35夹持。即,筒状部件37和罩部件41被驱动轴7和手柄臂35夹持。该状态为手柄组装体15通过驱动轴7被以能够旋转的方式支承于渔线轮主体3的状态(图3和图4的状态)。

另一方面,通过与上述步骤相反的步骤来将手柄组装体15从驱动轴7上拆下。此时,即使筒状部件37移动到轴部件33的端部侧(驱动轴7侧的端部侧),如上述那样,筒状部件37的第一台阶部47的第一壁面47c也抵接于环状的弹性部件39的外周部。即,在该情况下,也通过环状的弹性部件39来限制筒状部件37从轴部件33脱出。

〈总结〉

(1)在本手柄组装体15中,能够通过将环状的弹性部件39配置于轴部件33与筒状部件37之间来限制筒状部件37从轴部件33脱出。即,在本手柄组装体15中,无需如现有技术那样在轴部件33和筒状部件37上分别设置螺纹部,而能够通过环状的弹性部件39来限制筒状部件37从轴部件33脱出。

(2)在本手柄组装体15中,在环状的弹性部件39被配置于轴部件33的环状凹部43的状态下,通过使筒状部件37的第一台阶部47抵接于环状的弹性部件39,能够限制筒状部件37从轴部件33脱出。通过该结构,能够通过环状的弹性部件39来限制筒状部件37从轴部件33脱出。

(3)在本手柄组装体15中,环状凹部43从轴部件33的外周面凹进且沿第二周向延伸。在该情况下,第一台阶部47具有外径比筒状部件37的第一内周面47a大的第一底面47b。通过该结构,能够将环状的弹性部件39容易地配置于环状凹部43。另外,能够使筒状部件37的第一台阶部47容易地抵接于环状的弹性部件39。

(4)在本手柄组装体15中,在环状的弹性部件39被配置于环状凹部43的状态下,环状的弹性部件39的外周部以与第一台阶部47的第一壁面47c抵接的方式被配置于比轴部件33的第一外周面33a靠外侧的位置。通过该结构,能够通过环状的弹性部件39来限制筒状部件37从轴部件33脱出。

(5)在本手柄组装体15中,在筒状部件37的第二端部53的内周面设置有外径随着朝向手柄臂35侧而增大的锥部55。通过该结构,能够将环状的弹性部件39从筒状部件37的锥部55向轴部件33与筒状部件37之间引导,从而将其容易地配置于轴部件33与筒状部件37之间。

(6)在本手柄组装体15中,罩部件41以能够在第二轴向上与手柄臂35和筒状部件37抵接的方式构成。筒状部件37以能够在第二轴向上与驱动轴7和罩部件41抵接的方式构成。通过该结构,能够将手柄臂35相对于驱动轴7可靠地进行定位。

〈其他实施方式〉

以上对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进行了说明,但本发明并不局限于上述实施方式,能够在不脱离发明的要旨的范围内进行各种变更。尤其是,本说明书所记载的多个实施方式能够根据需要任意组合。

(a)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以单手柄(singlehandle)的手柄组装体15为例,但也能够适用于双手柄(doublehandle)的手柄组装体15。

(b)在上述实施方式中,示出环状的弹性部件39在第二径向上被配置于轴部件33与筒状部件37之间的情况的例子。在该情况下,只要构成为能够使环状的弹性部件39的外周部与第一台阶部47的第一壁面47c抵接,则环状的弹性部件39既可以与筒状部件37的内周面(第一底面47b)接触,又可以与筒状部件37的内周面(第一底面47b)不接触。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