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消除设施大棚土壤次生盐渍化障碍的技术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0431647发布日期:2020-04-17 21:45阅读:585来源:国知局
一种消除设施大棚土壤次生盐渍化障碍的技术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一种消除设施大棚土壤次生盐渍化障碍的技术,属于土壤改良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设施农业能够有效地控制和调节农产品生产的环境条件,提高农产品品质、产量和经济效益。在人口增加而耕地面积有限的条件下,发展设施农业是保证食品供给的重要措施之一,也是实现农业高效发展的主要方向。目前,我国设施栽培面积已超过300万hm2,总面积居世界第1位。

由于设施农业生产中长期大量施用化学肥料且无法被自然降雨淋融,造成过量盐分离子在土壤中累积,导致的土壤次生盐渍化,成为我国设施农业生产面临的重要挑战。一方面,土壤次生盐渍化会导致土壤表层硝酸盐的积累,影响作物生长与产量;另一方面,长期施用氮肥不仅会造成肥料的浪费,还会通过地表径流和农田渗漏导致农业面源污染;最后,植物体内的硝酸盐进入人体,合成致癌化合物影响人类健康。目前用于修复次生盐渍化土壤主要有用暗管排盐的水利措施、应用土壤改良剂的化学措施等。这些措施虽然有一定的优点,但是存在很大方面的不足,暗管排水施工复杂,投入高;土壤改良剂成本高,有可能产生二次污染。因此,在我国大面积的设施农田次生盐渍化问题日益突出的情况下,亟需一种简单实用的设施大棚盐碱土壤改良技术。



技术实现要素:

发明目的:

本发明的目的是针对现有技术的弊端,提供一种简单实用,能够有效消除设施大棚土壤次生盐渍化障碍的技术,有效去除设施土壤中累积的盐分离子,改善土壤理化性状,减轻土壤次生盐渍化危害,提高作物产量和品质。

本发明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的:

本发明涉及一种消除设施大棚土壤次生盐渍化障碍的技术,按照以下步骤进行,

(1)先把设施大棚内田块整平,划分小区,小区内地面水平高度差小于5cm;

(2)在划分好的小区四周筑土埂,土埂高15cm;

(3)引入淡水至田埂内,灌至水位达10~15cm后停止,保持水位36~48小时;

(4)用小型旋耕机带水旋耕,旋耕深度15~20cm,均匀旋耕避免遗漏;

(5)静置24小时,排水,晾干,测定土壤盐度;

(6)若土壤盐度高于2g/kg,可重复此操作直至土壤盐度低于2g/kg;

(7)将土壤改良基质按照400~600kg/667m2均匀撒入设施大棚土壤表层,然后用旋耕机翻入土壤,腐熟后进行下茬作物的种植。

所指的土壤改良基质是由菌菇渣和醋糟按照比例混合而成,且所指的菌菇渣为草腐型菌菇渣。所述菌菇渣和醋糟需满足以下标准,as含量<15.00mg/kg-1、cd含量<3.00mg/kg-1、cr含量<150.00mg/kg-1、pb含量<50.00mg/kg-1,ec值<4.5ms·cm-1。菌菇渣和醋糟的混合比例由处理前的土壤ph值确定,具体方式为:

(1)土壤ph值<7.0时,菌菇渣和醋糟的混合比例为2∶1;

(2)当7.0≤土壤ph值<8.0时,菌菇渣和醋糟的混合比例为1∶1;

(3)当8.0≤土壤ph值,菌菇渣和醋糟的混合比例为1∶2;

附图说明

图1表示本专利技术在修复设施花椰菜次生盐渍化土壤中的应用效果。

图2表示本专利技术在修复设施黄瓜次生盐渍化土壤中的应用效果。

图3表示本专利技术在修复设施番茄次生盐渍化土壤中的应用效果。

图4表示本专利技术中菌菇渣和醋糟的混合比例对土壤ph值的影响。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实例1:一种消除设施大棚土壤次生盐渍化障碍的技术在修复设施花椰菜次生盐渍化土壤中的应用,供试设施栽培为棚龄5年的花椰菜次生盐渍化土壤,土壤平均盐度为4.36g/kg,土壤ph值为6.5。

具体操作步骤为:

(1)先把设施大棚内田块整平,划分小区,小区内地面水平高度差小于5cm;

(2)在划分好的小区四周筑土埂,土埂高15cm;

(3)引入淡水至田埂内,灌至水位达10cm后停止,保持水位36小时;

(4)用小型旋耕机带水旋耕,旋耕深度15cm,均匀旋耕避免遗漏;

(5)静置24小时,排水,晾干,测定土壤盐度;

(6)若土壤盐度高于3g/kg,可重复此操作直至土壤盐度低于3g/kg;

(7)将土壤改良基质按照400kg/667m2均匀撒入设施大棚土壤表层,然后用旋耕机翻入土壤,腐熟后进行下茬作物的种植。

所指的土壤改良基质是由菌菇渣和醋糟按照1∶1的比例混合而成,且所指的菌菇渣为草腐型菌菇渣。所述菌菇渣和醋糟需满足以下标准,as含量<15.00mg/kg-1、cd含量<3.00mg/kg-1、cr含量<150.00mg/kg-1、pb含量<50.00mg/kg-1,ec值<4.5ms·cm-1

效果:

在该处理下土壤盐度显著降为1.25g/kg,设施花椰菜产量是处理前1.62倍,如图1所示,说明该技术方案可有效降低土壤盐度,提高蔬菜作物产量。

实施实例2:一种消除设施大棚土壤次生盐渍化障碍的技术在修复设施黄瓜次生盐渍化土壤中的应用。供试土壤为棚龄6年的黄瓜设施盐渍化土壤,土壤平均盐度为5.25g/kg,土壤ph值为7.0。

具体操作步骤为:

(1)先把设施大棚内田块整平,划分小区,小区内地面水平高度差小于5cm;

(2)在划分好的小区四周筑土埂,土埂高15cm;

(3)引入淡水至田埂内,灌至水位达15cm后停止,保持水位48小时;

(4)用小型旋耕机带水旋耕,旋耕深度20cm,均匀旋耕避免遗漏;

(5)静置24小时,排水,晾干;

(6)若盐渍化程度较高,可重复此操作直至土壤盐度低于0.2%;

(7)将土壤改良基质按照600kg/667m2均匀撒入设施大棚土壤表层,然后用旋耕机翻入土壤,腐熟后进行下茬作物的种植。

所指的土壤改良基质是由菌菇渣和醋糟按照1∶1的比例混合而成,且所指的菌菇渣为草腐型菌菇渣。所述菌菇渣和醋糟需满足以下标准,as含量<15.00mg/kg-1、cd含量<3.00mg/kg-1、cr含量<150.00mg/kg-1、pb含量<50.00mg/kg-1,ec值<4.5ms·cm-1

效果:

在该处理下土壤盐度显著降为1.54g/kg,设施黄瓜产量是处理前2.12倍,如图2所示,说明该技术方案可有效降低土壤盐度,提高蔬菜作物产量。

实施实例3:一种消除设施大棚土壤次生盐渍化障碍的技术在修复设施番茄次生盐渍化土壤中的应用。供试土壤为棚龄7年的番茄设施盐渍化土壤,土壤平均盐度为5.44g/kg,土壤ph值为8.0。

具体操作步骤为:

(1)先把设施大棚内田块整平,划分小区,小区内地面水平高度差小于5cm;

(2)在划分好的小区四周筑土埂,土埂高15cm;

(3)引入淡水至田埂内,灌至水位达10cm后停止,保持水位36小时;

(4)用小型旋耕机带水旋耕,旋耕深度15cm,均匀旋耕避免遗漏;

(5)静置24小时,排水,晾干;

(6)若盐渍化程度较高,可重复此操作直至土壤盐度低于0.2%;

(7)将土壤改良基质按照500kg/667m2均匀撒入设施大棚土壤表层,然后用旋耕机翻入土壤,腐熟后进行下茬作物的种植。

所指的土壤改良基质是由菌菇渣和醋糟按照1∶2的比例混合而成,且所指的菌菇渣为草腐型菌菇渣。所述菌菇渣和醋糟需满足以下标准,as含量<15.00mg/kg-1、cd含量<3.00mg/kg-1、cr含量<150.00mg/kg-1、pb含量<50.00mg/kg-1,ec值<4.5ms·cm-1

效果:

在该处理下土壤盐度显著降为1.62g/kg,设施番茄产量是处理前1.75倍,如图3所示,说明该技术方案可有效降低土壤盐度,提高蔬菜作物产量。

以上结果表明,在一种消除设施大棚土壤次生盐渍化障碍的技术处理下可有效去除设施土壤中累积的盐分离子,改善土壤理化性状,减轻土壤次生盐渍化危害,提高作物产量和品质。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