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茶树柿广翅蜡蝉的防控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21094080发布日期:2020-06-16 20:08阅读:342来源:国知局
一种茶树柿广翅蜡蝉的防控方法与流程

本发明涉及茶树害虫防控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茶树柿广翅蜡蝉的防控方法。



背景技术:

“信阳毛尖”是全国十大名茶之一,生产历史悠久,享誉国内外,堪称绿茶中的精品,因其外形细圆有峰尖、白毫满披而得名“毛尖”,又因主产地在河南信阳故名“信阳毛尖”。近年来,“信阳毛尖”绿茶产业的快速发展,带动茶园面积的急剧扩大,茶园管理中包括茶园建设、品种选择和害虫防治等也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与此同时,随着气候条件、茶树栽培方式和茶园生态环境等的变化,茶树广翅蜡蝉分布范围逐年扩大,为害逐年加重,目前已经上升为信阳茶园主要害虫之一。茶树广翅蜡蝉以若虫、成虫刺吸为害茶树的嫩梢、嫩叶,影响茶树新梢生长,造成茶树生长不良、发芽细小,甚至导致芽梢、叶片萎缩脱落。该虫若虫期体背和腹末分泌白色蜡质,排泄蜜露,污染叶片和枝梢,引起茶树病害的发生,成虫用产卵器刺破茶树枝条韧皮部产卵,阻止茶树水分和养分的正常输送,且该虫发生期早,持续时间长,严重影响茶树生长,降低茶叶的产量和品质。

广翅蜡蝉科(ricaniidae)隶属于半翅目(hemiptera)蜡蝉总科(fulgoroidea),是一个中等大小的类群,部分种类是农林业的重要害虫。目前全世界已知约450种,我国已记载广翅蜡蝉约37种。广翅蜡蝉科昆虫分布极广,我国除内蒙未发现外,其它各省均有报道,其寄主范围十分广泛,多为阔叶林木,主要有柑桔、柿、石榴、梨、板栗、桂花、女贞、黄杨、山楂等果树、林木,近几年开始为害茶园,且有逐年上升的趋势。广翅蜡蝉一生经过卵、若虫和成虫三个阶段,属于渐变态昆虫。一年发生一代或两代,以卵越冬。我国对广翅蜡蝉科昆虫的研究多集中于一些为害较严重的种类,如柿广翅蜡蝉(ricaniasublimbatajacobi)。

柿广翅蜡蝉(ricaniasublimbatajacobi)隶属于半翅目(hemiptera),广翅蜡蝉科(ricaniidae),是一种刺吸式口器的害虫,为中国特有种。该虫是重要的果树和林木害虫,取食和产卵都可对寄主造成危害,越冬产卵寄主十分广泛,目前已知寄主林木53科134种,而且寄主林木中许多既是该虫的取食寄主,也是越冬产卵寄主。柿广翅蜡蝉一生经过卵、若虫和成虫三个阶段,属于渐变态昆虫,成虫和若虫均吸汁为害多种果树林木,一般一年发生2代,以卵在寄主的组织内越冬。据报道,该虫取食和产卵过程中都会对茶树造成危害,其产卵对茶树造成的直接伤害甚至超过取食危害。从危害症状上,该虫的产卵刻痕虽然严重阻碍营养和水分输导,但初期危害并不导致枝梢枯死,具有隐蔽性和累积性,容易错失防治时机并造成经济损失,而且,该虫在茶树上的越冬卵量及来年越冬卵的存活和发育情况,直接影响到来年的种群动态。越冬卵一般在4月中下旬陆续孵化,5月上旬为孵化盛期,其刺吸为害严重影响茶叶的产量和品质。但目前并没有一种高效的茶树柿广翅蜡蝉的绿色生态防控方法。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茶树柿广翅蜡蝉的防控方法。本发明采用绿色生态防空技术,不使用任何农药就可控制柿广翅蜡蝉成虫对茶树枝条的产卵为害,减少防治成本,并可以避免污染。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茶树柿广翅蜡蝉的防控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1)在茶树柿广翅蜡蝉的成虫发生期,在茶园放置诱集黄板;

2)在茶园种植桂花树;

3)在每年11月中旬,剪除桂花树上带卵的枝条并销毁;

4)在每年11月中旬,剪除受害茶树枝条并销毁;

所述步骤1)和步骤2)没有时间先后顺序的限定,所述步骤3)和步骤4)没有时间先后顺序的限定。

优选的是,步骤1)所述成虫发生期包括每年五月下旬到七月下旬,和每年九月上旬到十一月中旬。

优选的是,所述黄板每15~25m放置一个,每周更换一次。

优选的是,步骤2)所述桂花树与茶树间作或种植在地头、边行。

优选的是,步骤2)所述桂花树的种植密度为25~35棵/亩。

优选的是,步骤3)所述桂花树上带卵的枝条包括:直径为0.15~0.35cm、产卵刻痕长度为0.20~3.50cm、产卵刻痕顶端至桂花枝芽梢距离为1.00~7.00cm且产卵刻痕外面覆盖一层白色蜡丝或外露一层木质丝的枝条。

优选的是,步骤4)所述受害茶树枝条包括:产卵茶枝直径为0.15~0.45cm,刻痕长度为0.40~3.60cm,刻痕顶端至芽头距离为0.40~20.25cmcm且产卵刻痕外面覆盖一层白色蜡丝或一层木质丝的枝条。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茶树柿广翅蜡蝉的防控方法。本发明首次进行了柿广翅蜡蝉成虫在诱集植物桂花树上的产卵诱集效果试验,结合黄板诱杀柿广翅蜡蝉成虫并预测发生高峰期,达到了不用化学农药控制柿广翅蜡蝉产卵为害、减少越冬虫源基数,对减少来年若虫对春茶的为害以及春茶中农药残留、提高“信阳毛尖”茶叶的质量和品质等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发明采用绿色生态防空技术,不使用任何农药就可控制柿广翅蜡蝉成虫对茶树枝条的产卵为害,减少防治成本,并可以避免污染。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提供的柿广翅蜡蝉在桂花树枝条上的越冬产卵部位;

图2为本发明提供的柿广翅蜡蝉在桂花树枝条内的产卵刻痕及其越冬卵结果;

图3为本发明提供的柿广翅蜡蝉成虫选择产卵桂花树枝条直径的频数统计;

图4为本发明提供的柿广翅蜡蝉在桂花树枝条上的产卵刻痕长度的频数统计;

图5为本发明提供的柿广翅蜡蝉产卵刻痕顶端至桂花树枝条芽梢距离的频数统计;

图6为本发明提供的普通黄板监测茶树柿广翅蜡蝉成虫种群动态;

图7为本发明提供的天敌友好型黄板监测茶树柿广翅蜡蝉成虫种群动态;

图8为本发明提供的黄板上诱杀的茶树柿广翅蜡蝉成虫;

图9为本发明提供的柿广翅蜡蝉成虫在茶树枝条上产卵为害;

图10为本发明提供的陈湾村茶园桂花树间作和黄板诱杀处理小区设置。

具体实施方式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茶树柿广翅蜡蝉的防控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1)在茶树柿广翅蜡蝉的成虫发生期,在茶园放置诱集黄板;

2)在茶园种植桂花树;

3)在每年11月中旬,剪除桂花树上带卵的枝条并销毁;

4)在每年11月中旬,剪除受害茶树枝条并销毁;

所述步骤1)和步骤2)没有时间先后顺序的限定,所述步骤3)和步骤4)没有时间先后顺序的限定。

本发明在茶树柿广翅蜡蝉的成虫发生期,在茶园放置诱集黄板。在本发明中,所述成虫发生期包括每年五月下旬到七月下旬,和每年九月上旬到十一月中旬。在本发明中,所述黄板优选每15~25m,更优选每20m放置一个,所述黄板优选每周更换一次。本发明所述黄板的放置方案能够诱杀柿广翅蜡蝉成虫,避免其在茶树枝条上产卵,减轻对茶树的危害。本发明对所述黄板的来源没有特殊设置,优选使用科凌虫控粘虫板,普通型黄板和天敌友好型黄板均可,大小优选为20~25cm×15~20cm)。

本发明在茶园种植桂花树。在本发明中,所述桂花树优选与茶树间作或种植在地头、边行。在本发明中,所述桂花树的种植密度优选为25~35棵/亩,更优选为30棵/亩。在本发明中,所述桂花树优选为树干直径2~10cm的桂花树,即优选种植树龄较小的桂花树,可为柿广翅蜡蝉产卵提供更多枝条。

本发明在每年11月中旬,剪除桂花树上带卵的枝条并销毁。本发明在柿广翅蜡蝉第二代成虫产卵末期(11月中旬)及时剪除桂花树带卵枝条,集中销毁,剪除有广翅蜡蝉越冬卵的枝条,有利于减少越冬虫源基数。在本发明中,所述桂花树上带卵的枝条优选包括:直径为0.15~0.35cm、产卵刻痕长度为0.20~3.50cm、产卵刻痕顶端至桂花枝芽梢距离为1.00~7.00cm且产卵刻痕外面覆盖一层白色蜡丝或外露一层木质丝的枝条。本发明所述销毁方法为优选包括:所剪除带卵枝条集中堆放,集中销毁,比如集中焚毁。

本发明在每年11月中旬,剪除受害茶树枝条并销毁。本发明于11月中旬柿广翅蜡蝉第二代成虫产卵末期,剪除受害茶树枝条,集中销毁,能够减少越冬虫源基数,预防来年柿广翅蜡蝉暴发为害,刺吸取食茶树芽头,降低茶叶品质。在本发明中,所述受害茶树枝条优选包括:产卵茶枝直径为0.15~0.45cm,刻痕长度为0.40~3.60cm,刻痕顶端至芽头距离为0.40~20.25cm且产卵刻痕外面覆盖一层白色蜡丝或一层木质丝的枝条。本发明所述销毁方法优选包括将所剪除带卵枝条集中堆放,集中销毁,比如集中焚毁。

下面结合具体实施例对本发明所述的一种茶树柿广翅蜡蝉的防控方法做进一步详细的介绍,本发明的技术方案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实施例。

实施例1

信阳茶区南湾湖沿线选择5个茶园(表1),其中,3个为梯田并有林木间作或地头有林木的茶园,分别位于:十三里桥小庙村、浉河港马到岭村和董家河清塘村;1个为平地并在茶园周边及间作林木较多的茶园,位于董家河陈塆村;1个为平地并在地头有少许林木的茶园,位于浉河港夏家冲村。另外,董家河清塘村和董家河陈湾村为疏于管理的茶园,而且,董家河陈湾村在水土保持工程附近,周边种植观赏林木较多,杂草丛生,茶园内间作有桂花树。

表1调查茶园位置及概况

调查中发现,柿广翅蜡蝉成虫喜欢在桂花树上产卵(图1,柿广翅蜡蝉在桂花树枝条上的越冬产卵部位)。

实施例2

柿广翅蜡蝉在桂花树上的越冬部位及为害规律

柿广翅蜡蝉在桂花树上的越冬部位

董家河陈湾村茶园间作及周围种植桂花树绿化带,经调查,发现桂花树枝子上有大量柿广翅蜡蝉产卵刻痕,从而将间作的桂花树作为诱集植物,诱集柿广翅蜡蝉成虫越冬产卵。

图1为柿广翅蜡蝉在桂花树枝条上的越冬产卵部位调查结果,其中,图1中的a为单个枝条上具有白色蜡丝覆盖的一个产卵刻痕;b为单个枝条上具有白色蜡丝覆盖的2个产卵刻痕。调查发现,约有82.86%的桂花树枝条上有1个白色蜡丝覆盖的柿广翅蜡蝉产卵刻痕(图1中的a),17.14%的枝条上具有2个白色蜡丝覆盖的柿广翅蜡蝉产卵刻痕(图1中的b)。

柿广翅蜡蝉产卵刻痕在桂花树枝条上的为害规律

柿广翅蜡蝉在桂花树枝条内的产卵刻痕及其越冬卵结果如图2所示,其中,图2中的a为去掉白色蜡丝可见桂花树枝条上柿广翅蜡蝉的产卵刻痕;b为显微观察柿广翅蜡蝉在桂花树枝条内的产卵刻痕及其越冬卵排列方式。柿广翅蜡蝉在桂花树枝条上的产卵刻痕去掉外面的白色蜡丝后如图2中的a所示,外露一层木质丝,剥开木质丝镜检发现,柿广翅蜡蝉在桂花树枝条内的卵呈两列互生交替排列,1mm内约有卵3粒,两列卵中间隔着一层薄薄的木质,卵均包裹在木质丝里面(图2中的b)。

柿广翅蜡蝉成虫选择产卵的桂花树枝条平均直径为(0.22±0.03)cm(图3,柿广翅蜡蝉成虫选择产卵桂花树枝条直径的频数统计),枝条上的产卵刻痕平均长度为(1.30±0.606)cm(图4,柿广翅蜡蝉在桂花树枝条上的产卵刻痕长度的频数统计),产卵刻痕顶端至芽梢平均距离为(2.79±1.478)cm(图5,柿广翅蜡蝉产卵刻痕顶端至桂花树枝条芽梢距离的频数统计)。

实施例3

间作桂花树对茶园茶枝受害率的影响

选择陈湾村和清塘村2个疏于管理的茶园,以及小庙村、马到岭村和夏家冲村3个常规管理的茶园,其中,陈湾村茶园每行茶树间作有桂花树,周边也种植有桂花树;小庙村茶园间作有板栗树等(表1),马到岭村和夏家冲村茶园地头种植有少许观赏林木(表1)。

调查有桂花树间作的陈湾村茶园和其它4个无桂花树间作茶园的柿广翅蜡蝉成虫产卵对茶园枝条为害率的影响。经过贝叶斯判别分析,结果表明(表2),无桂花树间作又疏于管理的清塘村茶园茶枝的受害率最高,为24.15%,显著高于3个无桂花树间作的常规管理茶园(p<0.05),而疏于管理的陈湾村茶园,因茶树行间间作有桂花树诱集柿广翅蜡蝉成虫在其枝条上产卵,茶枝的受害率最低,为3.59%(p<0.05)。

表2柿广翅蜡蝉成虫产卵对有无间作桂花树茶园茶枝的为害率(%)

实施例4

黄板监测茶树柿广翅蜡蝉成虫种群动态

在上述7个茶园放置两种诱集黄板:普通型和天敌友好型黄板,五点取样,每20m一个,每周更换1次,监测茶园柿广翅蜡蝉成虫种群发生动态。普通黄板和天敌友好型黄板的监测结果均显示,茶树柿广翅蜡蝉一年发生2代,成虫有两次发生高峰,5月底到7月底和9月初到11月中旬(图6和图7,图6为普通黄板监测茶树柿广翅蜡蝉成虫种群动态,图7为天敌友好型黄板监测茶树柿广翅蜡蝉成虫种群动态)。本发明利用这两个高峰期,用黄板诱杀柿广翅蜡蝉成虫(图8,黄板上诱杀的茶树柿广翅蜡蝉成虫),减少其在茶树枝条上的产卵刻痕,减轻对茶树的危害。

实施例5

黄板诱杀对茶树柿广翅蜡蝉产卵影响

在上述5个茶园,设置黄板诱杀处理区,每20m设置一个黄板,调查茶树枝条受害率。以上述不设置黄板的为非诱杀处理区(对照区)。11月中旬,随机调查诱杀处理区1000个茶树枝条,计算茶枝受害率,并与非诱杀处理区(对照区)比较茶枝受害率变化。

经过贝叶斯判别,对比表2,从表3可以看出,在不同茶园的黄板诱杀处理区,柿广翅蜡蝉成虫对茶树枝条的为害率明显下降。清塘村茶园在设置黄板区的茶枝受害率最高,为9.28%,但明显较非设置黄板区(对照)下降(表2和表3)。间作桂花树的陈湾村茶园(图10,陈湾村茶园桂花树间作和黄板诱杀处理小区设置图)内,在设置黄板区的茶枝的受害率更低,为0.60%,显著低于其它茶园(p<0.05)。这说明,茶园内间作桂花树诱集柿广翅蜡蝉成虫在枝条上产卵,再集中修剪销毁,并结合黄板诱杀,可以明显控制柿广翅蜡蝉成虫对茶树枝条的产卵为害。

表3柿广翅蜡蝉成虫产卵对黄板诱杀处理区茶枝的为害率(%)

本发明首次进行了柿广翅蜡蝉成虫在诱集植物桂花树上的产卵诱集效果试验,结合黄板诱杀柿广翅蜡蝉成虫并预测发生高峰期,达到了不用化学农药控制柿广翅蜡蝉产卵为害、减少越冬虫源基数,对减少来年若虫对春茶的为害以及春茶中农药残留、提高“信阳毛尖”茶叶的质量和品质等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本发明采用绿色生态防空技术,不使用任何农药就可控制柿广翅蜡蝉成虫对茶树枝条的产卵为害,减少防治成本,并可以避免污染,符合“信阳毛尖”生态茶园的茶叶生产管理要求。

实施例6

柿广翅蜡蝉对茶树枝条的为害情况如图9(柿广翅蜡蝉成虫在茶树枝条上产卵为害)所示,其中,a为柿广翅蜡蝉成虫在茶树枝条上为害状,产卵刻痕外面覆盖一层白色蜡丝;b为产卵刻痕外面白色蜡丝褪去,外露一层木质丝。

柿广翅蜡蝉成虫主要是在茶树枝条上产卵为害,初产时,产卵刻痕外面覆盖一层厚厚的白色蜡丝(图9中的a),随着时间的延长以及雨水冲刷,刻痕外面的白色蜡丝会逐渐褪去变薄或者无白色蜡丝,可见刻痕外面外露一层木质丝(图9中的b)。

表4柿广翅蜡蝉成虫选择产卵茶枝直径、刻痕长度以及刻痕顶端至茶枝芽头的距离

以上所述仅是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式,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发明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改进和润饰,这些改进和润饰也应视为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