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插秧台及插秧机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5887997发布日期:2021-07-16 19:28阅读:212来源:国知局
一种插秧台及插秧机的制作方法

1.本申请涉及农用机械的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插秧台及插秧机。


背景技术:

2.插秧机是一种能够将秧苗自动植入稻田的农用机械,种植过程中,插秧机沿特定轨迹运动,控制系统控制机械臂动作,抓取秧箱内的秧苗植入稻田内,实现自动插秧。然而在插秧过程中,由于秧苗本身具有一定的柔软性,机械臂抓取秧苗插秧的过程中,极易出现植入不整齐的现象,导致稻田内秧苗间距不等,后期还需要进行间苗或者补苗,增大了工作量。


技术实现要素:

3.为了改善插秧过程中秧苗不整齐的现象,本申请采用如下的技术方案:
4.第一方面,本申请提供一种插秧台,采用如下的技术方案:
5.一种插秧台,包括:
6.横架,用于与插秧机主体相连;
7.前挡板,固定连接于横架上,且平行于横架,前挡板上间隔开设有多个缺口,前挡板与横架之间形成有用于容纳秧苗的空间;
8.多组侧板,固定于前挡板背离横架的一侧表面上,每组侧板的数量为两个且分别位于缺口的两侧;以及
9.底板,设置有多个,其一端固定于横架上,与缺口一一对应,秧苗能够沿着底板和其两侧侧板之间的通道向下运动并插进土体内。
10.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秧苗落在横架上之后,秧苗的根部与缺口相对应,机械臂摆动抓取秧苗的根部并将秧苗由缺口处向下拨动,秧苗沿着底板向下移动,在这个过程中,侧板对秧苗起到有效限位,防止秧苗向两侧偏移,同时由于底板的遮挡,秧苗不会向下直接掉落,而是贴着底板向下运动,直到脱离底板,插在稻田内。由于受到侧板与底板的导向作用,对秧苗的插设位置进行了有效定位,使秧苗的株距偏差在一定范围内,秧苗更为整齐,稻田面积分配更为合理,也保证了秧苗都能够得到充分的光照。
11.可选的,所述侧板背离底板的一侧表面上均固定有凸边,每组侧板上均设置有限位组件;
12.所述限位组件包括第一限位板、固定在第一限位板两端的第二限位板以及固定在第二限位板远离第一限位板一端的折边;
13.所述第一限位板与侧板的下端面抵接,所述折边卡在凸边上。
14.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作业过程中,限位组件对底板起到有效限位,防止受到外界作用力影响,导致底板的自由端向下垂落,进而保证了插秧的精准度。
15.可选的,所述侧板的底端面上固定有限位耳,所述第一限位板上开设有两组定位孔,所述限位耳穿过定位孔。
16.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由于受到限位耳的限位作用,整个限位组件不会沿侧板滑动,从而能够将限位组件固定在指定位置。
17.可选的,所述限位耳上分别开设有通孔,两组限位耳之间穿设有定位杆,所述定位杆的两端螺纹连接有螺母,所述螺母的侧端面抵接在限位耳上。
18.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定位杆的设置,对第一限位板的位置进行了限制,防止折边相对凸边滑脱时导致限位组件从侧板上脱离,提高了限位组件安装的稳定性。
19.可选的,所述底板的宽度等于每组侧板之间的间距。
20.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底板与其两侧侧板之间形成半封闭的通道,防止秧苗在运动过程中夹在底板与侧板之间的缝隙中,保证了秧苗的顺利下落。
21.可选的,所述侧板通过螺钉与前挡板连接。
22.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设备分体设置,生产加工以及安装拆卸都较为方便。
23.可选的,所述侧板远离缺口的端部延伸固定有翻边,所述翻边朝向远离底板的一侧倾斜。
24.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底板与侧板形成的通道的下端为扩口状,秧苗脱离底板时,秧苗顶端的枝叶能够向四周顺利散开,避免秧苗在脱离底板的过程中被侧板的下端刮伤。
25.第二方面,本申请提供一种插秧机,包括如上述所述的任意一种插秧台。
26.综上所述,本申请具有以下有益技术效果:
27.秧苗落在横架上之后,秧苗的根部与缺口相对应,机械臂摆动抓取秧苗的根部并将秧苗由缺口处向下拨动,秧苗沿着底板向下移动,在这个过程中,侧板对秧苗起到有效限位,防止秧苗向两侧偏移,同时由于底板的遮挡,秧苗不会向下直接掉落,而是贴着底板向下运动,直到脱离底板,插在稻田内。由于受到侧板与底板的导向作用,对秧苗的插设位置进行了有效定位,使秧苗的株距偏差在一定范围内,秧苗更为整齐,稻田面积分配更为合理,也保证了秧苗都能够得到充分的光照。
附图说明
28.图1是本申请实施例给出的插秧台的一种整体结构示意图。
29.图2是图1中其中一个单元体的结构示意图。
30.图3是图2另一视角的结构示意图。
31.图4是图3中a部分的局部放大图。
32.图中,11、横架;12、前挡板;13、缺口;21、侧板;211、翻边;22、底板;23、凸边;24、限位耳;3、限位组件;31、第一限位板;32、第二限位板;33、折边;34、定位孔;35、定位杆;36、螺母。
具体实施方式
33.以下结合附图对本申请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34.为了便于理解本申请的技术方案,首先对插秧机的作业过程进行简单介绍,秧苗以群体状态放入秧箱,插秧机运动过程中,秧苗随秧箱作横向往复运动,机械臂端部的取秧器抓取秧箱下端的秧苗插入到稻田内,机械臂再按照指定轨迹返回秧箱取秧,如此往复运
动实现自动插秧。
35.参照图1和图2,为本申请实施例公开的一种插秧台,包括横架11、前挡板12以及固定在横架11和前挡板12上的多组秧苗导向机构。
36.横架11为一长条状的框架,固定安装在插秧机上,对于整体插秧机而言,横架11安装在插秧机秧箱的下方,横架11朝向秧箱的一侧表面为平整的平面,秧苗能够落在横架11上。前挡板12固定连接在横架11上,平行于横架11,前挡板12垂直于横架11的上表面,前挡板12与横架11之间形成一个用于承载秧苗的平台;前挡板12上间隔开设有多个缺口13,相邻缺口13的间距相等,秧苗能够从缺口13处下落。
37.秧苗导向机构沿横架11的长度方向间隔设置,与缺口13一一对应。每组秧苗导向机构包括两个侧板21和一个底板22,两个侧板21固定在前挡板12背离横架11的一侧表面上,且两个侧板21分别位于缺口13的两侧;底板22位于两个侧板21之间,底板22的一端与横架11固定连接,且底板22的下表面与两个侧板21的底端面平齐,两个侧板21和底板22之间形成一个供秧苗下落的通道。需要说明的是,侧板21和底板22均为弧形板,秧苗沿着弧形轨迹向下平滑移动,同时也是为了与机械臂前端取秧器的摆动轨迹相配合。
38.秧苗落在横架11上之后,秧苗的根部与缺口13相对应,机械臂摆动抓取秧苗的根部并将秧苗由缺口13处向下拨动,秧苗沿着底板22向下移动,在这个过程中,侧板21对秧苗起到有效限位,防止秧苗向两侧偏移,同时由于底板22的遮挡,秧苗不会向下直接掉落,而是贴着底板22向下运动,直到脱离底板22,插在稻田内。由于受到侧板21与底板22的导向作用,对秧苗的插设位置进行了有效定位,使秧苗的株距偏差在一定范围内,秧苗更为整齐,稻田面积分配更为合理,也保证了秧苗都能够得到充分的光照。
39.参照图2,作为本申请实施例公开的插秧台的一种具体实施方式,侧板21与前挡板12之间通过螺钉进行连接,方便整体设备的安装拆卸。而且需要另外说明的是,底板22与侧板21之间为分体设置,即底板22的一端仅与横架11相连,而与侧板21之间并无连接关系。
40.参照图3和图4,作为本申请实施例公开的插秧台的一种具体实施方式,缺口13两侧的侧板21之间固定设置有限位组件3,限位组件3位于侧板21长度方向的中间位置,用于承托底板22。限位组件3的截面为c字形,具体的,其包括第一限位板31、第二限位板32以及折边33,第二限位板32设有两个,分别固定连接在第一限位板31的两端,第二限位板32垂直于第一限位板31,折边33设有两个,分别固定连接在第二限位板32的端部,且折边33平行于第一限位板31。侧板21背离底板22的一侧表面上固定连接有凸边23,限位组件3整体为金属片,具有一定的韧性,在安装时,将第二限位板32向外撑开,使折边33分别卡在凸边23上,此时第一限位板31与侧板21的下端面贴合,第二限位板32与凸边23的边缘贴合,作业过程中,限位组件3对底板22起到有效限位,防止受到外界作用力影响,导致底板22的自由端向下垂落,进而保证了插秧的精准度。
41.进一步的,侧板21的底端面上分别固定有限位耳24,限位耳24相对设置,第一限位板31上开设有两组定位孔34,安装限位组件3时,将限位耳24穿过定位孔34,由于受到限位耳24的限位作用,整个限位组件3不会沿侧板21滑动,从而能够将限位组件3固定在指定位置。
42.参照图4,更进一步的,限位耳24上分别开设有通孔,通孔内穿设有定位杆35,定位杆35的两端设有螺纹,并在定位杆35的两端部分别螺纹连接有螺母36,定位杆35安装在限
位耳24上之后,将螺母36与定位杆35螺纹连接,并使螺母36的侧端面抵在限位耳24上,则定位杆35得以固定。通过定位杆35的设置,对第一限位板31的位置进行了限制,防止折边33相对凸边23滑脱时导致限位组件3从侧板21上脱离,提高了限位组件3安装的稳定性。
43.参照图3,作为本申请实施例公开的插秧台的一种具体实施方式,底板22的宽度等于其两侧侧板21之间的间距。底板22与其两侧侧板21之间形成半封闭的通道,防止秧苗在运动过程中夹在底板22与侧板21之间的缝隙中,保证了秧苗的顺利下落。
44.参照图2,作为本申请实施例公开的插秧台的一种具体实施方式,侧板21远离缺口13的端部固定有翻边211,翻边211朝向远离底板22的一侧倾斜,使得底板22与侧板21形成的通道的下端为扩口状,秧苗脱离底板22时,秧苗顶端的枝叶能够向四周顺利散开,避免秧苗在脱离底板22的过程中被侧板21的下端刮伤。
45.本申请实施例还公开了一种插秧机,包括上述任意一种实施例所述的插秧台。
46.本具体实施方式的实施例均为本申请的较佳实施例,并非依此限制本申请的保护范围,故:凡依本申请的结构、形状、原理所做的等效变化,均应涵盖于本申请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