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中华狼蛛的室内饲养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22540998发布日期:2020-10-17 02:02阅读:780来源:国知局
一种中华狼蛛的室内饲养方法与流程

本发明涉及一种中华狼蛛的室内饲养方法。



背景技术:

蜘蛛属于节肢动物门(arthropoda)蛛形纲(arachnida)蜘蛛目(araneae),捕食多种农林害虫,是农业生态系统中一类非常重要的天敌类群,在一定程度上维持着系统的稳定。蜘蛛为广普捕食者,捕食量大,可捕食昆虫的卵、幼虫和成虫等不同虫态,专捕食活虫(一般不取食死虫)。蜘蛛种类多,对环境适应性强,分布广泛,可以很有效的控制害虫数量从而增加农作物产量。近年来,有关蜘蛛毒素、丝腺和药用价值的研究也日益成为研究热点。

中华狼蛛(lycosasinesis)属于狼蛛科狼蛛属,是一种穴居性蜘蛛。中华狼蛛个体较大(雌蛛1.9-3.0cm,雄蛛1.5-2.1cm)、体格健壮、活动迅速、捕食凶残,在鲁西南地区被称为“地侠”,是金龟甲、夜蛾等多种有害昆虫的天敌,具有重要的开发利用价值。

除去农业害虫,目前使用最广泛的是化学防治。化学防治见效快、使用简单、价格实惠,但农药使用不当,会使有害生物产生抗药性,且杀伤其它有益天敌,严重者甚至导致人畜中毒。当农药渗入到土壤中还会造成化学污染。同化学防治比较,生物防治作用较慢,但减少了化学农药的使用,保护了自然界中的各种天敌,这有利于促进农林生态平衡的良性循环,其长期效果是值得肯定的。

中华狼蛛的发生具有季节性,不可能在田间一年四季均采集到,由于气候和食物原因,中华狼蛛在野外的发生率和成活率不高,因而寻找一种中华狼蛛室内饲养的方法是极其重要的。

蟹蛛、逍遥蛛等小型狩猎型蜘蛛,通常停留在植物枝叶间,等待猎物经过;星豹蛛等小型狼蛛和平腹蛛通常游猎行走于地面。而中华狼蛛是一种体型较大的穴居型蜘蛛,通常在土里面筑巢。其不停留于植物枝叶间,大多数时间都生活于巢穴中。因此,室内饲养中华狼蛛,需要给它们提供土壤以便其筑巢,供其生命的正常进行。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提供了针对室内饲养中华狼蛛困难的问题,提供一种简单、便宜的室内饲养中华狼蛛的方法。本发明首次建立了中华狼蛛饲养体系,为中华狼蛛的室内实验和天敌防治提供必要的前提及基础。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取的技术方案为:

一种中华狼蛛的室内饲养方法,所述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1)养殖土的准备:将椰土灭菌后作为养殖土;

(2)饲养中华狼蛛环境的准备:准备养蛛箱并在养蛛箱内加入步骤(1)的养殖土;

(3)中华狼蛛的饲养与管理:将中华狼蛛放入步骤(2)的养蛛箱,每3-4d投放一次食物并更换一次盛水器具中的水;在中华狼蛛蜕皮前,提前在容器中加水和食物,不要在蜕皮期间扰动中华狼蛛;养殖过程中,及时清理食物残渣和排泄物,并确保养殖土的湿度合适,每3-6个月更换一次养蛛箱中的养殖土。

作为优选,步骤(2)中,所述养蛛箱规格大小在高×长×宽=(9-11cm)×(9-11cm)×(9-11cm)之间,四个侧面均设置有通气孔,通气孔位于养蛛箱侧面的上1/3部分,每个侧面通气孔的总面积在0.01-0.04cm2之间,在养蛛箱顶部设有圆形操作口和与圆形操作口配套的盖子。

作为优选,步骤(2)中,在养蛛箱内加入的养殖土的高度为养蛛箱深度的2/3,并在养殖土土壤中辅助开洞,洞穴方向垂直向下,洞穴直径2-3cm(因成蛛洞穴直径一般在2.5-3cm,故辅助开洞的直径为2-3cm),深度3-4cm,压实周边土壤防止塌陷。

作为优选,步骤(3)中,对于体长大于2cm的中华狼蛛,每次投放2-3只1-2cm的室内养殖的蟑螂、1-2cm的蟋蟀或体长1-1.5cm的去掉头的面包虫;对于体长小于2cm的中华狼蛛,投放2-3只刚孵化不久的0.5-1cm蟋蟀、0.5-1cm室内养殖的蟑螂或0.5-1cm的面包虫。

作为进一步优选,步骤(3)中,对于体长大于2cm的中华狼蛛,每次投放2只1.5cm的室内养殖的蟑螂;对于体长小于2cm的中华狼蛛,每次投放3只0.8cm刚孵化不久的室内养殖的蟑螂;或

对于体长大于2cm的中华狼蛛,每次投放3只1cm的蟋蟀;对于体长小于2cm的中华狼蛛,每次投放3只0.5cm刚孵化不久的蟋蟀;或

对于体长大于2cm的中华狼蛛,每次投放2只体长1.2cm的去头的面包虫;对于体长小于2cm的中华狼蛛,每次投放3只0.7cm的去头的面包虫。

作为优选,步骤(3)中,所述确保养殖土的湿度合适具体为:每次加水时,用喷壶将水沿着通气孔或操作口喷洒在容器壁上,使水顺着器壁自然流下,在土壤表层也稍微喷洒一点水,但使之依旧保持干燥状态,当底层土壤湿润即为湿度合适状态。

作为进一步优选,所述底层土壤为养蛛箱中土壤高度1/5的土壤。

作为优选,步骤(3)中,每个养蛛箱中饲养一头中华狼蛛。

作为优选,步骤(3)中,将养蛛箱置于室内室温饲养中华狼蛛,冬天注意保暖,将养蛛箱裹上一层棉花并置于加热垫上,夏天将养蛛箱放在室内阴暗通风的地方。

本发明的优点为:

(1)本发明方法通过合理的喂食、喂水、换土,为中华狼蛛创造了良好的生存条件,能有效的饲养中华狼蛛,具有简单和成本低的特点,适合大众使用。

(2)本发明方法对使用的工具要求较低,在一定的空间内均可进行,饲养者不需要掌握很多的生物学知识。

(3)本发明方法第一次建立了中华狼蛛的室内饲养体系,从根本上解决了中华狼蛛在室内难以存活的问题,为中华狼蛛的室内试验和天敌防治提供必要的前提及基础,具有重要意义。

附图说明

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发明的进一步理解,并且构成说明书的一部分,与本发明的实施例一起用于解释本发明,并不构成对本发明的限制。在附图中:

图1为本发明的养蛛箱结构示意图。其中,1为养蛛箱的高,2为养蛛箱的长,3为养蛛箱的宽,4为养殖土高度,5为通气孔,6为盛水器具,7为辅助开洞,8为操作口。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的实施例便于更好地理解本发明,但并不限定本发明。下述实施例中的实验方法,如无特殊说明,均为常规方法。下述实施例中所用的试验材料,如无特殊说明,均购自常规生化试剂公司。以下实施例中的定量试验,均设置三次重复实验,结果取平均值。

本发明的一种中华狼蛛的室内饲养方法步骤如下:

1、养殖土的准备

将无杂质的椰土在高压灭菌锅中进行灭菌处理作为养殖土。

选用的土壤为椰土,保湿性能较高。需要对土壤进行充分的高温灭菌,灭菌三次,每次一小时以上,以除去土壤中的病菌和微生物。如果没有灭菌条件,可将土壤置于太阳底下暴晒6-8个小时。

对土壤的选择过程:首选椰土,无法满足时,可用暴晒过的花园土代替。

选择保湿性能高的土壤的理由为:椰土保湿性能好,可以减少加水次数,从而减小对中华狼蛛的扰动。

2、饲养中华狼蛛环境的准备

见图1,养蛛箱用白色胶质塑料盒制作而成,养蛛箱规格大小在高1×长2×宽3=(9-11cm)×(9-11cm)×(9-11cm)之间。养蛛箱不宜过大或过小,过小不利于中华狼蛛活动,过大不利于控温控湿。四个侧面均设置有通气孔5,通气孔5位于养蛛箱侧面的上1/3部分,每个侧面通气孔的总面积在0.01-0.04cm2(避免幼蛛逃走)之间,制作足够通气孔可以使中华狼蛛获得充足的氧气,但每个侧面通气孔总面积不能过大,否则不利于控温控湿,每个侧面的通气孔5可以为多个,优选多个通气孔之间大小一致且均匀分布,通气孔上覆盖有纱窗以防止中华狼蛛爬走。在养蛛箱顶部设有圆形操作口8和与圆形操作口配套的盖子(图中未标示),可从该操作口加入食物和土壤。操作口的盖子是用纱窗裁剪成合适尺寸而制作的,所有东西都加入到养蛛箱后,应立即用盖子盖住操作口,避免中华狼蛛爬走。

在养蛛箱内加入养殖土,所加的养殖土高度4为养蛛箱深度的2/3,盛水器具6放于养殖土上。利用木棍在养殖土土壤中辅助开洞7,洞穴方向垂直向下,洞穴直径2-3cm,深度3-4cm,压实周边土壤防止塌陷。辅助开洞可以减少中华狼蛛的筑洞阻力和能量消耗。

盛水器具可以为2个,可以使用干净的塑料瓶盖,加纯净的饮用水至瓶盖的2/3高度。

(3)中华狼蛛的饲养与管理

将收集到的中华狼蛛小心地用镊子从操作口夹到步骤(2)的养蛛箱中。每3-4d投放一次食物并更换一次盛水器具中的水。其中以蟑螂和蟋蟀作为食物更佳。蟋蟀的外壳非常软,易于捕食。蟋蟀和蟑螂的攻击性均不强,不会对中华狼蛛造成任何伤害,且它们的活动性较强,易激发中华狼蛛的捕食兴趣。面包虫也行,但含有较多脂肪消化缓慢,投食时应掐掉面包虫头部,避免其钻进土壤中难以被中华狼蛛捕食。野生螳螂是直接从小溪河流捕捉到的,较易感染铁线虫,会对中华狼蛛造成影响,不宜作为食物,故给中华狼蛛饲喂螳螂时,应给予室内饲养的蟑螂。对于体长大于2cm的中华狼蛛,每次投放2-3只1-2cm的蟑螂、1-2cm的蟋蟀或体长1-1.5cm的面包虫(去掉头)。对于体长小于2cm的中华狼蛛,投放2-3只刚孵化不久的蟋蟀(0.5-1cm)、蟑螂(0.5-1cm)或经去头处理的面包虫(0.5-1cm)。

在中华狼蛛蜕皮前(体色一般变浅),提前在容器中加水和食物,尽量不要在蜕皮期间扰动中华狼蛛,以免其受到惊吓,正常生命活动被影响。死亡的饲料(虫子)等食物残渣和排泄物立刻拿走,避免滋生螨虫对狼蛛的健康带来影响,甚至导致死亡。

中华狼蛛适宜的环境温度为20-30℃。将养蛛箱置于室内室温饲养中华狼蛛,不能在阳光下直射暴晒。冬天注意保暖,可将养蛛箱裹上一层棉花,置于爬宠加热垫上,将加热垫的温度设置为25℃,夏天将养蛛箱放在室内阴暗通风的地方。

尽量保证一个容器里面只饲养一头中华狼蛛,不要混养,否则容易激发斗争和残杀。中华狼蛛刚被放入到养蛛箱时,会有一定的适应时间,起初会在养蛛箱中快速的爬动。当其在容器中开始吐丝或者不再快速爬动,说明其已差不多适应养蛛箱的环境,可以开始喂食。

给中华狼蛛喂食时,用长点的筷子或镊子给于辅助,不要直接用手喂,以免被中华狼蛛咬伤。中华狼蛛的毒性对人类不会造成很大的伤害,如若被咬,立即用酒精消毒,纱布包扎,如果出现红肿、疼痛等不适症状,最好立即去医院就医。

养殖过程中,确保养殖土的湿度合适。每次加水时,用喷壶将水沿着通气孔或操作口喷洒在容器壁上,使水顺着器壁自然流下。在土壤表层也稍微喷洒一点水,但使之依旧保持干燥状态。当底层土壤(约土壤高度1/5)湿润即为合适状态。浇水周期为3-4天一次。虽然定期清理食物残渣和粪便,但在土壤中还是会不可避免的有残留,应每3-6个月更换一次养蛛箱中的养殖土(换土不宜过勤,避免其受到惊吓,需要重新适应新环境),方法同步骤(1)。

土壤选择上述湿度的理由为:此湿度的土壤不会过于粘稠,有利于中华狼蛛活动。同时,不会在短时间(3-5d)挥发完,可避免频繁加水。

应用上述方法,体长>2cm的中华狼蛛在一个月内体重增加9-12mg,存活率在95%以上。体长<2cm的中华狼蛛在一个月内体重增长5-8mg,存活率在90%以上。

本发明主要针对加水用量和饲喂的食物种类及数量进行了研究。优化对比实验见实施例1、实施例2、实施例3、实施例4和实施例5。

实施例1

本发明的一种中华狼蛛的室内饲养方法步骤如下:

(1)养殖土准备

将无杂质的椰土在高压灭菌锅中进行灭菌处理作为养殖土,灭菌三次,每次灭菌一小时。

(2)饲养中华狼蛛环境的准备

见图1,养蛛箱用白色胶质塑料盒制作而成,养蛛箱规格为:高1、长2、宽3各10cm。养蛛箱不宜过大或过小,过小不利于中华狼蛛活动,过大不利于控温控湿。通气孔5位于养蛛箱侧面的上1/3部分,四个侧面均设置,每个侧面有12个,直径为0.5cm。相邻通气孔5之间的间隔为1cm,距离侧边1cm,制作通气孔可以使中华狼蛛获得充足的氧气。在养蛛箱顶部设有圆形操作口8和与圆形操作口配套的盖子(图中未标示),直径为3cm,可从该操作口加入食物和土壤。操作口的盖子是用纱窗裁剪成合适尺寸而制作的,所有东西都加入到养蛛箱后,应立即用盖子盖住操作口,避免中华狼蛛爬走。

在养蛛箱内加入养殖土,所加的养殖土高度4为养蛛箱深度的2/3,2个盛水器具6放于养殖土上。利用木棍在养殖土土壤中辅助开洞7,洞穴方向倾斜向下,洞穴直径3cm,深度3cm,压实周边土壤防止塌陷。

盛水器具可以使用灭菌的塑料瓶盖,加纯净的饮用水至瓶盖的2/3高度。

(3)中华狼蛛的饲养与管理

将收集到的中华狼蛛小心地用镊子从操作口夹到养蛛笼中。每4d投放一次食物并更换一次盛水器中的水。对于体长大于2cm的中华狼蛛,每次投放2只1.5cm的室内饲养的蟑螂。对于体长小于2cm的中华狼蛛,每次投放3只0.8cm刚孵化不久的室内饲养的蟑螂。

在中华狼蛛蜕皮前(颜色一般变浅),提前在容器中加水和食物,尽量不要在蜕皮期间扰动中华狼蛛,死亡的饲料(虫子)等食物残渣和排泄物立刻拿走。

将养蛛箱置于室内室温饲养中华狼蛛,不能在阳光下直射暴晒。冬天注意保暖,将养蛛箱裹上一层棉花,置于爬宠加热垫上,将加热垫的温度设置为25℃,夏天将养蛛箱放在室内阴暗通风的地方。一个容器里面只饲养一头中华狼蛛,当其在容器中开始吐丝或者不再快速爬动,说明其已差不多适应养蛛箱的环境,可以开始喂食,喂食时,用长点的筷子给于辅助。

养殖过程中,确保养殖土的湿度合适。每次加水时,用喷壶将水沿着通气孔喷洒在容器壁上,使水顺着器壁自然流下。在土壤表层也稍微喷洒一点水,但使之依旧保持干燥状态。当底层土壤(土壤高度1/5)湿润即为合适状态。浇水周期为3天一次。虽然定期清理食物残渣和粪便,但在土壤中还是会不可避免的有残留,应每半年更换一次养蛛箱中的养殖土(换土不宜过勤,避免其受到惊吓,需要重新适应新环境),方法同步骤(1)。

应用上述方法,体长>2cm的中华狼蛛在一个月内体重平均增长12mg,存活率高达100%。体长<2cm的中华狼蛛在一个月内体重平均增长8mg,存活率高达100%。

实施例2

本实施例与实施例1的不同之处在于:

对于体长大于2cm的中华狼蛛,每次投放3只1cm的蟋蟀。对于体长小于2cm的中华狼蛛,每次投放3只0.5cm刚孵化不久的蟋蟀。其余步骤均相同。

应用上述方法,体长>2cm的中华狼蛛在一个月内体重平均增长10mg,存活率高达100%。体长<2cm的中华狼蛛在一个月内体重平均增长7mg,存活率高达95%。

实施例3

本实施例与实施例1的不同之处在于:

对于体长大于2cm的中华狼蛛,每次投放2只体长1.2cm的面包虫(去掉头)。对于体长小于2cm的中华狼蛛,每次投放3只0.7cm的面包虫。其余步骤均相同。

应用上述方法,体长>2cm的中华狼蛛在一个月内体重平均增长9mg,存活率为95%。体长<2cm的中华狼蛛在一个月内体重平均增长5mg,存活率为95%。

实施例4

本实施例与实施例1的不同之处在于:

养殖过程中,用喷壶将水直接喷洒在养殖箱土壤表面,使土壤完全湿透,且底部有积余水分。浇水周期为3天一次。其余步骤均相同。

应用上述方法,粘稠的泥水抑制了中华狼蛛的行动,在饲养箱内活动极其缓慢,一周后全部死亡。

实施例5

本实施例与实施例1的不同之处在于:

每次加水时,用喷壶将水沿着通气孔或操作口喷洒在容器壁上,使水顺着器壁自然流下。在土壤表层也稍微喷洒一点水,但使之依旧保持干燥状态。当土壤约有1/2的高度完全湿润,停止加水。浇水周期为3天一次。其余步骤均相同。

应用上述方法,中华狼蛛在饲养箱内活动缓慢,体长>2cm的中华狼蛛,存活率为50%,体长<2cm的中华狼蛛,存活率为60%。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发明,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了详细的说明,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