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插秧抛秧一体机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5544626发布日期:2021-06-22 15:02阅读:48来源:国知局
一种插秧抛秧一体机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检验装置,特别是一种插秧抛秧一体机。



背景技术:

目前,农民耕种秧苗的时候一般都是手工操作,特别丘林地带,田地呈阶梯状布置,若采用现有的大型插秧机进行插秧,因受到田地大小和位置的限制,需要频繁的移动插秧机的位置来满足插秧的需求,这样会浪费较多的时间,而且效率低下,所以现有的大型插秧机在丘林地带较难普及;对于平原地带,采用现有的大型插秧机插秧会提高插秧效率,但该种插秧机依然会存在上述位置挪动的不方便性,更重要的是,采用大型插秧机插秧需要耗费较多的电力资源,且不易控制。另外,多数农民所拥有的田地亩数有限,不适宜动用该大型插秧机进行插秧,因此,该种大型插秧机无论在丘林地带或者是平原地带普及都会有一定的难度,但是如果不通过插秧装置插秧,而是通过手工去插的,效率很低,需要的人工也比较多。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针对上述现有技术的不足,而提供一种插秧抛秧一体机,该插秧抛秧一体机能够快速的批量插秧,提高插秧效率。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插秧抛秧一体机,包括插秧筒以及提拉-插秧辅助组件,其中:

所述的插秧筒,数量至少有两个,并并排布置;

所述的提拉-插秧辅助组件,包括一体机提拉组件、插秧辅助组件以及设置在一体机提拉组件、插秧辅助组件之间并能够实现两者联动的驱动组件;

所述的插秧筒,包括插秧筒本体,整体呈圆柱筒形设置。所述插秧筒本体在紧靠着顶端的位置处对称开设有两个上环弧形切口,且两个上环弧形切口之间通过对称布置的两个上连接块隔开,插秧筒本体在紧靠着底端的位置处对称开设有两个下环弧形切口,且两个下环弧形切口之间通过对称布置的两个下连接块隔开;

所述的一体机提拉组件,包括两根相互平行的提拉杆,分别为第一、第二提拉杆;第一、第二提拉杆均穿过两个上环弧形切口布置;

所述的插秧辅助组件,包括两根相互平行的夹持杆,分别为第一、第二夹持杆;第一、第二夹持杆均穿过两个下环弧形切口布置;

所述的驱动组件,能够在第一、第二提拉杆相向运动时,带动第一、第二夹持杆相向运动。

进一步地,所述的驱动组件,包括四根连接杆、连接轴、挡片、中心轴以及弹簧;所述的四根连接杆分别为第一连接杆、第二连接杆、第三连接杆、第四连接杆;第一连接杆、第三连接杆交叉布置,构成第一叉状连杆组件,第二连接杆、第四连接杆交叉布置,构成第二叉状连杆组件;第一连接杆、第二连接杆等长并相互平行布置,且第一、第二连接杆处于上方的两个端点分别与第一提拉杆连接,而第一、第二连接杆处于下方的两个端点则分别与第二夹持杆连接,同时,第三连接杆、第四连接杆等长并相互平行布置,且第三、第四连接杆处于上方的两个端点分别与第二提拉杆连接,而第三、第四连接杆处于下方的两个端点则分别与第一夹持杆连接,与此同时,第一叉状连杆组件、第二叉状连杆组件的交叉位点之间,通过连接轴定位;另外,在第一、第二连接杆的外侧布置第一挡片,第三、第四连接杆外侧则布置第二挡片,且第一、第二挡片均位于连接轴上方并相互平行设置,在第一、第二挡片之间连接中心轴,中心轴外围套接弹簧,弹簧的两端分别与第一、第二挡片相触。

进一步地,所述的驱动组件,包括第一杆件、第二杆件、弹簧杆、弹性件以及手环;第一杆件、第二杆件交叉布置,且第一杆件、第二杆件交叉位点通过定位轴定位;第一杆件、第二杆件处于上方的两个端点,分别与第一、第二提拉杆对应连接,而处于下方的两个端点,则分别与第一、第二夹持杆对应连接。另外,在第一杆件、第二杆件交叉位点的上方,平行设置一根弹簧杆,弹簧杆外围套接有弹簧,且弹簧杆的两端分别与第一杆件、第二杆件连接,弹簧的两端则分别与第一杆件、第二杆件相触。

进一步地,插秧筒底部所设置的下环弧形切口贯穿插秧筒底端设置。

进一步地,插秧筒的数量为四个,分别为第一插秧筒、第二插秧筒、第三插秧筒、第四插秧筒;第一、第四插秧筒之间通过连接块连接,第二插、第三插秧筒之间也通过另一块连接块连接;第一、第二插秧筒之间,以及第三、第四插秧筒之间,均通过一个所述的提拉-插秧辅助组件连接。

根据上述的技术方案,相对于现有技术,本发明具有如下的优点:

本实用新型通过若干个插秧筒可以批量进行插秧,提高了插秧效率,并且结构简单,使用轻便;而通过定位螺栓可以根据不同情况的稻田来选择合适的插秧抛秧高度,并且高度调节操作简单;当秧苗从插秧筒中落入稻田中后,通过轻微下压本装置,让秧苗更加稳固,而插秧筒的底部设有的开口在保证稳固秧苗的同时,又不会损害秧苗的根部。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所述的一种插秧抛秧一体机的结构示意图;

图1中:11-插秧筒本体;12-下环弧形切口;13-环形底圈;14-下连接块;21-第一连接杆;22-第二连接杆;23-第三连接杆;24-第四连接杆;25-连接轴;26-挡片;27-中心轴;28-弹簧;3-提拉杆;4-夹持杆;

图2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2所述的一种插秧抛秧一体机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中:11-插秧筒本体;12-下环弧形切口;13-环形底圈;14-下连接块;15-上环弧形切口;16-环形顶圈;

图3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3所述的一种插秧抛秧一体机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中:1a-第一插秧筒;1b-第二插秧筒;1c-第三插秧筒;1d-第四插秧筒;1e-连接块。

图4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4所述的一种插秧抛秧一体机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中:1a-第一插秧筒;1b-第二插秧筒;1c-第三插秧筒;1d-第四插秧筒;21a-第一杆件;22a-第二杆件;23a-弹簧杆;24a-弹性件;25a-手环。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较佳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

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左侧”、“右侧”、“上部”、“下部”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第一”、“第二”等并不表示零部件的重要程度,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本实施例中采用的具体尺寸只是为了举例说明技术方案,并不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实施例1

如图1所示,一种插秧抛秧一体机,主要包括两个部分,其中一个部分包括两个并排布置的插秧筒,第二个部分则为提拉-插秧辅助组件,包括一体机提拉组件、插秧辅助组件以及设置在一体机提拉组件、插秧辅助组件之间并能够实现两者联动的驱动组件,其中:

所述的插秧筒,包括插秧筒本体,整体呈圆柱筒形设置。所述插秧筒本体在紧靠着顶端的位置处对称开设有两个上环弧形切口,且两个上环弧形切口之间通过对称布置的两个上连接块隔开,插秧筒本体在紧靠着底端的位置处对称开设有两个下环弧形切口,且两个下环弧形切口之间通过对称布置的两个下连接块隔开。

所述的一体机提拉组件,包括两根相互平行的提拉杆,分别为第一、第二提拉杆;第一、第二提拉杆均穿过两个上环弧形切口布置;

所述的插秧辅助组件,包括两根相互平行的夹持杆,分别为第一、第二夹持杆;第一、第二夹持杆均穿过两个下环弧形切口布置;

所述的驱动组件,包括四根连接杆、连接轴、挡片、中心轴以及弹簧;所述的四根连接杆分别为第一连接杆、第二连接杆、第三连接杆、第四连接杆;第一连接杆、第三连接杆交叉布置,构成第一叉状连杆组件,第二连接杆、第四连接杆交叉布置,构成第二叉状连杆组件;第一连接杆、第二连接杆等长并相互平行布置,且第一、第二连接杆处于上方的两个端点分别与第一提拉杆连接,而第一、第二连接杆处于下方的两个端点则分别与第二夹持杆连接,同时,第三连接杆、第四连接杆等长并相互平行布置,且第三、第四连接杆处于上方的两个端点分别与第二提拉杆连接,而第三、第四连接杆处于下方的两个端点则分别与第一夹持杆连接,与此同时,第一叉状连杆组件、第二叉状连杆组件的交叉位点之间,通过连接轴定位;另外,在第一、第二连接杆的外侧布置第一挡片,第三、第四连接杆外侧则布置第二挡片,且第一、第二挡片均位于连接轴上方并相互平行设置,在第一、第二挡片之间连接中心轴,中心轴外围套接弹簧,弹簧的两端分别与第一、第二挡片相触。

使用时,将本实施例所述的插秧抛秧一体机置于稻田中,插秧筒的下端直接接触稻田,用手扶着一体机提拉组件,使得插秧抛秧一体机处于水平,然后将若干秧苗陆续插入到各个插秧筒中,秧苗在自身的重力作用下落入稻田中,完成批量抛秧,并且在秧苗落入田中后,手握两根提拉杆,使得两根提拉杆相向运动,与此同时,带动两根夹持杆相向运动,直至两根夹持杆之间的间距与秧苗根部紧邻处的外径相仿,并小于秧苗根系的外径,接着通过提拉组件下压一体机,带动秧苗进行下压,起到稳固秧苗的作用,完成插秧;然后松开两根提拉杆,在弹簧的回复力作用下,两根提拉杆相背运动复位,带动两根夹持杆相背运动复位,最后扶住两根提拉杆,并略微上抬,就可以继续推进本装置移动至下一个插秧位置。

实施例2

本实施例公开另一种结构的插秧抛秧一体装置,如图2所示,其与实施例1的不同仅在于,插秧筒底部所设置的下环弧形切口贯穿插秧筒底端设置。其余结构均与实施例1一致,在此不再赘述。

实施例3

本实施例公开另一种结构的插秧抛秧一体装置,如图3所示,包括四个插秧筒,分别为第一插秧筒、第二插秧筒、第三插秧筒、第四插秧筒;第一、第四插秧筒之间通过连接块连接,第二插、第三插秧筒之间也通过另一块连接块连接;第一、第二插秧筒之间,以及第三、第四插秧筒之间,均通过一个实施例1所述的提拉-插秧辅助组件组成一个完整的插秧装置。

实施例4

本实施例公开另一种结构的插秧抛秧一体装置,如图4所示,其相对于实施例1的不同在于,采用了另一种结构形式的驱动组件。同时插秧筒的数量有四个,并排布置,当然,也可以为实施例1所述的两个。

所述的驱动组件,包括第一杆件、第二杆件、弹簧杆、弹性件以及手环;第一杆件、第二杆件交叉布置,且第一杆件、第二杆件交叉位点通过定位轴定位;第一杆件、第二杆件处于上方的两个端点,分别与第一、第二提拉杆对应连接,而处于下方的两个端点,则分别与第一、第二夹持杆对应连接。另外,在第一杆件、第二杆件交叉位点的上方,平行设置一根弹簧杆,弹簧杆外围套接有弹簧,且弹簧杆的两端分别与第一杆件、第二杆件连接,弹簧的两端则分别与第一杆件、第二杆件相触。

以上详细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但是,本实用新型并不限于上述实施方式中的具体细节,在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构思范围内,可以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进行多种等同变换,这些等同变换均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