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动钓鱼渔杆支架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3285657发布日期:2020-12-15 08:25阅读:445来源:国知局
自动钓鱼渔杆支架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渔具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自动钓鱼渔杆支架。



背景技术:

钓鱼是一种有益于身心健康的休闲娱乐活动,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爱好钓鱼的人逐渐增多。对于垂钓爱好者,优良的钓鱼装置是他们的必备装具。传统的鱼竿多为手动钓鱼竿,在使用过程中需要垂钓爱好者始终握着钓鱼竿,等待鱼上钩后,需要手动提竿并收线。由于在钓鱼过程中,需要垂钓者始终握着钓鱼竿,并且要保持长时间的精神高度集中,容易造成疲惫感。

现有市面上有推出一种钓鱼竿支架,其虽然能解决垂钓者无需始终握着钓鱼竿问题,但是仍需垂钓者保持高度的精神集中,因为新手在使用传统鱼竿钓鱼时,由于缺乏经验,当鱼咬饵时,不能及时反应,导致鱼脱钩。就算有经验的人在使用传统鱼竿时也要保持迅速反应,否则易使咬钩的鱼又脱钩逃跑,中鱼率低。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上述不足,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结构设计巧妙、合理,使用方便,能自动拉竿,提高中鱼率的自动钓鱼渔杆支架。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技术方案是:一种自动钓鱼渔杆支架,其包括固定座、前支架、外套管、伸缩内管、中间支架、后支架、翘杆和弹力顶出部件,所述固定座设置在所述外套管的尾端,所述前支架设置在所述外套管的前端,所述固定座上设有通槽,所述翘杆贯穿该通槽且通过转轴设置在该通槽上,所述中间支架设置在翘杆的前端,该翘杆的尾端设有钩脚,所述伸缩内管的前端插入外套管内,并受所述弹力顶出部件的弹力顶出,所述后支架设置在伸缩内管的尾端,且设有与所述钩脚相适配的卡扣。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优选方案,其还包括弹力复位部件,该弹力复位部件设置在通槽内,并能抵顶所述翘杆以转轴为轴心转动使所述钩脚向所述卡扣方向移动。通过弹力复位部件的弹力能顶推所述翘杆转动使钩脚与所述卡扣相配合,避免容易出现松脱现象,提升使用安全。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优选方案,所述外套管对应所述固定座的前后位置设有限位圈。能对固定座进行限位,结构稳定性好。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优选方案,所述外套管内设有伸入所述伸缩内管且沿该伸缩内管的轴线方向延伸的方轴,该方轴的末端设有轴向限位块,所述伸缩内管内设有周向限位块,该周向限位块上设有让所述方轴贯穿的方孔。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优选方案,所述方轴上套设有减振弹簧,该减振弹簧的一端抵顶在轴向限位块,另一端抵顶周向限位块。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优选方案,所述弹力顶出部件的一端抵顶在所述轴向限位块上,另一端抵顶在所述伸缩内管的尾端内壁,所述弹力顶出部件为弹簧或弹力胶柱,弹力强,提升拉回速度,中鱼率高。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优选方案,所述弹力复位部件为弹簧或弹力胶柱,弹力强,复位效果好。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优选方案,所述前支架、中间支架和后支架的u形卡位上设有软胶垫,防止拖伤渔杆。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优选方案,所述后支架的后侧面设有硅胶片,使用舒适,用手推动时不伤手。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优选方案,其还包括所述固定片,该固定片的一端铰接在所述固定座的底面一侧,另一端通过锁紧螺丝固定在所述固定座的底面另一侧,给安装带来方便。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为:本实用新型结构设计巧妙、合理,在使用前,将钓鱼竿放置在前支架、中间支架和后支架的u形卡位上,且使钓鱼竿上的两个杆止胶圈相应位于在中间支架和后支架的背面位置处。在钩鱼时,垂钓者无需始终握着钓鱼竿,也不必时刻关注有没有鱼上钩;当鱼吃鱼饵时会拉动鱼线带动钩鱼竿前移,通过位于中间支架背面的杆止胶圈顶推中间支架前倾带动翘杆翘动使钩脚上抬松开卡扣,这时,后支架在弹力顶出部件的弹力作用下,迅速通过位于后支架背面的杆止胶圈带动钩鱼竿整体向后拖动,通过鱼线联动鱼钩快速拉起,使得鱼钩迅速刺入鱼嘴,避免鱼脱钩逃逸,大大提升中鱼率,特别适用于老滑鱼,有效的提高钓鱼效率,而且整个过程不用手拿住,也不用人专门看住,有鱼来吃鱼料时自动拉动渔杆将鱼钩住,减轻钓鱼疲劳感,提升钓鱼乐趣。

下面结合附图与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说明。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分解结构放大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的全剖视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的后局部剖视结构示意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的中局部剖视结构示意图。

图6是本实用新型的使用状态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参见图1至图5,本实施例提供的一种自动钓鱼渔杆支架,其包括固定座1、前支架2、外套管3、伸缩内管4、中间支架5、后支架6、翘杆7、弹力顶出部件8和弹力复位部件9。

所述固定座1设置在所述外套管3的尾端,为提升外套管3和固定座1装配紧密性,在所述外套管3对应所述固定座1的前后位置设有限位圈31。限位圈31能对固定座1进行限位,结构稳定性好。

所述前支架2设置在所述外套管3的前端,所述固定座1上设有通槽,所述翘杆7贯穿该通槽且通过转轴设置在该通槽上,所述中间支架5设置在翘杆7的前端,该翘杆7的尾端设有钩脚71。

所述后支架6设置在伸缩内管4的尾端,且设有与所述钩脚71相适配的卡扣61。

所述伸缩内管4的前端插入外套管3内,并受所述弹力顶出部件8的弹力顶出,具体的,在所述外套管3内设有伸入所述伸缩内管4且沿该伸缩内管4的轴线方向延伸的方轴31,该方轴31的末端设有轴向限位块32,所述伸缩内管4内设有周向限位块41,该周向限位块41上设有让所述方轴31贯穿的方孔。通过方轴31伸入周向限位块41的方孔,实现避免伸缩内管4和外套管3之间相对向周向旋转动作。

所述弹力顶出部件8的一端抵顶在所述轴向限位块32上,另一端抵顶在所述伸缩内管4的尾端内壁,本实施例中,所述弹力顶出部件8优选为弹簧,弹力强,提升拉回速度,中鱼率高。其它实施例中,该弹力顶出部件8也可以为弹力胶柱等具有弹力的部件。

所述弹力复位部件9设置在通槽内,并能抵顶所述翘杆7以转轴为轴心转动使所述钩脚71向所述卡扣61方向移动。通过弹力复位部件9的弹力能顶推所述翘杆7转动使钩脚71与所述卡扣61相配合,避免容易出现松脱现象,提升使用安全。本实施例中,所述弹力复位部件9优选为弹簧,复位效果好。其它实施例中,该弹力复位部件9也可以为弹力胶柱。

较佳的,在所述方轴31上套设有减振弹簧33,该减振弹簧33的一端抵顶在轴向限位块32,另一端抵顶周向限位块41。在后支架6向后弹至预定位置时,通过压缩减振弹簧33进行减振,延长使用寿命。

为避免拖伤渔杆,分别在所述前支架2、中间支架5和后支架6的u形卡位上设有软胶垫10。

还可以在所述后支架6的后侧面设有硅胶片62,能减缓用手推动后支架6压缩弹力顶出部件8时的压迫受力感,提升使用舒适性,不易伤手。

为方便将固定座1安装在支架杆20上,还在固定座1上设置有固定片11。具体的,该固定片11的一端铰接在所述固定座1的底面一侧,另一端通过锁紧螺丝12固定在所述固定座1的底面另一侧,该固定片11的中部设有弧形凹位,所述固定座1的底面设有弧形凹面,在拧紧锁紧螺丝12后,通过弧形凹位和弧形凹面相配合压紧在支架杆20的外壁上,实现安装固定的目的。

使用前,预先将本实用新型安装在支架杆20上,然后在钓鱼竿21上套设有前杆止胶圈22和后杆止胶圈23,随后将钓鱼竿21放置在前支架2、中间支架5和后支架6的u形卡位上,且使前杆止胶圈22抵顶在中间支架5的背面上,而后杆止胶圈23位于后支架6的后方位置,后杆止胶圈23与后支架6之间的距离要保证中间支架5有足够前行距离,以能触发翘杆7的钩脚71上行作松开卡扣61动作,

在钩鱼时,垂钓者无需始终握着钓鱼竿21,也不必时刻关注有没有鱼上钩;当鱼吃鱼饵时会拉动鱼线带动钩鱼竿前移,通过前杆止胶圈22顶推中间支架5前倾带动翘杆7翘动使钩脚71上抬松开卡扣61,这时,后支架6在弹力顶出部件8的弹力作用下,迅速后弹并通过后杆止胶圈23带动钩鱼竿整体向后拖动,通过鱼线联动鱼钩快速拉起,使得鱼钩迅速刺入鱼嘴,避免鱼脱钩逃逸,中鱼率高。

根据上述说明书的揭示和教导,本实用新型所属领域的技术人员还可以对上述实施方式进行变更和修改。因此,本实用新型并不局限于上面揭示和描述的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的一些修改和变更也应当落入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内。此外,尽管本说明书中使用了一些特定的术语,但这些术语只是为了方便说明,并不对本实用新型构成任何限制,采用与其相同或相似的其它支架,均在本实用新型保护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