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大水面甲鱼放牧栖息装置及控制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21461932发布日期:2020-07-14 16:40阅读:206来源:国知局
一种大水面甲鱼放牧栖息装置及控制方法与流程

本发明涉及甲鱼养殖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适用于深水大水面甲鱼养殖的大水面甲鱼放牧栖息装置及控制方法。



背景技术:

甲鱼,学名中华鳖,也称团鱼,王八等。隶属于爬行纲,龟鳖目,鳖科,鳖属。广泛分布于我国各地,现已发展成为重要名特优水产养殖品种,具有很高的食用和药用价值,经过近30年的发展,目前我国已育成2个中华鳖新品种,构建了中华鳖人工养殖到加工、贸易以及饵料配套等较为完善的产业体系。甲鱼在我国分布十分广泛,是我国的主要养殖品种。由于我国幅员辽阔,南北之间地理位置,气候差异,环境差异都很大,养殖模式也不尽相同,在不同地域,不同的养殖模式中所生产的甲鱼出现了生长速度,品质价格的差异,被称之为地理品系和模式品系。甲鱼是爬行动物中的一种特化类型,它们外部形态与其他爬行动物有着显著的区别,甲鱼具有略软的外壳、头、颈、四肢尾均可以收入壳内,甲鱼的头很小,头颈很光滑,可以做s型扭动弯曲,口较宽,位于头的腹部,可以咬碎坚硬的食物,甲鱼的四肢扁平粗短,前肢和后肢均有五趾。

在人工养殖甲鱼时,最适宜的环境就是半水半岸的地带,因为大水面和网箱养殖缺乏甲鱼喜爱的岸线环境,一直以来被人们视之为养殖禁区,而被养殖户排除在外。甲鱼喜静怕闹,易受惊吓,但它对那些有着规律的较轻的声音适应能力很强,如在优美动听的音乐声中,它会很快适应,并有助于它们发育和生长。还有一个有趣的现象就是在大自然中的傍晚发出虫鸣蛙叫声音,甲鱼一点都不反感,反而有一种安全感。甲鱼还有一种特殊习性就是晒背,自然环境中的野生甲鱼,在天气晴朗,阳光强烈的时候便爬到安静的滩地、岩石上晒背、晒太阳,甲鱼晒背对头、颈、四肢充分伸展,这对甲鱼生长非常有利。因此,开发利用深水大水面养殖甲鱼,可以大大扩展甲鱼的养殖空间,是甲鱼养殖深化发展的有效途径。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解决现有技术的甲鱼养殖需要足够岸线、无法在深水大水面进行规模化养殖的问题,提供一种大水面甲鱼放牧栖息装置及控制方法,可以大大扩展甲鱼的养殖空间。

本发明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采用的具体技术方案是,一种大水面甲鱼放牧栖息装置,包括一呈锥形的支架,支架上设有若干层面积为上小下大的栖息平台,支架的顶部设有饵料箱、光照检测装置及温度检测装置,饵料箱内设有投饵机构,饵料箱底部带有阀门的出饵口与投饵管道的上端相连,投饵管道的下端设有投饵口,所述的投饵口分别位于每层栖息平台的上方;位于最下层的底层栖息平台下方设有沉浮管,沉浮管与水泵连接,支架上还设有水位检测装置,所述水泵与沉浮管及水位检测装置构成栖息装置的升降机构,所述的栖息装置还包括控制器,所述的升降机构、光照检测装置及温度检测装置均与控制器连接,沉浮管注满水时,支架上的栖息平台沉入水中;沉浮管内的水排空时,支架上的栖息平台浮于水面上。本发明设置一个锥形的支架,支架上设置多层相互平行且上小下大的栖息平台,饵料箱设置在支架的顶部,位于最下层的底层栖息平台下方设有沉浮管,该沉浮管具有相当的内部空间,可以满足多种情况下栖息装置的沉浮需要。当向沉浮管的空间内注水时,沉浮管的浮力减小,栖息装置的支架部分逐步沉入水中,但饵料箱整体始终露出水面,这时的饵料箱除存放饵料外,还起到一定的“浮筒”的作用。而当沉浮管空间内的水排出时,栖息装置整体上浮,直至支架上的栖息平台均浮于水面上,通过调节沉浮管内的水量多少,可以控制栖息装置的沉浮幅度。饵料箱的底部为与投饵管道连通的出饵口,出饵口装有电控阀门,可以根据控制器的设定开启饵料的投喂并控制投料量,使饵料的投喂省事省力。出饵口通过投饵管道将饵料分配给每个栖息平台,有利于甲鱼在栖息平台上觅食,由于饵料落在栖息平台上,因此饵料不容易散失,可以节约养殖成本,防止水体污染。本发明在白天的多数时间(包括饵料投喂时间)及夜晚时段其栖息装置上的栖息平台均沉入水中,便于甲鱼在栖息平台上栖息与觅食;白天根据天气情况定时将栖息平台升起至水面上漂浮一定的时间,使甲鱼有机会离开水面在栖息平台上接触新鲜空气,有利于甲鱼的生长;而在有阳光的白天,本发明增加栖息平台的升起次数,使甲鱼有机会爬上栖息平台充分接触阳光,满足甲鱼的晒背需求。这样,本发明解决了现有技术的甲鱼养殖因为缺少足够岸线而无法在深水大水面进行规模化养殖的问题,深水大水面的环境也能满足甲鱼放牧栖息的要求,可以大大扩展甲鱼的养殖空间,是甲鱼养殖深化发展的有效途径。

作为优选,投饵机构包括设置在饵料箱顶部的投料电机,投料电机通过输出轴与设置在饵料箱底部出饵口上方的投料绞龙连接,投料绞龙转动且出饵口的阀门打开时,饵料从出饵口挤出进入投饵管道并通过投饵管道下端的投饵口到达栖息平台。本发明通过投料电机带动投料绞龙转动将饵料挤压到投饵管道,这种结构适用于多种形式的甲鱼饵料。

作为优选,水泵设置在支架的顶部,水泵的一端通过抽水管与沉浮管的连通,水泵的另一端连接排水管,沉浮管上还连接有进水管及通气管,进水管上设有与控制器连接的电磁阀,通气管的另一端位于支架的顶部。本发明的水泵设置在支架的顶部,水泵的作用是将沉浮管内的水排出;而沉浮管进水则通过打开电磁阀利用外界水压自动流入。通气管的作用是确保沉浮管进水或排水顺利进行,通气管的上端位于支架的顶部,即始终位于水面之上,确保沉浮管进水或排水时气流通畅。

作为优选,沉浮管为圆环形管,沉浮管的一侧底部连接有三通接头,三通接头的另外两个端口分别连接抽水管及进水管,所述通气管连接在沉浮管的另一侧顶部。圆环形的沉浮管可以从底层栖息平台的四周均衡支撑栖息装置,使整体呈锥形的栖息装置上浮时平衡地浮于水面。抽水管及进水管位于沉浮管的一侧底部可以确保抽水时沉浮管排空及进水时具有一定的水压。通气管连接在沉浮管的另一侧顶部可以确保沉浮管进水或排水时气流通畅。

作为优选,投饵管道在饵料箱的下方垂直设置,投饵管道下端的投饵口位于栖息平台的中间位置。投饵管道在饵料箱的下方垂直设置,这样饵料落下时位于栖息平台的中央,可以最大限度地减少饵料的散失。

作为优选,支架下端低于底层栖息平台,支架的下端设有环绕底层栖息平台的爬网,爬网的倾斜度与支架的倾斜度一致,爬网的上沿连接在底层栖息平台上,底层栖息平台浮于水面时,爬网的下沿伸入水中的深度不小于15厘米,相邻两层的栖息平台之间设有若干爬梯。爬网及爬梯的设置可以在栖息平台上浮时,位于水中的甲鱼可通过爬网爬上底层栖息平台觅食晒太阳,并通过爬梯爬上位于更高处的上层栖息平台觅食或晒太阳,满足甲鱼放牧栖息的要求。

作为优选,大水面甲鱼放牧栖息装置还包括设置在支架顶部的播音装置,所述的播音装置与控制器连接,播音装置包括若干个设置在饵料箱外周的扬声器。播音装置在投喂饵料时播放轻音乐,使甲鱼形成一定的条件反射,有利于引诱甲鱼进食;在天黑后可以播放蛙鸣虫叫等甲鱼喜欢的声音,有利于促进甲鱼的生长发育。

作为优选,支架包括4-6根支杆,所述栖息平台的外周固定在支杆上,栖息平台为圆形的网板,所述的网板为3-5层且等间距设置,网板上铺设有用于模拟岸边环境的沙砾,沙砾中植有水草。在网板上设置沙砾及水草,可以模拟出甲鱼喜欢的、类似水塘岸边的自然环境,沙砾中的水草还可以供甲鱼觅食,使甲鱼得以放牧栖息。

作为优选,饵料箱为圆筒状结构,其顶部设有投料口,所述的控制器、光照检测装置及温度检测装置均设置在饵料箱的顶部,饵料箱的底部外周设有系泊装置。系泊装置可以固定栖息装置的相对位置,使其处于大水面或网箱的某一固定位置,避免栖息装置随水流移动而影响甲鱼觅食;同时系泊装置也可以确保饵料箱始终位于水面之上。而控制器设置在饵料箱的上部,其控制面板位于水面之上,这样可以方便工人进行实地控制操作及读取相关数据,光照检测装置用于检测环境的光照度,判断白天、夜晚及白天是否有阳光照射,温度检测装置则用于检测环境温度。本发明水泵等所需的电源可以采用外接电源,也可以采用锂电池或太阳能电池板供电。本发明的涉电设备均为无安全隐患的直流低压设备,并采用防水结构。

前述大水面甲鱼放牧栖息装置的控制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a.电磁阀打开,水从进水管流入沉浮管,沉浮管内的空气通过通气管排出,栖息装置下沉,直至支架上的栖息平台沉入水中,支架顶部的饵料箱浮于水面上。这是水从进水管流入沉浮管,使栖息装置下沉的步骤。

b.电磁阀关闭,开启水泵,沉浮管内的水通过抽水管、水泵至排水管排出,空气通过通气管进入沉浮管,栖息装置上浮,直至支架上的底层栖息平台不低于水平面;栖息装置上浮前,通过播音装置播放3-5分钟的轻音乐。这是沉浮管内的水通过水泵排出,使栖息装置上浮的步骤。栖息装置上浮前通过播音装置播放3-5分钟的轻音乐,使甲鱼形成条件反射,听到音乐后即集聚到栖息平台。

c.当光照检测装置检测到的光照度小于等于第一预设值时,通过播音装置播放预先录制的蛙鸣虫叫声。这里光照度小于第一预设值是对应于天黑状态的光照度设定值,在天黑时通过播音装置播放预先录制的蛙鸣虫叫声,有利于甲鱼的生长。

d.当光照检测装置检测到的光照度达到第二预设值时,控制器定时开启出饵口及投饵机构,通过投饵电机转动将饵料均匀向下挤出出饵口,并推动饵料通过投饵管道、投饵口至栖息平台;当栖息平台浮于水面时,通过步骤a先将栖息平台沉入水中;投饵机构开启前,通过播音装置播放3-5分钟的轻音乐;投饵机构开启后,栖息平台停留在水中的时间不少于30分钟。这里的光照度达到第二预设值是对应白天无阳光照射状态,即本发明的甲鱼饵料投喂在白天进行,投饵前通过播音装置播放3-5分钟的轻音乐,使甲鱼形成条件反射,听到音乐后即集聚到栖息平台进行觅食。

e.当光照检测装置检测到的光照度达到第二预设值时,通过步骤b将栖息平台每隔3.5-4.5小时升起浮于水面1次;当光照检测装置检测到的光照度达到第三预设值时,通过步骤b将栖息平台每隔2-3小时升起浮于水面1次;当温度检测装置检测到的环境温度大于30度时,栖息平台升起浮于水面的时间为每次30-40分钟;当温度检测装置检测到的环境温度小于等于30度且大于等于15度时,栖息平台升起浮于水面的时间为每次40-50分钟;当温度检测装置检测到的环境温度小于15度时,栖息平台升起浮于水面的时间为每次50-60分钟;当本步骤与d步骤在时间上出现冲突时,先执行d步骤,完成d步骤后再执行本步骤。这里的光照度达到第二预设值是对应于白天无阳光照射状态(阴天或雨天)的光照度设定值,只要达到白天的光照条件(即判断为白天),本发明则定时将栖息装置升起,使甲鱼有机会在栖息平台上接触新鲜空气,有利于甲鱼的生长。这里的光照度达到第三预设值是对应于白天且有阳光照射的状态(即晴天)的光照度设定值,此时增加栖息装置的上浮次数,使甲鱼有机会在栖息平台上充分接触阳光,满足甲鱼的晒背需求。另外,在有阳光照射的条件下,栖息平台升起后停留在水面上的时间根据环境温度的不同加以调整,即环境温度较高时,每次停留的时间较短,而当环境温度较低时,适当延长停留的时间。而当栖息装置上浮与饵料投喂发生时间冲突时,则在完成饵料投喂后再进行栖息装置的上浮步骤。

f.当栖息装置上浮于水面时,通过水位检测装置检测底层栖息平台相对于水面的位置,通过水泵排出沉浮管内的水使栖息装置上浮,确保底层栖息平台不低于水平面。当栖息装置上浮于水面时,如果栖息平台上的甲鱼较多,则可能使底层栖息平台沉入水中,由于本发明的沉浮管在容量上已经考虑了此类情形,其具有足够的容量,因此对沉浮管实施进一步排水可以使底层栖息平台上浮至不低于水平面。

需要说明的是,本发明的光照度设定值并不是一个严格固定的数值,本发明光照度的第一预设值是对应于天黑状态的光照度设定值,第二预设值是对应白天无阳光照射状态的光照度设定值,第三预设值是对应白天有阳光照射状态的光照度设定值,这些光照度设定值在不同的地区或不同的季节可以存在较大的差异,在本发明教导下,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根据本地的实际情况(不同地域或不同季节的不同光照度条件)设置相应的光照度值,并可根据实际使用情况加以调整,这对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是非常简单、轻而易举的事。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它有效地解决了现有技术的甲鱼养殖需要足够岸线、无法在深水大水面进行规模化养殖的问题,本发明的大水面甲鱼放牧栖息装置及控制方法可以大大扩展甲鱼的养殖空间,是甲鱼养殖深化发展的有效途径,具有很高的实用价值。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大水面甲鱼放牧栖息装置的一种结构示意图;

图2是图1的俯视图;

图3是大水面甲鱼放牧栖息装置底部结构的局部放大图;

图4是大水面甲鱼放牧栖息装置顶部结构的局部放大图。

图中:1.支架,2.栖息平台,3.饵料箱,4.出饵口,5.投饵管道,6.投饵口,7.底层栖息平台,8.沉浮管,9.水泵,10.控制器,11.投料电机,12.输出轴,13.投料绞龙,14.抽水管,15.排水管,16.进水管,17.通气管,18.电磁阀,19.三通接头,20.爬网,21.爬梯,22.扬声器,23.投料口,24.系泊装置。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通过实施例,并结合附图对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做进一步说明。

实施例1

在如图1图2所示的实施例1中,一种大水面甲鱼放牧栖息装置,包括一呈锥形的支架1,支架包括6根支杆,支架上设有三层面积为上小下大的栖息平台2,所述栖息平台的外周固定在支杆上,栖息平台为圆形的网板等间距设置,网板上铺设有用于模拟岸边环境的沙砾,沙砾中植有水草。支架的顶部固定饵料箱3、光照检测装置及温度检测装置(图中未画出),饵料箱内设有投饵机构,饵料箱底部带有阀门的出饵口4与投饵管道5的上端相连(见图4),投饵管道的下端设有投饵口6,所述的投饵口分别位于每层栖息平台的上方;位于最下层的底层栖息平台7下方设有沉浮管8,沉浮管与水泵9连接,支架上还设有水位检测装置(图中未画出),水位检测装置用于检测底层栖息平台相对于水面的位置,所述水泵与沉浮管及水位检测装置构成栖息装置的升降机构,所述的栖息装置还包括控制器10,所述的升降机构、光照检测装置及温度检测装置均与控制器连接,沉浮管注满水时,支架上的栖息平台沉入水中;沉浮管内的水排空时,支架上的栖息平台浮于水面上。

本实施例的饵料箱为圆筒状结构,其顶部设有投料口23,所述的控制器、光照检测装置及温度检测装置均设置在饵料箱的顶部,饵料箱的底部外周设有系泊装置24。大水面甲鱼放牧栖息装置还包括设置在支架顶部的播音装置,所述的播音装置与控制器连接,播音装置包括若干个设置在饵料箱外周的扬声器22。本实施例的扬声器为三个,均匀布置在饵料箱的外周。投饵机构包括设置在饵料箱顶部的投料电机11,投料电机通过输出轴12与设置在饵料箱底部出饵口上方的投料绞龙13连接,投料绞龙转动且出饵口的阀门打开时,饵料从出饵口挤出进入投饵管道并通过投饵管道下端的投饵口到达栖息平台,投饵管道在饵料箱的下方垂直设置,投饵管道下端的投饵口位于栖息平台的中间位置。

水泵设置在支架的顶部,水泵的一端通过抽水管14与沉浮管的连通,所述的抽水管沿支架的支杆倾斜设置,水泵的另一端连接排水管15,排水管位于饵料箱一侧,其排水口位于高于水面;沉浮管上还连接有进水管16及通气管17,进水管上设有与控制器连接的电磁阀18,通气管的另一端位于支架的顶部。沉浮管为圆环形管,沉浮管的一侧底部连接有三通接头19(见图3),三通接头的另外两个端口分别连接抽水管及进水管,所述通气管连接在沉浮管的另一侧顶部,通气管沿支架的支杆倾斜设置,其顶部的通气口位于高于水面的饵料箱一侧。

支架下端低于底层栖息平台,支架的下端设有环绕底层栖息平台的爬网20,爬网的倾斜度与支架上支杆的倾斜度一致,爬网的上沿连接在底层栖息平台上,底层栖息平台浮于水面时,爬网的下沿伸入水中的深度不小于15厘米,相邻两层的栖息平台之间各设有三个周向均匀布置且上下层错位的爬梯21。

本发明的饵料箱、支架及投饵管道等均采用耐腐蚀、耐日晒的材料制作,本发明的涉电设备均采用直流低压(36伏以下)供电,并采用防水结构。

大水面甲鱼放牧栖息装置的控制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a.电磁阀打开,水从进水管流入沉浮管,沉浮管内的空气通过通气管排出,栖息装置下沉,直至支架上的栖息平台沉入水中,支架顶部的饵料箱浮于水面上。

b.电磁阀关闭,开启水泵,沉浮管内的水通过抽水管、水泵至排水管排出,空气通过通气管进入沉浮管,栖息装置上浮,直至支架上的底层栖息平台不低于水平面;栖息装置上浮前,通过播音装置播放3-5分钟的轻音乐。

c.当光照检测装置检测到的光照度小于等于第一预设值(即小于天黑状态的光照度设定值)时,通过播音装置播放预先录制的蛙鸣虫叫声。

d.当光照检测装置检测到的光照度达到第二预设值(即达到白天且无阳光照射状态的光照度设定值)时,控制器定时开启出饵口及投饵机构,通过投饵电机转动将饵料均匀向下挤出出饵口,并推动饵料通过投饵管道、投饵口至栖息平台;当栖息平台浮于水面时,通过步骤a先将栖息平台沉入水中;投饵机构开启前,通过播音装置播放3-5分钟的轻音乐;投饵机构开启后,栖息平台停留在水中的时间不少于30分钟。

e.当光照检测装置检测到的光照度达到第二预设值时,通过步骤b将栖息平台每隔3.5-4.5小时升起浮于水面1次;当光照检测装置检测到的光照度达到第三预设值(即达到白天有阳光照射状态的光照度设定值)时,通过步骤b将栖息平台每隔2-3小时升起浮于水面1次;当温度检测装置检测到的环境温度大于30度时,栖息平台升起浮于水面的时间为每次30-40分钟;当温度检测装置检测到的环境温度小于等于30度且大于等于15度时,栖息平台升起浮于水面的时间为每次40-50分钟;当温度检测装置检测到的环境温度小于15度时,栖息平台升起浮于水面的时间为每次50-60分钟;当本步骤与d步骤在时间上出现冲突时,先执行d步骤,完成d步骤后再执行本步骤。

f.当栖息装置上浮于水面时,通过水位检测装置检测底层栖息平台相对于水面的位置,通过水泵排出沉浮管内的水使栖息装置上浮,确保底层栖息平台不低于水平面。

本发明在白天的多数时间(包括饵料投喂时间)及夜晚时段其栖息装置上的栖息平台均沉入水中,便于甲鱼在栖息平台上栖息与觅食;白天根据天气情况定时将栖息平台升起至水面上漂浮一定的时间,使甲鱼有机会离开水面在栖息平台上接触新鲜空气,有利于甲鱼的生长;而在有阳光的白天,本发明增加栖息平台的升起次数,使甲鱼有机会爬上栖息平台充分接触阳光,满足甲鱼的晒背需求。这样,本发明解决了现有技术的甲鱼养殖因为缺少足够岸线而无法在深水大水面进行规模化养殖的问题,可以大大扩展甲鱼的养殖空间,是甲鱼养殖深化发展的有效途径。

除上述实施例外,在本发明的权利要求书及说明书所公开的范围内,本发明的技术特征或技术数据可以进行重新选择及组合,从而构成新的实施方式,这些本发明没有详细描述的实施方式是本领域技术人员无需创造性劳动就可以轻易实现的,因此这些未详细描述的实施方式也应视为本发明的具体实施例而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