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蒜薹摘取装置及使用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23462869发布日期:2020-12-29 12:43阅读:334来源:国知局
一种蒜薹摘取装置及使用方法与流程

本发明涉及农业领域,具体涉及一种蒜薹摘取装置及使用方法。



背景技术:

蒜薹属于大蒜成长过程中的附属产品,在大蒜生长中,必须及时将蒜薹摘除。否则,大蒜的株苗会将营养物质大供给蒜薹的生长,这会让大蒜的成型很小。并且,蒜薹也是家里常用到的一种食材。

为了提高亩产,通常地里大蒜的种植密度较大,这种情况下,蒜薹的摘取的难度变大,这是导致很多机械化的蒜薹摘取装置并不能有效的工作。因此,大部分时候,还是依靠人工的方式对蒜薹摘取。

目前,人工摘取通常都会有一些简易的工具,比如淘宝上销售的产品是以公开号:cn201894072u(专利名称:蒜苔摘取装置)为模型演变的。

但是,这种结构的摘取器存在较多的问题,比如当刀具在蒜薹茎上滑动的时候,难免会划破蒜薹的表皮,而划破表皮的蒜薹相比较完好的容易变质,并且也会因为没有卖相,而不能卖出高价。

另外,这种结构的摘取器在使用的时候,必须要让蒜薹的茎与刀具同向,这样才能将蒜的表皮划破,取出蒜薹。但是这种摘取器需要让工人周身转身才能完成摘取,而周身转动容易踩踏倒蒜苗,因此,操作不便。

其次,传统的工具对粗细不同的杆茎存在难以协调的弧度,遇到较粗的蒜薹,本装置容易划伤蒜薹的侧边;反之对于较细的蒜薹,传统工具因为不能完整的贴合蒜薹表面,导致仅仅能切开较细的蒜薹包皮。

最后,这种摘取器在取出蒜薹的最后一步,需要刀具倾斜下扎一下,才能把蒜薹折断取出,刀具这种下扎的动作,会损伤蒜苗的株体。



技术实现要素:

为了解决1、刀具划伤蒜薹表皮;2、操作不便;3、存在损伤株苗隐患的问题;4、对粗细不同的杆茎存在难以协调的弧度,本发明公开了一种蒜薹摘取装置。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如下的技术方案:

一种蒜薹摘取装置,包括“s”形支撑杆、“u”形支撑叉、弧形空心的滑杆、弧形弹性切片和支撑囊;所述支撑杆的一端通过第一转轴与固定杆旋转连接,且固定杆上设有弹性囊;支撑杆另一端与支撑叉固定,且“s”形的平面与支撑叉平面垂直;所述滑杆的两端通过第二转轴与支撑叉转动连接,滑杆的弧形与切片相对应连接;滑杆的表面设有若干个凸起的摩擦钉以及布置在摩擦钉周围的贯穿孔,在滑杆的内部设有密封的膨胀膜,该膨胀膜通过导管与弹性囊内部连通;在切片弧形内凹处设有支撑囊,且支撑囊通过连接管与膨胀膜相通;在第二转轴的两侧分别固定第一切刀和第二切刀;且第一切刀和第二切刀的平面与滑杆弧形平面垂直。

进一步地,所述弹性囊的外部包裹着弹性钢丝网。

进一步地,所述弹性囊中心设有内凹形的结构,且该内凹形结构处的弹性囊包裹着第一转轴。

进一步地,从滑杆附近的切片至切片自由端的曲率由大变小。

进一步地,所述切片自由端最小的曲率是零。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切刀和第二切刀均包括:上刃,以及比上刃宽且反向固定的下刃;第一切刀的下刃和第二切刀的下刃朝向相反。

进一步地,膨胀后的膨胀膜穿过所述贯穿孔在滑杆的表面形成了突起的支撑泡。

一种蒜薹摘取装置的使用方法,包括:

步骤一,将弹性囊在无变形的情况下,让活动转动的支撑杆对准需要摘取的蒜薹,保证蒜薹与滑杆的中心对齐;

步骤二、左手持蒜薹的顶端,右手挤压弹性囊,迫使弹性囊内的流体溢出,使得支撑囊膨胀至切片自由端与蒜薹保持非接触且支撑泡至高度超过摩擦钉;

步骤三,将滑杆的凹槽处对准蒜薹的茎秆,利用第一切刀和第二切刀切开蒜薹的包皮,至目标位置;

步骤四,松开弹性囊,使支撑囊因收缩而使得切片弯曲变形,让膨胀膜因收缩而使摩擦钉突出;

步骤五,将支撑杆向左手方向回拉,利用弯曲切片的片刃切断蒜薹;

步骤六,摘取蒜薹。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具有如下有益效果:通过多个结构的配合的协同,有效的解决了1、刀具划伤蒜薹表皮;2、操作不便;3、存在损伤株苗隐患的问题;4、对粗细不同的杆茎存在难以协调的弧度等问题。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支撑杆部分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切片附近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切片和滑杆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滑杆的断面剖视图;

图5为滑杆的放大示意图;

图6为切片与滑杆的立体连接示意图。

图中,1支撑杆、11第一转轴、12固定杆、13支撑叉、2弹性囊、3导管、4第二转轴、5滑杆、51膨胀膜、52摩擦钉、53连接口、54连接管、55支撑泡、6切片、61片刃、7支撑囊、71第一切刀、72第二切刀、81上刃、82下刃。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如图1至图6所示,一种蒜薹摘取装置,包括“s”形支撑杆1、“u”形支撑叉13、弧形空心的滑杆5、弧形弹性切片6和支撑囊7;

所述支撑杆1的一端通过第一转轴11与固定杆12旋转连接,且固定杆12上设有弹性囊2;其中如图1所示,所述弹性囊2中心设有内凹形的结构,且该内凹形结构处的弹性囊2包裹着第一转轴11。支撑杆1另一端与支撑叉13固定,且“s”形的平面与支撑叉13平面垂直。其中,弹性囊2的外部包裹着弹性钢丝网。

当弹性囊2处于无作用力的时候,固定杆12和支撑杆1是处于自由旋转的情况;当弹性囊2处于压缩变形后,会挤压支撑杆1,让支撑杆1和固定杆12相对静止。

需要指出的是:支撑叉13在实际中可以是较细的硬质金属杆,这样方便切入蒜薹内部。

如图3和图6所示,所述滑杆5的两端通过第二转轴4与支撑叉13转动连接,滑杆5的弧形与切片6相对应连接;滑杆5的表面设有若干个凸起的摩擦钉52以及布置在摩擦钉52周围的贯穿孔,在滑杆5的内部设有密封的膨胀膜51,该膨胀膜51通过导管3与弹性囊2内部连通;在切片6弧形内凹处设有支撑囊7,且支撑囊7通过连接管54与膨胀膜51相通。膨胀后的膨胀膜51穿过所述贯穿孔在滑杆5的表面形成了突起的支撑泡55。

这里利用第二转轴4让切片6和支撑杆1旋转活动的主要目的是:为了让切片6更好的贴合蒜薹。膨胀膜51的作用是为了通过自身膨胀实现膨胀后凸出支撑泡55的高度与摩擦钉52的相对高度差。如果膨胀后的高度超过了摩擦钉52,则膨胀膜51会让阻碍摩擦钉52与蒜薹表面接触,进而实现了保护蒜薹的目的。当膨胀膜51收缩后,会让摩擦钉52裸露出来,进而让摩擦钉52与蒜薹接触进而实现了滑杆5与蒜薹的滑动。

本发明进一步地,从滑杆5附近的切片6至切片6自由端的曲率由大变小。其中,切片6自由端最小的曲率是零。

曲率的变化主要是考虑在蒜苔切断时候,可以利用切片6的弯曲形变实现。切片6自由端的曲率如果是零,则自由端是直线,更便于弯曲。

如图3所示,在第二转轴4的两侧分别固定第一切刀71和第二切刀72;且第一切刀71和第二切刀72的平面与滑杆5弧形平面垂直。

需要说明的是:在弹性囊2、膨胀膜51、支撑泡55和支撑囊7内的流体可以是气体也可以是液体,但是最好是气体。主要是利用气体较好的流动性和减震性。

如图3和图5所示,所述第一切刀71和第二切刀72均包括:上刃81,以及比上刃81宽且反向固定的下刃82;第一切刀71的下刃82和第二切刀72的下刃82朝向相反。

上刃81和下刃82二者保持同向的作用是为了切削的便利,而上刃81和下刃82的宽度不同,更多是为了通过保持进刀和退刀的一致性。

本发明在使用中,因为充分的使用支撑囊7和膨胀膜51的涨缩,在膨胀的时候巧妙的实现了利用支撑囊7隔离切片6自由端与蒜薹表面的接触,也隔离了摩擦钉52与蒜薹表面的直接接触。解决了刀具划伤蒜薹表面的问题。

在配合切片6、滑杆5以及第二转轴4后,在工人距离蒜薹较远的时候,可以让滑杆5和切片6更好的贴合蒜薹的茎。同时配合“s”形支撑杆1,可以有效的解决工人在距离蒜薹较远时,不便摘取蒜薹的问题。

同时,本发明在解决上述技术问题的同时,工人在摘取的时候,只需要站在一个固定地方,通过利用“s”形支撑杆1自身的重力即可自动让,以及整个装置正对着蒜薹的茎。不需要工人为了方便摘取蒜薹,而四周转动脚步,可以最小限度的防止蒜薹被踩倒。

本发明基于蒜薹摘取装置,其使用方法,包括:

步骤一,将弹性囊2在无变形的情况下,让活动转动的支撑杆1对准需要摘取的蒜薹,保证蒜薹与滑杆5的中心对齐。步骤一实施后,可以让滑杆5的凹槽正对着蒜薹的茎杆。

步骤二、左手持蒜薹的顶端,右手挤压弹性囊2,迫使弹性囊2内的流体溢出,使得支撑囊7膨胀至切片6自由端与蒜薹保持非接触且支撑泡55至高度超过摩擦钉52。在步骤二中,当挤压流体后,还可以利用弹性囊2的挤压变形,使得支撑杆1和固定杆相对静止,便于后面对蒜薹包皮的分切以及蒜薹的摘取。

步骤三,将滑杆5的凹槽处对准蒜薹的茎秆,利用第一切刀71和第二切刀72切开蒜薹的包皮,至目标位置。这里需要指出的是,本装置对蒜薹包皮的切分可以不用是蒜薹包皮一半的位置,可以是仅仅局部的包皮,例如利用本装置可仅需要切开整个包皮的三分之一或四分之一即可。

在步骤三中,由于本发明对弹性囊2的压力大小可以调节,因此这就使得支撑囊7和支撑泡55与蒜薹接触的时候也是处于弹性可调。可以更好的适应不同直径的蒜薹。

步骤四,松开弹性囊2,使支撑囊7因收缩而使得切片6弯曲变形,让膨胀膜51因收缩而使摩擦钉52突出;利用摩擦钉52,同时配合第二转轴4的旋转,以及片刃61与蒜薹的接触,直接切断蒜薹。不需要以前人工特意倾斜一个角度来切断蒜薹。

步骤五,将支撑杆1向左手方向回拉,利用弯曲切片6的片刃61切断蒜薹。

步骤六,摘取蒜薹。

通过上述的结构和使用方法,本发明有效的解决背景技术中提到的多项技术问题。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