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绿植支撑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1677253发布日期:2020-07-31 21:47阅读:230来源:国知局
一种绿植支撑结构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园林绿化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绿植支撑结构。



背景技术:

目前园林建设中需要大量移植树木绿植,新移植的树木根系尚未发育完全,不能抓牢土壤,需要用到树木支撑装置进行扶正,然而现有的园林绿植支撑装置中多只用绳子和铁棒等结构进行绑缚固定,树干成长过程中不能自行调节其紧固点,容易造成树干局部夹紧力过大而损伤,且抓地效果不佳,受到大风侵蚀时容易倾倒。在绿化工程中,对树木的树干实施扶正有助于保持树木的矗立,使得树木更加具备观赏价值。现有的扶正措施大多数采用竹子捆绑进行扶正。但是竹子随着时间的推移会风化,到时竹子就会脆断,造成整个系统扶正失败。早期树木扶正主要靠人工推拉,工具有顶棒、葫芦、橡皮带、钢丝绳、铁锹等。如今的液压式树木扶正器则融合了老式扶正装置中所有工具的功能,主要依靠外界动力,辅以人工,这样难免会有些费力,携带也不是很方便,装配起来也很麻烦。

如公告号为cn204350758u的中国实用新型专利提供一种园林绿化植树辅助装置,包括固定夹、弹簧和支撑板,所述的支撑板上端连接支撑杆,支撑杆上端设置固定夹;所述的固定夹包括左固定板、内凹固定板和右固定板,内凹固定板左侧设置左固定板,右侧设置右固定板,左固定板和右固定板上均设有安装孔,用于螺栓的安装,左固定板外侧设置有左固定钩,左固定钩中间通过铰接装置与左固定板连接,在左固定钩上设置有通孔,右固定板右端设置有右固定钩。本实用新型能够很好的固定好树木,让树木有个良好的姿态,采用螺栓初步固定,然后采用弹簧进一步稳固的方法,有效的解决了树木生长的问题,在树木能够稳固站立之前,不会妨碍树木树干的生长。

上述中的现有技术方案存在以下缺陷:内凹固定板不可调节大小,仅靠弹簧作用起到一定性的稳固作用,在树木生长的不同时期需要更换不同型号的绿植生长辅助装置,适用范围较小,对于绿植的生长初期,仅能初步固定,不能提供其他维持生长功能。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本发明的目的之一是提供一种绿植支撑结构,可适应不同粗细绿植,持续为绿植提供支撑和养护。

本发明的上述发明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得以实现的:一种绿植支撑结构,包括基台,所述基台由2块拼接模板拼接而成,所述基台上设有安装腿,所述安装腿上设有长度调节组件,所述基台中央设有固定通道,所述固定通道内壁设有弧形的抵紧板,所述拼接模板内设有滑移槽,所述抵紧板与所述滑移槽滑动抵接,所述拼接模板上设有调节所述抵紧板抵紧力度的张紧组件,所述拼接模板内开设有储料仓,所述储料仓内设有缓释固体肥料包,所述拼接模板顶端设有与所述储料仓连通的雨水收集组件,所述拼接模板底端设有雨水引流灌溉单元,所述拼接模板于所述固定通道下方设有次级固定组件。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其通过安装腿与地面固定,基台由2块拼接模板拼接,方便将绿植通过固定通道,设置抵紧板和张紧组件,抵紧板沿滑移槽移动,促使抵紧板与绿植抵紧,从而通过安装腿和基台对绿植进行支撑,设置次级固定组件进一步固定绿植,设置雨水收集组件,将雨水引流至储料仓,将缓释固体肥料包浸泡,肥料部分溶解在雨水内,最终沿雨水引流灌溉单元对绿植进行灌溉,整个装置可不断在在雨水天气对绿植进行灌溉增肥,持续为绿植提供支撑和养护。

本发明在一较佳示例中可以进一步配置为:所述雨水收集组件包括设于所述拼接模板上端面开口向上呈“v”字形的集雨罩,所述集雨罩底端设有连通所述储料仓的导流管,所述集雨罩于所述导流管外周设有防堵笼。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绿植安装初期树冠较小,雨水可直接流入储料仓,“v”字形的集雨罩,方便在树冠较大时收集引流雨水,设置导流管和防堵笼,方便雨水引流和避免引流管堵塞。

本发明在一较佳示例中可以进一步配置为:所述导流管于所述储料仓内设有浮球调节阀。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设置浮球调节阀,当储料仓内灌满雨水时,浮球调节阀可关闭导流管。

本发明在一较佳示例中可以进一步配置为:所述长度调节组件包括设于所述安装腿底端的嵌合槽,所述嵌合槽底端与地面固定,所述安装腿沿所述嵌合槽伸缩,所述安装腿延长度方向设有齿条,所述嵌合槽上设有转轴,所述转轴一端设有转动齿与所述齿条啮合,所述转轴另一端设有截止棘轮和棘齿。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嵌合槽底端与地面固定,可通过抽拉安装腿,促使安装腿自嵌合槽抽出,此时齿条带动齿轮和截止棘轮转动,方便调整安装腿的长度,棘齿和棘轮方便对安装腿进行截止,同时随着绿植生长,安装腿亦可不断拉长,不妨碍绿植生长。

本发明在一较佳示例中可以进一步配置为:所述雨水引流灌溉单元包括所述安装腿内开设有的管状的第一引流槽,所述嵌合槽内设有对应的第二引流槽,所述嵌合槽底端设有固定垫块,所述固定垫块与地面通过锚杆固定,所述固定垫块上设有导液管嵌入土体,所述导液管与所述第二引流槽连通。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于安装腿内开设第一引流槽,于嵌合槽内开设有第二引流槽,并设置导液管嵌入土体,结构隐蔽性较好,不容易被破坏,方便将溶解了肥料的雨水灌溉至绿植根部,肥料利用效率高,同时不另设管道,节约耗材。

本发明在一较佳示例中可以进一步配置为:所述张紧组件包括设于所述拼接模板侧壁水平设置的安置槽,所述安置槽内设有张紧弹簧,所述安置槽朝向所述抵紧板一端设有滑移块,所述抵紧板与所述滑移块连接,所述滑移块另一端与所述张紧弹簧抵接,所述安置槽远离所述抵紧板的一端设有调节螺杆,所述调节螺杆上转动连接有与所述张紧弹簧抵紧的张紧板,所述调节螺杆远离所述抵紧板的端部设有调节套管。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可通过转动调节套管,促使调节螺杆旋入安置槽,张紧板促使张紧弹簧被压缩,从而促使滑移块向安置槽外侧移动,促使抵紧板与绿植抵紧,完成抵紧板与绿植的固定。

本发明在一较佳示例中可以进一步配置为:所述抵紧板远离所述滑移槽的侧壁阵列有若干转动辊。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设置转动辊,绿植在生长时,绿植沿转动辊向上,同时不影响抵紧板对绿植的支撑。

本发明在一较佳示例中可以进一步配置为:所述次级固定组件包括对称设于所述固定通道下方的2个扣紧板,所述扣紧板与所述拼接模板间设有铰接连接的连接杆,所述扣紧板间设有固定螺柱相互连接,所述固定螺柱外周设有压紧弹簧。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安装拼接模板后,将扣紧板对接,并通过固定螺柱连接固定,设置压紧弹簧可促使两个扣紧板相互靠近,扣紧板与绿植进一步抵紧,完成对绿植的进一步固定。

本发明在一较佳示例中可以进一步配置为:所述储料仓朝向所述拼接模板侧壁处设有密封门。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设置密封门,方便打开储料仓,便于更换缓释固体肥料包。

本发明在一较佳示例中可以进一步配置为:所述基台侧壁设有营养针袋挂钩。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设置营养针袋挂钩,方便放置营养针袋。

综上所述,本发明包括以下至少一种有益技术效果:

1.其通过安装腿与地面固定,基台由2块拼接模板拼接,方便将绿植通过固定通道,设置抵紧板和张紧组件,抵紧板沿滑移槽移动,促使抵紧板与绿植抵紧,从而通过安装腿和基台对绿植进行支撑,设置次级固定组件进一步固定绿植,设置雨水收集组件,将雨水引流至储料仓,将缓释固体肥料包浸泡,肥料部分溶解在雨水内,最终沿雨水引流灌溉单元对绿植进行灌溉,整个装置可不断在在雨水天气对绿植进行灌溉增肥,持续为绿植提供支撑和养护;

2.于安装腿内开设第一引流槽,于嵌合槽内开设有第二引流槽,并设置导液管嵌入土体,结构隐蔽性较好,不容易被破坏,方便将溶解了肥料的雨水灌溉至绿植根部,肥料利用效率高,同时不另设管道,节约耗材;

3.可通过转动调节套管,促使调节螺杆旋入安置槽,张紧板促使张紧弹簧被压缩,从而促使滑移块向安置槽外侧移动,促使抵紧板与绿植抵紧,完成抵紧板与绿植的固定,同时绿植生长可将抵紧板扩张,适应性好;

4.安装拼接模板后,将扣紧板对接,并通过固定螺柱连接固定,设置压紧弹簧可促使两个扣紧板相互靠近,扣紧板与绿植进一步抵紧,完成对绿植的进一步固定。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结构示意图。

图2是图1中沿a-a线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3是沿安装腿做剖面线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4是图3中b部分的放大示意图。

图中,1、基台;2、拼接模板;3、安装腿;4、长度调节组件;5、固定通道;6、抵紧板;7、滑移槽;8、张紧组件;9、储料仓;10、缓释固体肥料包;11、雨水收集组件;12、雨水引流灌溉单元;13、嵌合槽;14、齿条;15、转轴;16、转动齿;17、截止棘轮;18、棘齿;19、安置槽;20、张紧弹簧;21、滑移块;22、调节螺杆;23、张紧板;24、调节套管;25、转动辊;26、次级固定组件;27、扣紧板;28、连接杆;29、固定螺柱;30、压紧弹簧;31、集雨罩;32、导流管;33、防堵笼;34、浮球调节阀;35、第一引流槽;36、第二引流槽;37、固定垫块;38、导液管;39、密封门;40、营养针袋挂钩。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参照图1和图2以及图3,为本发明公开的一种绿植支撑结构,可适应不同粗细绿植,持续为绿植提供支撑和养护。包括基台1,基台1由2块拼接模板2拼接而成,基台1上设置有安装腿3,安装腿3上设置有长度调节组件4,基台1中央设置有固定通道5,固定通道5内壁设置有弧形的抵紧板6,拼接模板2内设置有滑移槽7,抵紧板6与滑移槽7滑动抵接,拼接模板2上设置有调节抵紧板6抵紧力度的张紧组件8,拼接模板2内开设置有储料仓9,储料仓9内设置有缓释固体肥料包10,拼接模板2顶端设置有与储料仓9连通的雨水收集组件11,拼接模板2底端设置有雨水引流灌溉单元12。因此其通过安装腿3与地面固定,基台1由2块拼接模板2拼接,方便将绿植通过固定通道5,设置抵紧板6和张紧组件8,抵紧板6沿滑移槽7移动,促使抵紧板6与绿植抵紧,从而通过安装腿3和基台1对绿植进行支撑,设置次级固定组件26进一步固定绿植,设置雨水收集组件11,将雨水引流至储料仓9,将缓释固体肥料包10浸泡,肥料部分溶解在雨水内,最终沿雨水引流灌溉单元12对绿植进行灌溉,整个装置可不断在在雨水天气对绿植进行灌溉增肥,持续为绿植提供支撑和养护。

参照图1和图4,长度调节组件4包括设于安装腿3底端的嵌合槽13,嵌合槽13底端与地面固定,安装腿3沿嵌合槽13伸缩,安装腿3延长度方向设置有齿条14,嵌合槽13上设置有转轴15,转轴15一端设置有转动齿16与齿条14啮合,转轴15另一端设置有截止棘轮17和棘齿18。嵌合槽13底端与地面固定,可通过抽拉安装腿3,促使安装腿3自嵌合槽13抽出,此时齿条14带动齿轮和截止棘轮17转动,方便调整安装腿3的长度,棘齿18和棘轮方便对安装腿3进行截止,同时随着绿植生长,安装腿3亦可不断拉长,不妨碍绿植生长。

参照图1和图2,张紧组件8包括设于拼接模板2侧壁水平设置的安置槽19,安置槽19内设置有张紧弹簧20,安置槽19朝向抵紧板6一端设置有滑移块21,抵紧板6与滑移块21连接,滑移块21另一端与张紧弹簧20抵接,安置槽19远离抵紧板6的一端设置有调节螺杆22,调节螺杆22上转动连接有与张紧弹簧20抵紧的张紧板23,调节螺杆22远离抵紧板6的端部设置有调节套管24。抵紧板6远离滑移槽7的侧壁阵列有若干转动辊25。可通过转动调节套管24,促使调节螺杆22旋入安置槽19,张紧板23促使张紧弹簧20被压缩,从而促使滑移块21向安置槽19外侧移动,促使抵紧板6与绿植抵紧,完成抵紧板6与绿植的固定。同时绿植在生长时,绿植沿转动辊25向上,同时不影响抵紧板6对绿植的支撑。

参照图1和图2,拼接模板2于固定通道5下方设置有次级固定组件26。次级固定组件26包括对称设于固定通道5下方的2个扣紧板27,扣紧板27与拼接模板2间设置有铰接连接的连接杆28,扣紧板27间设置有固定螺柱29相互连接,固定螺柱29外周设置有压紧弹簧30。安装拼接模板2后,将扣紧板27对接,并通过固定螺柱29连接固定,设置压紧弹簧30可促使两个扣紧板27相互靠近,扣紧板27与绿植进一步抵紧,完成对绿植的进一步固定。

参照图1和图2,雨水收集组件11包括设于拼接模板2上端面开口向上呈“v”字形的集雨罩31,集雨罩31底端设置有连通储料仓9的导流管32,集雨罩31于导流管32外周设置有防堵笼33。导流管32于储料仓9内设置有浮球调节阀34。绿植安装初期树冠较小,雨水可直接流入储料仓9,“v”字形的集雨罩31,方便在树冠较大时收集引流雨水,设置导流管32和防堵笼33,方便雨水引流和避免引流管堵塞。当储料仓9内灌满雨水时,浮球调节阀34可关闭导流管32。

参照图3和图4,雨水引流灌溉单元12包括安装腿3内开设置有的管状的第一引流槽35,嵌合槽13内设置有对应的第二引流槽36,嵌合槽13底端设置有固定垫块37,固定垫块37与地面通过锚杆固定,固定垫块37上设置有导液管38嵌入土体,导液管38与第二引流槽36连通。因此于安装腿3内开设第一引流槽35,于嵌合槽13内开设置有第二引流槽36,并设置导液管38嵌入土体,结构隐蔽性较好,不容易被破坏,方便将溶解了肥料的雨水灌溉至绿植根部,肥料利用效率高,同时不另设管道,节约耗材。

参照图2,储料仓9朝向拼接模板2侧壁处设置有密封门39。参照图1,基台1侧壁设置有营养针袋挂钩40。设置密封门39,方便打开储料仓9,便于更换缓释固体肥料包10。设置营养针袋挂钩40,方便放置营养针袋。

本实施例的实施原理为:通过安装腿3与地面固定,基台1由2块拼接模板2拼接,方便将绿植通过固定通道5,设置抵紧板6和张紧组件8,抵紧板6沿滑移槽7移动,促使抵紧板6与绿植抵紧,即转动调节套管24,促使调节螺杆22旋入安置槽19,张紧板23促使张紧弹簧20被压缩,从而促使滑移块21向安置槽19外侧移动,促使抵紧板6与绿植抵紧,完成抵紧板6与绿植的固定,从而通过安装腿3和基台1对绿植进行支撑,设置次级固定组件26进一步固定绿植,安装拼接模板2后,将扣紧板27对接,并通过固定螺柱29连接固定,设置压紧弹簧30可促使两个扣紧板27相互靠近,扣紧板27与绿植进一步抵紧。设置雨水收集组件11,将雨水引流至储料仓9,将缓释固体肥料包10浸泡,肥料部分溶解在雨水内,于安装腿3内开设第一引流槽35,于嵌合槽13内开设置有第二引流槽36,并设置导液管38嵌入土体,结构隐蔽性较好,不容易被破坏,方便将溶解了肥料的雨水灌溉至绿植根部,整个装置可不断在在雨水天气对绿植进行灌溉增肥,持续为绿植提供支撑和养护。

本具体实施方式的实施例均为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并非依此限制本发明的保护范围,故:凡依本发明的结构、形状、原理所做的等效变化,均应涵盖于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