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双孢蘑菇播种发菌期培养料堆内温度、气体调节的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20597587发布日期:2020-05-01 21:20阅读:577来源:国知局

本发明涉及食用菌培养料处置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双孢蘑菇播种发菌期培养料堆内温度、气体调节的方法。



背景技术:

双孢蘑菇营养物质丰富,并具保健功能,是世界上栽培最广泛、生产量和消费量最大的食用菌。

以稻麦草为生产主要原料,中国长江、黄河流域,一般7月中旬草料发酵,8月中旬发酵好的培养料在菇床上抖松铺平均匀放置,气温25度左右,是播种适合时机,但床上培养料还会产生热量,如果床料过多,则培养料产热多,升温高,播种时间延迟,制约双孢蘑菇早播种、早上市、卖高价,以及通过增加菇床培养料来增加鲜菇产量等措施的实施。



技术实现要素:

(一)解决的技术问题

本发明针对背景技术提出的问题,研究设计了一种双孢蘑菇播种发菌期培养料堆内温度、气体调节的方法,料堆内部放置金属网管散热,目的是加快料堆内外热量、气体交换并便于调控,提供一种可以在菇床上大量增加培养料放置量,增加鲜菇产量,同时实现相对提早播种。

本发明同时适合以稻麦草以外的其他一切草本作物秸秆等为原料的双孢蘑菇生产。

采用的技术方案

一种双孢蘑菇播种发菌期培养料堆内温度、气体调节的方法,包括以下栽培步骤:

一、原料及场地准备

(1)场地准备选取光照条件好,宽3米,长16-18米,南北向堆料场地2块,四周开好爽水沟塘,中间开好与爽水沟塘相连的通气道。

(2)培养料准备生产100平方米双孢蘑菇,取新鲜无霉变的麦(稻)草4000-4500公斤,碾扁浸泡,吸足水(用力拧草料,有水渗出而不滴成线)后捞起,堆成宽2.5-3.0m,高1.5-1.7m,料堆四周呈墙式垂直状,顶呈龟背圆状。

(3)其他培养料按照麦(稻)草、饼粕、石膏、尿素、熟石灰、过磷酸钙83.2%:8.3%:2.5%:1.0%:2.5%:2.5%的比例备好。

二、室外前发酵

(1)第一次翻料初建堆后4天(堆内温度70度),水分含量60-70%(紧握一把料,能滴下6-7滴水),水不足应适当补充,分层等量加入全部饼粕、石膏,尿素、磷肥第三层向上分层再加入。

(2)第二次翻料间隔时间为3天(堆内温度70度),水分含量60-65%(手握一把料,滴下4-5滴水),分层加入适量熟石灰。

(3)第三次翻料间隔时间为3天(堆内温度70度),水分含量60%(手握紧料能下滴2-3滴水),分层加入适量熟石灰。

三、室内后发酵

在第三次翻料后2天,当料温上升到70-75度后,在中午气温较高时,突击趁热将培养料转入室内,培养料堆在培养架上、中层,封闭菇房的门窗和通风口,通入热蒸汽进行二次发酵,温度升至57~58℃,保温24h后将温度降至50~52℃,再继续保温72h后,先开上窗2-3小时,再开中窗,最后开地窗。

室内后发酵完成标志:大量的白色高温放线菌遍及整个料层;培养料无氨味,有甜面包香味;培养料颜色由淡咖啡色转为深棕褐色;培养料含水量60%(紧握料,有水渗出而不滴),偏干喷石灰水,偏湿翻堆通风。

四、温度、气体调节

(1)菇床的制作培养料抖松铺床,先铺料厚25公分,再横向放置直径10-15公分钢丝网管,网孔大小以发酵料不漏入为准,网管中心间距40-60公分,再放抖松培养料25公分。

与原生产方式比较,单位面积菇床培养料增加60-80%,鲜菇产量增加60-80%。

(2)温度、气体调节钢丝网管实现料堆内外热量、气体交换,菌丝生长最适温度20-25度,料温25度左右播种。

料温低于20度,用消毒后麦(稻)草塞紧通气孔;料温高于25度,拨出通气孔内麦(稻)草;料温达到或超过28度,可在钢丝网管一端接农用膜管,用小功率鼓风机吹风;料温稳定在25度以下,用麦(稻)草塞紧通气孔,并用消毒土壤封严外口,或随料面覆土时再用土壤封好通气孔。

进一步的,步骤二中,三次翻料后,保持培养料含水量在65-68%,ph值维持7.8-8。

进一步的,步骤三中,室内发酵结束后,保持培养料含水量60%(紧握料,有水渗出而不滴)。

有益效果

二次发酵能使培养料内的放线菌大量产生和繁殖,营养物质转化率进一步提高,能明显提高蘑菇产量和质量;

培养料经后发酵消毒处理,不仅料内的有害病虫被大量杀死,同时,菇房内环境也得到一次彻底消毒,有效控制了栽培过程中的病虫危害,避免或少用农药,降低了栽培环境污染,菇体中农药残留降低。

堆料时间缩短7-10天,减少堆料的劳动强度。

培养料堆内放置散热金属网管,可大大增加料堆的散热效率,方便料堆内温度、气体调控,与原生产方式比较,单位面积菇床培养料增加60-80%,鲜菇产量增加60-80%,大大提高单位面积双孢菇产量。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它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一种双孢蘑菇播种发菌期培养料堆内温度、气体调节的方法,包括以下栽培步骤:

一、原料及场地准备

(1)场地准备选取光照条件好,宽3米,长16-18米,南北向堆料场地2块,四周开好爽水沟塘,中间开好与爽水沟塘相连的通气道。

(2)培养料准备生产100平方米双孢蘑菇,取新鲜无霉变的麦(稻)草4000-4500公斤,浸泡碾扁,吸足水(用力拧草料,有水渗出而不滴成线)后捞起,堆成宽2.5-3.0m,高1.5-1.7m,料堆四周呈墙式垂直状,顶呈龟背圆状。

(3)其他培养料按照麦(稻)草、饼粕、石膏、尿素、熟石灰、过磷酸钙83.2%:8.3%:2.5%:1.0%:2.5%:2.5%的比例备好。

二、室外前发酵

(1)第一次翻料初次建堆后4天(堆内温度70度),水分含量60-70%(紧握一把料,能滴下6-7滴水),水不足应适当补充,分层等量加入全部饼粕、石膏,尿素、磷肥第三层向上分层再加入。

(2)第二次翻料间隔时间为3天(堆内温度70度),水分含量60-65%(手握一把料,滴下4-5滴水),分层加入适量熟石灰。

(3)第三次翻料间隔时间为3天(堆内温度70度),水分含量60%(手握紧料能下滴2-3滴水),分层加入适量熟石灰。

三、室内后发酵

在第三次翻料后2天,当料温上升到70-75度后,在中午气温较高时,突击趁热将培养料转入室内,培养料堆在培养架上、中层,封闭菇房的门窗和通风口,通入热蒸汽进行二次发酵,温度升至57~58℃,保温24h后将温度降至50~52℃,再继续保温72h后,先开上窗2-3小时,再开中窗,最后开地窗。

室内后发酵完成标志:大量的白色高温放线菌遍及整个料层;培养料无氨味,有甜面包香味;培养料颜色由淡咖啡色转为深棕褐色;培养料含水量60%(紧握料,有水渗出而不滴),偏干喷石灰水,偏湿翻堆通风。

四、温度、气体调节

(1)菇床的制作培养料抖松铺床,先铺料厚25公分,再横向放置直径10-15公分钢丝网管,网孔大小以发酵料不漏入为准,网管中心间距40-60公分,再放抖松培养料25公分。

与原生产方式比较,单位面积菇床培养料增加60-80%,鲜菇产量增加60-80%。

(2)温度、气体调节钢丝网管实现料堆内外热量、气体交换,菌丝生长最适温度20-25度,料温25度左右播种。

料温低于20度,用消毒后麦(稻)草塞紧通气孔;料温高于25度,拨出通气孔内麦(稻)草;料温达到或超过28度,可在钢丝网管一端接农用膜管,用小功率鼓风机吹风;料温稳定在25度以下,用麦(稻)草塞紧通气孔,并用消毒土壤封严外口,或随料面覆土时再用土壤封好通气孔。

进一步的,步骤二中,三次翻料后,保持培养料含水量在65-68%,ph值维持7.8-8。

进一步的,步骤三中,室内发酵结束后,保持培养料含水量60%(紧握料,有水渗出而不滴)。

以上内容仅仅是对本发明的构思所作的举例和说明,所属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对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做各种各样的修改或补充或采用类似的方式替代,只要不偏离发明的构思或者超越本权利要求书所定义的范围,均应属于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