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赏鱼过水系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0123592发布日期:2020-03-20 05:59阅读:531来源:国知局
观赏鱼过水系统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属于水产养殖技术领域,涉及过水技术,尤其是一种观赏鱼过水系统。



背景技术:

随着水产动物活体运输技术的发展,水产动物跨区域贸易越来越普遍。远距离运输主要采用尼龙袋密封充氧运输、帆布袋密封充氧运输等方式进行活体运输,尤其是一些名贵观赏鱼类的国际运输,多采用充氧打包运输的方式进行运输。影响其运输成活率的因素有很多,如活体控食情况、打包充氧情况、运输时间、运输到目的地后的过水情况等等。在诸多因素中,过水情况是影响整个活体运输过程中成活率的最后一个环节。目前在活体运输到目的后,传统过水方法是当运输对象运到目的后,将运输包体整个放置于养殖缸或养殖池,使运输水温和养殖水温基本达到一致后再打开包缓慢进水让水产动物自动游出。这种方法有时活体运输到目的后,由于运输对象呈现极度缺氧状况、运输水质理化因子与养殖缸体水质理化因子显著不同等原因,会导致运输对象很大伤亡。观赏鱼由于价格比较昂贵、运输成本高,因此急需开发一种安全、高效、便捷的水产动物过水系统,来提高观赏鱼活体运输的成活率。

通过检索未发现与本申请相关的专利文献,不会影响本实用新型申请的创造性及新颖性。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之处,提供一种观赏鱼过水系统,该系统结构稳定、操作简便,不仅能控制运输水体的温度、溶氧,可与养殖水体缓慢融合,实现快速增氧、可控过水,减少鱼类应激反应,大大提高活体运输的成活率。

本实用新型解决其技术问题是采取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的:

一种观赏鱼过水系统,包括水族缸养殖机构、充气过水机构以及吸水机构,所述充气过水机构设置在水族缸养殖机构一侧,所述充气过水机构通过吸水机构的吸水软管和充气过水机构的可拦截出水管分别与水族缸养殖机构的最上层养殖缸和最下层养殖用水处理缸相连,所述水族缸养殖机构最上层养殖缸的水通过吸水机构流入充气过水机构的充气过水箱体内,充气过水机构对充气过水箱体内的水进行换热充氧,通过可拦截出水管流回至水族缸养殖机构最下层养殖用水处理缸内,结合水族缸养殖机构的自体水循环,形成一个观赏鱼循环过水系统。

而且,所述水族缸养殖机构包括循环缸体,所述循环缸体内从上至下依次安装有三个养殖缸以及养殖用水处理缸,所述每个养殖缸的一侧边角处均设置有下水区,下水区下端接下水管,所述下水管连接上下相邻的缸,所述养殖用水处理缸内设置有潜水泵,所述潜水泵一端通过软管连接最上层养殖缸,最上层养殖缸内的养殖用水通过下水管进入养殖用水处理缸进行养殖用水处理,通过潜水泵将水上抽回至最上层养殖缸内,实现水族缸养殖机构的自体水循环。

而且,所述充气过水机构包括充气过水底座、充气过水箱体、充气泵、可拦截出水管、纳米充气管以及换热管,所述充气过水底座上安装有充气过水箱体,所述充气过水箱体内底部安置螺旋形纳米充气管,所述纳米充气管一端通过连接软管连接充气泵,所述充气泵也置于充气过水箱体外部的充气过水底座上,所述充气过水箱体上方一侧设置一个出水口,出水口通过可拦截出水管延至水族缸养殖机构最下一层养殖用水处理缸的第一处理区的上方,所述换热管安装在充气过水箱体内,换热管的换热进水口与吸水机构的吸水软管相连,换热管的换热出水口与充气过水箱体上方一侧的出水口相连。

而且,所述吸水机构包括吸水头、进水管、吸球、吸水软管以及流速控制器,所述吸水软管一端安装有吸水头,所述吸水头设置于水族缸养殖机构最上层养殖缸内,所述在吸水软管上还设置有吸球,所述吸水软管另一端安装有三口接头,所述三口接头的一个连接头安装有流速控制器,所述流水控制器置于充气过水机构的充气水箱体内,所述三口接头的另一个连接头连接安装有一个带有阀门的进水管,所述进水管与充气过水机构的换热管的进水口相连。

而且,所述养殖用水处理缸内设置有第一处理区、第二处理区以及抽水区。

而且,所述养殖缸的数量可设置为多个。

而且,所述下水区由玻璃围区围成,所述玻璃围区外套为黑色塑料壳,黑色塑料壳上方为梳子形栅帽。

而且,所述第一处理区内设有过滤棉,所述第二处理区内设有陶粒、复合微生物被膜抑制剂缓释颗粒,所述陶粒的直径为0.5㎝—0.8㎝,所占体积为2/3;所述复合微生物被膜抑制剂缓释颗粒的直径为0.5㎝—0.8㎝,所占体积为1/3,所述抽水区内设置有潜水泵。

而且,所述出水口内侧还固定安装一个过滤网装置。

而且,所述上下相邻的养殖缸的下水区交错设置。

本实用新型的优点和积极效果是:

1、本实用新型结构简单、成本低廉,便于挪动,观赏鱼运输前可在养殖系统中提前准备好最适的养殖用水,观赏鱼运输到目的后可实现快速增氧、可控速度地进行过水,减少鱼类应激反应,提高活体运输的成活率,本实用新型具有广泛用途,可以用于所有水产动物的过水处理,本实用新型可以自由拆卸并可迅速更换清洗,节省了劳动力成本。

2、本实用新型在循环缸体内从上至下依次安装有养殖缸以及养殖用水处理缸,所述养殖用水从养殖缸通过下水管进入养殖用水处理缸的第一处理区内,经过第一处理区的过滤棉过滤后,进入第二处理区内,经过第二处理区的陶粒过滤与复合微生物被膜抑制剂缓释颗粒处理后,进入抽水区,抽水区内的养殖水通过潜水泵将水上抽至最上层养殖缸内,并且通过下水管将水重新流入养殖用水处理缸内,实现水族缸养殖机构自体水循环。在处理区加入复合微生物被膜抑制剂缓释颗粒,可以通过流水使其慢慢溶解,有效成分进入水体中,本复合微生物被膜抑制剂(鼎正生物药业(天津)有限公司产品)包含多种维生素、脂类、矿物质以及丰富的酶类和生物活性物质,如辅酶a、谷胱甘肽等,能够抑制病原菌的生长,尤其对弧菌、链球菌、杆菌等效果明显,维护水体质量稳定,同时能够增强机体的非特异性免疫功能,增强动物的抗应激能力,降低水产动物的死亡率,对僵苗、老头苗尤为明显。

3、本实用新型的充气过水机构通过充气泵向充气过水箱内充气,达到快速充氧的目的,在充气过水箱体内设置换热管,让充气过水箱体内的鱼先适应养殖水缸内的温度,减少鱼类应激反应。

4、本实用新型在每个缸的一侧均设置有下水区,所述下水区由玻璃围区围成,所述玻璃围区外套为黑色塑料壳,黑色塑料壳上方为梳子形栅帽,用来过水和阻止鱼外逃。

5、本实用新型的可拦截出水管为“l”形管,防止水族缸养殖机构最下一层养殖用水处理缸的第一处理区内的水回流至充气过水箱体内。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并通过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述,以下实施例只是描述性的,不是限定性的,不能以此限定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一种观赏鱼过水系统,包括水族缸养殖机构、充气过水机构以及吸水机构,所述充气过水机构设置在水族缸养殖机构一侧,所述充气过水机构通过吸水机构的吸水软管和充气过水机构的可拦截出水管分别与水族缸养殖机构的最上层养殖缸和最下层处理缸相连,所述水族缸养殖机构最上层养殖缸的水通过吸水机构流入充气过水机构的充气过水箱体内,充气过水机构对充气过水箱体内的水进行换热充氧,充气过水箱体内的水通过可拦截出水管流回水族缸养殖机构最下层养殖用水处理缸,进行水处理,通过最下层养殖用水处理缸的潜水泵将养殖用水回打到水族缸养殖机构最上层养殖缸内,形成一个观赏鱼循环过水系统。

所述水族缸养殖机构包括循环缸体7,所述循环缸体内从上至下依次安装有三个养殖缸1以及养殖用水处理缸28,所述每个养殖缸的一侧边角处均设置有下水区5,所述下水区由玻璃围区围成,所述玻璃围区外套为黑色塑料壳,黑色塑料壳上方为梳子形栅帽3,用来过水和阻止鱼外逃,下水区下端接下水管6,所述下水管连接上下相邻的缸,所述上下相邻的养殖缸的下水区交错设置,防止水下流时由于外溢太快导致缸内缺水,所述养殖用水处理缸内设置有第一处理区22、第二处理区23以及抽水区25,所述每个区之间上端通过活动抽板24相隔,保证水均通过过滤处理,所述第一处理区内设有过滤棉,为一级处理,所述第二处理区内设有陶粒与复合微生物被膜抑制剂缓释颗粒,陶粒和复合微生物被膜抑制剂缓释颗粒的直径在0.5㎝—0.8㎝之间,为二级处理,所述抽水区内设置有潜水泵26,所述潜水泵一端通过软管27和上水硬管29与最上层养殖缸连接,所述养殖用水从养殖缸通过下水管进入养殖用水处理缸的第一处理区内,经过第一处理区的过滤棉过滤后,进入第二处理区内,经过第二处理区的陶粒过滤处理后,进入抽水区,抽水区内的养殖水通过潜水泵将水上抽至最上层养殖缸内,并且通过下水管将水重新流入养殖用水处理缸内,实现水族缸养殖机构自体水循环。

所述吸水机构包括吸水头2、进水管15、吸球11、吸水软管12以及流速控制器17,所述吸水软管一端安装有吸水头,所述吸水头内设置有过滤网,防止砂砾、泥土以及小鱼吸入,同时方便清洗,所述吸水头设置于水族缸养殖机构最上层养殖缸内,所述在吸水软管上还设置有吸球,按压吸球,吸水软管内形成水流,所述吸水软管另一端安装有三口接头13,所述三口接头的一个连接头安装有流速控制器,所述流速控制器为可旋转控制开关,所述流水控制器置于充气过水机构的充气水箱体内,所述流水控制器可以控制吸水管内的水向充气过水机构的充气过水箱体内流出的速度,当流速控制器将流速设为0时,流速控制器关闭,吸水软管的水无法从流水控制器处流出,所述三口接头的另一个连接头连接安装有一个带有阀门14的进水管,该进水管与充气过水机构的换热管的进水口16相连。

所述充气过水机构包括充气过水底座20、充气过水箱体10、充气泵21、可拦截出水管8、纳米充气管19以及换热管18,所述充气过水底座上安装有充气过水箱体,所述充气过水箱体为一圆形桶,圆形桶内底部安置螺旋形纳米充气管,所述纳米充气管一端通过连接软管9连接充气泵,所述充气泵也置于充气过水箱体外部的充气过水底座上,所述充气过水箱体上方一侧设置一个出水口,出水口内侧固定一个过滤网装置,以防观赏鱼外逃,出水口外侧通过可拦截出水管延至水族缸养殖机构最下一层养殖用水处理缸的第一处理区的上方,所述换热管安装在充气过水箱体内,换热管的换热进水口与吸水机构吸水管下端安装的进水管相连,换热管的换热出水口与充气过水箱体上方一侧的出水口相连,该换热管对充气过水箱体内的水进行温度调节,让充气过水箱体内的鱼首先适应养鱼缸内的水温,大大提高了活体转移存活率。

在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中,所述养殖缸的数量可以根据养殖活体的数量来确定。

在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中,为了让吸水机构的吸水软管可以更好的与水族缸养殖机构的最上层养殖缸连接,在最上层养殖缸的侧壁顶端设置有一个固定环4,吸水软管穿过固定环,实现固定。

在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中,所述可拦截出水管为“l”形管,防止水族缸养殖机构最下一层养殖用水处理缸的第一处理区内的水回流至充气过水箱体内。

本实用新型的具体过水循环过程:

本实用新型在观赏鱼转移前,先在水族缸养殖机构的每个缸内均提前准备好最适的养殖用水,然后开启水族缸养殖机构最下层养殖用水处理缸内的潜水泵,养殖用水从最上层养殖缸通过下水管最终进入养殖用水处理缸的第一处理区内,经过第一处理区的过滤棉过滤后,进入第二处理区内,经过第二处理区的陶粒与复合微生物被膜抑制剂缓释颗粒过滤处理后,进入抽水区,抽水区内的养殖水通过潜水泵将水上抽至最上层养殖缸内,并且通过下水管将水重新流入养殖用水处理缸内,实现水族缸养殖机构的自体水循环,达到养殖鱼最好的用水状态,当观赏鱼准备转移时,将观赏鱼及观赏鱼转移时的水倒入充气过水箱体内,按压吸球,同时打开吸水软管下端进水管上的阀门,吸球使得吸水软管内形成水流,利用虹吸将最上层养殖缸内的水通过吸水软管和进水管流入充气过水箱体内的换热管,并且通过可拦截出水管将换热管内的水流入水族缸养殖机构最下层养殖用水处理缸内,该换热操作持续十五分钟,让充气过水箱体内的水温与养殖缸内的水温相同,让观赏鱼首先慢慢适应养殖缸内的温度,十五分钟后,关闭进水管上的阀门,将吸水机构的流速控制器的流速从0上调,此时,水族缸养殖机构最上层养殖缸内的水流入充气过水箱体内,此时开启充气泵,充气泵通过螺旋形纳米充气管给充气过水箱体内的养殖用水充气,使得养殖用水快速增氧,当充气过水箱体内的水位高于充气过水箱体上方一侧的出水口时,充气过水箱体内的水通过可拦截出水管流入水族缸养殖机构最下层养殖用水处理缸内;本装置在进行换热和过水操作时,养殖缸自循环一直进行着,从而实现可控速度的循环过水,控制运输水体的温度、溶氧,自动与养殖水体缓慢融合,减少鱼类应激反应,提高活体运输的成活率。当发现观赏鱼运输到目的地时,发现缺氧或者水质污浊的情况下,可同时开启换热开关、吸水机构的流速控制器和充气泵,使鱼在最短时间缓慢适应养殖用水,以防止鱼进一步损伤。

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简单稳定,操作方便,不仅能把有效给运输到目的地活体进行有效充氧,而且可以根据需要可控制速度地进行观赏鱼过水,避免了传统过水方法对鱼的伤害,大大提高了活体运输的成活率。

本实用新型采用案例1.当观赏鱼充气运输在12h以内的,将鱼连水缓慢放入充气过水箱体中,先开启换热开关,换热15min后,再关闭换热开关,然后打开吸水机构的流速控制器和充气泵,刚开始打开时,吸水管的流速要小,充气量要适量,以连续缓慢上升气泡为佳,该操作持续1天,使运输水体与养殖水体达到充分融合后,再暂养稳定1天后,可尝试投喂饵料,待其稳定摄食,恢复最佳状态后,可将鱼倒入养殖缸体中进行养殖。

本实用新型采用案例2.当观赏鱼充气运输在12-24h之间的,先将鱼连水缓慢放入充气过水箱体中,可同时开启换热开关、吸水机构的流速控制器和充气泵,刚开始打开时,吸水管的流速要小,充气量要适量,以连续缓慢上升气泡为佳,该操作持续1天,使运输水体与养殖水体达到充分融合后,再暂养稳定1天后,可尝试投喂饵料,待其稳定摄食,恢复最佳状态后,可将鱼倒入养殖缸体中进行养殖。

本实用新型采用案例3.当观赏鱼充气运输在24h以上时,先将鱼连水缓慢放入充气过水箱体中,同时开启换热开关、吸水机构的流速控制器和充气泵,刚开始打开时,吸水管的流速要小,充气量要适量,以连续缓慢上升气泡为佳,同时当鱼的状态如呈现缺氧、水质污浊时,可在充气过水箱体中添加充气过水箱水体终浓度为0.15g/m3的泼洒姜用来防止鱼应激和防感染损伤。该操作持续1天,使运输水体与养殖水体达到充分融合后,再暂养1天后,可尝试投喂饵料,待其稳定摄食,恢复最佳状态后,可将鱼倒入养殖缸体中进行养殖。

上诉过水系统应用情况结果如下表。

表1.观赏鱼过水情况结果表

尽管为说明目的公开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和附图,但是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理解: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及所附权利要求的精神和范围内,各种替换、变化和修改都是可能的,因此,本实用新型的范围不局限于实施例和附图所公开的内容。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