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简易释放蚜茧蜂成蜂僵蚜网箱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8772687发布日期:2019-09-29 14:25阅读:219来源:国知局
一种简易释放蚜茧蜂成蜂僵蚜网箱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烟草栽培设备技术领域,具体公开一种简易释放蚜茧蜂成蜂僵蚜网箱。



背景技术:

近年来,烟叶生产为实现“绿色、生态、优质、安全”发展目标,开展了一系列的病虫害生物、物理防治技术的研究与推广,并取得了较好成效,其中蚜茧蜂防控烟蚜生物技术已成为烟草行业大力推广的技术之一。烟蚜茧蜂是专门寄生蚜虫的一种内寄生蜂,对寄主蚜虫的自然控制力较强。通过推广烟蚜茧蜂防控烟蚜技术,不仅可减少烟叶化学农药的施用量,还可以提升烟叶质量。

烟蚜茧蜂从繁育到释放需要经过扩种、扩繁、释放等一系列环节,各环节环环相扣,密不可分,其中田间繁育、释放环节是决定烟蚜茧蜂防控烟蚜效果的重要环节。但现有技术存在以下缺点:一是蚜茧蜂成蜂释放,收蜂放蜂费工费时,增加人力物力,因蚜茧蜂存活周期较短,同一寄主僵蚜羽化时间有先有后,相当大比例的成蜂在收蜂环节不能有效收入放蜂设施,在放蜂环节不能有效释放到需防治的田间,繁育出的成蜂有效利用率低;二是僵蚜释放,采取僵蚜卡方式,制作成本、应用成本高,外购运输时间长,有效利用率不高;放置僵蚜叶片,叶片上僵蚜生存时间偏短,且因僵蚜达不到全部寄生后不能置放田间,羽化时期不会全部在需防治田间,有效僵蚜利用率低;一些僵蚜释放箱同样存在设施存放不便、不能够充分利用繁育成的僵蚜等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简易释放蚜茧蜂成峰僵蚜网箱制作工艺简单,成本低廉,便于移动和安装,且有效促进僵蚜、成蜂生长,并提高僵蚜、成蜂的利用率。

一种简易释放蚜茧蜂成蜂僵蚜网箱,包括底座,所述底座为上端敞口的中空长方体结构,所述底座四角均向上设有竖直杆,相邻所述竖直杆之间通过固设在所述竖直杆顶端的第一横杆连接,所述竖直杆与所述第一横杆共同围接成长方体框架结构;

所述长方体框架结构外侧覆盖有防虫网,所述防虫网的边缘连接在所述底座的外周上端;

所述防虫网一侧设有可供僵蚜释放的拉链。

优选地,所述底座为塑料结构。

优选地,所述防虫网孔径为60目。

优选地,所述底座外周上端间隔固设有若干挂钩,所述防虫网边缘间隔设有若干与所述挂钩一一对应的若干挂环,所述挂环挂接在对应所述挂钩上,将所述防虫网与所述底座连接。

优选地,位于对角线上的两个竖直杆顶端分别通过第二横杆连接,其中一个所述第二横杆中间向上固设有提手,且所述提手穿过所述防虫网设置。

优选地,每个所述竖直杆下端均开设有第一穿孔,所述底座四角开设有与各个所述第一穿孔对应的第二穿孔,各个所述竖直杆通过固定螺栓穿过所述第一穿孔及对应的所述第二穿孔固接在所述底座的四角。

对比现有技术,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为:

1、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简易释放蚜茧蜂成峰僵蚜网箱制作材料成本低,制作工艺简单,便于安装、回收拆卸,存贮空间小。

2、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简易释放蚜茧蜂成峰僵蚜网箱,网箱内僵蚜、成蜂生长发育条件好。网箱通风条件好,不会出现高温高湿,蚜茧蜂整个生育期的生长环境接近于自然气候,有较强的生活力,不需经过人工驯化过程,蚜茧蜂投放过程中受极端气候的影响较小,不会产生无霉蚜和有翅蚜;且蚜虫繁殖快,在单位时间内与小棚温室相比增加25%,比大棚增加22%。

3、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简易释放蚜茧蜂成峰僵蚜网箱,体积小、重量轻,移动方便,可随时根据田间蚜虫发生情况,灵活机动放置网箱,防治更有针对性。

4、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简易释放蚜茧蜂成峰僵蚜网箱,寄主接蚜接蜂完成后即移入网箱,在塑料盒中放入水肥使其继续生长,僵蚜大量形成后将网箱放置田间,去除网罩,羽化后成蜂自行飞出防治蚜虫,极大降低收蜂、放蜂或僵蚜苗放置期间天敌的自然及人为损失。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简易释放蚜茧蜂成峰僵蚜网箱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简易释放蚜茧蜂成峰僵蚜网箱中防虫网的展开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简易释放蚜茧蜂成峰僵蚜网箱去掉防虫网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1-底座、2-竖直杆、3-第一横杆、4-防虫网、5-挂钩、6-挂环、8-第二横杆、81-提手。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领域技术人员更好地理解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能予以实施,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但所举实施例不作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定。

一种简易释放蚜茧蜂成蜂僵蚜网箱,具体如图1-3所示,包括底座1,所述底座1为上端敞口的中空长方体结构,所述底座1位塑料结构,寄主接蚜接蜂完成后移入网箱,在所述底座1内放入水肥供其继续生长;

所述底座1四角向上均设有竖直杆2,每个所述竖直杆2下端均开设有第一穿孔,所述底座1四角开设有与各个所述第一穿孔对应的第二穿孔,各个所述竖直杆2均通过固定螺栓穿过所述第一穿孔及对应的所述第二穿孔固接在所述底座1的四角;

相邻所述竖直杆2之间通过固设在所述竖直杆2顶端的第一横杆3连接,所述竖直杆2与所述第一横杆3共同围接成长方体框架结构;位于对角线上的两个竖直杆2顶端分别通过第二横杆8连接,其中一个所述第二横杆8中间向上固设有提手81,所述提手81便于随时根据田间蚜虫发生情况移动网箱;

所述长方体框架结构外侧覆盖有防虫网4,所述防虫网4孔径为60目,且所述防虫网4穿过所述提手81设置;所述底座1外周上端间隔固设有若干挂钩5,所述防虫网4边缘间隔设有若干与所述挂钩5一一对应的若干挂环6,所述挂环6挂接在所述挂钩5上,将所述防虫网4与所述底座1外周上端相连接;或者所述底座1上表面粘接有粘条,所述防虫网4边缘固接有贴条,所述贴条可粘接在所述粘条上,将所述防虫网4连接在所述底座1上;

所述防虫网4一侧设有拉链,僵蚜大量形成后将网箱放置田间,打开所述拉链,僵蚜羽化后成蜂可自行飞出防治蚜虫。

以上所述实施例仅是为充分说明本实用新型而所举的较佳的实施例,其保护范围不限于此。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基础上所作的等同替代或变换,均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以权利要求书为准。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