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稻虾共作养殖系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3437660发布日期:2020-12-29 09:35阅读:106来源:国知局
一种稻虾共作养殖系统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农作物及水产养殖领域,具体是一种稻虾共作养殖系统。



背景技术:

目前,小龙虾作为一种淡水经济虾类,通常是在稻田中进行养殖。其中,在进行稻田养殖小龙虾时,需要在稻田里开沟,沟一般三至四米宽、一米深左右,沟面积一般占到稻田面积的十分之一至五分之一。

但是,上述的技术方案在实际应用时还存在以下不足:通过在在稻田里开沟来进行稻田养殖小龙虾时,无疑会减少稻田的种植面积;另一方面在稻田里开沟养虾,稻虾处于一个空间,为田间管理如施用化肥、农药和晒田等和收割带来了不便。因此,现有的稻虾综合种养模式大多是在稻田里开沟后进行养殖小龙虾,稻虾处于一个空间内,存在占用稻田面积的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稻虾共作养殖系统,以解决上述背景技术中提出的现有稻虾综合种养模式大多是在稻田里开沟后进行养殖小龙虾,稻虾处于一个空间内,存在占用稻田面积的问题。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是这样实现的,一种稻虾共作养殖系统包括用于种植水稻的稻田和用于养殖小龙虾的养殖池,所述稻虾共作养殖系统还包括:

迂回沟,共有多个,且等间距均匀设置在所述稻田内,所述迂回沟用于作为水流流动通道和通风通道,所述迂回沟外侧用于种植水稻;以及

虾巢组件,共有多个,且均匀设置在所述养殖池内,所述虾巢组件是多层塔式结构,以形成供小龙虾自由活动的活动空间,所述养殖池与所述稻田之间通过所述迂回沟进行连通,以将水流在所述养殖池与所述稻田之间产生循环流动。

在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个实施例中,还提供了一种养殖方法,采用上述的稻虾共作养殖系统,所述养殖方法具体包括以下步骤:将稻田进行开沟形成多个迂回沟,在迂回沟外侧采用播种或扦插的密植方法进行种植水稻,在所述稻田外部设置所述养殖池,所述养殖池与所述稻田之间通过迂回沟形成水流的循环流动,所述养殖池内安装有多个用于养殖小龙虾的虾巢组件,以在水稻秧苗长出后进行放养小龙虾。

在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个实施例中,还提供了一种上述的养殖方法在水产品集约化养殖中的应用。所述水产品可以是小龙虾、青虾、草虾、对虾、明虾等。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稻虾共作养殖系统,包括用于种植水稻的稻田和用于养殖小龙虾的养殖池,稻田内等间距均匀设有多个迂回沟,迂回沟用于作为水流流动通道和通风通道,迂回沟外侧用于种植水稻,养殖池内均匀设有多个虾巢组件,以形成供小龙虾自由活动的活动空间,养殖池与稻田之间通过迂回沟进行连通,以将水流在养殖池与稻田之间产生循环流动;通过采用迂回沟使水流在养殖池与稻田之间产生循环流动,可以使稻田与养殖池形成一个统一的整体,小龙虾养殖和水稻生长可互相促进,节约化肥、农药和小龙虾饲料,进而增加水稻产量和为小龙虾集约化养殖提供源源不断的水质保障;而且,小龙虾在养殖池内进行养殖,不占用基本稻田,投喂和管理方便,便于观察和捕捞,稻田管理和小龙虾养殖可保持独立,互不产生负面影响,解决了现有稻虾综合种养模式大多是在稻田里开沟后进行养殖小龙虾,稻虾处于一个空间内,存在占用稻田面积的问题,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提供的稻虾共作养殖系统中养殖池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另一实施例提供的稻虾共作养殖系统中虾巢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另一实施例提供的稻虾共作养殖系统中弧巢单元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另一实施例提供的稻虾共作养殖系统中推沟器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1-推动件;2-筒体;3-压条;4-球状体;5-赤道轮;6-养殖池;7-虾巢组件;8-第一层单弧巢组;9-第二层单弧巢组;10-第三层单弧巢组;11-弧巢单元;12-弧面主体;13-开口;14-直边;15-架体;16-活动空间。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技术方案及有益效果更加清楚明白,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地说明。以下实施例将有助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进一步理解本实用新型,但不以任何形式限制本实用新型。应当指出的是,对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为了使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更加清楚,本领域熟知的工艺步骤及器件结构在此省略。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上”、“下”、“前”、“后”、“左”、“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此外,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除非另有说明,“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

以下结合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现进行详细描述。

如图1所示,为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稻虾共作养殖系统中养殖池6的结构图,所述稻虾共作养殖系统包括用于种植水稻的稻田(图中未示出)和用于养殖小龙虾的养殖池6,所述稻虾共作养殖系统还包括:

迂回沟(图中未示出),共有多个,且等间距均匀设置在所述稻田内,所述迂回沟用于作为水流(养殖水)流动通道和通风通道,所述迂回沟外侧用于种植水稻;以及

虾巢组件7,共有多个,且均匀设置在所述养殖池6内,所述虾巢组件7是多层塔式结构,以形成供小龙虾自由活动的活动空间16(参照图2所示),所述养殖池6与所述稻田之间通过所述迂回沟进行连通,以将水流在所述养殖池6与所述稻田之间产生循环流动。

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通过采用所述迂回沟作为水流流动通道和通风通道,进而可以使水流通过所述迂回沟在所述养殖池6与所述稻田之间产生循环流动,同时,通过迂回沟作为通风通道来供水稻秧苗通风,可以使稻田与养殖池6形成一个统一的整体,小龙虾养殖和水稻生长可互相促进,节约化肥、农药和龙虾饲料,进而增加水稻产量和为龙虾集约化养殖提供源源不断的水质保障;而且,小龙虾不占用基本稻田,小龙虾在阳光房中的养殖池6内进行养殖,投喂和管理方便,便于观察和捕捞,稻田管理和小龙虾养殖可保持独立,互不产生负面影响。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例中,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稻虾共作养殖系统通过在稻田里种植水稻,在养殖池6里集约化养殖小龙虾,养殖水在稻田和养殖池6里产生循环,一方面为稻田带来营养元素,另一方面通过在稻田培养水生动物为小龙虾带来食物,达到增产、高效和节约目的。

进一步的,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优选实施例,在所述稻虾共作养殖系统中,多个迂回沟之间可串联形成连通结构,以利用不同稻田之间的水位落差和/或水泵使水流在所述养殖池6与所述稻田之间产生循环流动。

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通过使养殖水在稻田和养殖池里产生循环,起到稻田间接养虾的作用,而且,在稻田中采用播种的密植方法进行种植水稻,使总体播种量不小于正常播种量。

进一步的,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优选实施例,所述迂回沟的出水端通过安装的管道与所述养殖池6相通,所述养殖池6的出水端通过管道与所述迂回沟进水端相通。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例中,通过管道将稻田与养殖池6形成连通,稻田水位落差和抽水泵使养殖水在稻田和养殖池6里产生循环,一般,养殖池6在最低处,养殖池6的进水管与迂回沟最末端相连,养殖池6流出的水通过水泵和管道输送至迂回沟起始端,即最高的那块稻田,从而产生循环,在循环过程中,在养殖后期随着小龙虾的长大,需要增加水流量,此时加注稻田水深达到最大水位。

进一步的,如图2-3所示,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优选实施例,所述虾巢组件7包括:

依次设置的第一层单弧巢组8、第二层单弧巢组9与第三层单弧巢组10,且所述第一层单弧巢组8、第二层单弧巢组9与第三层单弧巢组10均由多个弧巢单元11构成;

所述第一层单弧巢组8与所述第二层单弧巢组9之间以及所述第二层单弧巢组9与所述第三层单弧巢组10之间均形成多个活动空间16,以使小龙虾可在第一层单弧巢组8、第二层单弧巢组9与第三层单弧巢组10中的任意一个进行活动。

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通过从下至上依次设置的第一层单弧巢组8、第二层单弧巢组9与第三层单弧巢组10,进而可以形成多层结构,小龙虾可自由活动和穿越不同的巢层,虾巢组件7上部光线较多(由于是处于阳光房内),越向底部光线较暗,便于小龙虾白天生活中下层,夜晚主要在中上层,营造可选择的适宜的生态环境;而且,小龙虾脱皮时可选择较宽畅的环境,白天在上层,夜晚在底层,避免与其他虾所处环境一致,以免发生因脱皮产生的伤亡,进而可以通过虾巢组件7提供更多的生存空间,增加了单位面积的放养量。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例中,需要说明的是,所述虾巢组件7是至少包括第一层单弧巢组8、第二层单弧巢组9与第三层单弧巢组10共计三层塔式结构,当然,也可以根据需要设置更多的层数,即通过在所述第三层单弧巢组10上进行搭建多个弧巢单元11形成类似的结构,具体根据需求进行选择,这里并不作限定。

进一步的,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优选实施例,所述弧巢单元11包括弧形长条结构的弧面主体12,所述弧面主体12的直线侧边等间距设置有多个半圆形的开口13,且相邻两个开口13之间设有直边14。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例中,由于所述弧面主体12的直线侧边等间距设置有多个半圆形的开口13,且相邻两个开口13之间设有直边14,可以在弧巢单元11的弧面主体12的弧弯向上,两直线侧边向下扣下时,形成一层单弧巢组,小龙虾可从弧面主体12两端的弧线侧边的进出口和半圆形的开口13进出该层单弧巢组。

在本实用新型的又一个实例中,而小龙虾从底层上升时,可从第一层单弧巢组8的弧巢单元11的弧面和第二层单弧巢组9的半圆形的开口13进入第二层单弧巢组9,第二层单弧巢组9的直边14扣在第一层单弧巢组8的开口13上面并留出一定位置作为小龙虾通道的一部分,便于小龙虾进入第二层单弧巢组9的开口13,按照上述第一层单弧巢组8与第二层单弧巢组9的搭建方法,建成第三层单弧巢组10以形成的塔式的虾巢组件7。

在本实用新型的又一个实例中,通过养殖池6、虾巢组件7等构成的养殖设备进行集约化养殖龙虾,养殖设备和设施建在阳光房内,距离稻田较近的平端地面,通过管道和水泵实现与稻田之间的水循环。养殖池6设置在阳光房内,养殖池6内有虾巢组件7,是多层结构,虾可自由活动和穿越不同的巢层,虾巢组件7上部光线较多,越向底部光线较暗,便于龙虾白天生活中下层,夜晚主要在中上层,营造可选择的适宜的生态环境。虾脱皮时可选择较宽畅的环境,白天在上层,夜晚在底层,避免与其他虾所处环境一致,避免发生因脱皮产生的伤亡。此外,虾巢组件7提供了单位面积的生存空间,增加了单位面积的放养量。

进一步的,如图4所示,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优选实施例,所述稻虾共作养殖系统还包括用于在所述稻田内形成迂回沟的推沟器,所述推沟器包括架体15以及套设在所述架体15上的筒体2,所述筒体2可绕筒体2的轴心线进行转动,所述筒体2外侧设置有多个压条3,以在所述筒体2转动时对稻田进行压沟形成迂回沟。

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所述压条3的横截面形状可以是倒三角形、矩形、梯形、半圆形等,具体形状根据需求进行选择,这里并不作限定。

在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中,优选的,所述压条3的横截面形状为倒三角形,可以在稻田内进行滚动时形成倒三角形的压沟,用于导通迂回沟与稻田种植区的水流。需要说明的是,稻田养虾改造成本较高,对稻田的外观也有较大的改变,尤其是在小块稻田或狭长稻田里无法开沟,对山区和丘陵地带的稻田不适用,局限性较大,通过采用本实用新型的推沟器,在稻田平整后,用推沟器在稻田里推成迂回沟,迂回沟用于水流的主要通道和秧苗通风通道,迂回沟之外种植水稻,采用播种或扦插的密植方法,使总体播种量不小于正常播种量,小块和狭长性稻田,迂回沟可串联起来使用,可利用不同稻田水位落差和抽水泵使养殖水在稻田和养殖池6里产生循环。

进一步的,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优选实施例,所述推沟器还包括设置在所述架体15上的推动件1,所述筒体2外侧中部设置有球状体4,所述球状体4中部设置有赤道轮5。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例中,通过人工或电机推动或拉动所述推动件1,进而可以带动筒体2绕筒体2的轴心线进行转动,以在所述筒体2转动时通过压条3对稻田进行压沟形成迂回沟,同时,还通过赤道轮5在筒体2滚动时切入稻田的田泥中方便控制前进方向,形成的轮辄可导水,具体的,所述推沟器是中部为球状、左右部为圆筒状的球筒体结构(即筒体2与球状体4),筒体2的直径小于球状体4的直径,筒体2两端有中心轴,推动件1(具体可以是采用长柄)的双叉端有环,环套在中心轴上,推动长柄可使球筒体转动,圆筒2表面轴向四周有均匀分布的压条3,压条3的横截面为倒三角形,形成的压沟用于导通迂回沟与种植区水流,球状体4的中部有薄的赤道轮5,在球筒体滚动时,赤道轮5切入田泥中方便控制前进方向,形成的轮辄可导水。

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还提供的一种养殖方法,采用上述的稻虾共作养殖系统,所述养殖方法具体包括以下步骤:将稻田进行开沟(可以使用所述推沟器,也可以采用现有的其他手段进行实现,这里并不作赘述)形成多个迂回沟,在迂回沟外侧采用播种或扦插的密植方法进行种植水稻,在所述稻田外部设置所述养殖池6(具体是位于距离稻田较近的平端地面的阳光房内,所述阳光房可以采用现有技术来实现,例如可以采用玻璃与金属框架搭建形成全明非传统建筑,以达到享受阳光,亲近自然的目的),所述养殖池6与所述稻田之间通过迂回沟形成水流的循环流动,所述养殖池6内安装有多个用于养殖小龙虾的虾巢组件7,以在水稻秧苗长出后进行放养小龙虾。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例中,在所述小龙虾养殖期间,水温是15-30℃。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优选实施例,在进行生产运行操作时,迂回沟的出水端安装管道与养殖池6相通,养殖池6的出水端有管道与迂回沟进水端相通,通过水泵提供动力。水稻播种后,待秧苗长出,再进行小龙虾苗放养,放养前在养殖池6设置好虾巢组件7,根据养殖池6面积大小和放养密度来确定虾巢组件7的多少和间距。按照常规的方法进行小龙虾的投饲。在水稻施肥、打药和晒田时,采用另外一套稻田迂回沟为养殖池6换水,通过两套不同迂回沟的田系实行错时施肥、打药和晒田。稻田施肥用发酵的有机肥,经过暴晒后消毒除菌,粉碎后均匀撒在水稻种植区,一方面起到施肥作用,一方面起到培育浮游生物和小形水生动物作用,然后通过水流带入养殖池6,成为小龙虾天然而饵料。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例中,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稻虾共作养殖系统是属于稻田种植与小龙虾养殖综合利用技术,尤其能够在稻田里种植水稻,在养殖池6里集约化养殖小龙虾,养殖水在稻田和养殖池6里产生循环,一方面为稻田带来营养元素,另一方面通过在稻田培养水生动物为小龙虾带来食物,达到增产、高效和节约目的,进而可以解决目前稻田龙虾综合种养模式和过程中,养虾占用稻田面积,虾稻一体管理困难,建造成本高,改动大和只适合大块稻田的弊端,通过提供一种稻田种稻和集约化设备养殖龙虾相结合的方法,使龙虾水稻双相宜,产量效益双提高。

下述为几个本实用新型所述稻虾共作养殖系统具体设置和操作的几个实施例: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有60亩缓坡稻田梯田,水源自然灌溉有保障,但是田形狭长,无法开挖养殖沟,开展稻田养虾比较困难。现采用本实用新型的稻虾共作养殖系统进行操作,具体包括:

一、稻田处理:在水稻插秧前平整稻田,待田泥可压沟成形时,用推沟器(所述推沟器是中部为球状、左右部为圆筒状的球筒体结构(即筒体2与球状体4),筒体2的直径小于球状体4的直径,筒体2两端有中心轴,推动件1(具体可以是采用长柄)的双叉端有环,环套在中心轴上,推动长柄可使球筒体转动,圆筒2表面轴向四周有均匀分布的压条3,压条3的横截面为倒三角形,形成的压沟用于导通迂回沟与种植区水流,球状体4的中部有薄的赤道轮5,在球筒体滚动时,赤道轮5切入田泥中方便控制前进方向,形成的轮辄可导水)在稻田里推成迂回沟,迂回沟在同一块稻田应尺量长,采用平行迂回前进的方法。迂回沟用于水流主要通道和秧苗通风通道,迂回沟之外种植水稻,采用播种的密植方法,使总体播种量不小于正常播种量,按照以往常规的10斤/亩量正常播种。共有15块大小大小不同的狭长性稻田,分成从高向低的左右两部分区域,每个区域30亩左右,把各自区域从高向低不同田块的迂回沟首尾可串联起来。通过稻田水位落差和抽水泵使养殖水在稻田和养殖设备里产生循环。养殖设备在最低处,养殖设备的进水管与迂回沟最末端相连,养殖设备流出的水通过水泵和管道输送迂回沟起始端,即最高的那块稻田,从而产生循环,在循环过程中,在养殖后期随着小龙虾的长大,需要增加水流量,此时加注稻田水深达到最大水位。打农药和晒田时,左右区域轮换进行,通常情况左右区域同时进行与养殖设备同时进行水流交换。通过在稻田里种植水稻,在养殖设备里集约化养殖龙虾,养殖水在稻田和养殖设备里产生循环,起到稻田间接养虾的作用。

二、集约化养殖小龙虾:一般稻田养殖小龙虾是用10%面积的稻田开挖成较深水沟用于养殖小龙虾,本实用新型采用虾巢组件7进行养殖小龙虾,虾巢组件7的使用提高养殖密度3倍以上。现有60亩稻田,需要配套2亩有效养殖池6,养殖池6建在阳光房内,距离稻田较近的较为平端开阔地面,通过管道和水泵实现与稻田之间的水循环。养殖池6内有虾巢组件7,小龙虾可自由活动和穿越不同的巢层,营造可选择的适宜的生态环境,也提供了单位面积的生存空间,增加了单位面积的放养量,是为精养虾塘的3倍左右。其中,虾巢组件7是多层塔式结构,小龙虾从底层上升时,可从第一层单弧巢组8的弧巢单元11的弧面和第二层单弧巢组9的半圆形的开口13进入第二层单弧巢组9,第二层单弧巢组9的直边14扣在第一层单弧巢组8的开口13上面并留出一定位置作为小龙虾通道的一部分,便于小龙虾进入第二层单弧巢组9的开口13,按照上述第一层单弧巢组8与第二层单弧巢组9的搭建方法,建成第三层单弧巢组10以形成的塔式的虾巢组件7。

三、生产运行操作:迂回沟的出水端安装管道与养殖池6相通,养殖池6的出水端有管道与迂回沟进水端相通,通过水泵提供动力。5月初,水稻播种后,待秧苗长出,再进行小龙虾苗放养,放养前在养殖池7设置好虾巢组件7,养殖池6每平方米放养5.0克左右的虾种0.3公斤,投放的虾巢组件7有效面积(地面和向上的弧面总面积)为养殖池6面积的3.5倍。虾种放入后按照常规的方法进行龙虾的投饲,水温15℃左右时,每天按体重的2%投喂;水温28℃时,每天投饵量可占体重的5%左右,饲料投喂在早晨和傍晚前后进行,此时龙虾主要在虾巢组件7上层,便于摄食。保证每天可更换一次全部养殖池6池水。在水稻施肥、打药和晒田时,采用另外一套稻田迂回沟为养殖池6换水,两套不同迂回沟的田系实行错时施肥、打药和晒田。稻田施肥用发酵的有机肥,经过暴晒后消毒除菌,粉碎后均匀撒在种植区,一方面起到施肥作用,一方面起到培育浮游生物和小形水生动物作用,然后通过水流带入养殖池,成为龙虾天然而饵料。施肥采用小量多次的方法,在水稻抽穗前每30天左右施用一次,左右两个区域轮番进行,施肥或打药一周后可注水参加养殖水循环。

其中,小龙虾养殖期间,水温平均在26-30℃,经过2个月的养殖到7月初,养成成虾平均24克/尾,成活率89%,每平方米产1.30公斤,平均亩产870公斤。捕出后,清理养殖池6,进行养殖设备设施消毒,准备开展第二轮的养殖。按照同样的放养和养殖方法进行,养殖至9月底,进行起捕,小龙虾个体平均为26克/尾,成活率85%,每平方米产1.33公斤,平均亩产880公斤。年平均亩产小龙虾1750公斤。11月水稻收割,60亩平均产量750公斤,比没用于养殖区域的单一稻田平均亩产多40公斤。期间无使用化肥,农药使用量减少了80%。

在本实用新型的又一个实施例中,有70亩缓坡稻田梯田,水源自然灌溉有保障,但是田形狭长,无法开挖养殖沟,开展稻田养虾比较困难。现采用本实用新型的稻虾共作养殖系统进行操作,具体包括:

一、稻田处理:在水稻插秧前平整稻田,待田泥可压沟成形时,用推沟器(所述推沟器是中部为球状、左右部为圆筒状的球筒体结构(即筒体2与球状体4),筒体2的直径小于球状体4的直径,筒体2两端有中心轴,推动件1(具体可以是采用长柄)的双叉端有环,环套在中心轴上,推动长柄可使球筒体转动,圆筒2表面轴向四周有均匀分布的压条3,压条3的横截面为倒三角形,形成的压沟用于导通迂回沟与种植区水流,球状体4的中部有薄的赤道轮5,在球筒体滚动时,赤道轮5切入田泥中方便控制前进方向,形成的轮辄可导水)在稻田里推成迂回沟,迂回沟在同一块稻田应尺量长,采用平行迂回前进的方法。迂回沟用于水流主要通道和秧苗通风通道,迂回沟之外种植水稻,采用插秧的方法,在迂回沟沟边密插,秧苗总量与正常年份秧苗用量相同,共有12块大小大小不同的狭长性稻田,分成从高向低的左右两部分区域,每个区域35亩左右,把各自区域从高向低不同田块的迂回沟首尾可串联起来。通过稻田水位落差和抽水泵使养殖水在稻田和养殖设备里产生循环。养殖设备在最低处,养殖设备的进水管与迂回沟最末端相连,养殖设备流出的水通过水泵和管道输送迂回沟起始端,即最高的那块稻田,从而产生循环,在循环过程中,在养殖后期随着小龙虾的长大,需要增加水流量,此时加注稻田水深达到最大水位。打农药和晒田时,左右区域轮换进行,通常情况左右区域同时进行与养殖设备同时进行水流交换。通过在稻田里种植水稻,在养殖设备里集约化养殖龙虾,养殖水在稻田和养殖设备里产生循环,起到稻田间接养虾的作用。

二、集约化养殖小龙虾:本实用新型采用虾巢组件7进行养殖小龙虾,现有70亩稻田,需要配套2亩有效养殖池6,养殖池6建在阳光房内,距离稻田较近的较为平端开阔地面,通过管道和水泵实现与稻田之间的水循环。养殖池6内有虾巢组件7,小龙虾可自由活动和穿越不同的巢层,营造可选择的适宜的生态环境,也提供了单位面积的生存空间,增加了单位面积的放养量,是为精养虾塘的3倍左右。其中,虾巢组件7是多层塔式结构,小龙虾从底层上升时,可从第一层单弧巢组8的弧巢单元11的弧面和第二层单弧巢组9的半圆形的开口13进入第二层单弧巢组9,第二层单弧巢组9的直边14扣在第一层单弧巢组8的开口13上面并留出一定位置作为小龙虾通道的一部分,便于小龙虾进入第二层单弧巢组9的开口13,按照上述第一层单弧巢组8与第二层单弧巢组9的搭建方法,建成第三层单弧巢组10以形成的塔式的虾巢组件7。

三、生产运行操作:迂回沟的出水端安装管道与养殖池6相通,养殖池6的出水端有管道与迂回沟进水端相通,通过水泵提供动力。5月初,水稻播种后,待秧苗长出,再进行小龙虾苗放养,放养前在养殖池7设置好虾巢组件7,养殖池6每平方米放养5.0克左右的虾种0.3公斤,投放的虾巢组件7有效面积(地面和向上的弧面总面积)为养殖池6面积的3.5倍。虾种放入后按照常规的方法进行龙虾的投饲,水温15℃左右时,每天按体重的2%投喂;水温28℃时,每天投饵量可占体重的5%左右,饲料投喂在早晨和傍晚前后进行,此时龙虾主要在虾巢组件7上层,便于摄食。保证每天可更换一次全部养殖池6池水。在水稻施肥、打药和晒田时,采用另外一套稻田迂回沟为养殖池6换水,两套不同迂回沟的田系实行错时施肥、打药和晒田。稻田施肥用发酵的有机肥,经过暴晒后消毒除菌,粉碎后均匀撒在种植区,一方面起到施肥作用,一方面起到培育浮游生物和小形水生动物作用,然后通过水流带入养殖池,成为龙虾天然而饵料。施肥采用小量多次的方法,在水稻抽穗前每30天左右施用一次,左右两个区域轮番进行,施肥或打药一周后可注水参加养殖水循环。

其中,小龙虾养殖期间,水温平均在25-30℃,经过2个月的养殖到7月初,养成成虾平均24克/尾,成活率88%,每平方米产1.30公斤,平均亩产880公斤。捕出后,清理养殖池,进行养殖设备设施消毒,准备开展第二轮的养殖。按照同样的放养和养殖方法进行,养殖至9月底,进行起捕,小龙虾个体平均为25克/尾,成活率88%,每平方米产1.32公斤,平均亩产880公斤。年平均亩产小龙虾1760公斤。11月水稻收割,60亩平均产量760公斤,比没用于养殖区域的稻田平均亩产多50公斤。期间无使用化肥,农药使用量减少了80%。

本实用新型上述实施例中提供了一种稻虾共作养殖系统,包括用于种植水稻的稻田和用于养殖小龙虾的养殖池6,所述稻田内等间距均匀设置有多个迂回沟,所述迂回沟用于作为水流流动通道和通风通道,所述迂回沟外侧用于种植水稻,所述养殖池6内均匀设置有多个虾巢组件7,所述虾巢组件7是多层塔式结构,以形成供小龙虾自由活动的活动空间16,所述养殖池6与所述稻田之间通过所述迂回沟进行连通,以将水流在所述养殖池6与所述稻田之间产生循环流动;并基于该稻虾共作养殖系统提供了养殖方法,通过采用所述迂回沟作为水流流动通道和通风通道,进而可以使水流通过所述迂回沟在所述养殖池6与所述稻田之间产生循环流动,同时,通过迂回沟作为通风通道来供水稻秧苗通风,可以使稻田与养殖池6形成一个统一的整体,小龙虾养殖和水稻生长可互相促进,节约化肥、农药和龙虾饲料,进而增加水稻产量和为龙虾集约化养殖提供源源不断的水质保障;而且,小龙虾不占用基本稻田,小龙虾在阳光房中的养殖池6内进行养殖,投喂和管理方便,便于观察和捕捞,稻田管理和小龙虾养殖可保持独立,互不产生负面影响,解决了现有稻虾综合种养模式大多是在稻田里开沟后进行养殖小龙虾,稻虾处于一个空间内,存在占用稻田面积的问题。

需要说明的是,本实用新型不占用基本稻田,小龙虾在阳光房内养殖池6内养殖,投喂和管理方便,便于观察和捕捞,稻田管理和小龙虾养殖可保持独立,互不产生负面影响。而且,小龙虾养殖和水稻生长可互相促进,约节化肥、农药和龙虾饲料,增加水稻产量和为小龙虾集约化养殖提供源源不断的水质保障。

该文中出现的电器均可与外界的主控器及220v市电连接,并且主控器可为计算机等起到控制的常规已知设备。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通过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上面对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方式作了详细说明,但是本实用新型并不限于上述的实施方式,在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所具备的知识范围内,还可以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宗旨的前提下作出各种变化。这里无需也无法对所有的实施方式予以穷举。而由此所引申出的显而易见的变化或变动仍处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中。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