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床式孵化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5665538发布日期:2021-06-29 23:26阅读:166来源:国知局
一种床式孵化器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水产养殖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床式孵化器。



背景技术:

我国水产养殖业快速发展,人们越来越重视鱼类人工繁育过程中的苗种也就是受精卵孵化环节,如何提高孵化成功率和效率,是水产养殖技术研究的重点。

目前,常规养殖品种无论是科研实验还是大规模生产,通常应用的是普通的锥形/平底塑料桶作为孵化桶,或者使用简单的锥形/平底型孵化瓶,或者建立专门的孵化环道,通过水流搅动或者曝气搅动或者二者结合的方式达到避免受精卵粘连达到孵化的目的,这些方式都过于粗放和单一,除了不好控制流量和流速以外,也没有充分考虑到水霉菌等细菌和病毒以及温度等对孵化的影响,而实际上不同水产品种的受精卵在卵径、重量以及对水质、温度、溶氧等的孵化条件上都有巨大差异,传统的做法很难做到精准控制,特别是针对卵径较大的沉性卵,无法均匀充分搅动,孵化成功率和孵化效率普遍较低。

总的来说,目前的受精卵人工孵化方法,存在许多不足,如孵化设施单一、劳动强度大、占地面积大、用水量大、成本高、受水源质量和天气情况影响比较大,孵化效率和孵化成功率都很低。

受精卵孵化技术是规模化鱼苗繁育技术中的关键技术之一,而高性能的受精卵孵化装置是提高孵化率的重要保证。因此,研究一种能全面控制孵化条件的孵化装置显得特别必要。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缺点,提供一种床式孵化器,整体设计科学合理,结构紧凑,选用优质材料制作,安全环保,且便于操作。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了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床式孵化器,包括孵化篮、孵化槽、冲孔板、液位平衡管、回水管、生化平衡过滤箱、潜水泵、紫外线杀菌器、温控系统、给水管、防锈支架,其中,所述孵化篮的进口和出口分别通过冲孔板底部与背板连通所述孵化槽;所述孵化槽的进口和出口分别通过管道连通所述给水管的出口和所述液位平衡管的进口;所述冲孔板设置为所述孵化篮的底板和背板,连通所述孵化篮和所述孵化槽;所述液位平衡管的出口通过管道连通所述回水管的进口;所述回水管的出口连通所述生化平衡过滤箱的顶部的开放进口;所述生化平衡过滤箱的出口连通所述潜水泵的进口;所述潜水泵的出口通过管道连通所述紫外线杀菌器的进口;所述紫外线杀菌器的出口通过管道连通所述给水管的进口;所述温控系统的进口和出口分别通过管道连通所述给水管的一端支路出口和一端支路进口;所述给水管的一端出口连通所述孵化槽的开放进口。

优选的,还包括增氧装置,所述增氧装置的出口连通所述生化平衡过滤箱的顶部的开放进口。

优选的,所述孵化篮采用的边框采用pp材质,所述冲孔板采用不锈钢材质,作为所述孵化篮的底板和背板。

与现有的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1、本实用新型的设计适用于各种类型的水产养殖,特别是高密度的水产养殖工厂和实验室等单位;

2、本实用新型孵化器整体结构设计合理,孵化面积大、孵化深度低、可按需调整,适用于绝大多数的养殖孵化品种,安全环保;

3、本实用新型设计有循环水处理系统、温控系统、增氧装置和杀菌装置,可以提供基本的孵化环境,且能调整孵化水流流速轻缓适宜,进而为鱼卵提供最佳的孵化成长环境条件;

4、本实用新型所有的装置高度集成、可移动,且结构紧凑、相对独立、占地小,安装和使用都尤为方便与快捷,节省时间、人力等成本;

5、本实用新型系统比传统普通的鱼卵孵化装置的适用范围更广、孵化条件更易控制、孵化效率更高且更加节能节水;

6、本实用新型的孵化篮采用模块化设计,可以随孵化需求增加或减少孵化量;

7、本实用新型的生化平衡过滤箱采用三~四级的多层过滤结构,使其具有过滤面积大、设备体积小、结构合理、处理效率高,在去除水中水溶性、半水溶性有机物有很明显的效果,且过滤、生化处理同时进行,不影响也不中断系统的正常使用。

8、本实用新型还可以作为培苗装置使用,一机两用,幼苗孵化以后,将孵化篮取出,将幼苗放入孵化槽内,可以在一定时间内作为培苗的容器,直至密度达到容纳极限或者水质开始恶化为止。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提出的床式孵化器的主视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中孵化篮的主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

参照图1,本实施例提供的床式孵化器,采用孵化槽搭配带冲孔板设计的孵化篮使用,适用于绝大多数沉性卵,针对卵径较大、质量较重的受精卵,可以均匀的推动避免受精卵的堆叠,相对于其它锥型结构孵化器有明显优势;该孵化器整体设计科学合理,结构紧凑,选用优质材料制作,安全环保,且便于操作,能更好地满足苗种生产与科学研究需要。

如图1、2所示,本实施例提供的床式孵化器,包括孵化篮1、孵化槽2、冲孔板3、液位平衡管4、回水管5、生化平衡过滤箱6、潜水泵7、紫外线杀菌器8、温控系统9、给水管10、防锈支架11,可选配增氧装置。

孵化篮1用于盛放鱼卵,采用的是pp材质作为边框,不锈钢冲孔板3作为底板和背板,一定数量的孵化篮1必须整齐排列摆放于孵化槽2中;孵化槽2用于承托孵化篮1,也是孵化水体循环流动的空间;冲孔板3作为孵化篮1底部与背板结构,孔洞大小和形状取决于孵化品种卵径和幼苗头径等,具有承托鱼卵、过滤水流、有助于鱼卵浮动不黏连等重要设计作用;液位平衡管4直立于孵化槽2尾端底面上,可汇入水流以控制孵化槽2内的水位,防止水体溢出孵化槽2;回水管5与液位平衡管4相接,将液位平衡管4中汇入的水流直接输送回生化平衡过滤箱6;生化平衡过滤箱6是孵化器十分重要的设备组件,箱内配置过流板、水泵、过滤棉以及其他生化过滤和净化填料,对孵化的整体水质具有重要的过滤与净化作用;潜水泵7放置于生化平衡过滤箱6内底部,为抽取出过滤净化后的水体输送到下一环节提供动力;紫外线杀菌器8一般安装固定在生化平衡过滤箱6外侧箱体上,用于将生化过滤后的水体作消毒杀菌处理,进一步提高孵化水质;温控系统9用于调控孵化水体的温度;给水管10用于为孵化篮1输送过滤与净化处理后的水体;防锈支架11作为孵化器整体结构的支撑部件,保证其他组件结构的平衡稳固。

孵化篮1的进口和出口分别通过冲孔板3底部与背板连通孵化槽2;孵化槽2的进口和出口分别通过管道连通给水管10的出口和液位平衡管4的进口;冲孔板3设置为孵化篮1的底板和背板,连通孵化篮1和孵化槽2;液位平衡管4的出口通过管道连通回水管5的进口;回水管5的出口连通生化平衡过滤箱6的顶部开放进口;生化平衡过滤箱6的出口连通潜水泵7的进口;潜水泵7的出口通过管道连通紫外线杀菌器8的进口;紫外线杀菌器8的出口通过管道连通给水管10的进口;温控系统9的进口和出口分别通过管道连通给水管10的一端支路出口和一端支路进口;给水管10的一端出口连通孵化槽2的开放进口。

本实施例的床式鱼卵孵化器运行时,由于鱼卵和新生幼鱼基本不需要喂食,而且新陈代谢保持在很低的情况,水中污染物主要是水溶性的有机物和由此导致的氨氮、亚硝酸盐、硝酸盐等,另外,还要考虑水霉菌对孵化的影响,因此配备了基本的循环水处理系统。本实施例的一套基本循环水处理系统主要由生化平衡过滤箱6、紫外线杀菌器8、温控系统9等组成,具体来说分为以下几个部分:

(1)生化平衡过滤箱6中存放超纤生化过滤棉进行过滤作为机械过滤;

(2)生化平衡过滤箱6中存放生化球等生化填料培养反硝化和硝化细菌以分解水中的水溶性有机物;

(3)紫外线杀菌装置处理水中的水霉菌、有害藻类、细菌、病毒以及类似的威胁;

(4)温控系统9调控水温,可按照品种和场地环境进行不同配置;

(5)当需要培苗时,可以加装增氧装置;

由循环水处理系统处理过的水体作为孵化器的水源,水流在进入孵化器给水管10之前,首先是由循环水处理系统中固定在生化过滤平衡箱上的潜水泵7泵出,接着依次进入紫外线杀菌系统、温控系统9等水处理设备,再通往孵化器给水管10;当水流从孵化器回水管5流出,便直接进入循环水处理系统的生化过滤箱,实现孵化水体的循环处理。

本实施例的床式鱼卵孵化器运行的作业流程如下:

(1)由生化平衡过滤箱6过滤与净化处理后的净水由潜水泵7泵出,经过紫外线杀菌器8杀菌处理,再通过旁路管道使一部分水进入温控系统9进行水温适当调控,最后汇合到给水管10从主管道出水口到达孵化槽2;

(2)孵化槽2中的水位上升进入孵化篮1,孵化篮1中水位上升又会溢出到孵化槽2,总水位达到设置在一定高度的液位平衡管4进口时,部分水体溢流入管中,以此既保持孵化槽2和孵化篮1中有一定量流动的水体,也防止水体不断上升溢出孵化槽2;

(3)运行系统一段时间,直到水温和水质稳定以后,将鱼卵平均的放入孵化篮1中;

(4)给水管10由于设置在孵化槽2前端,水流以喷射方式进入孵化槽2,从孵化篮1底部的冲孔板3向上漫出,朝上托浮鱼卵,鱼卵轻缓地浮动起来,有效防止鱼卵相互粘连;

(5)水流将鱼卵浮起以后从冲孔板3背板流出,一部分水流汇集流入液位平衡管4,再流入回水管5直接到达生化平衡过滤箱6,最终又回到循环水处理系统中。水体如此往复地流动,待鱼卵孵化为鱼苗后,可取出孵化篮1将鱼苗投入孵化槽2进行培育,或者转移至其他培苗容器中。

本实用的描述中,还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制,术语“设置”、“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连接,也可以是通过中间媒介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中的具体含义。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较佳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揭露的技术范围内,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及其实用新型构思加以等同替换或改变,都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