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获机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1397706发布日期:2020-07-07 14:30阅读:227来源:国知局
收获机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一种收获机,其具备接收来自卫星的位置信息的接收装置和支承接收装置的框架。

本发明还涉及另一种收获机,其具备驾驶部,该驾驶部具有驾驶座和位于驾驶座的前方的前面板。



背景技术:

<背景技术1>

作为上述那样的收获机,例如已知有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收获机。在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收获机中,具备接收来自卫星的位置信息的接收装置(在文献中为“測位ユニット〔100〕(参考用译文:定位单元〔100〕)”)、支承接收装置的框架(在文献中为“支持フレーム〔112〕(参考用译文:支承框架〔112〕)”)以及将谷粒存储箱(在文献中为“グレンタンク〔61〕(参考用译文:谷粒箱〔61〕)”)内的谷粒排出的谷粒排出装置(在文献中为“排出オーガ〔61〕(参考用译文:排出绞龙〔61〕)”)。

<背景技术2>

作为上述那样的收获机,例如已知有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收获机。在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收获机中,具备接收来自卫星的位置信息的接收装置(在文献中为“測位ユニット〔100〕(参考用译文:定位单元〔100〕)”)和支承接收装置的框架(在文献中为“支持フレーム〔112〕(参考用译文:支承框架〔112〕)”)。

<背景技术3>

作为上述那样的收获机,例如已知有专利文献2所记载的收获机。专利文献2所记载的收获机具备驾驶部,该驾驶部具有驾驶座(在文献中为“運転座席〔12〕(参考用译文:驾驶座〔12〕)”)和位于驾驶座的前方的前面板(在文献中为“操縦塔〔14〕(参考用译文:操纵塔〔14〕)”)。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8-77174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2017-131237号公报



技术实现要素:

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技术问题1>

在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收获机中,接收装置位于比收纳状态的谷粒排出装置靠下侧的高度位置。这里,谷粒排出装置通常为金属制,若金属制的部件位于比接收装置靠上侧的高度位置,则担心给接收装置的接收带来负面影响。

鉴于上述状况,本发明的第一个目的是期望一种接收装置能够良好地接收来自卫星的位置信息的收获机。

<技术问题2>

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收获机没有考虑在不使用接收装置的情况下或将收获机收纳于仓库等的情况下从机体拆卸框架,或者在将接收装置后安装于收获机的情况下将框架安装于机体。

鉴于上述状况,本发明的第二个目的是期望一种适合根据需要将支承接收装置的框架从机体拆卸或安装于机体的收获机。

<技术问题3>

在专利文献2所记载的收获机中,在驾驶员从驾驶部目视确认前下方的状况时,前面板的上部容易阻碍视野。

鉴于上述状况,本发明的第三个目的是期望一种能够提高驾驶员从驾驶部目视确认前下方的状况时的可视性的收获机。

用于解决技术问题的手段

<技术手段1>

为了实现上述第一个目的,提供以下技术手段。

本发明的特征在于,收获机具备:收获部,其在机体的前部横跨所述机体的左右两端部地设置,收获田地的作物;驾驶部,其在所述机体中的左右一方侧的位置设于所述收获部的后方;输送装置,其在所述机体中的左右另一方侧的位置设于所述驾驶部的横向相邻处,将所收获的作物朝向后方输送;脱粒装置,其对由所述输送装置输送的作物进行脱粒处理;谷粒存储箱,其对通过所述脱粒装置的脱粒处理而获得的谷粒进行存储;以及谷粒排出装置,其排出所述谷粒存储箱内的谷粒;其中,所述收获机具备:接收装置,其设于所述驾驶部中的、所述输送装置在左右方向上所在一侧的侧部的上方,接收来自卫星的位置信息;以及框架,其支承所述接收装置;所述接收装置位于比收纳状态的所述谷粒排出装置靠上侧的高度位置。

根据本特征结构,接收装置位于比收纳状态的谷粒排出装置靠上侧的高度位置。由此,接收装置不会受到金属制的谷粒排出装置的影响,能够良好地接收来自卫星的位置信息。即,可实现接收装置能够良好地接收来自卫星的位置信息的收获机。

而且,在本发明中,优选的是,所述收获机具备支承于所述框架并安装所述接收装置的支架,所述支架构成为能够将位置变更为使用所述接收装置的使用位置和位于比所述使用位置靠下侧的高度位置的收纳位置。

根据本特征结构,在使用接收装置的情况下,通过将支架的位置变更为使用位置,从而能够使接收装置位于接收良好的高度位置。另外,在不使用接收装置的情况下和将收获机收纳于仓库等的情况下,通过将支架的位置变更为收纳位置,能够降低到接收装置为止的机体高度,以避免接收装置成为障碍。

而且,在本发明中,优选的是,在所述支架位于所述使用位置的状态下,所述接收装置位于比收纳状态的所述谷粒排出装置靠上侧的高度位置,在所述支架位于所述收纳位置的状态下,所述接收装置位于比收纳状态的所述谷粒排出装置的上端靠下侧的高度位置。

根据本特征结构,在支架位于使用位置的状态下,接收装置位于比收纳状态的谷粒排出装置靠上侧的高度位置。由此,接收装置不会受到金属制的谷粒排出装置的影响,能够良好地接收来自卫星的位置信息。另外,在支架位于收纳位置的状态下,接收装置位于比收纳状态的谷粒排出装置的上端靠下侧的高度位置。由此,在不使用接收装置的情况下和将收获机收纳于仓库等的情况下,能够降低到接收装置为止的机体高度,以避免接收装置成为障碍。

而且,在本发明中,优选的是,所述框架具备大致门形形状的门形部件。

根据本特征结构,能够利用门形部件提高框架的刚性。

而且,在本发明中,优选的是,所述门形部件在主视时形成为大致门形形状,所述框架具备限制部件,该限制部件形成与所述门形部件所成的面在俯视时交叉的面,并支承所述门形部件。

根据本特征结构,通过将门形部件在主视时形成为大致门形形状,易于使门形部件支承于驾驶部的左右两侧部。另外,能够利用限制部件牢固地支承,以免门形部件向前后方向倾倒。

而且,在本发明中,优选的是,所述限制部件在侧视时形成为大致门形形状。

根据本特征结构,除了门形部件之外,限制部件也为大致门形形状,从而能够进一步提高框架的刚性。

而且,在本发明中,优选的是,所述接收装置支承于所述框架中的所述门形部件与所述限制部件的交叉部。

框架中的门形部件与限制部件的交叉部是框架中的刚性相对较高的部分。根据本特征结构,能够利用框架中的门形部件与限制部件的交叉部牢固地支承接收装置。

而且,在本发明中,优选的是,所述收获机具备构成所述驾驶部的驾驶部框架,所述门形部件分别在所述驾驶部的前部中的左右两侧部支承于所述驾驶部框架,并且,所述限制部件在所述驾驶部的后部中的左右中央部支承于所述驾驶部框架。

根据本特征结构,能够使门形部件以及限制部件以前后方向以及左右方向的平衡较好的状态支承于驾驶部框架。

而且,在本发明中,优选的是,所述收获机具备从上方覆盖所述驾驶部的座舱盖,所述门形部件以及所述限制部件在俯视时相对于所述座舱盖配置于所述驾驶部的外侧,所述座舱盖构成为能够在位于比所述框架的上端部靠上侧的高度位置的使用位置和位于比所述框架的上端部靠下侧的高度位置的收纳位置之间上下移动。

根据本特征结构,能够使座舱盖不与门形部件以及限制部件干涉地在使用位置与收纳位置之间上下移动。

而且,在本发明中,优选的是,所述门形部件具备:纵框架部,其分别立设于所述驾驶部的前部中的左右两侧部;以及横框架部,其横跨左侧的所述纵框架部的上端部与右侧的所述纵框架部的上端部地设置;左右的所述纵框架部以前倾姿态立设。

根据本特征结构,横框架部位于比左右两侧的纵框架部的基部靠前侧的位置。由此,在驾驶员以前倾姿态观看驾驶部的前下方时,能够较大地确保头部与横框架部之间的空间,以使头部难以接触横框架部。

<技术手段2>

为了实现上述第二个目的,提供以下技术手段。

本发明的特征在于,收获机具备:接收装置,其接收来自卫星的位置信息;以及框架,其支承所述接收装置;所述框架构成为能够相对于机体拆装。

根据本特征结构,框架构成为能够相对于机体拆装。因而,在不使用接收装置的情况下和将收获机收纳于仓库等的情况下,能够容易地从机体拆卸框架。另外,在将接收装置后安装于收获机的情况下,能够容易地将框架安装于机体。即,能够实现适合根据需要将支承接收装置的框架从机体拆卸或安装于机体的收获机。

而且,在本发明中,优选的是,所述框架构成为能够分割为多个框架部件。

根据本特征结构,在拆装框架时,通过将框架分割为多个框架部件来处理,与一体地处理整个框架的情况相比,能够容易地进行框架的拆装作业。

而且,在本发明中,优选的是,在所述框架中,作为所述框架部件,具备大致门形形状的门形部件和支承所述门形部件的限制部件,所述框架构成为能够分割为所述门形部件与所述限制部件。

根据本特征结构,能够利用门形部件提高框架的刚性,并且能够利用限制部件牢固地支承门形部件。另外,在拆装框架时,通过将框架分割为门形部件与限制部件来处理,与一体地处理整个框架的情况相比,能够容易地进行框架的拆装作业。

而且,在本发明中,优选的是,所述框架部件由位于一个面或者交叉的两个面上的部件构成。

根据本特征结构,将会简化框架部件的形状。由此,能够提高框架的拆装作业时的框架部件的处理性。

而且,在本发明中,优选的是,所述框架具备多个安装于所述机体的安装部,多个所述安装部分别构成为从不同的方向安装于所述机体。

假设在构成为多个安装部全部从相同的方向安装于机体的情况下,若作用于框架的外力的方向是与安装部的安装方向相反的方向(拆卸方向),则框架容易从机体脱离。但是,根据本特征结构,即使作用于框架的外力的方向与一部分的安装部的拆卸方向一致,也不是作用于框架的外力的方向与全部的安装部的拆卸方向都一致,因此框架难以从机体脱离。

而且,在本发明中,优选的是,所述收获机具备驾驶部,该驾驶部具有驾驶座和位于所述驾驶座的前方的前面板,所述框架以沿上下方向延伸的状态沿所述前面板的横向侧部设置。

根据本特征结构,通过使框架中的沿上下方向延伸的部分沿着前面板的横向侧部,能够使框架中的沿上下方向延伸的部分难以成为驾驶员的障碍,并且能够以稳定的状态将框架安装于机体。

而且,在本发明中,优选的是,所述收获机具备驾驶部,该驾驶部具有驾驶座和位于所述驾驶座的横向侧方的侧面板,所述框架支承于对所述侧面板进行支承的侧面板框架。

根据本特征结构,能够将侧面板框架用作对框架进行支承的部件。

而且,在本发明中,优选的是,所述收获机具备设于所述机体中的左右一方侧的位置并具有驾驶座的驾驶部,所述框架具备:内侧框架部件,其相对于所述驾驶座通过机体横向内侧,且延伸至比所述驾驶座更靠后侧的位置;横框架部件,其从所述内侧框架部件的后端部通过所述驾驶座的后方朝向机体横向外侧延伸;以及纵框架部件,其以沿上下方向延伸的状态立设于所述驾驶部的驾驶部框架,并支承所述横框架部件。

根据本特征结构,内侧框架部件以及横框架部件相对于驾驶座通过机体横向内侧以及驾驶座的后方。由此,能够利用驾驶部中的机体横向内侧的侧部和后部的空间,将内侧框架部件以及横框架部件配置为不会成为驾驶员的障碍。另外,横框架部件经由纵框架部件支承于刚性相对较高的驾驶部框架。由此,能够牢固地支承横框架。

而且,在本发明中,优选的是,在所述驾驶部中的所述驾驶座的后方,设置有收容电气部件的收容部,在所述收容部的内部设置有所述纵框架部件,所述纵框架部件构成为能够上下分割。

根据本特征结构,能够将纵框架部件配置在收容部的内部以使其不会成为驾驶员的障碍。另外,能够利用纵框架部件加强收容部。并且,在将纵框架部件安装于收容部的内部或将纵框架部件从收容部的内部取出时,通过将纵框架部件上下分割来进行处理,从而与一体地处理纵框架部件的情况相比,能够容易地进行纵框架部件的拆装作业。

而且,在本发明中,优选的是,所述内侧框架部件与所述横框架部件利用连结部以能够解除连结的方式连结。

根据本特征结构,在拆装内侧框架部件以及横框架部件时,通过将内侧框架部件与横框架部件在解除了连结的状态下进行处理,从而与一体地处理内侧框架部件与横框架部件的情况相比,能够能够容易地进行内侧框架部件以及横框架部件的拆装作业。

而且,在本发明中,优选的是,所述连结部具备设于所述内侧框架部件的第一支架和设于所述横框架部件的第二支架,在所述第一支架与所述第二支架进行面接触的状态下,使所述内侧框架部件与所述横框架部件利用所述连结部连结。

根据本特征结构,能够牢固地连结内侧框架部件与横框架部件。

<技术手段3>

为了实现上述第三个目的,提供以下技术手段。

本发明的特征在于,收获机具备驾驶部,该驾驶部具有驾驶座和位于所述驾驶座的前方的前面板,在所述前面板的上部形成有凹入部,该凹入部以具有比所述驾驶座的横向宽度宽的横向宽度的状态向下方凹入,所述凹入部的上端位于比所述驾驶座的座面靠上侧的高度位置,并且,所述凹入部的下端位于比所述驾驶座的座面靠下侧的高度位置,所述收获机具备把手,该把手在主视时相对于所述凹入部的凹入区域中的所述驾驶座在左右两侧的位置从比所述凹入部的上端靠下侧的高度位置立起,并且,该把手在比所述凹入部的上端靠上侧的高度位置沿左右方向延伸。

根据本特征结构,前面板的上部横跨比驾驶座的横向宽度宽的横向宽度、并且跨越比驾驶座的座面靠上侧的高度位置与比驾驶座的座面靠下侧的高度位置而大幅度地凹入。由此,驾驶员能够从驾驶部通过凹入部良好地目视确认驾驶部的前下方的状况,不会被前面板的上部阻碍视野。即,能够实现可提高驾驶员从驾驶部目视确认前下方的状况时的可视性的收获机。

另外,驾驶员通过握住把手,容易稳定姿态。这里,把手中的沿左右方向延伸的部分位于比凹入部的上端靠上侧的高度位置。由此,即使在驾驶员站立的状态下,也容易将手伸到把手中的沿左右方向延伸的部分,并且,利用把手中的沿左右方向延伸的部分,能够从前方保护驾驶员。另外,由于把手中的左右两侧的立起部分的左右间隔比驾驶座的横向宽度宽,因此把手的基部变得稳定。由此,能够提高把手的稳定性。

而且,在本发明中,优选的是,所述驾驶部设于机体中的左右一方侧的位置,在所述机体中的左右另一方侧的位置,在所述驾驶部的横向相邻处,具备朝向后方输送所收获的作物的输送装置,在所述凹入部的左右两侧部分,分别形成有以越远离所述凹入区域的左右中心则越位于上侧的高度位置的方式倾斜的倾斜部,左右的所述倾斜部中,相比于与所述输送装置所在的一侧相反的一侧的倾斜部,所述输送装置所在的一侧的倾斜部在所述凹入区域内与铅垂线所成的角度更大。

根据本特征结构,相比于与输送装置所在的一侧相反的一侧的倾斜部,输送装置所在的一侧的倾斜部在凹入区域内与铅垂线所成的角度更大。由此,在凹入区域中,使输送装置所在的一侧的倾斜部的上方的区域的横向宽度比与输送装置所在的一侧相反的一侧的倾斜部的上方的区域的横向宽度宽,驾驶员能够从驾驶部通过凹入区域中的输送装置所在的一侧的倾斜部的上方的区域,以较宽的范围目视确认输送装置对作物的输送状况。另外,在驾驶部的前下部中的输送装置所在的一侧的部分形成用于使输送装置进入的部分(凹入部分)的情况下,为了使输送装置尽可能深入驾驶部的左右中心侧,优选将该凹入部分较大地形成。

而且,在本发明中,优选的是,所述驾驶部具备仪表面板、位于所述驾驶座的横向侧方的侧面板以及用于对机体进行转向操作的转向操作件,所述侧面板以及所述转向操作件在所述驾驶部中被分配配置于左右一方侧的侧部与左右另一方侧的侧部,所述仪表面板在所述侧面板与所述转向操作件的左右之间、并且主视时的所述凹入部的上方,以独立于所述侧面板以及所述转向操作件的状态配置。

根据本特征结构,能够利用侧面板与转向操作件的左右之间、且主视时的凹入部的上方的空间配置仪表面板。

而且,在本发明中,优选的是,所述把手构成为在主视时从上方跨过所述仪表面板。

根据本特征结构,把手中的沿左右方向延伸的部分位于比仪表面板靠上侧的高度位置。由此,在驾驶员握住把手中的沿左右方向延伸的部分时,仪表面板难以成为障碍。

而且,在本发明中,优选的是,所述把手的比所述仪表面板的前端靠前侧的位置在俯视时沿左右方向延伸。

根据本特征结构,驾驶员不会被把手阻碍视野,能够良好地目视确认仪表面板。

而且,在本发明中,优选的是,所述把手位于比所述转向操作件的前端靠前侧的位置。

根据本特征结构,驾驶员在一边操作转向操作件一边窥视驾驶部的前下方时,容易握住把手。

而且,在本发明中,优选的是,在所述前面板的上下中间部,以沿左右方向延伸的状态设置有支承所述仪表面板的框架,所述把手支承于所述框架。

根据本特征结构,能够将支承仪表面板的框架用作支承把手的部件。另外,由于框架以沿左右方向延伸的状态设置,因此很适合支承把手中的左右两侧的立起部分。

而且,在本发明中,优选的是,在所述凹入区域中的所述把手的前方,设有具有透过性的罩。

根据本特征结构,通过具有透过性的罩,能够在良好地维持驾驶部的前下方的可视性的同时从前方保护驾驶员(例如保护驾驶员免收飞散的尘埃等影响)。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实施方式1的半喂入式联合收割机的右侧视图。

图2是表示实施方式1的半喂入式联合收割机的俯视图。

图3是表示实施方式1的驾驶部的俯视图。

图4是表示实施方式1的驾驶部的主视图。

图5是表示实施方式1的驾驶部的右侧视图。

图6是表示实施方式1的驾驶部的后视图。

图7是表示实施方式1的gps天线单元用的框架的分解立体图。

图8是表示实施方式1的连结部的剖面图。

图9是表示实施方式1的门形部件与右支架的连结构造的剖面图。

图10是表示实施方式1的连结部的剖面图。

图11是表示实施方式1的内侧框架部件、横框架部件以及纵框架部件的右侧面剖面图。

图12是表示实施方式1的gps天线单元用的支架的主视图。

图13是表示实施方式2的半喂入式联合收割机的右侧视图。

图14是表示实施方式2的半喂入式联合收割机的俯视图。

图15是表示实施方式2的驾驶部的俯视图。

图16是表示实施方式2的驾驶部的主视图。

图17是表示实施方式2的驾驶部的右侧视图。

图18是表示实施方式2的驾驶部的后视图。

图19是表示实施方式2的gps天线单元用的框架的分解立体图。

图20是表示实施方式2的连结部的剖面图。

图21是表示实施方式2的门形部件与右支架的连结构造的剖面图。

图22是表示实施方式2的连结部的剖面图。

图23是表示实施方式2的内侧框架部件、横框架部件以及纵框架部件的右侧面剖面图。

图24是表示实施方式2的gps天线单元用的支架的主视图。

图25是表示实施方式3的半喂入式联合收割机的右侧视图。

图26是表示实施方式3的半喂入式联合收割机的俯视图。

图27是表示实施方式3的驾驶部的主视图。

图28是表示实施方式3的驾驶部的俯视图。

图29是表示实施方式3的驾驶部的右侧剖面图。

图30是表示另一实施方式的驾驶部的主视图。

附图标记说明

<实施方式1>

4收割部(收获部)

5驾驶部

8输送装置

9脱粒装置

10谷粒存储箱

11谷粒排出装置

15gps天线单元(接收装置)

16框架

17座舱盖

26顶板(驾驶部框架)

27右支柱(驾驶部框架)

34侧面板框架(驾驶部框架)

42门形部件

42a横框架部

42b左纵框架部(纵框架部)

42c右纵框架部(纵框架部)

43限制部件

63支架

<实施方式2>

5驾驶部

15gps天线单元(接收装置)

16框架

19驾驶座

20侧面板

22前面板

26顶板(驾驶部框架)

31收容部

34侧面板框架

42门形部件(框架部件)

43限制部件(框架部件)

44前后框架部件(安装部)

46支架(安装部)

47内侧框架部件

48横框架部件

49纵框架部件

51支架(安装部)

52连结部

52a支架(第一支架)

52b支架(第二支架)

55支架(安装部)

57支架(安装部)

<实施方式3>

5驾驶部

8输送装置

19驾驶座

19a驾驶座的座面

20侧面板

21转向操作杆(转向操作件)

22前面板

23仪表面板

24把手

40凹入部

40b左倾斜部(倾斜部)

40c右倾斜部(倾斜部)

41框架

45罩

a凹入区域

c2凹入区域的左右中心

p1凹入部的上端

p2凹入部的下端

p3仪表面板的前端

p4转向操作杆的前端(转向操作件的前端)

w1驾驶座的横向宽度

w2凹入部的上侧的横向宽度

w3凹入部的下侧的横向宽度

θ1左倾斜部的倾斜角度(在凹入区域内与铅垂线所成的角度)

θ2右倾斜部的倾斜角度(在凹入区域内与铅垂线所成的角度)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方式1>

基于附图对用于实施本发明的方式进行说明。注意,在以下的说明中,将箭头f的方向设为“机体前侧”(参照图1以及图2),将箭头b的方向设为“机体后侧”(参照图1以及图2),将箭头l的方向设为“机体左侧”(参照图2),将箭头r的方向设为“机体右侧”(参照图2)。

〔联合收割机的整体结构〕

图1以及图2中示出了半喂入式联合收割机(相当于本发明的“收获机”)。本联合收割机具备行驶机体1。行驶机体1具备机体框架2和履带行驶装置3。在机体的前部,横跨机体的左右两端部设有收割田地的植立谷秆的收割部4(相当于本发明的“收获部”)。在机体中的右侧的位置,在收割部4的后方设有驾驶部5。在驾驶部5的下方设有发动机室er。在发动机室er中收容有发动机e、散热器(省略图示)、冷却风扇7。

在机体中的左侧的位置,在驾驶部5的左侧相邻处设有朝向后方输送收割谷秆的输送装置8。在输送装置8的后方设有对由输送装置8输送的收割谷秆进行脱粒处理的脱粒装置9。在脱粒装置9的右侧相邻处设有存储通过脱粒装置9的脱粒处理而获得的谷粒的谷粒存储箱10。

设有将谷粒存储箱10内的谷粒排出的谷粒排出装置11。谷粒排出装置11构成为能够绕沿上下方向延伸的轴心z1回转。谷粒排出装置11具备纵输送部12和横输送部13。纵输送部12的下端部连通地连接于谷粒存储箱10的底部。横输送部13中的纵输送部12侧的端部连通地连接于纵输送部12的上端部,并且以能够绕沿水平方向延伸的轴心x1上下摆动的方式支承于纵输送部12的上端部。设有承接并支承谷粒排出装置11的承接台14。通过使谷粒排出装置11被承接台14承接并支承,从而成为收纳谷粒排出装置11的状态。

本联合收割机具备接收来自gps(globalpositioningsystem:全球定位系统)卫星的位置信息并基于该接收到的位置信息来测定本机位置的gps天线单元15(相当于本发明的“接收装置”)。能够将由gps天线单元15测定到的本机位置例如用于沿目标行驶路径进行自动行驶的情况、以及进行将谷粒品质与收割位置建立关联地管理田地的精密农业的情况。gps天线单元15在机体的左右中央部设于驾驶部5中的、输送装置8在左右方向上所在一侧的侧部(左侧部)的前部的上方。在驾驶部5设有支承gps天线单元15的框架16。

设有从上方覆盖驾驶部5的座舱盖17。座舱盖17构成为能够在位于比框架16的上端部靠上侧的高度位置的使用位置(最大上升位置)和位于比框架16的上端部靠下侧的高度位置的收纳位置(最大下降位置)之间上下移动。在驾驶部5的左后部,立设有支承座舱盖17的支柱18。

〔驾驶部〕

如图3至图6所示,驾驶部5具备驾驶座19、位于驾驶座19的左方的侧面板20、用于对机体进行转向操作的转向操作杆21、位于驾驶座19的前方的前面板22、仪表面板23以及把手24。驾驶部5的内部(搭乘空间)与发动机室er由发动机罩25分隔开。发动机罩25具备对驾驶座19进行载置支承的顶板26。在驾驶部5的地板部的右前角部立设有右支柱27。在驾驶部5的后部设有发动机e用的空气滤清器28以及发动机e用的粗滤器29。在驾驶部5中的驾驶座19的后方设有罩30。在罩30的内部,形成有收容电气部件(例如控制装置等)的收容部31。在收容部31中还收容有空气滤清器28。收容部31的后部由能够拆装的后罩32覆盖。通过拆卸后罩32,使得收容部31的内部向后方开放(参照图6)。

侧面板20配置于驾驶部5的左侧部,并且转向操作杆21配置于驾驶部5的右侧部。即,侧面板20以及转向操作杆21在驾驶部5中被分配配置于左侧部与右侧部。侧面板20上具备对主变速装置(省略图示)进行变速操作的主变速操作杆33等。主变速操作杆33配置于侧面板20的前部。主变速操作杆33由能够在前后方向上摆动操作的杆构成。在侧面板20的前部形成有引导主变速操作杆33的引导槽20a。侧面板20支承于侧面板框架34。

转向操作杆21相对于驾驶座19配置于右侧。转向操作杆21由能够在前后方向以及左右方向上摆动操作的杆构成。设有支承转向操作杆21的支承台35。在支承台35上设有起动开关36、组合开关37、扶手38。支承台35经由支承台框架39支承于右支柱27。

前面板22在驾驶部5的前部横跨左端部与右端部而设置。前面板22的右侧部支承于右支柱27。在前面板22的上部,形成有以具有比驾驶座19的横向宽度w1宽的横向宽度w2、w3的状态向下方凹入的凹入部40。在前面板22的左下部(驾驶部5的前下部中的输送装置8所在一侧的部分)形成有用于使输送装置8进入的部分(凹入部分)22a。凹入部40形成为在主视时具有大致倒梯形形状的凹入区域a的形状。在凹入区域a中的把手24的前方设有具有透过性的罩41。

仪表面板23配置于驾驶座19的前方。具体而言,仪表面板23在侧面板20与转向操作杆21的左右之间、且主视时的凹入部40的上方,以独立于侧面板20以及转向操作杆21的状态配置。仪表面板23上具备显示部23a和操作部23b。在显示部23a上显示例如行驶速度、发动机转速、燃料余量等。

〔gps天线单元用的框架〕

如图3至图7所示,框架16构成为能够相对于驾驶部5拆装。框架16构成为能够分割为多个框架部件。具体而言,在框架16中,作为框架部件,具备大致门形形状的门形部件42和支承门形部件42的限制部件43,框架16构成为能够分割为门形部件42与限制部件43。

门形部件42在主视时形成为大致门形形状。门形部件42在俯视时相对于座舱盖17配置于驾驶部5的外侧(前外侧、左外侧以及右外侧)。门形部件42具备横框架部42a、左纵框架部42b以及右纵框架部42c。门形部件42由位于交叉的两个面上的部件构成。具体而言,在门形部件42中,左纵框架部42b、横框架部42a以及右纵框架部42c的上侧部分位于一个面上,并且右纵框架部42c的下侧部分位于与该一个面交叉的另一个面上。

横框架部42a横跨左纵框架部42b的上端部与右纵框架部42c的上端部地设置。横框架部42a位于比前面板22的前端靠前侧的位置。左纵框架部42b以前倾姿态立设于驾驶部5的前部中的左侧部。左纵框架部42b的上端部位于比前面板22的前端靠前侧的位置。左纵框架部42b经由前后框架部件44支承于侧面板框架34。即,左纵框架部42b在驾驶部5的前部中的左侧部支承于作为构成驾驶部5的驾驶部框架的侧面板框架34。前后框架部件44以沿前后方向延伸的状态沿侧面板框架34设置。前后框架部件44通过螺栓固定于侧面板框架34。

左纵框架部42b的下端部与前后框架部件44利用连结部45以能够解除连结的方式连结。连结部45具备设于左纵框架部42b的下端部的支架45a、设于前后框架部件44的支架45b以及将支架45a与支架45b固定的螺栓45c。在支架45a与支架45b进行面接触的状态下,使左纵框架部42b的下端部与前后框架部件44利用连结部45连结。具体而言,在支架45a与支架45b在前后方向上进行面接触的状态下,利用从后侧插入支架45b中的螺栓45c,将支架45a与支架45b固定(参照图8以及图10)。

右纵框架部42c以前倾姿态立设于驾驶部5的前部中的右侧部。右纵框架部42c的上端部位于比前面板22的前端靠前侧的位置。右纵框架部42c以上侧部分前倾的方式在上下中间部弯折。左纵框架部42b与右纵框架部42c的上侧部分以相同的倾斜角度前倾,并且在侧视时重叠。右纵框架部42c的下侧部分以沿上下方向延伸的状态沿前面板22的横向侧部(右侧部)设置。在右纵框架部42c的下侧部分中的上部以及下端部分别设有支架46。支架46通过螺栓固定于右支柱27(参照图9)。即,右纵框架部42c在驾驶部5的前部中的右侧部支承于作为构成驾驶部5的驾驶部框架的右支柱27。

限制部件43具备内侧框架部件47、横框架部件48以及纵框架部件49。限制部件43构成为能够被分割为内侧框架部件47、横框架部件48与纵框架部件49。限制部件43由位于交叉的两个面上的部件构成。具体而言,在限制部件43中,内侧框架部件47位于一个面上,并且横框架部件48以及纵框架部件49位于与该一个面交叉的另一个面上。

内侧框架部件47在俯视时相对于座舱盖17配置于驾驶部5的外侧(左外侧)。内侧框架部件47由位于一个面上的部件构成。内侧框架部件47形成了在俯视时与门形部件42所成的面交叉的面。内侧框架部件47相对于驾驶座19通过机体横向内侧(左侧)且延伸到比驾驶座19靠后侧的位置。内侧框架部件47与左纵框架部42b合在一起在侧视时形成为大致门形形状。

内侧框架部件47具备前后部47a、前倾斜部47b以及后倾斜部47c。前后部47a纵跨前面板22所对应的前后位置与驾驶座19的后端部(靠背部)所对应的前后位置地沿前后方向延伸。前倾斜部47b从前后部47a的前端部朝向前下方延伸。前倾斜部47b的前端位于比前面板22的前端靠前侧的位置。

后倾斜部47c从前后部47a的后端部朝向后下方延伸。后倾斜部47c的后端部位于罩30的后端部所对应的前后位置。后倾斜部47c形成为以越靠其下端部则越位于驾驶部5的左右中心侧的方式倾斜(向右下方倾斜)的形状。后倾斜部47c在侧视时与左纵框架部42b以及右纵框架部42c平行(或者大致平行)。即,后倾斜部47c以与左纵框架部42b以及右纵框架部42c的上侧部分相同的(或者大致相同的)倾斜角度前倾。

左纵框架部42b的上端部与内侧框架部件47的前端部利用连结部50以能够解除连结的方式连结。连结部50具备设于左纵框架部42b的上端部的支架50a、设于内侧框架部件47的前端部的支架50b以及将支架50a与支架50b固定的螺栓50c。在支架50a与支架50b进行面接触的状态下,使左纵框架部42b的上端部与内侧框架部件47的前端部利用连结部50连结。具体而言,在支架50a与支架50b在上下方向上进行面接触的状态下,利用从下侧插入支架50a中的螺栓50c,将支架50a与支架50b固定(参照图10)。

横框架部件48从内侧框架部件47的后端部通过驾驶座19的后方朝向机体横向外侧(右方)延伸。横框架部件48的左端部在比驾驶座19的左端靠左侧的位置位于与侧面板20对应的左右位置。横框架部件48的右端部位于比驾驶座19的左右中心靠右侧、并且比驾驶座19的右端靠左侧的位置。在横框架部件48中的右端部以及左右中间部分别设有支架51。支架51通过螺栓固定于罩30的上部。

内侧框架部件47的后端部与横框架部件48的左端部利用连结部52以能够解除连结的方式连结。连结部52具备设于内侧框架部件47的后端部的支架52a、设于横框架部件48的左端部的支架52b以及将支架52a与支架52b固定的螺栓52c。在支架52a与支架52b进行面接触的状态下,使内侧框架部件47的后端部与横框架部件48的左端部利用连结部52连结。具体而言,支架52a与支架52b在左右方向上进行面接触的状态下,利用从右侧插入支架52b中的螺栓52c,将支架52a与支架52b固定(参照图10)。

如图5至图7以及图11所示,纵框架部件49以沿上下方向延伸的状态立设于顶板26的后端部,且支承横框架部件48。纵框架部件49立设于顶板26的后端部中的左右中央部。即,限制部件43在驾驶部5的后部中的左右中央部支承于作为构成驾驶部5的驾驶部框架的顶板26的后端部。纵框架部件49设于收容部31的内部。纵框架部件49构成为能够上下分割。具体而言,纵框架部件49具备上框架体53和下框架体54,纵框架部件49构成为能够上下分割(两分)为上框架体53与下框架体54。

在上框架体53的上端部设有支架55。支架55通过螺栓固定于罩30的上部。即,支架51(横框架部件48)与支架55(上框架体53)在从上下方向夹住罩30的上部的状态下,利用螺栓56固定在一起。在下框架体54的下端部设有支架57。支架57通过螺栓固定于顶板26的后端部。

上框架体53的下端部与下框架体54的上端部利用连结部58以能够解除连结的方式连结。连结部58具备设于上框架体53的下端部的支架58a、设于下框架体54的上端部的支架58b以及将支架58a与支架58b固定的螺栓58c。在支架58a与支架58b进行面接触的状态下,使上框架体53的下端部与下框架体54的上端部利用连结部58连结。具体而言,在支架58a与支架58b在上下方向上进行面接触的状态下,利用从上侧插入支架58a中的螺栓58c,将支架58a与支架58b固定。

这里,在框架16上,作为安装于驾驶部5的安装部,具备支架46、前后框架部件44、支架51、支架55以及支架57。支架46、前后框架部件44、支架51以及支架55、支架57分别构成为从不同的方向安装于驾驶部5。

详细来说,支架46利用从后侧插入支架46中的螺栓59固定于右支柱27。前后框架部件44利用从左侧插入前后框架部件44中的螺栓60固定于侧面板框架34。支架51以及支架55利用从上侧插入支架51中的螺栓56固定于罩30的上部。支架57利用从下侧插入支架57中的螺栓62固定于顶板26的后端部。

〔gps天线单元用的支架〕

如图3至图7以及图12所示,gps天线单元15支承于框架16中的门形部件42与内侧框架部件47的交叉部。在内侧框架部件47的前部,支承有安装gps天线单元15的支架63。支架63构成为能够将位置变更为使用gps天线单元15的使用位置和位于比使用位置靠下侧的高度位置的收纳位置。在内侧框架部件47的前部中的纵跨前倾斜部47b与前后部47a的部分,设有对支架63进行支承的支架64。支架63以能够绕沿前后方向延伸的轴心y1上下摆动的方式支承于支架64。支架63利用螺栓65固定于支架64。通过拆卸螺栓65,能够使支架63在使用位置与收纳位置之间绕轴心y1上下摆动。

支架64具备上固定部64a和下固定部64b。支架63在位于使用位置的状态下抵接于上固定部64a而定位于使用位置,并且利用螺栓65固定于上固定部64a。支架63在位于收纳位置的状态下抵接于下固定部64b而定位于收纳位置,并且利用螺栓65固定于下固定部64b。

gps天线单元15位于比收纳状态的谷粒排出装置11中的横输送部13靠上侧的高度位置。具体而言,在支架63位于使用位置的状态下,gps天线单元15位于比收纳状态的谷粒排出装置11中的横输送部13靠上侧的高度位置,在支架63位于收纳位置的状态下,gps天线单元15位于比收纳状态的谷粒排出装置11中的横输送部13的上端靠下侧的高度位置。gps天线单元15在支架63位于使用位置的状态下,位于比位于最大下降位置的状态的座舱盖17靠上侧的高度位置,并且位于比位于最大上升位置的状态的座舱盖17靠下侧的高度位置。

〔其他实施方式〕

(1)在上述实施方式中,框架16构成为能够相对于驾驶部5拆装。但是,框架16也可以构成为能够相对于机体中的驾驶部5以外的部分拆装。或者,框架16也可以构成为不能相对于机体拆装。

(2)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在框架16中,作为框架部件,具备门形部件42和限制部件43,框架16构成为能够被分割为门形部件42与限制部件43。但是,也可以是,在框架16中,作为框架部件,不但具备门形部件42以及限制部件43,还同时具备其他框架部件,框架16构成为能够被分割为多个框架部件。或者,也可以是,在框架16中,作为框架部件,取代门形部件42以及限制部件43中的至少一个而具备其他框架部件,框架16构成为能够被分割为多个框架部件。或者,框架16也可以由一个框架部件以不能分割的方式构成。

(3)在上述实施方式中,门形部件42由位于交叉的两个面上的部件构成。但是,门形部件42也可以由位于一个面上的部件构成。或者,门形部件42也可以由位于交叉的三个以上的面上的部件构成。

(4)在上述实施方式中,限制部件43由位于交叉的两个面上的部件构成。但是,限制部件43也可以由位于一个面上的部件构成。或者,限制部件43也可以由位于交叉的三个以上的面上的部件构成。

(5)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在框架16上,作为安装于驾驶部5的安装部,具备支架46、前后框架部件44、支架51、支架55以及支架57,支架46、前后框架部件44、支架51以及支架55、支架57分别构成为从不同的方向安装于驾驶部5。但是,安装于驾驶部5的安装部并不限定于上述实施方式的结构。例如,也可以是,作为安装于驾驶部5的安装部,具备与支架46、前后框架部件44、支架51、支架55以及支架57不同的其他部件。另外,多个安装部也可以全部构成为从相同的方向安装于机体。

(6)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右纵框架部42c的下侧部分以沿上下方向延伸的状态沿前面板22的右侧部设置。但是,右纵框架部42c的结构并不限定于上述实施方式的结构。例如,右纵框架部42c也可以立设于前面板22的右侧部的上部。

(7)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左纵框架部42b支承于侧面板框架34。但是,左纵框架部42b也可以支承于与侧面板框架34不同的其他部件。

(8)在上述实施方式中,限制部件43具备内侧框架部件47、横框架部件48以及纵框架部件49是,限制部件43不但具备内侧框架部件47、横框架部件48以及纵框架部件49,还同时具备其他部件。或者,也可以是,在限制部件43中,取代内侧框架部件47、横框架部件48以及纵框架部件49中的至少任一个而具备其他部件。

(9)在上述实施方式中,纵框架部件49设于收容部31的内部。但是,纵框架部件49也可以设于收容部31的外部。

(10)在上述实施方式中,纵框架部件49构成为能够被上下分割为两部分。但是,纵框架部件49也可以构成为能够被上下分割为两部分以上。或者,纵框架部件49也可以构成为不能上下分割。

(11)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内侧框架部件47的后端部与横框架部件48的左端部利用连结部52以能够解除连结的方式连结。但是,内侧框架部件47的后端部与横框架部件48的左端部也可以以不能解除连结的方式连结。

(12)在上述实施方式中,支架63构成为能够绕轴心y1上下摆动而在使用位置与收纳位置之间变更位置。但是,支架63也可以构成为能够在上下方向上移动(滑移)而在使用位置与收纳位置之间变更位置。

(13)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在支架63位于收纳位置的状态下,gps天线单元15位于比收纳状态的谷粒排出装置11中的横输送部13的上端靠下侧的高度位置。但是,在支架63位于收纳位置的状态下,gps天线单元15也可以位于比收纳状态的谷粒排出装置11中的横输送部13的上端靠上侧的高度位置。

(14)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内侧框架部件47与左纵框架部42b合在一起在侧视时形成为大致门形形状。但是,内侧框架部件47也可以单独在侧视时形成为大致门形形状。

(15)在上述实施方式中,gps天线单元15支承于框架16中的门形部件42与内侧框架部件47的交叉部。但是,gps天线单元15也可以支承于框架16中的门形部件42与内侧框架部件47的交叉部以外的部分。

(16)在上述实施方式中,限制部件43在驾驶部5的后部中的左右中央部支承于顶板26的后端部。但是,限制部件43也可以在驾驶部5的后部中的左侧部或者右侧部支承于构成驾驶部5的驾驶部框架。

(17)在上述实施方式中,本联合收割机具备座舱盖17。但是,本联合收割机也可以不具备座舱盖17。在该情况下,例如,也可以在框架16安装有顶棚。在该结构中,可以在框架16上设置安装顶棚的部件(安装部件),并且使该安装部件倾斜以易于排出雨水。

(18)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左纵框架部42b以及右纵框架部42c以前倾姿态立设。但是,左纵框架部42b以及右纵框架部42c也可以以铅垂姿态立设。或者,左纵框架部42b以及右纵框架部42c也可以以后倾姿态立设。

工业实用性

本发明除了能够用于半喂入式联合收割机之外,还能够用于全秆喂入型联合收割机。

<实施方式2>

基于附图对用于实施本发明的方式进行说明。注意,在以下的说明中,将箭头f的方向设为“机体前侧”(参照图13以及图14),将箭头b的方向设为“机体后侧”(参照图13以及图14),将箭头l的方向设为“机体左侧”(参照图14),将箭头r的方向设为“机体右侧”(参照图14)。

〔联合收割机的整体结构〕

图13以及图14中示出了半喂入式联合收割机(相当于本发明的“收获机”)。本联合收割机具备行驶机体1。行驶机体1具备机体框架2和履带行驶装置3。在机体的前部,横跨机体的左右两端部设有收割田地的植立谷秆的收割部4。在机体中的右侧的位置,在收割部4的后方设有驾驶部5。在驾驶部5的下方设有发动机室er。在发动机室er中收容有发动机e、散热器(省略图示)、冷却风扇7。

在机体中的左侧的位置,在驾驶部5的左侧相邻处设有朝向后方输送收割谷秆的输送装置8。在输送装置8的后方设有对由输送装置8输送的收割谷秆进行脱粒处理的脱粒装置9。在脱粒装置9的右侧相邻处设有存储通过脱粒装置9的脱粒处理而获得的谷粒的谷粒存储箱10。

设有将谷粒存储箱10内的谷粒排出的谷粒排出装置11。谷粒排出装置11构成为能够绕沿上下方向延伸的轴心z1回转。谷粒排出装置11具备纵输送部12和横输送部13。纵输送部12的下端部连通地连接于谷粒存储箱10的底部。横输送部13中的纵输送部12侧的端部连通地连接于纵输送部12的上端部,并且以能够绕沿水平方向延伸的轴心x1上下摆动的方式支承于纵输送部12的上端部。设有承接并支承谷粒排出装置11的承接台14。通过使谷粒排出装置11被承接台14承接并支承,从而成为收纳谷粒排出装置11的状态。

本联合收割机具备接收来自gps(globalpositioningsystem:全球定位系统)卫星的位置信息并基于该接收到的位置信息来测定本机位置的gps天线单元15(相当于本发明的“接收装置”)。能够将由gps天线单元15测定到的本机位置例如用于沿目标行驶路径进行自动行驶的情况、以及进行将谷粒品质与收割位置建立关联地管理田地的精密农业的情况。gps天线单元15在机体的左右中央部设于驾驶部5中的、输送装置8在左右方向上所在一侧的侧部(左侧部)的前部的上方。在驾驶部5设有支承gps天线单元15的框架16。

设有从上方覆盖驾驶部5的座舱盖17。座舱盖17构成为能够在位于比框架16的上端部靠上侧的高度位置的使用位置(最大上升位置)和位于比框架16的上端部靠下侧的高度位置的收纳位置(最大下降位置)之间上下移动。在驾驶部5的左后部,立设有支承座舱盖17的支柱18。

〔驾驶部〕

如图15至图18所示,驾驶部5具备驾驶座19、位于驾驶座19的左方的侧面板20、用于对机体进行转向操作的转向操作杆21、位于驾驶座19的前方的前面板22、仪表面板23以及把手24。驾驶部5的内部(搭乘空间)与发动机室er由发动机罩25分隔开。发动机罩25具备对驾驶座19进行载置支承的顶板26。在驾驶部5的地板部的右前角部立设有右支柱27。在驾驶部5的后部设有发动机e用的空气滤清器28以及发动机e用的粗滤器29。在驾驶部5中的驾驶座19的后方设有罩30。在罩30的内部,形成有收容电气部件(例如控制装置等)的收容部31。在收容部31中还收容有空气滤清器28。收容部31的后部由能够拆装的后罩32覆盖。通过拆卸后罩32,使得收容部31的内部向后方开放(参照图18)。

侧面板20配置于驾驶部5的左侧部,并且转向操作杆21配置于驾驶部5的右侧部。即,侧面板20以及转向操作杆21在驾驶部5中被分配配置于左侧部与右侧部。侧面板20上具备对主变速装置(省略图示)进行变速操作的主变速操作杆33等。主变速操作杆33配置于侧面板20的前部。主变速操作杆33由能够在前后方向上摆动操作的杆构成。在侧面板20的前部形成有引导主变速操作杆33的引导槽20a。侧面板20支承于侧面板框架34。

转向操作杆21相对于驾驶座19配置于右侧。转向操作杆21由能够在前后方向以及左右方向上摆动操作的杆构成。设有支承转向操作杆21的支承台35。在支承台35上设有起动开关36、组合开关37、扶手38。支承台35经由支承台框架39支承于右支柱27。

前面板22在驾驶部5的前部横跨左端部与右端部而设置。前面板22的右侧部支承于右支柱27。在前面板22的上部,形成有以具有比驾驶座19的横向宽度w1宽的横向宽度w2、w3的状态向下方凹入的凹入部40。在前面板22的左下部(驾驶部5的前下部中的输送装置8所在一侧的部分)形成有用于使输送装置8进入的部分(凹入部分)22a。凹入部40形成为在主视时具有大致倒梯形形状的凹入区域a的形状。在凹入区域a中的把手24的前方设有具有透过性的罩41。

仪表面板23配置于驾驶座19的前方。具体而言,仪表面板23在侧面板20与转向操作杆21的左右之间、且主视时的凹入部40的上方,以独立于侧面板20以及转向操作杆21的状态配置。仪表面板23上具备显示部23a和操作部23b。在显示部23a上显示例如行驶速度、发动机转速、燃料余量等。

〔gps天线单元用的框架〕

如图15至图19所示,框架16构成为能够相对于驾驶部5拆装。框架16构成为能够分割为多个框架部件。具体而言,在框架16中,作为框架部件,具备大致门形形状的门形部件42和支承门形部件42的限制部件43,框架16构成为能够分割为门形部件42与限制部件43。

门形部件42在主视时形成为大致门形形状。门形部件42在俯视时相对于座舱盖17配置于驾驶部5的外侧(前外侧、左外侧以及右外侧)。门形部件42具备横框架部42a、左纵框架部42b以及右纵框架部42c。门形部件42由位于交叉的两个面上的部件构成。具体而言,在门形部件42中,左纵框架部42b、横框架部42a以及右纵框架部42c的上侧部分位于一个面上,并且右纵框架部42c的下侧部分位于与该一个面交叉的另一个面上。

横框架部42a横跨左纵框架部42b的上端部与右纵框架部42c的上端部地设置。横框架部42a位于比前面板22的前端靠前侧的位置。左纵框架部42b以前倾姿态立设于驾驶部5的前部中的左侧部。左纵框架部42b的上端部位于比前面板22的前端靠前侧的位置。左纵框架部42b经由前后框架部件44支承于侧面板框架34。即,左纵框架部42b在驾驶部5的前部中的左侧部支承于作为构成驾驶部5的驾驶部框架的侧面板框架34。前后框架部件44以沿前后方向延伸的状态沿侧面板框架34设置。前后框架部件44通过螺栓固定于侧面板框架34。

左纵框架部42b的下端部与前后框架部件44利用连结部45以能够解除连结的方式连结。连结部45具备设于左纵框架部42b的下端部的支架45a、设于前后框架部件44的支架45b以及将支架45a与支架45b固定的螺栓45c。在支架45a与支架45b进行面接触的状态下,使左纵框架部42b的下端部与前后框架部件44利用连结部45连结。具体而言,在支架45a与支架45b在前后方向上进行面接触的状态下,利用从后侧插入支架45b中的螺栓45c,将支架45a与支架45b固定(参照图20以及图22)。

右纵框架部42c以前倾姿态立设于驾驶部5的前部中的右侧部。右纵框架部42c的上端部位于比前面板22的前端靠前侧的位置。右纵框架部42c以上侧部分前倾的方式在上下中间部弯折。左纵框架部42b与右纵框架部42c的上侧部分以相同的倾斜角度前倾,并且在侧视时重叠。右纵框架部42c的下侧部分以沿上下方向延伸的状态沿前面板22的横向侧部(右侧部)设置。在右纵框架部42c的下侧部分中的上部以及下端部分别设有支架46。支架46通过螺栓固定于右支柱27(参照图21)。即,右纵框架部42c在驾驶部5的前部中的右侧部支承于作为构成驾驶部5的驾驶部框架的右支柱27。

限制部件43具备内侧框架部件47、横框架部件48以及纵框架部件49。限制部件43构成为能够被分割为内侧框架部件47、横框架部件48与纵框架部件49。限制部件43由位于交叉的两个面上的部件构成。具体而言,在限制部件43中,内侧框架部件47位于一个面上,并且横框架部件48以及纵框架部件49位于与该一个面交叉的另一个面上。

内侧框架部件47在俯视时相对于座舱盖17配置于驾驶部5的外侧(左外侧)。内侧框架部件47由位于一个面上的部件构成。内侧框架部件47形成了在俯视时与门形部件42所成的面交叉的面。内侧框架部件47相对于驾驶座19通过机体横向内侧(左侧)且延伸到比驾驶座19靠后侧的位置。内侧框架部件47与左纵框架部42b合在一起在侧视时形成为大致门形形状。

内侧框架部件47具备前后部47a、前倾斜部47b以及后倾斜部47c。前后部47a纵跨前面板22所对应的前后位置与驾驶座19的后端部(靠背部)所对应的前后位置地沿前后方向延伸。前倾斜部47b从前后部47a的前端部朝向前下方延伸。前倾斜部47b的前端位于比前面板22的前端靠前侧的位置。

后倾斜部47c从前后部47a的后端部朝向后下方延伸。后倾斜部47c的后端部位于罩30的后端部所对应的前后位置。后倾斜部47c形成为以越靠其下端部则越位于驾驶部5的左右中心侧的方式倾斜(向右下方倾斜)的形状。后倾斜部47c在侧视时与左纵框架部42b以及右纵框架部42c平行(或者大致平行)。即,后倾斜部47c以与左纵框架部42b以及右纵框架部42c的上侧部分相同的(或者大致相同的)倾斜角度前倾。

左纵框架部42b的上端部与内侧框架部件47的前端部利用连结部50以能够解除连结的方式连结。连结部50具备设于左纵框架部42b的上端部的支架50a、设于内侧框架部件47的前端部的支架50b以及将支架50a与支架50b固定的螺栓50c。在支架50a与支架50b进行面接触的状态下,使左纵框架部42b的上端部与内侧框架部件47的前端部利用连结部50连结。具体而言,在支架50a与支架50b在上下方向上进行面接触的状态下,利用从下侧插入支架50a中的螺栓50c,将支架50a与支架50b固定(参照图22)。

横框架部件48从内侧框架部件47的后端部通过驾驶座19的后方朝向机体横向外侧(右方)延伸。横框架部件48的左端部在比驾驶座19的左端靠左侧的位置位于与侧面板20对应的左右位置。横框架部件48的右端部位于比驾驶座19的左右中心靠右侧、并且比驾驶座19的右端靠左侧的位置。在横框架部件48中的右端部以及左右中间部分别设有支架51。支架51通过螺栓固定于罩30的上部。

内侧框架部件47的后端部与横框架部件48的左端部利用连结部52以能够解除连结的方式连结。连结部52具备设于内侧框架部件47的后端部的支架52a、设于横框架部件48的左端部的支架52b以及将支架52a与支架52b固定的螺栓52c。在支架52a与支架52b进行面接触的状态下,使内侧框架部件47的后端部与横框架部件48的左端部利用连结部52连结。具体而言,支架52a与支架52b在左右方向上进行面接触的状态下,利用从右侧插入支架52b中的螺栓52c,将支架52a与支架52b固定(参照图22)。

如图17至图19以及图23所示,纵框架部件49以沿上下方向延伸的状态立设于顶板26的后端部,且支承横框架部件48。纵框架部件49立设于顶板26的后端部中的左右中央部。即,限制部件43在驾驶部5的后部中的左右中央部支承于作为构成驾驶部5的驾驶部框架的顶板26的后端部。纵框架部件49设于收容部31的内部。纵框架部件49构成为能够上下分割。具体而言,纵框架部件49具备上框架体53和下框架体54,纵框架部件49构成为能够上下分割(两分)为上框架体53与下框架体54。

在上框架体53的上端部设有支架55。支架55通过螺栓固定于罩30的上部。即,支架51(横框架部件48)与支架55(上框架体53)在从上下方向夹住罩30的上部的状态下,利用螺栓56固定在一起。在下框架体54的下端部设有支架57。支架57通过螺栓固定于顶板26的后端部。

上框架体53的下端部与下框架体54的上端部利用连结部58以能够解除连结的方式连结。连结部58具备设于上框架体53的下端部的支架58a、设于下框架体54的上端部的支架58b以及将支架58a与支架58b固定的螺栓58c。在支架58a与支架58b进行面接触的状态下,使上框架体53的下端部与下框架体54的上端部利用连结部58连结。具体而言,在支架58a与支架58b在上下方向上进行面接触的状态下,利用从上侧插入支架58a中的螺栓58c,将支架58a与支架58b固定。

这里,在框架16上,作为安装于驾驶部5的安装部,具备支架46、前后框架部件44、支架51、支架55以及支架57。支架46、前后框架部件44、支架51以及支架55、支架57分别构成为从不同的方向安装于驾驶部5。

详细来说,支架46利用从后侧插入支架46中的螺栓59固定于右支柱27。前后框架部件44利用从左侧插入前后框架部件44中的螺栓60固定于侧面板框架34。支架51以及支架55利用从上侧插入支架51中的螺栓56固定于罩30的上部。支架57利用从下侧插入支架57中的螺栓62固定于顶板26的后端部。

〔gps天线单元用的支架〕

如图15至图19以及图24所示,gps天线单元15支承于框架16中的门形部件42与内侧框架部件47的交叉部。在内侧框架部件47的前部,支承有安装gps天线单元15的支架63。支架63构成为能够将位置变更为使用gps天线单元15的使用位置和位于比使用位置靠下侧的高度位置的收纳位置。在内侧框架部件47的前部中的纵跨前倾斜部47b与前后部47a的部分,设有对支架63进行支承的支架64。支架63以能够绕沿前后方向延伸的轴心y1上下摆动的方式支承于支架64。支架63利用螺栓65固定于支架64。通过拆卸螺栓65,能够使支架63在使用位置与收纳位置之间绕轴心y1上下摆动。

支架64具备上固定部64a和下固定部64b。支架63在位于使用位置的状态下抵接于上固定部64a而定位于使用位置,并且利用螺栓65固定于上固定部64a。支架63在位于收纳位置的状态下抵接于下固定部64b而定位于收纳位置,并且利用螺栓65固定于下固定部64b。

gps天线单元15位于比收纳状态的谷粒排出装置11中的横输送部13靠上侧的高度位置。具体而言,在支架63位于使用位置的状态下,gps天线单元15位于比收纳状态的谷粒排出装置11中的横输送部13靠上侧的高度位置,在支架63位于收纳位置的状态下,gps天线单元15位于比收纳状态的谷粒排出装置11中的横输送部13的上端靠下侧的高度位置。gps天线单元15在支架63位于使用位置的状态下,位于比位于最大下降位置的状态的座舱盖17靠上侧的高度位置,并且位于比位于最大上升位置的状态的座舱盖17靠下侧的高度位置。

〔其他实施方式〕

(1)在上述实施方式中,框架16构成为能够相对于驾驶部5拆装。但是,框架16也可以构成为能够相对于机体中的驾驶部5以外的部分拆装。

(2)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在框架16中,作为框架部件,具备门形部件42和限制部件43,框架16构成为能够被分割为门形部件42与限制部件43。但是,也可以是,在框架16中,作为框架部件,不但具备门形部件42以及限制部件43,还同时具备其他框架部件,框架16构成为能够被分割为多个框架部件。或者,也可以是,在框架16中,作为框架部件,取代门形部件42以及限制部件43中的至少一个而具备其他框架部件,框架16构成为能够被分割为多个框架部件。或者,框架16也可以由一个框架部件以不能分割的方式构成。

(3)在上述实施方式中,门形部件42由位于交叉的两个面上的部件构成。但是,门形部件42也可以由位于一个面上的部件构成。或者,门形部件42也可以由位于交叉的三个以上的面上的部件构成。

(4)在上述实施方式中,限制部件43由位于交叉的两个面上的部件构成。但是,限制部件43也可以由位于一个面上的部件构成。或者,限制部件43也可以由位于交叉的三个以上的面上的部件构成。

(5)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在框架16上,作为安装于驾驶部5的安装部,具备支架46、前后框架部件44、支架51、支架55以及支架57,支架46、前后框架部件44、支架51以及支架55、支架57分别构成为从不同的方向安装于驾驶部5。但是,安装于驾驶部5的安装部并不限定于上述实施方式的结构。例如,也可以是,作为安装于驾驶部5的安装部,具备与支架46、前后框架部件44、支架51、支架55以及支架57不同的其他部件。另外,多个安装部也可以全部构成为从相同的方向安装于机体。

(6)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右纵框架部42c的下侧部分以沿上下方向延伸的状态沿前面板22的右侧部设置。但是,右纵框架部42c的结构并不限定于上述实施方式的结构。例如,右纵框架部42c也可以立设于前面板22的右侧部的上部。

(7)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左纵框架部42b支承于侧面板框架34。但是,左纵框架部42b也可以支承于与侧面板框架34不同的其他部件。

(8)在上述实施方式中,限制部件43具备内侧框架部件47、横框架部件48以及纵框架部件49是,限制部件43不但具备内侧框架部件47、横框架部件48以及纵框架部件49,还同时具备其他部件。或者,也可以是,在限制部件43中,取代内侧框架部件47、横框架部件48以及纵框架部件49中的至少任一个而具备其他部件。

(9)在上述实施方式中,纵框架部件49设于收容部31的内部。但是,纵框架部件49也可以设于收容部31的外部。

(10)在上述实施方式中,纵框架部件49构成为能够被上下分割为两部分。但是,纵框架部件49也可以构成为能够被上下分割为两部分以上。或者,纵框架部件49也可以构成为不能上下分割。

(11)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内侧框架部件47的后端部与横框架部件48的左端部利用连结部52以能够解除连结的方式连结。但是,内侧框架部件47的后端部与横框架部件48的左端部也可以以不能解除连结的方式连结。

(12)在上述实施方式中,支架63构成为能够绕轴心y1上下摆动而在使用位置与收纳位置之间变更位置。但是,支架63也可以构成为能够在上下方向上移动(滑移)而在使用位置与收纳位置之间变更位置。

(13)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在支架63位于收纳位置的状态下,gps天线单元15位于比收纳状态的谷粒排出装置11中的横输送部13的上端靠下侧的高度位置。但是,在支架63位于收纳位置的状态下,gps天线单元15也可以位于比收纳状态的谷粒排出装置11中的横输送部13的上端靠上侧的高度位置。

(14)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内侧框架部件47与左纵框架部42b合在一起在侧视时形成为大致门形形状。但是,内侧框架部件47也可以单独在侧视时形成为大致门形形状。

(15)在上述实施方式中,gps天线单元15支承于框架16中的门形部件42与内侧框架部件47的交叉部。但是,gps天线单元15也可以支承于框架16中的门形部件42与内侧框架部件47的交叉部以外的部分。

(16)在上述实施方式中,限制部件43在驾驶部5的后部中的左右中央部支承于顶板26的后端部。但是,限制部件43也可以在驾驶部5的后部中的左侧部或者右侧部支承于构成驾驶部5的驾驶部框架。

(17)在上述实施方式中,本联合收割机具备座舱盖17。但是,本联合收割机也可以不具备座舱盖17。在该情况下,例如,也可以在框架16安装有顶棚。在该结构中,可以在框架16上设置安装顶棚的部件(安装部件),并且使该安装部件倾斜以易于排出雨水。

(18)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左纵框架部42b以及右纵框架部42c以前倾姿态立设。但是,左纵框架部42b以及右纵框架部42c也可以以铅垂姿态立设。或者,左纵框架部42b以及右纵框架部42c也可以以后倾姿态立设。

工业实用性

本发明除了能够用于半喂入式联合收割机之外,还能够用于全秆喂入型联合收割机、玉米收获机。

<实施方式3>

基于附图对用于实施本发明的方式进行说明。注意,在以下的说明中,将箭头f的方向设为“机体前侧”(参照图25以及图26),将箭头b的方向设为“机体后侧”(参照图25以及图26),将箭头l的方向设为“机体左侧”(参照图26),将箭头r的方向设为“机体右侧”(参照图26)。

〔联合收割机的整体结构〕

图1以及图2中示出了半喂入式联合收割机(相当于本发明的“收获机”)。本联合收割机具备行驶机体1。行驶机体1具备机体框架2和履带行驶装置3。在机体的前部,横跨机体的左右两端部设有收割田地的植立谷秆的收割部4。在机体中的右侧的位置,在收割部4的后方设有驾驶部5。在驾驶部5的下方设有发动机室er。在发动机室er中收容有发动机e、散热器(省略图示)、冷却风扇7。

在机体中的左侧的位置,在驾驶部5的左侧相邻处设有朝向后方输送收割谷秆的输送装置8。在输送装置8的后方设有对由输送装置8输送的收割谷秆进行脱粒处理的脱粒装置9。在脱粒装置9的右侧相邻处设有存储通过脱粒装置9的脱粒处理而获得的谷粒的谷粒存储箱10。

设有将谷粒存储箱10内的谷粒排出的谷粒排出装置11。谷粒排出装置11构成为能够绕沿上下方向延伸的轴心z1回转。谷粒排出装置11具备纵输送部12和横输送部13。纵输送部12的下端部连通地连接于谷粒存储箱10的底部。横输送部13中的纵输送部12侧的端部连通地连接于纵输送部12的上端部,并且以能够绕沿水平方向延伸的轴心x1上下摆动的方式支承于纵输送部12的上端部。设有承接并支承谷粒排出装置11的承接台14。通过使谷粒排出装置11被承接台14承接并支承,从而成为收纳谷粒排出装置11的状态。

本联合收割机具备接收来自gps(globalpositioningsystem:全球定位系统)卫星的位置信息并基于该接收到的位置信息来测定本机位置的gps天线单元15。能够将由gps天线单元15测定到的本机位置例如用于沿目标行驶路径进行自动行驶的情况、以及进行将谷粒品质与收割位置建立关联地管理田地的精密农业的情况。gps天线单元15在机体的左右中央部设于驾驶部5中的、输送装置8在左右方向上所在一侧的侧部(左侧部)的前部的上方。在驾驶部5设有支承gps天线单元15的框架16。

设有从上方覆盖驾驶部5的座舱盖17。座舱盖17构成为能够在位于比框架16的上端部靠上侧的高度位置的使用位置(最大上升位置)和位于比框架16的上端部靠下侧的高度位置的收纳位置(最大下降位置)之间上下移动。在驾驶部5的左后部,立设有支承座舱盖17的支柱18。

〔驾驶部〕

如图3至图5所示,驾驶部5具备驾驶座19、位于驾驶座19的左方的侧面板20、用于对机体进行转向操作的转向操作杆21(相当于本发明的“转向操作件”)、位于驾驶座19的前方的前面板22、仪表面板23以及把手24。驾驶部5的内部(搭乘空间)与发动机室er由发动机罩25分隔开。发动机罩25具备对驾驶座19进行载置支承的顶板26。在驾驶部5的地板部的右前角部立设有右支柱27。在驾驶部5的后部设有发动机e用的空气滤清器28以及发动机e用的粗滤器29。在驾驶部5中的驾驶座19的后方设有罩30。在罩30的内部,形成有收容电气部件(例如控制装置等)的收容部31。在收容部31中还收容有空气滤清器28。收容部31的后部由能够拆装的后罩32覆盖。通过拆卸后罩32,使得收容部31的内部向后方开放。

侧面板20配置于驾驶部5的左侧部,并且转向操作杆21配置于驾驶部5的右侧部。即,侧面板20以及转向操作杆21在驾驶部5中被分配配置于左侧部与右侧部。侧面板20上具备对主变速装置(省略图示)进行变速操作的主变速操作杆33等。主变速操作杆33配置于侧面板20的前部。主变速操作杆33由能够在前后方向上摆动操作的杆构成。在侧面板20的前部形成有引导主变速操作杆33的引导槽20a。侧面板20支承于侧面板框架34。

转向操作杆21相对于驾驶座19配置于右侧。转向操作杆21由能够在前后方向以及左右方向上摆动操作的杆构成。设有支承转向操作杆21的支承台35。在支承台35上设有起动开关36、组合开关37、扶手38。支承台35经由支承台框架39支承于右支柱27。

前面板22在驾驶部5的前部横跨左端部与右端部而设置。前面板22的右侧部支承于右支柱27。在前面板22的上部,形成有以具有比驾驶座19的横向宽度w1宽的横向宽度w2、w3的状态向下方凹入的凹入部40。在前面板22的左下部(驾驶部5的前下部中的输送装置8所在一侧的部分)形成有用于使输送装置8进入的部分(凹入部分)22a。

仪表面板23配置于驾驶座19的前方。具体而言,仪表面板23在侧面板20与转向操作杆21的左右之间、且主视时的凹入部40的上方,以独立于侧面板20以及转向操作杆21的状态配置。仪表面板23上具备显示部23a和操作部23b。在显示部23a上显示例如行驶速度、发动机转速、燃料余量等。

在前面板22的上下中间部,以沿左右方向延伸的状态设有支承仪表面板23的框架41。框架41位于凹入部40的上下中央部所对应的高度位置。框架41在驾驶部5的前部横跨左侧部与右侧部地设置。框架41的右端部连结于支承台框架39。仪表面板23经由支架42支承于框架41。支架42具备可动支架42a和固定支架42b。可动支架42a以可上下移动并且可前后摆动的方式支承于固定支架42b,以便能够调节仪表面板23的位置。以沿着框架41的状态设置有沿左右方向延伸的方框架43。在方框架43上安装有缓冲件44,以使得落座于驾驶座19的驾驶员的膝盖不碰到方框架43。在缓冲件44的上部中的左右中央侧部分,形成有向下方凹入的凹入部。

〔凹入部〕

凹入部40形成为主视时具有大致倒梯形形状的凹入区域a的形状。凹入部40的上侧的横向宽度w2以及凹入部40的下侧的横向宽度w3比驾驶座19的横向宽度w1宽。凹入部40的上侧的横向宽度w2比凹入部40的下侧的横向宽度w3宽。凹入部40的上端p1位于比驾驶座19的座面19a靠上侧的高度位置。凹入部40的下端p2位于驾驶座19的座面19a靠下侧的高度位置。具体而言,凹入部40的下端p2位于比前面板22的上下中心c1靠上侧一些的高度位置,并且位于与顶板26相同(或大致相同)的高度位置。

凹入部40具备下底部40a、左倾斜部40b(相当于本发明的“倾斜部”)、以及右倾斜部40c(相当于本发明的“倾斜部”)。利用下底部40a、左倾斜部40b以及右倾斜部40c形成凹入区域a。下底部40a形成为朝向下方鼓起一些的弯曲形状。下底部40a的下端(底端)相当于凹入部40的下端p2。左倾斜部40b的倾斜角度θ1以及右倾斜部40c的倾斜角度θ2分别是在凹入区域a内与铅垂线所成的角度。左倾斜部40b的倾斜角度θ1比右倾斜部40c的倾斜角度θ2大。

左倾斜部40b是输送装置8所在的一侧的倾斜部。左倾斜部40b在凹入部40的左侧部分以与下底部40a的左端部相连的状态形成。左倾斜部40b形成为以越远离凹入区域a的左右中心c2则越位于上侧的高度位置的方式倾斜(向左上方倾斜)的形状。左倾斜部40b的上端相当于凹入部40的上端p1。在主视时,凹入部分22a位于左倾斜部40b的下方。换言之,左倾斜部40b的左右范围与凹入部分22a的左右范围重叠。

右倾斜部40c是与输送装置8所在的一侧相反的一侧的倾斜部。右倾斜部40c在凹入部40的右侧部分以与下底部40a的右端部相连的状态形成。右倾斜部40c形成为以越远离凹入区域a的左右中心c2则越位于上侧的高度位置的方式倾斜(向右上方倾斜)的形状。右倾斜部40c的上端相当于凹入部40的上端p1。

在凹入区域a中的把手24的前方,设有具有透过性的罩45。作为罩45,例如能够采用无色透明或者有色透明的罩。罩45以覆盖凹入区域a的方式安装于前面板22的上部。罩45具有比凹入部40的上侧的横向宽度w2宽的横向宽度。罩45的上部形成为以左右中央侧部分位于比左右两侧部分靠下侧的高度位置的方式向下方凹入的形状。罩45的上部中的左右中央侧部分位于比凹入部40的上端p1靠下侧的高度位置。罩45的上部中的左右两侧部分位于比凹入部40的上端p1靠上侧的高度位置。

〔把手〕

把手24构成为在主视时相对于凹入区域a中的驾驶座19在左右两侧的位置从比凹入部40的上端p1靠下侧的高度位置立起,并且,该把手24在比凹入部40的上端p1靠上侧的高度位置沿左右方向延伸。把手24构成为主视时从上方跨过仪表面板23。把手24在比罩45靠后侧的位置以在俯视时与仪表面板23不重叠的状态设置。把手24经由方框架43支承于框架41。把手24具备横把手部24a、左侧的纵把手部24b、右侧的纵把手部24b、左侧的斜把手部24c以及右侧的斜把手部24c。

横把手部24a形成为沿左右方向延伸的形状。横把手部24a的横向宽度与驾驶座19的横向宽度w1大致相同。横把手部24a位于比驾驶座19的座面19a靠上侧的高度位置,并且位于比转向操作杆21的上端靠下侧的高度位置,并且位于比扶手38的上端靠下侧的高度位置。横把手部24a的右侧部分在比仪表面板23的前端p3靠前侧的位置在俯视时沿左右方向延伸。横把手部24a的右侧部分位于比转向操作杆21的前端p4靠前侧的位置。

纵把手部24b形成为沿上下方向延伸的形状。左侧的纵把手部24b立设于方框架43的左端部。右侧的纵把手部24b立设于方框架43的右端部。左右的纵把手部24b以右侧的纵把手部24b位于前侧、并且左侧的纵把手部24b位于后侧的方式,在前后方向上立设于不同的位置。左侧的纵把手部24b与右侧的纵把手部24b的左右间隔与凹入部40的下侧的横向宽度w3大致相同。

斜把手部24c形成为以越远离把手24的左右中心则越位于下侧的高度位置的方式倾斜(向横向外侧下方倾斜)的形状。左侧的斜把手部24c在主视时与主变速操作杆33不重叠。由此,在对主变速操作杆33进行摆动操作时,把手24的左上部难以成为障碍。右侧的斜把手部24c在主视时与转向操作杆21不重叠。由此,在对转向操作杆21进行摆动操作时,把手24的右上部难以成为障碍。

这里,如图3所示,凹入区域a由把手24以及框架41分割为多个区域。具体而言,凹入区域a被分割为框架41的下方的区域、在框架41的上方位于右侧的纵把手部24b的右方的区域、在框架41的上方位于左侧的纵把手部24b的左方的区域、以及在框架41的上方位于左侧的纵把手部24b与右侧的纵把手部24b之间的区域。根据这种结构,通过将凹入区域a分割为多个区域,能够确保驾驶员的安心感。

〔其他实施方式〕

(1)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凹入部40形成为在主视时具有大致倒梯形形状的凹入区域a的形状。但是,凹入区域a的形状不限定于上述实施方式的形状,只要具有比驾驶座19的横向宽度w1宽的横向宽度即可。例如,凹入部40也可以形成为在主视时具有梯形形状的凹入区域的形状。或者,凹入部40也可以形成为在主视时具有倒三角形形状的凹入区域的形状。或者,凹入部40也可以形成为在主视时具有横向较长的椭圆形状的凹入区域的形状。

(2)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左倾斜部40b的倾斜角度θ1比右倾斜部40c的倾斜角度θ2大。但是,左倾斜部40b的倾斜角度θ1与右倾斜部40c的倾斜角度θ2也可以相同。或者,右倾斜部40c的倾斜角度θ2也可以比左倾斜部40b的倾斜角度θ1大。

(3)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仪表面板23在侧面板20与转向操作杆21的左右之间、并且主视时的凹入部40的上方以独立于侧面板20以及转向操作杆21的状态配置。但是,仪表面板23的配置并不限定于上述实施方式的配置。例如,也可以如图6所示,仪表面板23在侧面板20与转向操作杆21的左右之间配置于向侧面板20侧偏倚的位置。在该情况下,仪表面板23可以支承于侧面板20,或者也可以支承于与侧面板20不同的其他部件。

(4)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侧面板20配置于驾驶部5的左侧部,并且转向操作杆21配置于驾驶部5的右侧部。但是,也可以是,侧面板20配置于驾驶部5的右侧部,并且转向操作杆21配置于驾驶部5的左侧部。

(5)在上述实施方式中,把手24构成为在主视时从上方跨过仪表面板23。但是,把手24也可以不构成为在主视时从上方跨过仪表面板23。例如也可以如图6所示,把手24构成为在主视时与仪表面板23重叠。

(6)在上述实施方式中,把手24(横把手部24a的右侧部分)在比仪表面板23的前端p3靠前侧的位置在俯视时沿左右方向延伸。但是,把手24也可以在比仪表面板23的前端p3靠后侧的位置在俯视时沿左右方向延伸。

(7)在上述实施方式中,把手24支承于框架41。但是,把手24也可以支承于与框架41不同的其他部件。

(8)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在凹入区域a中的把手24的前方设有罩45。但是,也可以不在凹入区域a中的把手24的前方设置罩45。

工业实用性

本发明除了能够用于半喂入式联合收割机之外,还能够用于全秆喂入型联合收割机、玉米收获机。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