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水稻灌溉用节水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4354620发布日期:2021-03-23 10:45阅读:82来源:国知局
一种水稻灌溉用节水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灌溉设备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水稻灌溉用节水装置。



背景技术:

水稻是稻属谷类作物,代表种为稻,水稻原产于中国和印度,七千年前中国长江流域的先民们就曾种植水稻,水稻按稻谷类型分为籼稻和粳稻、早稻和中晚稻、糯稻和非糯稻。按留种方式分为常规水稻和杂交水稻,还有其它分类,按是否无土栽培分为水田稻与浮水稻;按生存周期分为季节稻与“懒人稻”(越年再生稻);按高矮分为普通水稻与2米左右的巨型稻;按耐盐碱性分为普通淡水稻与“海水稻”(其实它主要使用淡水)。

水稻种植时需要进行灌溉,保证正常生长和产量,传统的灌溉方式统一为漫灌,单一的向一个位置浇水,并根据水的自由流动对水稻进行灌溉,此种灌溉方式不仅费时费力、灌溉效率低,而且容易造成水资源的浪费,为此,我们提出一种水稻灌溉用节水装置解决上述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水稻灌溉用节水装置,解决了背景技术中提出的问题。

技术方案

为实现以上目的,本实用新型通过以下技术方案予以实现:一种水稻灌溉用节水装置,包括壳体,所述壳体内顶壁的一端固定连接有水箱,水箱的顶面固定连接有水泵,壳体顶面的中心转动连接有第一转动轴,第一转动轴的顶面固定连接有控制箱,控制箱的顶面固定连通有呈等距离排列的洒水管,每个洒水管的正面均开设有喷水孔,控制箱的内底壁转动连接有与洒水管相适配的第三转动轴,每个第三转动轴的外表面均固定连接有第一挡块、第二挡块和第三挡块。

进一步改进为,所述壳体的内底壁固定连接有第一电机,第一电机的输出转轴固定连接有第一主动轮,壳体的内底壁转动连接有第二转动轴,第二转动轴外表面的底部固定连接有与第一主动轮相适配的第一从动轮,通过设置第一主动轮和第一从动轮,可使第一电机的输出转轴经第一从动轮和第一主动轮带动第二转动轴旋转。

进一步改进为,所述第一转动轴的底面固定连接有从动齿轮,第二转动轴外表面的顶部固定连接有与从动齿轮相适配的主动齿轮,通过设置主动齿轮,将主动齿轮与从动齿轮相啮合,并使第二转动轴可带动第一转动轴旋转。

进一步改进为,所述控制箱的一侧面固定连接有第二电机,第二电机的输出转轴固定连接有蜗杆,每个第三转动轴外表面的底部均固定连接有与蜗杆相适配的蜗轮,通过设置蜗杆和蜗轮,将蜗杆与蜗轮相啮合,并使蜗轮带动第三转动轴旋转。

进一步改进为,所述水箱一侧面的顶部固定连通有加水管,水泵的输入端与水箱的顶面固定连通,水泵的输出端通过软管与控制箱的底面固定连通,壳体的内底壁固定连接有蓄电池,通过设置加水管,可经加水管对水箱的内部添加水。

进一步改进为,所述壳体的右侧面固定铰接有检修门,壳体的内底壁固定连接有与检修门相适配的放置架,通过设置放置架,可将农用工具放置在放置架上,提升实用性。

进一步改进为,所述壳体底面的四个边角处均固定连接有滚轮,壳体右侧面的顶部固定连接有推杆,通过设置滚轮和推杆,可经推杆对滚轮进行转动,并对壳体进行移动,提升了移动性。

进一步改进为,所述壳体顶面的两端均固定连接有固定架,壳体的顶面固定连接有第三电机,第三电机的输出转轴固定连接有第一双向螺杆,第一双向螺杆外表面的两端均套接有第一移动块,两个第一移动块的内部均铰接有第一铰接杆,壳体的上方设有第一推块,第一推块的底面分别与两个第一铰接杆铰接,通过设置第一铰接杆,将第一铰接杆在第一推块和第一移动块的内部转动,可对第一推块的高度进行调节。

进一步改进为,所述壳体的上方设有第二双向螺杆,第二双向螺杆的两端分别与两个固定架转动连接,第一双向螺杆的一端固定连接有第二主动轮,第二双向螺杆的一端固定连接有与第二主动轮相适配的第二从动轮,第二双向螺杆外表面的两端均套接有第二移动块,两个第二移动块的内部均铰接有第二铰接杆,壳体的上方设有第二推块,第二推块的底面分别与两个第二铰接杆铰接,通过设置第二铰接杆,将第二铰接杆在第二移动块和第二推块的内部转动,可对第二推块的高度进行调节。

进一步改进为,所述第一推块的顶面与第二推块的顶面均转动连接有滚珠,两个第一移动块的底面与两个第二移动块的底面均固定连接有导向块,壳体的顶面开设有与导向块相适配的导向槽,通过设置滚珠,将控制箱在滚珠上转动,降低控制箱与滚珠之间的摩擦力。

一、该水稻灌溉用节水装置,通过设置第二电机、蜗杆、蜗轮、第三转动轴、第一挡块、第二挡块和第三挡块,将第二电机的输出转轴带动蜗杆旋转,并使蜗杆与蜗轮相啮合。并使蜗轮带动第三转动轴旋转,并使第一挡块、第二挡块或第三挡块对喷水孔进行密封,达到了控制洒水管经喷水孔排水量的效果,可根据换环境需要喷洒出不同量的水,具备节约水资源的优点。

二、该水稻灌溉用节水装置,通过设置第一电机、第一主动轮、第一从动轮、第二转动轴、主动齿轮、第一转动轴和从动齿轮,将第一电机的输出转轴带动第一主动轮旋转,并使第一主动轮经第一从动轮带动第二转动轴旋转,并使第二转动轴带动主动齿轮与从动齿轮相啮合,并使从动齿轮带动第一转动轴旋转,并使第一转动轴带动控制箱旋转,可对洒水管的喷洒角度进行调节,达到了多方位喷洒灌溉的效果,具备灌溉效率高的优点,降低了对水稻灌溉所需要时间。

三、该水稻灌溉用节水装置,通过设置第三电机、第二电机、蜗杆、第一铰接杆、第一推块、第二主动轮、第二从动轮、第二双向螺杆、第二移动块、第二铰接杆和第二推块,将第三电机的输出转轴带动第一双向螺杆旋转,并使第一双向螺杆经第二主动轮和第二从动轮带动第二双向螺杆旋转,并使两个第一移动块同时在第一双向螺杆上相互移动,并使两个第二移动块在第二双向螺杆上相互移动,并使第一铰接杆在第一推块和第一移动块的内部转动,第二铰接杆在第二移动块和第二推块的内部转动,并使第二推块和第一推块分别推动控制箱底面的两端移动,达到了对洒水管喷水灌溉高度调整的效果,有效的提升了洒水管的喷水灌溉范围,提升了对水稻的灌溉效果。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壳体的剖视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图1中a处结构的放大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洒水管的剖视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第二推块和第一推块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标号表示为,1、壳体;2、水箱;3、加水管;4、水泵;5、第一转动轴;6、从动齿轮;7、第二转动轴;8、第一从动轮;9、第一电机;10、第一主动轮;11、主动齿轮;12、蓄电池;13、放置架;14、检修门;15、滚轮;16、推杆;17、控制箱;18、第二电机;19、蜗杆;20、洒水管;21、第三转动轴;22、喷水孔;23、第一挡块;24、第二挡块;25、第三挡块;26、蜗轮;27、第三电机;28、第一双向螺杆;29、第一移动块;30、第一铰接杆;31、第一推块;32、第二主动轮;33、第二从动轮;34、第二双向螺杆;35、第二移动块;36、第二铰接杆;37、第二推块;38、导向块;39、导向槽;40、滚珠。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4所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一种水稻灌溉用节水装置,包括壳体1,壳体1内顶壁的一端固定连接有水箱2,水箱2的顶面固定连接有水泵4,本实用新型水泵4使用pun-601eah水泵,壳体1顶面的中心转动连接有第一转动轴5,壳体1的内底壁固定连接有第一电机9,第一电机9的输出转轴固定连接有第一主动轮10,壳体1的内底壁转动连接有第二转动轴7,第二转动轴7外表面的底部固定连接有与第一主动轮10相适配的第一从动轮8,通过设置第一主动轮10和第一从动轮8,可使第一电机9的输出转轴经第一从动轮8和第一主动轮10带动第二转动轴7旋转,第一转动轴5的底面固定连接有从动齿轮6,第二转动轴7外表面的顶部固定连接有与从动齿轮6相适配的主动齿轮11,通过设置主动齿轮11,将主动齿轮11与从动齿轮6相啮合,并使第二转动轴7可带动第一转动轴5旋转。

第一转动轴5的顶面固定连接有控制箱17,控制箱17的顶面固定连通有呈等距离排列的洒水管20,每个洒水管20的正面均开设有喷水孔22,控制箱17的内底壁转动连接有与洒水管20相适配的第三转动轴21,每个第三转动轴21的外表面均固定连接有第一挡块23、第二挡块24和第三挡块25,第一挡块23、第二挡块24和第三挡块25分别可密封一竖排喷水孔22、三竖排喷水孔22和五竖排喷水孔22控制箱17的一侧面固定连接有第二电机18,第二电机18的输出转轴固定连接有蜗杆19,每个第三转动轴21外表面的底部均固定连接有与蜗杆19相适配的蜗轮26,通过设置蜗杆19和蜗轮26,将蜗杆19与蜗轮26相啮合,并使蜗轮26带动第三转动轴21旋转。

水箱2一侧面的顶部固定连通有加水管3,水泵4的输入端与水箱2的顶面固定连通,水泵4的输出端通过软管与控制箱17的底面固定连通,壳体1的内底壁固定连接有蓄电池12,通过设置加水管3,可经加水管3对水箱2的内部添加水,壳体1的右侧面固定铰接有检修门14,壳体1的内底壁固定连接有与检修门14相适配的放置架13,通过设置放置架13,可将农用工具放置在放置架13上,提升实用性,壳体1底面的四个边角处均固定连接有滚轮15,壳体1右侧面的顶部固定连接有推杆16,通过设置滚轮15和推杆16,可经推杆16对滚轮15进行转动,并对壳体1进行移动,提升了移动性。

壳体1顶面的两端均固定连接有固定架,壳体1的顶面固定连接有第三电机27,本实用新型第一电机9、第二电机18和第三电机27均使用5ik90gn-yf正反转电机,第三电机27的输出转轴固定连接有第一双向螺杆28,第一双向螺杆28外表面的两端均套接有第一移动块29,两个第一移动块29的内部均铰接有第一铰接杆30,壳体1的上方设有第一推块31,第一推块31的底面分别与两个第一铰接杆30铰接,通过设置第一铰接杆30,将第一铰接杆30在第一推块31和第一移动块29的内部转动,可对第一推块31的高度进行调节,壳体1的上方设有第二双向螺杆34,第二双向螺杆34的两端分别与两个固定架转动连接,第一双向螺杆28的一端固定连接有第二主动轮32。

第二双向螺杆34的一端固定连接有与第二主动轮32相适配的第二从动轮33,第二双向螺杆34外表面的两端均套接有第二移动块35,两个第二移动块35的内部均铰接有第二铰接杆36,壳体1的上方设有第二推块37,第二推块37的底面分别与两个第二铰接杆36铰接,通过设置第二铰接杆36,将第二铰接杆36在第二移动块35和第二推块37的内部转动,可对第二推块37的高度进行调节,第一推块31的顶面与第二推块37的顶面均转动连接有滚珠40,两个第一移动块29的底面与两个第二移动块35的底面均固定连接有导向块38,壳体1的顶面开设有与导向块38相适配的导向槽39,通过设置滚珠40,将控制箱17在滚珠40上转动,降低控制箱17与滚珠40之间的摩擦力。

本实用新型工作原理如下:

将第二电机18、第三电机27、水泵4和第一电机9均与蓄电池12电连接,将水经加水管3注入水箱2的内部,并启动水泵4,将水箱2内净水输送至控制箱17的内部,并经洒水管20上的喷水孔22喷出,启动第二电机18,将第二电机18的输出转轴带动蜗杆19旋转,并使蜗杆19与蜗轮26相啮合。并使蜗轮26带动第三转动轴21旋转,并使第一挡块23、第二挡块24或第三挡块25对喷水孔22进行密封,达到了控制洒水管20经喷水孔22排水量的效果,可根据换环境需要喷洒出不同量的水,具备节约水资源的优点,启动第一电机9,将第一电机9的输出转轴带动第一主动轮10旋转,并使第一主动轮10经第一从动轮8带动第二转动轴7旋转,并使第二转动轴7带动主动齿轮11与从动齿轮6相啮合,并使从动齿轮6带动第一转动轴5旋转,并使第一转动轴5带动控制箱17旋转,并使控制箱17在滚珠40上旋转,可对洒水管20的喷洒角度进行调节,达到了多方位喷洒灌溉的效果,具备灌溉效率高的优点,降低了对水稻灌溉所需要时间,启动第三电机27,将第三电机27的输出转轴带动第一双向螺杆28旋转,并使第一双向螺杆28经第二主动轮32和第二从动轮33带动第二双向螺杆34旋转,并使两个第一移动块29同时在第一双向螺杆28上相互移动,并使两个第二移动块35在第二双向螺杆34上相互移动,并使第一铰接杆30在第一推块31和第一移动块29的内部转动,第二铰接杆36在第二移动块35和第二推块37的内部转动,并使第二推块37和第一推块31分别推动控制箱17底面的两端移动,并使第二移动块35和第一移动块29分别带动导向块38在导向槽39的内部滑动,达到了对洒水管20喷水灌溉高度调整的效果,有效的提升了洒水管20的喷水灌溉范围,提升了对水稻的灌溉效果。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