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美洲大蠊饲养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1894495发布日期:2020-08-18 18:17阅读:330来源:国知局
一种美洲大蠊饲养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昆虫养殖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美洲大蠊饲养装置。



背景技术:

美洲大蠊是世界上生命力最强、最古老,至今繁衍最成功的昆虫之一,俗称蟑螂。目前发现美洲大蠊可以作为中药材、蛋白质资源以及畜禽和水产养殖的饲料,使其具有良好的经济价值,人们开始大量养殖美洲大蠊。

但目前国内的美洲大蠊养殖仍然存在不少问题,比如现在美洲大蠊的养殖密度普遍较低、养殖成本也比较高,严重制约美洲大蠊作为药用、饲料的大面积应用。现在的养殖模式是采用人工单层喂食模式,影响养殖密度的增加,且单层喂食影响美洲大蠊的进食,导致美洲大蠊个体较小,美洲大蠊在生长过程中需要调换饲养容器,这就加大了人工监视、操作的劳动强度,也不利于实现全自动化的工业养殖。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美洲大蠊饲养装置,该装置可以实现多层喂食,不仅可令喂食面积增加多倍,保证美洲大蠊的取食,也可以提升美洲大蠊的养殖密度,同时在饲养过程中无需更换饲养容器,可以实现美洲大蠊全生命周期的自动化养殖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美洲大蠊饲养装置,包括投料组件,所述投料组件下方依次设置有相互连接的饲养箱、回收箱、孵化箱;

所述投料组件包括投料架、投料仓、分散箱,所述投料仓固定在投料架一侧,所述投料仓通过管道与分散箱相连,所述管道上设置有电磁阀,所述分散箱顶部设置有气泵,所述气泵与分散箱之间设置有气压电磁阀,所述分散箱内设置有液位传感器,所述分散箱底部连接有出料管,所述出料管末端连通有分散主管,所述分散主管上水平等间距排布有若干第一分散支管,所述第一分散主管竖直方向设置有若干等间距排列的第二分散支管;

所述饲养箱固定设置在所述投料架下方,所述饲养箱内顶部固定设置有若干等间距排列的竖直养殖板,所述相邻养殖板间隔中心处设置有固定板,所述固定板上竖直分布有若干条等间距排列的引流主管,所述引流主管与所述第一分散支管一一对应连通,所述固定板两侧面对应的引流主管上分别设置有若干条引流支管,所述引流支管上开设有若干引流孔,所述引流支管与所述引流主管垂直连通,所述引流支管下方设置有喂食板,所述喂食板一端与所述固定板垂直固定连接,另一端与养殖板侧壁相接触,所述饲养箱顶部设置有若干第一驱赶装置,所述饲养箱右侧壁下端设置有成虫收集口,所述成虫收集口上连接有成虫收集装置,所述饲养箱左侧壁下端设置有第二驱赶装置;

所述回收箱与饲养箱中间设置有开合机构,所述回收箱底部设置有第一筛网;

所述孵化箱外侧壁设置有第三驱赶装置,所述孵化箱内设置有孵化系统,所述孵化系统包括加热装置,蒸汽喷雾器、温度传感器、湿度传感器,所述加热装置设置在孵化箱内侧壁,所述蒸汽喷雾器设置在孵化箱外侧壁,所述温度传感器、湿度传感器均设置在孵化箱内侧壁,所述孵化箱与饲养箱之间设有通道,通道入口连接孵化箱,通道出口连接饲养箱。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驱赶装置和第二驱赶装置、第三驱赶装置均设置为照明灯。

进一步的,所述成虫收集装置包括成虫收集通道、成虫收集箱,所述成虫收集通道一端连接所述成虫收集口,另一端连接成虫收集箱,所述成虫收集箱与成虫收集通道相接触的一面设置有第一活动箱门,所述成虫收集口设置有第二活动箱门,所述成虫收集箱内设置有食物吸引槽。

进一步的,所述开合机构包括翻板、转轴、伺服电机,所述翻板设置在饲养箱与回收箱之间,所述转轴固定在翻板中心,所述转轴的一端转动连接混合箱的侧壁,另一端穿过饲养箱并与伺服电机转动连接。

进一步的,所述孵化箱下方还连接有粪便收集箱,所述孵化箱底部设置有第二筛网。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筛网的孔径大于第二筛网的孔径。

进一步的,所述回收箱侧壁设置有死虫回收口,所述死虫回收口设有风机。

进一步的,所述通道出口设有第三活动箱门,所述通道入口设有第四活动箱门。

进一步的,该饲养装置还包括控制台,所述控制台内设置有电源、控制面板、控制器,所述电源、控制面板、控制器、电磁阀、气压电磁阀、液位传感器、加热件、蒸汽喷雾器、温度传感器、湿度传感器、伺服电机、风机均电性相连。

相对于现有技术,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1、通过设置投料仓,可以向投料仓中投入大蠊食浆,通过电磁阀可以控制大蠊食浆从投料仓进入分散箱的时间间隔,通过气压电磁阀可以控制气泵的气压大小,从而控制大蠊食浆在规定的时间以定量方式从分散箱中流出,并传输到饲料箱中,通过饲料箱中设置多层养殖板,可以提高大蠊的养殖密度,同时相连养殖板中间设置有若干喂食板,大蠊食浆可以通过分散主管流入第一分散支管,在经过第一分散支管流入固定板上的引流主管,然后从引流主管流经各个引流支管,最后从引流支管中的引流孔流入到喂食板上,方便每层养殖板上的大蠊进食,而且因喂食板均匀设置,因而喂食面积增加多倍,避免大蠊进食区域拥挤而造成争抢,减少大蠊互相残杀引起的死亡,提高了大蠊的产量,同时通过定时定量的喂养,可以科学合理的把控大蠊的进食,保证大蠊的个体营养,进一步提高大蠊的个体产量。

2、通过第二驱赶装置设置为照明灯,在一定时间内,通过打开照明灯,利用了大蠊怕光原理,可以对大蠊成虫进行驱赶,使大蠊成虫攀爬到养殖板上进行光线躲避,使留在饲养箱底部翻板上的仅为大蠊死虫、卵鞘、粪便,通过伺服电机打开翻板,死亡成虫与卵鞘、粪便落入回收箱中,通过第一筛网可以将死亡成虫分离开来,并通过死虫回收口进行收集,通过第二筛网可以可以将卵鞘分离开来,并留存在孵化箱中,粪便通过第二筛网进入到粪便箱中,通过孵化箱中的孵化系统,为大蠊孵化提供合适的温湿度环境,同时可对大蠊卵鞘孵化环境精确监控,提高卵鞘的孵化成功率。

3、通过暂停对饲养箱内大蠊成虫的喂养,打开饲养箱右侧下壁上的第二活动箱门、成虫收集箱上的第一活动箱门,以及饲养箱底部的第二驱赶装置,利用照明灯对饲养箱发出光线,驱使大蠊成虫从成虫收集通道爬入成虫收集箱,完成大蠊成虫的收集,因饲养箱中的大蠊成虫均为个大较大的成虫,进行药用、或饲料的使用,可以显著提高经济价值。

4、在孵化箱中,待大蠊若虫孵化后,通过开启第三驱动装置、第三活动箱门、第四活动箱门,利用大蠊避光性,通过照明灯照射到孵化箱中,大蠊若虫会向反方向移动以躲避光线,通过通道入口进入通道,若虫通过通道爬到通道出口处,经过第四活动箱门进入饲养箱,进行新的大蠊若虫饲养,从而实现了大蠊的全生命周期饲养,期间不必进行成虫、若虫、虫卵的转移工作,整体来说提高了饲养效率,也增大了大蠊的产量。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平面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饲养装置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饲养装置局部结构示意图。

图中:投料组件1、饲养箱2、回收箱3、孵化箱4、粪便收集箱5、控制台6、投料架11、投料仓12、分散箱13、电磁阀14、气压电磁阀141、气泵15、液位传感器16、出料管17、分散主管18、第一分散支管19、第二分散支管20、养殖板21、固定板22、引流主管23、引流支管24、引流孔25、喂食板26、第一驱赶装置27、成虫收集口28、成虫收集装置29、成虫收集通道291、成虫收集箱292、第一活动箱门293、第二活动箱门294、食物吸引槽295、第二驱赶装置30、开合机构31、翻板311、转轴312、伺服电机313、第一筛网32、第二筛网41、死虫回收口33、风机34、孵化系统42、加热装置421,蒸汽喷雾器422、温度传感器423、湿度传感器424、第三驱赶装置43、通道44、第三活动箱门45、第四活动箱门46、电源61、控制面板62、控制器63。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方式仅用以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

参照附图所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公开了一种美洲大蠊饲养装置,包括投料组件1,所述投料组件下方依次设置有相互连接的饲养箱2、回收箱3、孵化箱4。

投料组件1包括投料架11、投料仓12、分散箱13,所述投料仓12固定在投料架11一侧,所述投料仓12通过管道与分散箱13相连,所述管道上设置有电磁阀14,所述分散箱13顶部设置有气泵15,所述气泵15外侧连接有气压电磁阀141,所述分散箱13内设置有液位传感器16,所述分散箱13底部连接有出料管17,所述出料管17末端连通有分散主管18,所述分散主管18上水平等间距排布有若干第一分散支管19,所述第一分散主管18竖直方向设置有若干等间距排列的第二分散支管20。

通过设置投料仓12,可以将大蠊食浆一次性投入到投料仓12中,避免多次投料,带来人工成本的加大,投料仓12通过管道与分散箱13连通,管道上的电磁阀14与控制器63相连,分散箱13内的液位传感器16也与控制器63相连,当液位传感器16检测到分散箱13中的大蠊食浆低于设定的容积量阈值时,将信号传递给控制器63,控制器63驱动电磁阀14开启,投料仓12内的大蠊食浆进入到分散箱13中,通过控制器63可以预设相应时间间隔内气压电磁阀141的气压量,从而在规定的时间间隔内通过气泵15的气压驱使将分散箱13内的食浆往排出,以满足饲养箱2中大蠊成虫的定时定量喂养。分散箱13底部通过设置分散主管18、以及第一分散支管19、第二分散支管20,可以将分散箱13中的食浆进行均匀流通。

饲养箱2固定设置在所述投料架11下方,所述饲养箱2内顶部固定设置有若干等间距排列的竖直养殖板21,所述相邻养殖板21间隔中心处设置有固定板22,所述固定板22上竖直分布有若干条等间距排列的引流主管23,所述引流主管23与所述第一分散支管19一一对应连通,所述固定板22两侧面对应的引流主管23上分别设置有若干条引流支管24,所述引流支管24上开设有若干引流孔25,所述引流支管24与所述引流主管23垂直连通,所述引流支管24下方设置有喂食板26,所述喂食板26一端与所述固定板22垂直固定连接,另一端与养殖板21侧壁相接触。

通过在饲养箱2内设置多层养殖板21,可以提高大蠊的养殖密度,避免以争夺地盘而造成大蠊相互打斗,相邻养殖板21间隔处都设置有固定引流主管23的固定板22,可以使投料组件1上的第二引流支管24可以有序的和各个引流主管23相连通,通过在固定板22两侧设置喂食板26,且喂食一端与养殖板21侧壁相接触,可以使大蠊更容易从养殖板21上移动到喂食板26上进行进食,喂食板26上方的引流支管24通过与引流主管23相连通,可以将大蠊食浆传输到每个引流支管24上,通过引流支管24上的引流孔25,可以向喂食板26排放一定量的食浆,以供大蠊食用。设置等间距排列的喂食板26,可以增大大蠊的进食面积,避免大蠊进食区域拥挤而造成争抢,减少大蠊互相残杀引起的死亡,提高了大蠊的产量,同时通过定时定量的喂养,可以科学合理的把控大蠊的进食,保证大蠊的个体营养,进一步提高大蠊的个体产量。

在本实施例中,饲养箱2顶部设置有若干第一驱赶装置27,所述饲养箱2右侧壁下端设置有成虫收集口28,所述成虫收集口28上连接有成虫收集装置29,所述成虫收集装置29包括成虫收集通道291、成虫收集箱292,所述成虫收集通道291一端连接所述成虫收集口28,另一端连接成虫收集箱292,所述成虫收集箱292与成虫收集通道291相接触的一面设置有第一活动箱门293,所述成虫收集口28设置有第二活动箱门294,所述成虫收集箱292内设置有食物吸引槽295。

当大蠊成虫经过一定时间的饲养,进行了一定量的产卵,个体也明显增大,但也存在一些死亡个体,繁殖量将会下降,此时可以将饲养箱2中的大蠊成虫进行收集,作为药用、饲料等经济价值利用。具体可以通过先停止对饲养箱2中的大蠊成虫进行喂养,然后打第二活动箱门294、第一活动箱门293,同时打开饲养箱2顶部的第一驱赶装置27,利用大蠊避光性,将大蠊从养殖板21上驱赶下来,并通过成虫收集通道291进入到成虫收集箱292,为了更好进行收集,通过在成虫收集箱292中放置食物吸引槽295,并在食物吸引槽295中放入大蠊食物,大蠊在饥饿的状态下,会更迅速的进入到成虫收集箱292,以便完成对大蠊成虫的收集。

所述饲养箱2左侧壁下端设置有第二驱赶装置30,所述回收箱3与饲养箱2中间设置有开合机构31,所述开合机构31包括翻板311、转轴312、伺服电机313,所述翻板311设置在饲养箱2与回收箱3之间,所述转轴312固定在翻板311中心,所述转轴312的一端转动连接饲养箱2的侧壁,另一端穿过饲养箱2并与伺服电机313转动连接。

当饲养箱2内的大蠊成虫经过一段时间繁殖后,饲养箱2底部的翻板311上回散落卵鞘、粪便、以及死亡成虫,同时翻板311上也会留存一定数量的大蠊成虫,在进行分离的过程中,首先进行离卵鞘、粪便、以及死亡成虫与大蠊成虫的分离,通过打开饲养箱2左侧壁下端第二驱赶装置30,利用大蠊避光性,将翻板311上的大蠊驱赶并攀爬到养殖板21上,然后通过伺服电机313驱动转轴312转动,从而带动翻板311翻转,经卵鞘、粪便、以及死亡成虫落入到回收箱3中。

在本实施例中,回收箱3底部设置有第一筛网32,回收箱3底部连接孵化箱4,孵化箱4下方还连接有粪便收集箱5,所述孵化箱4底部设置有第二筛网41。第一筛网32的孔径大于第二筛网41的孔径,落入到回收箱3中的卵鞘、粪便、以及死亡成虫,因大蠊死亡成虫的粒径较大,因而留存在第一筛网32上,粒径小的卵鞘、粪便通过第一筛网32落入孵化箱4,在孵化箱4内,粒径较大的卵鞘留存在第二筛网41上,粒径较小的粪便落入粪便收集箱5中。

在本实施例中,回收箱3侧壁设置有死虫回收口33,所述死虫回收口33设有风机34。在该位置可以设置风机34,将死亡大蠊从死虫回收口33吸出。或者在该位置对面设置风机34,将死亡大蠊从死虫回收口33吹出,以便于对大蠊死亡成虫的收集。

在本实施例中,孵化箱4内设置有孵化系统42,所述孵化系统42包括加热装置421,蒸汽喷雾器422、温度传感器423、湿度传感器424,所述加热装置421设置在孵化箱4内侧壁,所述蒸汽喷雾器422设置在孵化箱4外侧壁,所述温度传感器423、湿度传感器424均设置在孵化箱4内侧壁。

通过加热装置421可以为孵化箱4进行加热,来保证卵鞘的孵化温度,在本实施例中,加热装置421可以是电加热丝,蒸汽喷雾器422通过向孵化室喷洒水雾来为卵鞘的孵化提供湿度,温度传感器423、湿度传感器424分别用于监控孵化室内孵化温度,以及孵化湿度,且温度传感器423、湿度传感器424均与控制器63相连接,控制器63在接收到数据信号后会根据孵化要求的温度和湿度值,驱动加热装置421进行相应的温度调控或驱动蒸汽喷雾器422进行湿度调控。

在本实施例中,孵化箱4外侧壁设置有第三驱赶装置43,所述孵化箱4与饲养箱2之间设有通道44,通道入口连接孵化箱4,通道出口连接饲养箱2。所述通道出口设有第三活动箱门45,所述通道入口设有第四活动箱门46。

在孵化箱4中,待大蠊若虫孵化后,通过开启第三驱赶装置43、第三活动箱门45、第四活动箱门46,利用大蠊避光性,通过照明灯照射到孵化箱4中,大蠊若虫会向反方向移动以躲避光线,通过通道入口进入通道44,若虫通过通道44爬到通道出口处,经过第四活动箱门46进入饲养箱2,进行新的大蠊若虫饲养,从而实现了大蠊的全生命周期饲养,期间不必进行成虫、若虫、虫卵的转移工作,整体来说提高了饲养效率,也增大了大蠊的产量。

需要说明的是,当孵化箱4的卵鞘孵化完成时,则可对饲养箱2中的大蠊成虫进行收集,因为此时饲养箱2内会有新的卵鞘产出,在将孵化箱4内的大蠊若虫驱赶至饲养箱2中后,可以将饲养箱2中留存的卵鞘分离至孵化箱4中进行第二轮孵化,依次循环。且又因大蠊若虫在饲养箱2中需要经历一段时间饲养才可以产卵,所以此时留存的卵鞘可以弥补这一空缺期,保证孵化室内有卵鞘被孵化,这样以来,可以最大限度的提高繁殖利用率,提高大蠊养殖产量。

在本实施例中,该饲养装置还包括控制台6,所述控制台6内设置有电源61、控制面板62、控制器63,所述电源61、控制面板62、控制器63、电磁阀14、气压电磁阀141、液位传感器16、气泵15、加热装置421、蒸汽喷雾器422、温度传感器423、湿度传感器424、伺服电机313、风机34均电性相连。电源61可以为气泵15、加热装置421、蒸汽喷雾器422、伺服电机313、风机34供电,控制面板62可以设定气压电磁阀141的气压大小,也可设定加热装置421的温度,也可以设定蒸汽喷雾器422喷雾大小和时间,同时控制面板62还可以启动伺服电机313和风机34,控制器63用于接收液位传感器16的信号,并驱动电磁阀14开闭合,控制器63还可以接收温度传感器423、湿度传感器424的数据信号,并驱动加热装置421做温度调整,以及蒸汽喷雾器422做湿度调整。

本实用新型的工作原理:

在进行大蠊饲养时,首先向饲养箱2中投放一定数量的大蠊若虫或成虫,然后向投料仓12中加入大蠊食浆,根据分散箱13中液位传感器16检测食浆容积量,并将检测数据信号传输给控制器63,控制器63驱动电磁阀14的开闭合来控制食浆进入分散箱13的时间间隔,通过控制器63设定相同时间内气压电磁阀141流入的气压量,使气泵15在一定时间内利用气压驱使分散箱13内的食浆进行流动,食浆通过出料管17流入分散主管18,并通过分散主管18分别流向第一分散支管19,再由第一分散支管19流经饲养箱2内的引流主管23中,引流主管23中的食浆在分流到各个引流支管24中,最后通过引流支管24上的引流孔25流入到喂食板26上,大蠊若虫通过养殖板21可以爬行到喂食板26上进食,待大蠊若虫饲养一段时间后,成长为大蠊成虫,大蠊成虫进行繁殖产卵后,通过第一驱赶装置27,将大蠊成虫驱赶到养殖板21上,通过控制面板62启动伺服电机313,伺服电机313带动转轴312转动,从而带动翻板311翻转,将大蠊死亡成虫、卵鞘、粪便混合物翻转落入回收箱3中,通过第一筛网32将粒径较大的大蠊死亡成虫留存在回收箱3中,并通过控制面板62启动风机34将大蠊死亡成虫从死虫回收口33进行收集,粒径较小的卵鞘和粪便通过第一筛网32落入孵化箱4中,通过第二筛网41将粒径较大的卵鞘留存在孵化箱4中,粒径较小的粪便通过第二筛网41落入粪便箱进行收集,通过控制面板62启动加热装置421、蒸汽喷雾器422对孵化箱4进行温度和湿度的调节,同时通过温度传感器423、湿度传感器424进行温度和湿度的监控,待卵鞘孵化成大蠊若虫后,进行饲养箱2内的大蠊成虫收集,先停止对饲养箱2中的大蠊成虫进行喂养,然后打第二活动箱门294、第一活动箱门293,同时打开饲养箱2顶部的驱赶装置,利用大蠊避光性,将大蠊从养殖板21上驱赶下来,并通过成虫收集通道44291进入到成虫收集箱292,为了更好进行收集,通过在成虫收集箱292中放置食物吸引槽295,并在食物吸引槽295中放入大蠊食物,大蠊在饥饿的状态下,会更迅速的进入到成虫收集箱292,以便完成对大蠊成虫的收集。在孵化箱4中,待大蠊若虫孵化后,通过开启第三驱赶装置43、第三活动箱门45、第四活动箱门46,利用大蠊避光性,通过照明灯照射到孵化箱4中,大蠊若虫会向反方向移动以躲避光线,通过通道入口进入通道44,若虫通过通道44爬到通道出口处,经过第四活动箱门46进入饲养箱2,进行新的大蠊若虫饲养。此时饲养箱2中有之前大蠊成虫产下的卵鞘,通过分离进入孵化箱4进行下一轮的孵化。

以上所述的,仅为本实用新型较佳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揭露的技术范围内,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及其实用新型构思加以等同替换或改变,都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