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水稻育苗定植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4254867发布日期:2021-03-16 22:10阅读:55来源:国知局
一种水稻育苗定植器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水稻种植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水稻育苗定植器。



背景技术:

水稻,是一年生禾本科植物,高约1.2米,叶长而扁,圆锥花序由许多小穗组成,农民先在秧田中培育秧苗,在撒下稻种后,农人多半会在土上洒一层稻壳灰,目前水稻育苗多是采用育苗盘和田间苗床育苗,待植株长到一定高度后取出插秧。

现在对于小块农田还是手工插秧见多,但是手工插秧最大问题就是保证不了行距,行距小了影响通风透光会造成减产,还会无效分蘖而影响作物生长,行距大了直接导致产量减少。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插秧保证不了行距,导致产量减少,而提出的一种水稻育苗定植器,可对行距进行调整,避免了因行距过大过小造成的产量的减少,还可以对种植孔进行调整,从而适应不同大小的水稻幼苗。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了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水稻育苗定植器,包括固定板,所述固定板的左右两侧均固定安装有插杆,所述固定板内设有调节机构,所述固定板的后端设有多个钻地筒,所述钻地筒与调节机构的一端固定连接,多个所述钻地筒上端均设有驱动组件,多个所述钻地筒的下端均设有钻土机构,所述钻土机构的一端与驱动组件的一端固定连接,可对行距进行调整,避免了因行距过大过小造成的产量的减少,还可以对种植孔进行调整,从而适应不同大小的水稻幼苗。

优选地,两根所述插杆的下端均固定安装有倒刺。

优选地,所述调节机构包括设于固定板下端的滑槽,所述滑槽内滑动连接有多个滑块,所述滑槽的内壁转动连接有双向螺纹杆,所述双向螺纹杆转动贯穿滑槽的另一侧内壁并延伸至固定板外部,多个所述滑块均与双向螺纹杆转动连接,所述滑块的后端外壁与钻地筒固定连接,调节机构的设置实现了可对水稻幼苗之间的行距进行调整,从而达到最优的种植效果。

优选地,所述固定板内设有安装孔,所述双向螺纹杆转动贯穿安装孔设置,所述安装孔内固定安装有阻尼轴承,所述阻尼轴承的内壁与双向螺纹杆的外壁固定连接。

优选地,所述驱动组件包括设于钻地筒上端内壁内的螺纹孔,所述螺纹孔内螺纹连接有丝杆,所述丝杆上螺纹连接有升降块,所述升降块的左右两侧均固定安装有限位杆,所述限位杆与钻土机构的一端固定连接,驱动组件的设置为种植孔的大小调节提供了驱动力。

优选地,所述钻土机构包括固定安装于钻地筒外侧壁上的安装环,所述安装环的左右两侧均固定安装有导向轮,所述钻地筒的左右两侧外侧壁上均固定安装有安装座,所述安装座上转动连接有弧形板,所述弧形板上设有圆孔,所述圆孔上固定安装有提拉线,所述提拉线与导向轮相抵接触并与限位杆固定连接,所述弧形板通过连接杆固定连接有分土片,钻土机构的设置实现了对种植孔的大小调节,从而可适用于不同型号的水稻幼苗。

相比现有技术,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为:

1、本实用新型通过调节机构的设置实现了可对水稻幼苗之间的行距进行调整,从而达到最优的种植效果,避免因水稻幼苗行距过大和过小导致的水稻产量的减产。

2、本实用新型通过驱动组件和钻土机构的设置,实现了扭转螺纹杆即可完成对种植孔的大小调节,从而可适用于不同型号的水稻幼苗的种植。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提出的一种水稻育苗定植器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提出的一种水稻育苗定植器的后端外部结构示意图;

图3为图1中a处的放大示意图。

图中:1固定板、2插杆、3钻地筒、4倒刺、5滑块、6双向螺纹杆、7安装孔、8丝杆、9升降块、10限位杆、11安装环、12导向轮、13安装座、14弧形板、15提拉线、16分土片。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上”、“下”、“前”、“后”、“左”、“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参照图1-3,一种水稻育苗定植器,包括固定板1,固定板1的左右两侧均固定安装有插杆2,两根插杆2的下端均固定安装有倒刺4,插杆2上的倒刺4使得插杆2插进到田地里能够固定住,保证了整个装置插苗的稳定性,固定板1内设有调节机构,固定板1的后端设有多个钻地筒3,钻地筒3与调节机构的一端固定连接,多个钻地筒3上端均设有驱动组件,多个钻地筒3的下端均设有钻土机构,钻土机构的一端与驱动组件的一端固定连接。

其中,调节机构包括设于固定板1下端的滑槽,滑槽内滑动连接有多个滑块5,滑槽对滑块5的运动进行了限位,滑槽的内壁转动连接有双向螺纹杆6,双向螺纹杆6转动贯穿滑槽的另一侧内壁并延伸至固定板1外部,多个滑块5均与双向螺纹杆6转动连接,滑块5的后端外壁与钻地筒3固定连接,固定板1内设有安装孔7,双向螺纹杆6转动贯穿安装孔7设置,安装孔7内固定安装有阻尼轴承,阻尼轴承的内壁与双向螺纹杆6的外壁固定连接,阻尼轴承的设置使得可对静止的双向螺纹杆6进行自动锁死,从而保证了钻地筒3插苗的稳定性。

其中,驱动组件包括设于钻地筒3上端内壁内的螺纹孔,螺纹孔内螺纹连接有丝杆8,丝杆8上螺纹连接有升降块9,升降块9的左右两侧均固定安装有限位杆10,限位杆10与钻土机构的一端固定连接,需要注意的是,螺纹孔的左右两侧均连通有限位孔,限位杆10贯穿限位孔设置,而且限位孔的设置对限位杆10的运动范围进行了限定。

更具体的,钻土机构包括固定安装于钻地筒3外侧壁上的安装环11,安装环4的左右两侧均固定安装有导向轮12,导向轮12的设置用于改变提拉线15的运动方向,钻地筒3的左右两侧外侧壁上均固定安装有安装座13,安装座13上转动连接有弧形板14,此处的转动连接为安装座13上固定安装有转轴,弧形板14套设于转轴上,弧形板14上设有圆孔,圆孔上固定安装有提拉线15,提拉线15与导向轮12相抵接触并与限位杆10固定连接,弧形板14通过连接杆固定连接有分土片16。

本实用新型中,将插杆2插设于田地内,插杆2下端的倒刺4插进地内,保证了整个装置的稳定性,扭转双向螺纹杆6,使得多个滑块5在滑槽内运动,而滑块5的后端外壁与钻地筒3固定连接,从而使得双向螺纹杆6的转动可调节钻地筒3之间的间距,直至调节至最佳的插水稻幼苗位置,再扭转丝杆8,使得丝杆8在螺纹孔内转动,从而带动了升降块9的上下运动,使得限位杆10同步运动,从而带动提拉线15往上运动,从而带动弧形板14在安装座13上转动,从而同步带动了分土片16同步移动,从而分土,方便水稻幼苗通过钻地筒3插入土地,而丝杆8的转动,可根据水稻幼苗的大小从而完成对种植孔的大小调节,即实现了可对水稻幼苗之间的行距进行调整,从而达到最优的种植效果,还能用于不同型号的水稻幼苗的种植。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较佳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揭露的技术范围内,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及其实用新型构思加以等同替换或改变,都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