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旱防涝鱼粮双收农田水利设施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5447566发布日期:2021-06-15 19:49阅读:140来源:国知局
抗旱防涝鱼粮双收农田水利设施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属于农业设施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抗旱防涝鱼粮双收农田水利设施。



背景技术:

我国是农业大国,农业种植离不开水,但大部分地区年降雨不均,雨季集中在六七月份易出现涝灾,其他季节处于干旱;每年的雨量分布不是干旱就是洪涝,风调雨顺的年份较少,旱季庄稼亟需水利灌溉,而水源分布不均,远离河道的农田灌区用水经常得不到保证。随着工业用水和城市生活用水不断增加,缺水问题将日益突出。农业漫灌水量浪费较大,加剧了灌溉水源的供需矛盾。抗旱防涝设施是农业生产的保障,现有水利工程设施尚未全部配套,有的灌区缺乏田间工程,有的无排水系统,水利工程难度越来越大,造价越来越高,需要更多的人力物力投入。

鉴于以上所述的弊端,作为本行业的技术人员,如何通过技术改善,设计一款抗旱防涝鱼粮双收农田水利设施,实现鱼类养殖与农业种植的整合,再利用养殖池对地表作物进行滴灌,增加灌溉效率,节约资源能源并能够实现水资源合理分配、布局是现有本行业技术人员亟待解决的技术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为克服现有技术不足,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抗旱防涝鱼粮双收农田水利设施,其可实现雨季的水源收集,在自然水量和降雨量不和农作物生长匹配的情况下,对水源和降水进行储存和排放,实现鱼类养殖与农业种植的整合,再利用养殖池对地表作物进行滴灌,增加灌溉效率,节约资源能源并能够实现水资源合理分配、布局。

为实现上述技术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以下方案:一种抗旱防涝鱼粮双收农田水利设施,其设置在河流的周边,在地表设置若干个蓄水池,每个蓄水池上连接若干个养殖池,每个养殖池配套设置有排水沟以及沉淀池;所述的沉淀池通过排污管道和养殖池连接,沉淀池同时通过回流阀门与蓄水池连接;所述的蓄水池和养殖池之间设置有供水泵,通过管路实现蓄水池和养殖池之间的连接;所述的养殖池的顶部设置有供养装置,供养装置上连接着供养管延伸至养殖池内部实现供氧。

所述的养殖池为地上池,其在地表设置围堰实现成型,养殖池的上部设置有溢流口通过溢流管路连接至蓄水池内。

所述的养殖池内设置有滴管阀门,所述的滴管阀门延伸至围堰的外部实现与外部滴灌管的连接用于滴灌。

所述的养殖池的底部设置有排污阀,所述的排污阀通过排污管与沉淀池连接,其将养殖池底部的污水导流至沉淀池内进行沉淀。

所述的围堰上设置有台阶实现与地面的连接。

在养殖池的一侧设置有排水沟,所述的排水沟的内部通过预埋导流管与蓄水池连接。

所述的排污阀包括两个螺栓锁紧至一体的固定法兰,两个固定法兰之间设置有过滤网以及密封垫圈。

所述的养殖池为地上池,其在地表设置围堰实现成型并且在蓄水池的底部向地下下沉至少30厘米,所述的滴管阀门设置时,其设置高度不得低于地表。

所述的养殖池以及蓄水池以及沉淀池皆在底部以及侧壁上设置防水层实现内外防水。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为:本实用新型通过以上设置,其在河流周边设置若干蓄水池以及养殖池,并且采用供水泵将两者联通,在雨季可通过蓄水池进行雨水收集或者过多雨水时进行排放,在旱季可将蓄水池内雨水转移至养殖池内;所述的养殖池设置在地平面以上,利用水压实现自流滴灌,增加灌溉效率,节约资源和能源;本抗旱防涝鱼粮双收农田水利设施遍布田间并设置在河流周边,方便就地取水;养殖池的水滴灌农作物,比自然水源更富含营养;就地取土,就地成堰,投入低;综上,本实用新型是一种理想的抗旱防涝鱼粮双收农田水利设施。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在农田内布局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单个养殖池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单个养殖池俯视结构示意图;

图4为图3中a-a向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5为图3中b-b向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6为图3中c-c向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7为图3中d-d向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8为图3中e-e向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9为图3中f-f向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10为图3中g-g向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11为图3中h-h向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12为排污阀立体结构示意图;

附图中,1、农田,2、河流,3、蓄水池,31、溢流管,32、回流操作区,33、回流阀门,4、养殖池,41、围堰,42、供养泵,43、供养管网,44、溢流阀门,45、排污管,47、滴管阀门,5、滴灌管网,6、排水沟,61、预埋导流管,7、沉淀池,8、供水泵,71、排污口,10、排污阀,11、固定法兰,12、过滤网,13、密封垫圈。

具体实施方式

参看附图1所示,一种抗旱防涝鱼粮双收农田水利设施,其设置在河流2的周边,方便取水或者排水;在农田1的地表深挖取土设置若干个蓄水池3,每个蓄水池3上连接若干个养殖池4,每个养殖池4配套设置有排水沟6以及沉淀池7;所述的沉淀池7通过排污管45和养殖池4内部底端连接,在养殖池3的底面上设置有排污阀10,排污阀10连接排污管45直接将养殖池底部杂质经过排污口71导流至沉淀池7内进行沉淀,沉淀池7内通过回流阀门33与蓄水池3连接,如图2和图4所示,所述的回流阀门33设置在地下的回流操作区32内,此种设置可实现无外部动力的清水回流;所述的蓄水池3和养殖池4之间设置有供水泵8,供水泵8通过管路实现蓄水池3和养殖池4之间的连接,其可在旱季或者养殖池4缺水状况下实现水源的供应;

所述的养殖池4的顶部设置有供养泵42,供养泵42上连接着供养管网43一直延伸至养殖池4内部并实现对养殖池内部供氧。

本实用新型在布局时应注意,所述的养殖池4为地上池,其通过在地表设置围堰41实现成型,所述的围堰41上设置有台阶实现与地面的连接供作业人员上下行走;其在养殖池4的底部向地下下沉至少30厘米,并在底部铺设防水层,通过此种结构设置,在养殖池上养殖池内设置有滴管阀门47,所述的滴管阀门47延伸至围堰41的外部实现与外部滴灌管网5的连接用于滴灌,进一步的约束,所述的滴管阀门设置时,其设置高度不得低于地表,通过以上结构设置,灌溉时,从地上养殖池4引出富含鱼粪肥的水,利用自身水压进行自流滴灌,提高灌溉效率,每个养殖池的水位下降30厘米,在不影响水产鱼类用水的情况下,即可满足辐射范围的农田滴灌,再从蓄水池3里引水,对养殖池4进行补水,同时完成养殖池4的换水,所述的养殖池始终保持含水量在30厘米以上,可保证养殖池内养殖物的安全性。

在补水时或者雨季降水量大时,为防止养殖池顶部溢流,特在养殖池4的上部设置有溢流口44通过溢流管路31连接至蓄水池3内,防止养殖池溃堤。

本实用新型实现养殖池清理时,在养殖池4的底部设置有排污阀10,如图7所示,所述的排污阀10通过排污管45与沉淀池7连接,其将养殖池4底部的污水导流至沉淀池7内进行沉淀,沉淀后的清水经过回流阀门33流入蓄水池3,沉淀后的鱼粪可作为肥料用于农田。

进一步的,本实用新型在养殖池4的一侧设置有排水沟6,如图9所示,所述的排水沟6的内部通过预埋导流管61与蓄水池3连接,在雨季时,可更大范围的将地表雨水收集并导流至蓄水池3内。

以上所述的排污阀10包括两个螺栓锁紧至一体的固定法兰11,两个固定法兰11之间设置有一个过滤网12以及一个密封垫圈13,通过此种结构设置,在成本较低的情况下实现养殖池底部有效的排污。

总结:本实用新型在河流周边设置若干蓄水池3以及养殖池4,并且采用供水泵8将两者联通,在雨季水量过剩的时期,可将蓄水池3的排涝水抽入地上养殖池4进行储存和养鱼,在干旱季节时,打开养殖池4上滴管阀门47进行自流灌溉农田,可以配套滴灌设施节水灌溉,以此实现抗旱防涝鱼米共收。

本实用新型将养殖池设置在地平面以上,利用水压实现自流滴灌,增加灌溉效率,节约资源和能源;其遍布田间并设置在河流周边,方便就地取水;养殖池的水滴灌农作物,比自然水源更富含营养;就地取土,就地成堰,投入低,是一种理想的抗旱防涝鱼粮双收农田水利设施。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