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小型农场智能控制系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6448266发布日期:2021-08-31 13:32阅读:68来源:国知局
一种小型农场智能控制系统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属于农业灌溉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小型农场智能控制系统。



背景技术:

植物的生长涉及多个因素,其中以水、肥、气、热最为重要,气和热两个因素多由自然环境控制,而水、肥则是人工控制植物生长的主要调控手段,目前对于农场或林场的管理有基于物联网技术的智能控制系统,通过传感器采集土壤温湿度等指标来判断土壤墒情,再进行指定区域的浇灌,如中国专利201922060336.8公开了一种基于云平台的园林喷灌系统实现根据环境数据自动控制喷灌或者通过智能终端人工控制,解决了传统喷灌系统只能定时喷灌和人工现场控制等弊端,节约水资源和成本。滴灌相比于喷灌,在节约水资源上更有优势。滴灌是指将一定低压的灌溉水,通过低压输、配水管道,输送到设施内最末级管道以及安装在其上的滴头,以较小的流量一滴滴均匀而准确地滴入作物根区附近的土壤表面或作物根系所在的土壤层中的灌水方法、灌水技术。喷灌在农场智能肥水系统中有较多的应用,但是由于杂质、矿物质、作物的根系入侵等影响会使毛管滴头堵塞;喷滴灌的均匀度也不易保证。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而提供一种不易堵塞的小型农场智能控制系统。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小型农场智能控制系统,包括灌溉管,所述灌溉管包括三通的中间连接器,所述中间连接器包括主体、设置在主体相对两端的第一口、设置在两个第一口之间的主出管、窗口、密封盖设在所述窗口上的上盖和尺寸小于窗口尺寸的底弧板,所述上盖的内壁上间隔有两个过滤块,所述过滤块位于主出管与主体连接处的两侧,两个所述过滤块的底部设置在底弧板的长度两侧且距离底弧板长度方向的边沿仍有距离,所述底弧板的底面抵靠在所述主体的内壁上;所述主出管上连接有次管,所述次管上通过若干次接头设置有节管,所述节管上设置有滴水孔。

进一步的,所述底弧板的直边的两侧通过挡板连接在密封盖的内壁上。

进一步的,所述上盖内壁对应的圆心角不小于180°。

进一步的,所述上盖和底弧板通过两个固卡环一体连接,所述固卡环贴合在所述过滤块相对的一侧,所述上盖内壁或底弧板内壁上设置有位于在所述过滤块相互背离一侧的外卡凸,所述过滤块夹设在所述固卡环和外卡凸之间。

进一步的,所述外卡凸与所述过滤块间隔设置,所述外卡凸对应的圆心角小于180°,所述外卡凸与过滤块之间夹设有动卡环,所述动卡环上设置有能抵靠在所述窗口内壁上的卡腿。

进一步的,所述外卡凸贴合所述过滤块设置,所述底弧板的底部设置有可供过滤块插入的插口。

进一步的,所述节管的自由端螺纹连接有滴水帽,所述滴水孔开设在所述滴水帽上。

进一步的,所述节管与滴水帽的连接处夹设有过滤片。

进一步的,所述上盖中部透明。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本实用新型通过设置具有过滤功能的中间连接器能够对水体中的杂物等进行阻挡,阻挡后的杂物滞留在底弧板上,可通过从主体上取下上盖将杂物从中间连接器中取出清理,同时也可以对过滤片进行清理或更换;本实用新型的中间连接器支持双向通水,不会因为安装错误导致过滤效果失效、杂物随水流流走,防止杂物堵塞到滴水孔处。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俯视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中间连接器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中间连接器的结构侧视。

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滴水帽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次管(1)、次接头(2)、节管(3)、滴水帽(4)、主管(5)、上盖(6)、主体(7)、卡腿(8)、动卡环(9)、固卡环(10)、主出管(11)、过滤块(12)、外卡凸(13)、过滤片(14)、增厚部(15)、底弧板(16)、阶梯台(17)、窗口(18)。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如图1至图3所示,一种小型农场智能控制系统,包括灌溉管、用于控制灌溉管通断的电动阀、用于控制电动阀启闭的控制箱、与控制箱无线连接的云平台、与灌溉管连通的加药器和用于收集植物现场环境信息的土壤温湿度传感器、空气温湿度传感器等,通过在设置土壤墒情的区间,云平台能够自行的控制灌溉管进行灌溉或施肥,以维持土壤墒情在合适的范围内,为植物的生长提供良好的肥水条件,这种依据植物生长参数控制补水补肥的智能灌溉系统在智能农场以及背景技术中有应用,此处不再赘述;灌溉管包括主管5和三通的中间连接器,主管5之间通过中间连接器连通,主管5连接至供水水源在,在控制箱的控制下进行水泵的通断,主管5可以是螺纹连接在中间连接器上的硬质管,也可以是通过抱箍等连接在中间连接器上的软质管;中间连接器包括主体7、设置在主体7相对两端的第一口、设置在两个第一口之间的主出管11、窗口18、密封盖设在窗口18上的上盖6和尺寸小于窗口18尺寸的底弧板16,上盖6的内壁上间隔有两个过滤块12,过滤块12位于主出管11与主体7连接处的两侧,两个过滤块12的底部设置在底弧板16的长度两侧且距离底弧板16长度方向的边沿仍有距离,即过滤块12与底弧板16的长度两端之间底弧板16可以承接被过滤块阻挡的丝絮、沙土、未融化的土壤肥料等颗粒杂质,底弧板16的底面抵靠在主体7的内壁上;主出管11上连接有次管1,次管1上通过若干个次接头2设置有节管3,节管3上设置有滴水孔;过滤块12可以采用筛网、泡棉过滤块、竹篾网等具有孔径的过滤材料,优先的,过滤块12的外周设置有硬质的护圈;本实用新型支持双向通水,不会因为过滤块12装反造成对杂物的阻拦效果失效;在过滤块12两侧的杂物由于受到阻挡滞留在底弧板16上,净化水流,且在收集一定时间后还能够将上盖6从主体7上拆下对底弧板16进行清理,再次进行利用。

进一步的,如图3所示,底弧板16的直边的两侧通过挡板连接在上盖6的内壁上,或者,底弧板16一体连接在上盖6的内壁上,即底弧板16与上盖6的部分内壁整体类似圆筒形,防止底弧板16与上盖6之间出现缺口,致使杂物从缺口处漏走。

进一步的,上盖6内壁对应的圆心角不小于180°,以便于带有过滤块12的上盖6能够顺利的从窗口18插入并盖上。

进一步的,如图2至图3所示,窗口18的边沿处设置有向内凹陷的阶梯台17,上盖6的边沿搭接在阶梯台17上并通过螺栓或滑盖结构固定在阶梯台17的外周。

进一步的,如图2至图3所示,上盖6和底弧板16通过两个固卡环10一体连接,固卡环10贴合在过滤块12相对的一侧,同时作为了过滤块12一侧的支撑,上盖6内壁或底弧板16内壁上设置有位于在过滤块12相互背离一侧的外卡凸13,过滤块12夹设在固卡环10和外卡凸13之间;通过固卡环10和外卡凸13固定过滤块12的两侧,将过滤块12定位在上盖6上。

在一个实施例中,如图2所示,外卡凸13与过滤块12间隔设置,外卡凸13对应的圆心角小于180°,外卡凸13与过滤块12之间夹设有动卡环9,动卡环9上设置有能抵靠在窗口18内壁上的卡腿8;上盖6盖在窗口18上后上盖6的内壁仍位于窗口18内,为卡腿8的抵靠位置腾出空间;优选的,过滤块12的底部设置有档条;在固定过滤块12时,取下上盖6,将过滤块12的一面抵靠在固卡环10上,然后将动卡环9抵紧在过滤块12的另一面上,然后盖上上盖6,卡腿8的自由端抵靠在窗口18的内壁上,将过滤块12固定,防止过滤块12随水流移动;在取下过滤块12时,取下上盖6,拿下动卡环9即可,方便快捷。

在一个实施例中,如图3所示,外卡凸13贴合过滤块12设置,底弧板16的底部设置有可供过滤块12插入的插口;在取下上盖6后,能够从插口处插入或滑出过滤块12便于过滤块12的清理或更换,盖上上盖6后,过滤块12的底部的档条抵接在主体7的内壁上将插口封堵,防止杂物经插口钻出,便于过滤块12的快速更换。

在一个实施例中,节管3上设置有滴头,滴头采用现有技术中的压力补偿式滴头或内贴片式滴头。

在一个实施例中,如图4所示,节管3的自由端螺纹连接有滴水帽4,滴水孔开设在滴水帽4上;节管3优选的采用鹅颈管或竹节管,能够调整形状并定型,从而可以将滴水孔朝上弯折,防止植物根系或淤泥进入;优选的,节管3与滴水帽4的连接处夹设有过滤片14,滴水帽4的锥形部的内壁上设置有增厚部15,过滤片14夹在增厚部15的扩口端与节管3的自由端之间;过滤片14可以采用纳米分子筛或渗水片,起到过滤同时对水流消能的作用,纳米分子筛为圆片形,由60-80目的分子筛压制而成,渗水片可以采用中国专利cn201510706249.9中的微孔陶瓷渗水片。

进一步的,上盖6中部透明,可通过在上盖6的中部设置透明亚克力的观察窗实现,便于观察到底弧板16以及过滤块12的污染情况,便于及时清理中间连接器。

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