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具备压苗功能的红薯移栽机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0789786发布日期:2020-05-20 00:05阅读:211来源:国知局
一种具备压苗功能的红薯移栽机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属于农用机械技术领域,涉及到一种具备压苗功能的红薯移栽机。



背景技术:

专利号为201821542084.1的专利文件公开了一种甘薯水平移栽机,采用带传动机构输送秧苗,将偏心轮与机架固定连接,利用动力机构带动转盘转动,转盘带动插秧杆一起转动,插秧杆的中部与转盘铰接、内端与偏心轮形成滑动配合,当插秧杆到达带传动机构后方时,插秧杆外端的叉头将带传动机构上的秧苗夹持住,然后带动秧苗向后下方旋转,将秧苗水平插入到土壤中后,插秧杆与秧苗分离并从土壤中抽出,插秧杆继续向上运动并恢复到初始状态,准备进行下一次插秧。这种秧苗结出的甘薯块数量多而且大小均匀,机械化插秧,省时省力,可以大大提高插秧效率和甘薯的产量。

在实践中发现,在插秧杆外端的叉头将秧苗水平插入到土壤中后、叉头从土壤内抽出时,有些时候秧苗会随着叉头一起从土壤中抽出,导致缺苗情况的发生,后期还需要人工补苗,费时费力。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为了克服现有技术的缺陷,设计了一种具备压苗功能的红薯移栽机,可以有效防止秧苗随着叉头一起从土壤中抽出,避免缺苗情况的发生,而且可以有效防止压苗板将秧苗压坏,省去了后期人工补苗的过程,省时省力。

本实用新型所采取的具体技术方案是:一种具备压苗功能的红薯移栽机,包括输苗机构及与其输出端相连的插秧机构,输苗机构为带传动机构,插秧机构包括借助动力机构驱动的转盘、与转盘同轴设置且固定于机架上的偏心轮、以及一组呈环形阵列布置在转盘上的插秧杆,插秧杆中部与转盘形成转动配合,插秧杆内端向偏心轮方向延伸、外端向远离偏心轮的方向延伸且端部设置有用于夹持秧苗的叉头,插秧杆内端与偏心轮之间设置有滑动机构进行滑动配合,关键在于:所述的移栽机还包括设置在转盘后方的压苗机构,压苗机构包括悬臂、压苗板以及固定在机架上的齿轮箱,齿轮箱内设置有沿前后方向排列且形成传动配合的第一转轴、第二转轴,第一转轴和第二转轴的轴线都沿左右方向设置且二者的同一端分别固定有第一转动盘、第二转动盘,第一转动盘、第二转动盘的同一侧分别固定有前压轮、后压轮,前压轮轴线的最低处位于后压轮轴线最低处的下方,压苗机构还包括铰接在前压轮和后压轮下方的支撑横梁,支撑横梁的前端与悬臂的后端固定连接,悬臂的前端向下弯折延伸并与压苗板固定连接,支撑横梁借助前压轮的下压作用带动压苗板下降使叉头插入到土壤内的秧苗被压紧形成为秧苗的防抽出机构,支撑横梁借助后压轮的下压作用带动压苗板上升形成为秧苗的防压机构。

所述的动力机构还包括设置在第一转轴与第二转轴之间的第三转轴,第一转轴、第三转轴和第二转轴的中部都固定有结构、大小都相同的传动齿轮,相邻的传动齿轮啮合使第一转轴与第二转轴形成传动配合。

在支撑横梁的前后两端分别固定有前支柱、后支柱,前支柱的上端与前压轮铰接,后支柱的上端与后压轮铰接。

所述的移栽机还包括变速机构,变速机构包括与动力机构形成传动配合的第四转轴、借助变速齿轮与第四转轴形成传动配合的第五转轴,第五转轴借助变速齿轮与第一转轴或第二转轴形成传动配合。

所述的第一转动盘与第一转轴之间、第二转动盘与第二转轴之间都是借助锁紧件形成为可拆卸式连接。

所述的移栽机还包括叉头开关机构,转盘位于偏心轮一侧,偏心轮朝向转盘的端面上开设有轨道,插秧杆包括穿通转盘厚度方向并与转盘形成转动配合的连接轴、一端与连接轴内端固定连接且另一端与偏心轮上的轨道形成滑动配合的连杆、以及套装在连接轴外端的叉头,叉头包括两个夹片,每个夹片都是包括依次设置的连接段、收缩段和夹持段,两个连接段平行设置且分别借助连接套套装在连接轴上,连接套与连接轴形成滑动配合,叉头开关机构包括与转盘固定连接且位于连接轴远离叉头一侧的定位横梁、设置在定位横梁远离连接轴一侧的推拉座、以及架设在机架上并与动力机构形成传动配合的凸轮,还包括连接在连接套与推拉座之间的第一连杆和第二连杆,第一连杆的一端与连接套固定连接、中部与定位横梁铰接、另一端与第二连杆的一端固定连接,第二连杆的另一端与推拉座固定连接,推拉座与定位横梁之间连接有复位弹簧,推拉座借助凸轮的推力向定位横梁方向移动使叉头的两个夹片处于张开状态,推拉座借助复位弹簧的推力向远离定位横梁方向移动使叉头的两个夹片处于闭合状态。

在连接轴上有沿长度方向设置的滑槽,滑槽内嵌装有滑座,滑座与连接套固定连接,连接套借助滑座和滑槽的配合与连接轴形成滑动配合。

所述的悬臂包括上水平板、位于上水平板前方的下竖直板及连接在二者之间的斜板,压苗板与下竖直板的下端固定连接,在上水平板与支撑横梁之间设置有l形连接板,l形连接板的竖板与支撑横梁固定连接,l形连接板的横板与上水平板固定连接,l形连接板与支撑横梁之间、l形连接板与上水平板之间都是可拆卸式连接。

所述的压苗板的前后两端都向上弯折延伸形成为弧形的挡土沿。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当叉头将秧苗水平插入到土壤中时,前压轮正好转动到最低处,前压轮的下压作用使得支撑横梁的前端向下偏移到达最低处,压苗板正好将叉头刚插入到土壤中的秧苗压住,此时插秧杆再与秧苗分离并从土壤中抽出,由于压苗板的下压作用,则秧苗不会随着叉头一起从土壤中抽出。可以避免缺苗情况的发生,省去了后期人工补苗的过程,省时省力。当叉头从土壤中抽出后,后压轮转动到最低处,后压轮的下压作用使得支撑横梁的后端向下偏移到达最低处,压苗板被抬起,可以有效防止压苗板在前进过程中将秧苗压坏。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中带传动机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中插秧机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图2中压苗机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图3的俯视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插秧机构的俯视图。

图6为图5中叉头开关机构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中,1代表带传动机构,2代表转盘,3代表偏心轮,4代表插秧杆,4-1代表连接轴,4-2代表连杆,5代表叉头,5-1代表连接段,5-2代表收缩段,5-3代表夹持段,6代表支撑横梁,7代表悬臂,7-1代表上水平板,7-2代表下竖直板,7-3代表斜板,7-4代表l形连接板,8代表压苗板,9代表第一转轴,10代表第二转轴,11代表第一转动盘,12代表第二转动盘,13代表前压轮,14代表后压轮,15代表第三转轴,16代表传动齿轮,17代表前支柱,18代表后支柱,19代表第四转轴,20代表第五转轴,21代表定位横梁,22代表推拉座,23代表凸轮,24代表第一连杆,25代表第二连杆,26代表复位弹簧,27代表主动链轮,28代表第一变速齿轮,29代表第二变速齿轮,30代表第三变速齿轮,31代表第四变速齿轮,32代表连接套。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做详细说明:

具体实施例,如图1至图6所示,一种具备压苗功能的红薯移栽机,包括输苗机构及与其输出端相连的插秧机构,输苗机构为带传动机构1,插秧机构包括借助动力机构驱动的转盘2、与转盘2同轴设置且固定于机架上的偏心轮3、以及一组呈环形阵列布置在转盘2上的插秧杆4,插秧杆4中部与转盘2形成转动配合,插秧杆4内端向偏心轮3方向延伸、外端向远离偏心轮3的方向延伸且端部设置有用于夹持秧苗的叉头5,插秧杆4内端与偏心轮3之间设置有滑动机构进行滑动配合,所述的移栽机还包括设置在转盘2后方的压苗机构,压苗机构包括悬臂7、压苗板8以及固定在机架上的齿轮箱,齿轮箱内设置有沿前后方向排列且形成传动配合的第一转轴9、第二转轴10,第一转轴9和第二转轴10的轴线都沿左右方向设置且二者的同一端分别固定有第一转动盘11、第二转动盘12,第一转动盘11、第二转动盘12的同一侧分别固定有前压轮13、后压轮14,前压轮13轴线的最低处位于后压轮14轴线最低处的下方,压苗机构还包括铰接在前压轮13和后压轮14下方的支撑横梁6,支撑横梁6的前端与悬臂7的后端固定连接,悬臂7的前端向下弯折延伸并与压苗板8固定连接,支撑横梁6借助前压轮13的下压作用带动压苗板8下降使叉头5插入到土壤内的秧苗被压紧形成为秧苗的防抽出机构,支撑横梁6借助后压轮14的下压作用带动压苗板8上升形成为秧苗的防压机构。

作为对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动力机构还包括设置在第一转轴9与第二转轴10之间的第三转轴15,第一转轴9、第三转轴15和第二转轴10的中部都固定有结构、大小都相同的传动齿轮16,相邻的传动齿轮16啮合使第一转轴9与第二转轴10形成传动配合。第三转轴15和传动齿轮16的设置使得第一转轴9与第二转轴10之间具有足够大的间距,从而使得第一转动盘11和第二转动盘12具有足够大的直径,前压轮13和后压轮14具有足够大的安装范围,以获得所需的压苗效果。

作为对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在支撑横梁6的前后两端分别固定有前支柱17、后支柱18,前支柱17的上端与前压轮13铰接,后支柱18的上端与后压轮14铰接。支撑横梁6的前端通过前支柱17与前压轮13铰接、后端通过后支柱18与后压轮14铰接,前支柱17和后支柱18的设置使得支撑横梁6具有足够大的升降空间。

作为对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移栽机还包括变速机构,变速机构包括与动力机构形成传动配合的第四转轴19、借助变速齿轮与第四转轴19形成传动配合的第五转轴20,第五转轴20借助变速齿轮与第一转轴9或第二转轴10形成传动配合。如图4所示,第四转轴19的上端固定有与动力机构连接的主动链轮27,第四转轴19中部固定的第一变速齿轮28与第五转轴20中部固定的第二变速齿轮29啮合,第五转轴20上端固定的第三变速齿轮30与第一转轴9上端固定的第四变速齿轮31啮合,第一转轴9中部固定的传动齿轮16、第三转轴15中部固定的传动齿轮16、第二转轴10中部固定的传动齿轮16依次啮合,第一转轴9与第二转轴10的转速相等,通过改变第一变速齿轮28、第二变速齿轮29、第三变速齿轮30和第四变速齿轮31的直径可以改变第一转轴9与第二转轴10的转速,以更好地满足不同地况的使用需求。本实用新型中第一变速齿轮28、第三变速齿轮30和传动齿轮16的直径相等,第二变速齿轮29和第四变速齿轮31的直径相等且小于第一变速齿轮28的直径。第一转动盘11和第二转动盘12的直径相等,前压轮13和后压轮14的直径相等。

作为对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第一转动盘11与第一转轴9之间、第二转动盘12与第二转轴10之间都是借助锁紧件形成为可拆卸式连接。锁紧件可以是螺栓或螺钉,松开锁紧件,转动第一转动盘11即可改变第一转动盘11在第一转轴9上的安装位置、转动第二转动盘12即可改变第二转动盘12在第二转轴10上的安装位置,从而调节压点位置,以获得更好的压苗效果。

作为对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移栽机还包括叉头开关机构,转盘2位于偏心轮3一侧,偏心轮3朝向转盘2的端面上开设有轨道,插秧杆4包括穿通转盘2厚度方向并与转盘2形成转动配合的连接轴4-1、一端与连接轴4-1内端固定连接且另一端与偏心轮3上的轨道形成滑动配合的连杆4-2、以及套装在连接轴4-1外端的叉头5,叉头5包括两个l形的夹片,每个夹片都是包括依次设置的连接段5-1、收缩段5-2和夹持段5-3,两个连接段5-1平行设置且分别借助连接套32套装在连接轴4-1上,连接套32与连接轴4-1形成滑动配合,叉头开关机构包括与转盘2固定连接且位于连接轴4-1远离叉头5一侧的定位横梁21、设置在定位横梁21远离连接轴4-1一侧的推拉座22、以及架设在机架上并与动力机构形成传动配合的凸轮23,还包括连接在连接套32与推拉座22之间的第一连杆24和第二连杆25,第一连杆24的一端与连接套32固定连接、中部与定位横梁21铰接、另一端与第二连杆25的一端固定连接,第二连杆25的另一端与推拉座22固定连接,推拉座22与定位横梁21之间连接有复位弹簧26,推拉座22借助凸轮23的推力向定位横梁21方向移动使叉头5的两个夹片处于张开状态,推拉座22借助复位弹簧26的推力向远离定位横梁21方向移动使叉头5的两个夹片处于闭合状态。

如图6所示,定位横梁21位于连接轴4-1的前方,推拉座22位于定位横梁21前方,凸轮23位于推拉座22前方。此时叉头5的两个夹持段5-3处于闭合状态,当凸轮23向后推动推拉座22时,推拉座22通过第二连杆25向后推动第一连杆24的前端,由于第一连杆24的中部与定位横梁21铰接,所以与第一连杆24后端固定在一起的两个连接套32分离,从而使叉头5的两个夹持段5-3分离,叉头5被打开。当凸轮23与推拉座22分离后,在复位弹簧26的作用下,推拉座22向前移动回到初始位置,叉头5的两个夹持段5-3也回到闭合状态。

作为对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在连接轴4-1上有沿长度方向设置的滑槽,滑槽内嵌装有滑座,滑座与连接套32固定连接,连接套32借助滑座和滑槽的配合与连接轴4-1形成滑动配合。连接套32沿着滑槽滑动,可以防止叉头5在张开或者是闭合的过程中发生偏移。

作为对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如图3所示,悬臂7包括上水平板7-1、位于上水平板7-1前方的下竖直板7-2及连接在二者之间的斜板7-3,压苗板8与下竖直板7-2的下端固定连接,在上水平板7-1与支撑横梁6之间设置有l形连接板7-4,l形连接板7-4的竖板与支撑横梁6固定连接,l形连接板7-4的横板与上水平板7-1固定连接,l形连接板7-4与支撑横梁6之间、l形连接板7-4与上水平板7-1之间都是可拆卸式连接。l形连接板7-4与支撑横梁6之间、l形连接板7-4与上水平板7-1之间可以借助螺栓、螺钉或者是铆钉连接,结构简单,拆装方便快捷,省时省力,不用时将悬臂7拆卸下来单独存放,可以避免磕碰损坏。支撑横梁6的前端固定有竖向加强板,l形连接板7-4借助沿竖直方向排列的至少两行螺栓与竖向加强板固定连接,连接更加牢固可靠。

作为对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压苗板8的前后两端都向上弯折延伸形成为弧形的挡土沿。防止土壤在压苗板8上堆积而增大压苗板8的重量。

本实用新型在具体使用时,将带传动机构1和动力机构固定在机架上,将转盘2和偏心轮3架设在机架上,利用机架带动转盘2和偏心轮3前进,如图2所示,带传动机构1位于转盘2前方,转盘2逆时针转动,将转盘2与动力机构的输出轴连接,将甘薯秧苗放置在带传动机构1的输送带上,甘薯秧苗随着输送带向后移动。转盘2转动时,带动连接轴4-1一起运动,连接轴4-1通过连杆4-2带动连杆4-2端部的滑块沿着偏心轮3上的轨道滑动。

当叉头5需要夹住秧苗时,凸轮23向后推动推拉座22,推拉座22通过第二连杆25向后推动第一连杆24的前端,由于第一连杆24的中部与定位横梁21铰接,所以与第一连杆24后端固定在一起的两个连接套32分离,从而使叉头5的两个夹持段5-3分离,叉头5被打开。当输送带上的秧苗落到叉头5的两个夹持段5-3之间时,凸轮23与推拉座22分离,在复位弹簧26的作用下,推拉座22向前移动回到初始位置,叉头5的两个夹持段5-3回到闭合状态将秧苗夹持住。

当叉头5将秧苗插入到土壤中时,凸轮23向后推动推拉座22,推拉座22通过第二连杆25向后推动第一连杆24的前端,与第一连杆24后端固定在一起的两个连接套32分离,从而使叉头5的两个夹持段5-3分离,叉头5被打开,叉头5与秧苗分离,同时前压轮13正好转动到最低处,前压轮13的下压作用使得支撑横梁6的前端向下偏移到达最低处,压苗板8正好将叉头5刚插入到土壤中的秧苗压住,为了提高压苗效果,可以使压苗板8在此处停留一段时间,例如5s,在此过程中,叉头5再从土壤中抽出,秧苗不会再随着叉头5一起从土壤中抽出。然后凸轮23与推拉座22分离,在复位弹簧26的作用下,推拉座22向前移动回到初始位置,叉头5的两个夹持段5-3回到闭合状态。同时,后压轮14转动到最低处,后压轮14的下压作用使得支撑横梁6的后端向下偏移到达最低处,压苗板8被抬起,可以有效防止压苗板8在前进过程中将秧苗压坏。

本实用新型在栽苗时,可以有效防止秧苗随着叉头5一起从土壤中抽出,避免缺苗情况的发生,而且可以有效防止压苗板8将秧苗压坏,省去了后期人工补苗的过程,省时省力。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