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陡坡林地截流集水水土保持技术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0149278发布日期:2020-03-24 19:54阅读:322来源:国知局
本发明涉及水土保持
技术领域
,具体涉及一种陡坡林地截流集水水土保持技术。
背景技术
:我国是个多山的国家,坡地在农业生产中占据了重要地位,坡地水土流失和土壤侵蚀会直接导致养分最为丰富的表土流失,使土地退化,生产力水平降低。坡地水土流失不仅是个农业问题,也是一个生态问题。一直都是学者和专家们研究的热门课题。现有无林坡地一般采取苗木栽植前提前整地,主要采取带状(水平阶)和块状整地(鱼鳞坑),对于有林坡地一般采取修树盘或水盆等管理的方式改善立地条件,为林业苗木创造良好的生长环境。水平阶整地适用于10度-15度的缓坡,不适于坡度变化较大的地形。鱼鳞坑适于较复杂的地形,水土保持效果也较好,但主要是在苗木栽植前进行,由于坑内栽植苗木,水土径流会很快填满鱼鳞坑,进而会冲刷或掩埋苗木造成损失,而且对改善鱼鳞坑周边或苗木周边水土地流失效果不明显。修树盘和水盆针对的是苗木栽植后集流贮水作用,适合水土流失不严重的坡地缓坡或平地,对水土流失严重的坡地效果不明显。技术实现要素:为解决上述问题,本发明提供了一种陡坡林地截流集水水土保持技术。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取的技术方案为:一种陡坡林地截流集水水土保持技术,在陡坡林地每株苗木的上下左右四周或林间空地上灵活交替挖截流集水穴,穴满后在穴内种植合适的苗木。进一步地,截流集水穴修筑时间:在雨季(7—8月份)进行,施工比较方便;截流集水穴位置:每株苗木的上下左右四周或林间空地,以不伤根为宜,空地上的相邻两个截流集水穴的距离为1m左右;形状与规格:呈近梯形或三角形,根据地形和坡面情况确定,近坡面梯形下底长80—120cm,距远坡面外沿梯形高40-60cm,远坡面上底长30-50cm,用土培实或用石块垒砌外沿,外沿高于内侧20—30㎝,外坡可种植绿肥;截流集水穴数量:每亩截流集水穴的数量随坡度、水土流失程度和林木密度而定,一般为55个左右。上述方案主要用于水土流失严重的缓坡或陡坡,已有自然成林的有林地或疏林地,能有效阻止已有林木被冲刷和掩埋,由于穴内先不栽植苗木,增加了截流集水的容量;极大改善水土流失,提高了苗木保存率和生长量,同时有效改善立地条件,减少杂草竞争和病虫害。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具体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详细说明。以下实施例将有助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进一步理解本发明,但不以任何形式限制本发明。应当指出的是,对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发明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发明的保护范围。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一种陡坡林地截流集水水土保持技术,在陡坡林地每株苗木的上下左右四周或林间空地上灵活交替挖截流集水穴,穴满后在穴内种植合适的苗木;具体的:截流集水穴修筑时间:在雨季(7—8月份)进行,施工比较方便;截流集水穴位置:每株苗木的上下左右四周或林间空地,以不伤根为宜,空地上的相邻两个截流集水穴的距离为1m左右;形状与规格:呈近梯形或三角形,根据地形和坡面情况确定,近坡面梯形下底长80—120cm,距远坡面外沿梯形高40-60cm,远坡面上底长30-50cm,用土培实或用石块垒砌外沿,外沿高于内侧20—30㎝,外坡可种植绿肥;截流集水穴数量:每亩截流集水穴的数量随坡度、水土流失程度和林木密度而定,一般为55个左右。本发明针对已有自然成林的有林地或疏林地,在每株苗木的周围或林间空地;能减少杂草竞争和病虫害,有效改善苗木周围立地条件;不在截流集水穴内栽植任何苗木,能有效保护苗木不被径流埋压;利用截流集水穴增加截留集水容量,截流集水穴的规格小巧,形状灵活,更适于地形复杂的陡坡地;截流集水穴数量保持在55个左右能有效减少对植被的破坏的程度;截流集水穴外沿即可保护苗木,又可种植绿肥能培肥土壤,促进苗木生长。表1不同水土保持技术对土壤含水量的影响水土保持技术土层25㎝含水量(%)比较(%)截流集水穴18.90222.35鱼鳞坑15.60183.53水平沟16.80197.65水盆11.20131.76对照8.50100.00表2不同水土保持技术对14油松的影响表3不同水土保持技术对5年生山杏的影响以上对本发明的具体实施例进行了描述。需要理解的是,本发明并不局限于上述特定实施方式,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在权利要求的范围内做出各种变化或修改,这并不影响本发明的实质内容。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申请的实施例和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任意相互组合。当前第1页1 2 3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