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合收割机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7187075发布日期:2021-11-03 11:14阅读:105来源:国知局
联合收割机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在联合收割机中涉及收获田地的作物的收割部的结构。


背景技术:

2.在联合收割机的收割部中,如专利文献1所公开的那样,在收割部设置有具有左右的横架、底部以及后壁部的收割框架,切断装置以及横向输送螺旋装置支承于收割框架。
3.随着机体的行进,田地的作物的根部被切断装置切断,被切断的作物朝向设置于收割框架的后壁部的投入口,利用横向输送螺旋装置沿着左右方向被输送。作物从投入口向输送装置投入,由输送装置向脱粒装置输送,在脱粒装置中进行脱粒处理。
4.在专利文献1中,在横向输送螺旋装置中,多个可动扒拢部件设置于横向输送螺旋装置的主体部中的位于投入口的前方的部分。
5.可动扒拢部件构成为,在相对于横向输送螺旋装置的主体部处于前侧的区域中,从横向输送螺旋装置的主体部的外周面向径向外侧突出,在与投入口相向的区域中,进入横向输送螺旋装置的主体部的内部。
6.伴随着横向输送螺旋装置被旋转驱动,可动扒拢部件一边如上所述进行动作一边与横向输送螺旋装置一起被旋转驱动,利用可动扒拢部件向投入口扒拢作物。
7.可动扒拢部件在与投入口相向的区域中进入横向输送螺旋装置的主体部的内部,从而作物容易从可动扒拢部件离开。由此,缠绕在可动扒拢部件上的作物不被投入到投入口而是从与投入口相向的区域回到相对于横向输送螺旋装置的主体部处于前侧的区域的状态变少。
8.现有技术文献
9.专利文献
10.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5

165816号公报
11.实用新型要解决的课题
12.在横向输送螺旋装置中,可动扒拢部件在与投入口相向的区域中进入横向输送螺旋装置的主体部的内部,从而作物容易从可动扒拢部件离开,与此相对,基于可动扒拢部件的作物向投入口的扒拢功能降低。由此,为了能够应对基于收割部的作物的收获量增多的情况,需要提高将作物向投入口扒拢的功能。


技术实现要素:

13.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在联合收割机的收割部中,提高将作物向投入口扒拢的功能。
14.用于解决课题的方案
15.本实用新型的联合收割机具备:收割部,所述收割部收获田地的作物;输送装置,所述输送装置从所述收割部输送由所述收割部收获的作物;以及脱粒装置,所述脱粒装置对由所述输送装置输送的作物进行脱粒处理,在所述收割部设置有:收割框架,所述收割框
架具有左右的横架、底部以及后壁部;投入口,所述投入口以将作物投入所述输送装置的方式设置于所述后壁部;切断装置,所述切断装置以将田地的作物的根部切断的方式支承于所述收割框架;以及横向输送螺旋装置,所述横向输送螺旋装置具有绕沿着左右方向的轴芯被旋转驱动的主体部和安装于所述主体部的外周面的螺旋体,并以将由所述切断装置切断的作物朝向所述投入口沿着左右方向输送的方式支承于所述收割框架,在所述横向输送螺旋装置中,具备将作物向所述投入口扒拢的多个可动扒拢部件,所述多个可动扒拢部件以在相对于所述主体部处于前侧的区域中从所述主体部的外周面向径向外侧突出并且在与所述投入口相向的区域中进入所述主体部的内部的状态,设置于所述主体部中的位于所述投入口的前方的部分,在所述横向输送螺旋装置中,具备将作物向所述投入口扒拢的多个固定扒拢部件,所述多个固定扒拢部件以从所述主体部的外周面向径向外侧突出的状态安装于所述主体部中的位于所述投入口的前方的部分。
16.根据本实用新型,在设置于收割部的横向输送螺旋装置中,在横向输送螺旋装置的主体部中的位于投入口的前方的部分,除了设置有多个可动扒拢部件之外,还设置有多个固定扒拢部件。
17.根据本实用新型,在相对于横向输送螺旋装置的主体部处于前侧的区域中,利用从横向输送螺旋装置的主体部的外周面向径向外侧突出的可动扒拢部件以及固定扒拢部件来扒拢作物。
18.在与投入口相向的区域中,可动扒拢部件进入横向输送螺旋装置的主体部的内部,因此,作物容易从可动扒拢部件离开,基于可动扒拢部件的作物向投入口的扒拢功能降低。
19.在该情况下,在与投入口相向的区域中,也能够发挥基于固定扒拢部件的作物向投入口的扒拢功能,利用固定扒拢部件来弥补基于可动扒拢部件的作物向投入口的扒拢功能的降低。
20.如上所述,在横向输送螺旋装置中,除了设置可动扒拢部件之外还设置固定扒拢部件,从而能够提高将作物向投入口扒拢的功能。
21.在本实用新型中,优选为,所述固定扒拢部件构成为,在侧视时,在所述固定扒拢部件中越靠近所述主体部的半径方向上的最外侧部,相对于通过所述固定扒拢部件安装于所述主体部的部分和所述轴芯的假想线越向与所述主体部的旋转方向相反的一侧离开。
22.根据本实用新型,在固定扒拢部件中与作物接触的部分成为相对于横向输送螺旋装置的旋转方向具有后掠角的状态,因此,在与投入口相向的区域中,在固定扒拢部件将作物扒拢到投入口后,作物容易从固定扒拢部件离开。
23.由此,缠绕在固定扒拢部件上的作物不被投入到投入口而是从与投入口相向的区域回到相对于横向输送螺旋装置的主体部处于前侧的区域的状态变少。
24.在本实用新型中,优选为,在所述固定扒拢部件中,所述主体部的半径方向上的最外侧部在侧视时延伸至与所述螺旋体的外周部对应的位置。
25.根据本实用新型,基于固定扒拢部件的作物向投入口的扒拢功能较高。
26.在本实用新型中,优选为,所述固定扒拢部件沿着左右方向隔开左右间隔地配置。
27.根据本实用新型,固定扒拢部件沿着左右方向隔开左右间隔地配置,从而能够利用固定扒拢部件拔拢左右方向的比较宽广的区域的作物,因此,即便不过多地设置固定扒
拢部件,基于固定扒拢部件的作物向投入口的扒拢功能也较高。
28.在本实用新型中,优选为,所述固定扒拢部件沿着左右方向隔开相同的所述左右间隔地配置。
29.根据本实用新型,固定扒拢部件沿着左右方向隔开相同的左右间隔地配置,从而即便不过多地设置固定扒拢部件,基于固定扒拢部件的作物向投入口的扒拢功能也较高。
30.在本实用新型中,优选为,所述联合收割机具备基板部件,所述基板部件沿着左右方向延伸,所述固定扒拢部件沿着左右方向隔开所述左右间隔安装于所述基板部件,所述基板部件安装于所述主体部。
31.根据本实用新型,由于多个固定扒拢部件支承于基板部件,多个固定扒拢部件以及基板部件成为一个单元状,因此,多个固定扒拢部件以及基板部件的处理变得容易,容易将多个固定扒拢部件安装于横向输送螺旋装置的主体部。
32.在本实用新型中,优选为,所述联合收割机具备加强部件,所述加强部件沿着左右方向安装于所述主体部的外周面,对所述主体部进行加强,所述基板部件安装于所述加强部件。
33.若在收割部中利用横向输送螺旋装置将作物朝向投入口聚集,则有时会因聚集的作物而产生使横向输送螺旋装置的主体部弯折的负荷。
34.根据本实用新型,对横向输送螺旋装置的主体部进行加强的加强部件沿着左右方向安装于横向输送螺旋装置的主体部的外周面,横向输送螺旋装置的主体部的强度提高。
35.根据本实用新型,对多个固定扒拢部件以及基板部件而言,是沿着左右方向的基板部件以及沿着左右方向的加强部件,从而能够容易地将基板部件安装于加强部件。
36.通过将基板部件安装于加强部件,能够期待基板部件也作为加强部件的一部分发挥功能,因此,横向输送螺旋装置的主体部的强度提高。
37.在本实用新型中,优选为,以沿左右方向排列的方式配置的所述可动扒拢部件的组在侧视时沿着所述主体部的圆周方向隔开圆周间隔地配置有多组,所述固定扒拢部件在侧视时配置在相邻的所述可动扒拢部件的两组之间。
38.根据本实用新型,由于固定扒拢部件在侧视时配置在相邻的可动扒拢部件的两组之间,因此,可动扒拢部件和固定扒拢部件并非同时扒拢同一作物,而成为可动扒拢部件和固定扒拢部件交替地拔拢作物的状态。
39.由此,可动扒拢部件和固定扒拢部件难以产生相对于各自的扒拢功能相互干涉的状态。尤其是,在与投入口相向的区域中,可动扒拢部件进入横向输送螺旋装置的主体部的内部,相对于作物容易从可动扒拢部件离开的状态,固定扒拢部件产生干涉的情况较少。
40.在本实用新型中,优选为,所述固定扒拢部件在侧视时仅配置在相邻的所述可动扒拢部件的两组之间中的一个之间。
41.根据本实用新型,由于固定扒拢部件在侧视时仅配置在相邻的可动扒拢部件的两组之间中的一个之间,因此,可以减少缠绕在固定扒拢部件上的作物不被投入到投入口而是从与投入口相向的区域回到相对于横向输送螺旋装置的主体部处于前侧的区域的状态。
42.在本实用新型中,优选为,所述固定扒拢部件形成为截面呈圆形形状。
43.根据本实用新型,作物难以缠绕在固定扒拢部件上,作物容易从固定扒拢部件离开。
44.由此,可以减少缠绕在固定扒拢部件上的作物不被投入到投入口而是从与投入口相向的区域回到相对于横向输送螺旋装置的主体部处于前侧的区域的状态。
附图说明
45.图1是联合收割机的左视图。
46.图2是收割部的俯视图。
47.图3是收割部的横向输送螺旋装置以及输送装置附近的纵剖左视图。
48.图4是横向输送螺旋装置以及固定扒拢部件的分解立体图。
49.图5是收割部的横向输送螺旋装置以及输送装置附近的横剖俯视图。
50.图6是横向输送螺旋装置的纵剖左视图。
51.图7是固定扒拢部件的立体图。
52.图8是表示横向输送螺旋装置中的螺旋体、可动扒拢部件以及固定扒拢部件的配置的展开图。
53.图9是引导部件附近的分解立体图。
54.附图标记说明
[0055]4ꢀꢀꢀꢀꢀ
脱粒装置
[0056]6ꢀꢀꢀꢀꢀ
输送装置
[0057]7ꢀꢀꢀꢀꢀ
收割部
[0058]9ꢀꢀꢀꢀꢀ
收割框架
[0059]
10
ꢀꢀꢀꢀ
底部
[0060]
11
ꢀꢀꢀꢀ
后壁部
[0061]
12
ꢀꢀꢀꢀ
横架
[0062]
13
ꢀꢀꢀꢀ
投入口
[0063]
16
ꢀꢀꢀꢀ
切断装置
[0064]
17
ꢀꢀꢀꢀ
横向输送螺旋装置
[0065]
21
ꢀꢀꢀꢀ
可动扒拢部件
[0066]
22
ꢀꢀꢀꢀ
可动扒拢部件
[0067]
23
ꢀꢀꢀꢀ
可动扒拢部件
[0068]
24
ꢀꢀꢀꢀ
可动扒拢部件
[0069]
30
ꢀꢀꢀꢀ
主体部
[0070]
31
ꢀꢀꢀꢀ
螺旋体
[0071]
32
ꢀꢀꢀꢀ
螺旋体
[0072]
33
ꢀꢀꢀꢀ
固定扒拢部件
[0073]
33b
ꢀꢀꢀ
最外侧部
[0074]
42
ꢀꢀꢀꢀ
加强部件
[0075]
44
ꢀꢀꢀꢀ
基板部件
[0076]
b1
ꢀꢀꢀꢀ
假想线
[0077]
p4
ꢀꢀꢀꢀ
轴芯
[0078]
w1
ꢀꢀꢀꢀ
左右间隔
[0079]
w2
ꢀꢀꢀꢀ
圆周间隔
具体实施方式
[0080]
在图1~图9中示出全喂入联合收割机,在图1~图9中,f表示前方向,b表示后方向,u表示上方向,d表示下方向,r表示右方向,l表示左方向。
[0081]
(联合收割机的整体结构)
[0082]
如图1所示,机体1由左右的履带式的行驶装置2支承。作业者搭乘的驾驶部3设置在机体1的前部的右部。脱粒装置4设置在机体1的后部的左部,谷粒箱5设置在机体1的后部的右部。
[0083]
输送装置6的后部能够绕沿着左右方向的轴芯p1上下摆动地支承于脱粒装置4的前部,输送装置6向前侧伸出。收割部7与输送装置6的前部连结,收获田地的作物的收割部7设置在机体1的前部。
[0084]
作为升降机构的升降缸8横跨机体1和输送装置6而连接。通过利用升降缸8对输送装置6进行上下摆动操作,从而收割部7以及输送装置6被升降操作。
[0085]
通过以上结构,随着机体1的行进,田地的作物被导入到收割部7而被收获,作物通过输送装置6被输送并被供给到脱粒装置4。作物由脱粒装置4进行脱粒处理,由脱粒装置4进行脱粒处理而回收的谷粒储存于谷粒箱5。
[0086]
(收割部的整体结构)
[0087]
如图1、2、3所示,在收割部7设置有:收割框架9、分禾器14、拨禾轮15、切断装置16、横向输送螺旋装置17、作为扒拢部件的可动扒拢部件21、22、23、24、25以及固定扒拢部件33。
[0088]
收割框架9成为收割部7的骨架。在收割框架9中,侧视时圆弧形的底部10遍及收割部7的左右方向的整个宽度而设置。后壁部11与底部10的后部连结,在底部10以及后壁部11的右部以及左部连结有左右的横架12。
[0089]
在后壁部11设置有投入口13。输送装置6的前部与后壁部11的投入口13的部分连结,收割部7与输送装置6的前部连结。
[0090]
左右的分禾器14与左右的横架12的前部连结。拨禾轮15支承于收割框架9的上部,推剪型式的切断装置16支承于收割框架9(底部10)的前部。
[0091]
横向输送螺旋装置17横跨收割框架9的左右的横架12而安装,从而支承于收割框架9。作为扒拢部件的可动扒拢部件21~25以及固定扒拢部件33设置于横向输送螺旋装置17。
[0092]
(拨禾轮的结构)
[0093]
如图1、2、3所示,在拨禾轮15设置有:左右的旋转框架18、横跨左右的旋转框架18而安装的多个框架19、以及朝下安装于框架19的多个叉齿20。
[0094]
设置有将拨禾轮15(旋转框架18)的右部和左部支承为能够绕沿着左右方向的轴芯p2旋转的左右的支承架26、以及横跨左右的支承架26而连结的连结架27。
[0095]
在收割部7(收割框架9)的后壁部11的上部11a连结有多个撑条28。连结架27以沿着左右方向的状态支承于收割部7(收割框架9)的后壁部11的上部11a,被支承为能够绕沿着左右方向的轴芯p3旋转。
[0096]
通过以上结构,随着机体1的行进,拨禾轮15被向图1的逆时针方向旋转驱动,田地的作物被拨禾轮15扒拢,田地的作物的根部被切断装置16切断。
[0097]
横跨横架12和支承架26连接有左右的升降缸29。通过升降缸29使支承架26以及连结架27绕轴芯p3摆动操作,从而变更拨禾轮15相对于切断装置16以及横向输送螺旋装置17的高度。
[0098]
(横向输送螺旋装置的结构)
[0099]
如图2、3、4、5所示,在横向输送螺旋装置17设置有主体部30、螺旋体31、32、可动扒拢部件21~25以及固定扒拢部件33。
[0100]
主体部30构成为圆筒状,圆板状的右侧部30a、左侧部30b以及中间部30c、30d与主体部30的内部连结。
[0101]
驱动轴34能够旋转地支承于右侧的横架12的轴芯p4的位置,驱动轴34与主体部30的右侧部30a以及中间部30c连结。支点轴35不能旋转地连结于左侧的横架12的轴芯p4的位置,主体部30的左侧部30b通过轴承能够旋转地支承于支点轴35。
[0102]
螺旋体31在主体部30中的从位于投入口13的前方的部分到右侧的区域安装于主体部30的外周面。螺旋体32在主体部30中的从位于投入口13的前方的部分到左侧的区域安装于主体部30的外周面。在主体部30中的位于投入口13的前方的部分未设置螺旋体31、32。
[0103]
在主体部30中的位于投入口13的前方的部分,细长的平板状的加强部件42沿着左右方向安装于主体部30的外周面,加强部件42的右端部及左端部与螺旋体31、32连结,通过加强部件42加强主体部30。
[0104]
加强部件42在侧视时相对于后述的横向输送螺旋装置17的旋转方向a1以具有后掠角的倾斜姿势安装。在侧视时,三角形的多个支承板43横跨加强部件42和主体部30而安装,维持加强部件42的倾斜姿势。
[0105]
可动扒拢部件21~24以及固定扒拢部件33设置于主体部30中的位于投入口13的前方的部分,可动扒拢部件25设置于主体部30中的从位于投入口13的前方的部分到右侧的区域。
[0106]
通过以上结构,横向输送螺旋装置17(主体部30)能够绕沿着左右方向的轴芯p4旋转地支承于收割框架(左右的横架12)。通过将动力传递到驱动轴34,从而利用驱动轴34使横向输送螺旋装置17(主体部30)绕轴芯p4向旋转方向a1旋转驱动。
[0107]
被拨禾轮15扒拢并被切断装置16切断的作物在横向输送螺旋装置17中通过螺旋体31朝向投入口13向右方输送,通过螺旋体32朝向投入口13向左方输送。在横向输送螺旋装置17(主体部30)中的位于投入口13的前方的部分,通过可动扒拢部件21~24以及固定扒拢部件33将作物向投入口13扒拢。
[0108]
(可动扒拢部件的结构)
[0109]
如图3、4、5、6所示,在主体部30的内部,支点轴36经由轴承支承于主体部30的中间部30d的轴芯p4的位置。横跨朝向前方固定于支点轴35的端部的臂部35a和朝向前方固定于支点轴36的左端部的臂部36a连结有支点轴37。
[0110]
臂部39经由轴承朝向前方支承于驱动轴34的端部,横跨朝向前方固定于支点轴36的右端部的臂部36b和臂部39连结有支点轴38。
[0111]
支点轴36、37、38与支点轴35连结,从而如上述的(横向输送螺旋装置的结构)所记
载的那样,即便横向输送螺旋装置17(主体部30)被旋转驱动,支点轴36、37、38也被固定在沿着左右方向的轴芯p5的位置。
[0112]
八个凸起部件40能够旋转地安装于支点轴37,一个凸起部件41能够旋转地安装于支点轴38。可动扒拢部件21~24与凸起部件40连结,从主体部30的开口部向径向外侧伸出,可动扒拢部件25与凸起部件41连结,从主体部30的开口部向径向外侧伸出。
[0113]
通过以上结构,当主体部30绕轴芯p4向旋转方向a1被旋转驱动时,伴随于此,可动扒拢部件21~25绕轴芯p5与主体部30一起向旋转方向a1被旋转驱动。
[0114]
通过使轴芯p5相对于轴芯p4位于前侧,从而在横向输送螺旋装置17中,可动扒拢部件21~25成为如下状态:在相对于主体部30处于前侧的区域中从主体部30的外周面向径向外侧突出,在与投入口13相向的区域中进入主体部30的内部。
[0115]
(固定扒拢部件的结构)
[0116]
如图3、4、6、7所示,固定扒拢部件33通过将截面呈圆形形状的截面呈圆形的棒状部件弯折成圆弧形而构成,设置有六个固定扒拢部件33。
[0117]
具备沿着左右方向延伸的细长的平板状的基板部件44,以六个固定扒拢部件33沿着左右方向隔开相同的左右间隔w1地配置的方式,通过焊接将固定扒拢部件33的基部33a安装于基板部件44。基板部件44利用螺栓安装于加强部件42,固定扒拢部件33以及基板部件44经由加强部件42安装于主体部30。
[0118]
通过以上结构,在横向输送螺旋装置17中,多个固定扒拢部件33在从主体部30的外周面向径向外侧突出的状态并且沿着左右方向隔开相同的左右间隔w1地配置的状态下,安装于主体部30中的位于投入口13的前方的部分。
[0119]
如图6以及图7所示,在侧视时,在假定通过固定扒拢部件33安装于主体部30的部分(基部33a)和轴芯p4的假想线b1的情况下,固定扒拢部件33构成为,在侧视时,在固定扒拢部件33中越靠近主体部30的半径方向上的最外侧部33b,相对于假想线b1越向与主体部30的旋转方向a1相反的一侧离开。
[0120]
在固定扒拢部件33中,主体部30的半径方向上的最外侧部33b侧视时延伸至与螺旋体31、32的外周部对应的位置。
[0121]
(横向输送螺旋装置中的可动扒拢部件以及螺旋体的位置)
[0122]
如图6以及图8所示,在横向输送螺旋装置17的主体部30中,在假定沿着圆周方向以90度的间隔隔开的相位c1、c2、c3、c4的情况下,螺旋体31的左端部31a位于相位c3(或相位c3的附近),螺旋体32的右端部32a位于相位c1(或相位c1的附近)。
[0123]
螺旋体31的左端部31a是螺旋体31中的在旋转方向a1上的最后部,是在螺旋体31中在左右方向上最靠近投入口13的左右中央部的部分。
[0124]
螺旋体32的右端部32a是螺旋体32中的在旋转方向a1上的最后部,是在螺旋体32中在左右方向上最靠近投入口13的左右中央部的部分。
[0125]
两个可动扒拢部件21以在相位c1沿左右方向排列的方式配置。两个可动扒拢部件22以在相位c2沿左右方向排列的方式配置。
[0126]
两个可动扒拢部件23以在相位c3沿左右方向排列的方式配置。两个可动扒拢部件24以在相位c4沿左右方向排列的方式配置。一个可动扒拢部件25配置在相位c1与相位c4之间。
[0127]
由此,以沿左右方向排列的方式配置的可动扒拢部件21~24的组在侧视时成为沿着主体部30的圆周方向隔开圆周间隔w2(角度)地配置有多组的状态。
[0128]
通过在旋转方向a1上旋转驱动横向输送螺旋装置17(主体部30),可动扒拢部件21通过轨迹l1、l5,螺旋体31的左端部31a通过轨迹l1(或轨迹l1的附近)。
[0129]
可动扒拢部件22通过轨迹l3、l7。可动扒拢部件23通过轨迹l4、l8。可动扒拢部件24通过轨迹l2、l6。螺旋体32的右端部32a通过轨迹l8(或轨迹l8的附近)。这样,可动扒拢部件21~24通过互不相同的轨迹l1~l8。
[0130]
(横向输送螺旋装置中的固定扒拢部件的位置)
[0131]
如图6以及图8所示,在横向输送螺旋装置17的主体部30中,加强部件42配置在相位c1与相位c2之间,配置有加强部件42的位置是从螺旋体32的右端部32a向旋转方向a1的相反侧稍微离开的位置。
[0132]
在相位c1、c2之间、相位c2、c3之间、相位c3、c4之间、相位c4、c1之间的这四个相位相互之间,相位c1、c2之间的螺旋体31与螺旋体32在左右方向上的间隔比其他相位之间的螺旋体31与螺旋体32在左右方向上的间隔大。
[0133]
在固定扒拢部件33(基板部件44)安装于加强部件42的状态下,固定扒拢部件33在侧视时配置在相邻的可动扒拢部件21的组与可动扒拢部件22的组这两组之间。
[0134]
固定扒拢部件33在侧视时仅配置在相邻的可动扒拢部件21~24的两组之间中的一个之间(可动扒拢部件21的组与可动扒拢部件22的组之间)。
[0135]
在固定扒拢部件33(基板部件44)安装于加强部件42的状态下,左端部的固定扒拢部件33与螺旋体32在左右方向上的间隔w3比右端部的固定扒拢部件33与螺旋体31在左右方向上的间隔w4大。
[0136]
在固定扒拢部件33(基板部件44)安装于加强部件42的状态下,六个固定扒拢部件33中的、左右中央侧的四个固定扒拢部件33通过轨迹l2、l4、l6、l8。右端部的固定扒拢部件33相对于轨迹l1通过右侧,左端部的固定扒拢部件33相对于轨迹l8通过左侧。
[0137]
在固定扒拢部件33和在圆周方向上与固定扒拢部件33相邻的可动扒拢部件21、22中,固定扒拢部件33和可动扒拢部件21、22通过互不相同的轨迹l1~l8。
[0138]
(输送装置的结构)
[0139]
如图1、3、5所示,在输送装置6设置有驱动旋转体46、从动旋转体47、输送链48、输送部件49以及壳体45,驱动旋转体46、从动旋转体47、输送链48以及输送部件49由壳体45覆盖。
[0140]
壳体45具有上表面部45a、下表面部45b、左右的横面部45c而形成为截面呈长方形的筒状,壳体45的前部与收割框架9的后壁部11中的投入口13的部分连结。
[0141]
在壳体45的内部,驱动旋转体46能够旋转地支承于轴芯p1的位置,从动旋转体47被支承为能够绕沿着左右方向的轴芯p6旋转。左右的输送链48横跨驱动旋转体46和从动旋转体47而安装,多个输送部件49横跨左右的输送链48而安装。
[0142]
驱动旋转体46被传递来的动力旋转驱动,从动旋转体47、输送链48以及输送部件49被向旋转方向a2旋转驱动。
[0143]
通过以上结构,如上述的(横向输送螺旋装置的结构)所记载的那样,当在横向输送螺旋装置17中利用可动扒拢部件21~24以及固定扒拢部件33将作物向投入口13扒拢而
送入输送装置6时,在输送装置6中,作物被输送部件49沿着壳体45的下表面部45b输送,被送入到脱粒装置4。
[0144]
(引导部件的结构)
[0145]
如图1所示,引导部件50设置在输送装置6的上方。如图2、3、9所示,引导部件50是平板状的板材弯折而形成的,在引导部件50设置有上表面部50a、前部50b、左右的横面部50c、安装部50d以及切口部50e。
[0146]
在引导部件50中,上表面部50a以及前部50b为平面状,前部50b被弯折而朝下延伸。左右的横面部50c为平面状,从上表面部50a的右端部及左端部朝下延伸。安装部50d设置于上表面部50a的后端部,切口部30e形成在上表面部50a的后端部的右端部。
[0147]
在引导部件50设置在输送装置6的上方的状态下,引导部件50的安装部50d利用螺栓连结于壳体45的上表面部45a,引导部件50的前部50b利用螺栓连结于撑条28。
[0148]
(引导部件的配置状态)
[0149]
在引导部件50设置在输送装置6的上方的状态下、引导部件50与各部分的关系如以下说明的那样。
[0150]
如图1及图2所示,引导部件50(上表面部50a)在收割部7被下降操作到地面的作业状态下成为前低后高的倾斜姿势。
[0151]
如图2以及图9所示,引导部件50(上表面部50a)的横向宽度w5设定为与壳体45的横向宽度w6大致相同,引导部件50(上表面部50a)遍及壳体45的左右方向的整个宽度而设置。
[0152]
如图2、3、9所示,引导部件50的前部50b通过拨禾轮15的连结架27以及收割部7(收割框架9)的后壁部11的上部11a的上方,延伸至比连结架27以及后壁部11的上部11a靠前侧的位置。
[0153]
在引导部件50的前部50b中,比连结架27靠前侧以及比后壁部11的上部11a靠前侧的部分朝下被弯折而延伸,并以与后壁部11的上部11a的前面部11ab相向的方式朝下形成。
[0154]
引导部件50的前部50b与后壁部11的上部11a的前面部11ab接近地配置,引导部件50的前部50b与设置于收割部7(收割框架9)的后壁部11的撑条28连结。
[0155]
引导部件50的左右的横面部50c的下端部成为与壳体45的上表面部45a的右端部及左端部接触的状态,在引导部件50的前部50b的朝下的部分与横面部50c之间,沿着左右方向配置有连结架27以及后壁部11的上部11a。
[0156]
通过引导部件50的右侧的横面部50c,引导部件50的右部与壳体45的上表面部45a之间被堵塞。通过引导部件50的左侧的横面部50c,引导部件50的左部与壳体45的上表面部45a之间被堵塞。
[0157]
如图2所示,在设置在后壁部11的上部11a的右部的撑条28上,安装有照亮拨禾轮15以及横向输送螺旋装置17的灯51。
[0158]
来自机体1的线束52沿着输送装置6(壳体45)向前侧延伸,并从引导部件50的切口部50e进入引导部件50的内部(右侧的横面部50c的内侧)。线束52通过引导部件50的内部,从引导部件50的前部50b的朝下的部分与右侧的横面部50c之间向右侧伸出,并与灯51连接。
[0159]
(本实用新型的第一其他实施方式)
[0160]
固定扒拢部件33既可以由截面呈圆形形状的截面呈椭圆形的棒状部件构成,也可以由截面呈圆形形状的截面呈圆形或截面呈椭圆形的中空的管形成。
[0161]
固定扒拢部件33既可以通过将棒状部件或中空的管在侧视时弯折成三角形、圆形或椭圆形来构成,也可以不是由棒状部件或中空的管而是由侧视时呈三角形、圆形或椭圆形的平板状部件构成。
[0162]
(本实用新型的第二其他实施方式)
[0163]
在固定扒拢部件33中,也可以设置五个以下或七个以上的固定扒拢部件33。
[0164]
在横向输送螺旋装置17的圆周方向上,固定扒拢部件33可以配置在相位c1、c2之间、相位c2、c3之间、相位c3、c4之间、相位c4、c1之间中的两个以上之间,固定扒拢部件33也可以配置在与可动扒拢部件21~24相同的相位c1~c4。
[0165]
(本实用新型的第三其他实施方式)
[0166]
也可以构成为,并非将多个固定扒拢部件33沿着左右方向隔开相同的左右间隔w1地配置,而是使相邻的固定扒拢部件33的左右间隔w1互不相同。
[0167]
在横向输送螺旋装置17中,基板部件44也可以不安装于加强部件42,而安装于主体部30的外周面。
[0168]
在不设置基板部件44的情况下,既可以将固定扒拢部件33安装于加强部件42,也可以将固定扒拢部件33安装于主体部30的外周面。
[0169]
(本实用新型的第四其他实施方式)
[0170]
在可动扒拢部件21~24中,也可以设置三个以上的可动扒拢部件21。也可以设置三个以上的可动扒拢部件22。也可以设置三个以上的可动扒拢部件23。也可以设置三个以上的可动扒拢部件24。
[0171]
在横向输送螺旋装置17的圆周方向上,可动扒拢部件21~24既可以配置在两个相位或三个相位,也可以配置在五个以上的相位。
[0172]
工业实用性
[0173]
本实用新型能够应用于全喂入联合收割机。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