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奶牛蹄套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6653068发布日期:2021-09-15 08:11阅读:156来源:国知局
一种奶牛蹄套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涉及奶牛蹄套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奶牛蹄套。


背景技术:

2.奶牛是乳用品种的黄牛,经过高度选育繁殖的优良品种,我国的奶牛主要以黑白花奶牛为主,从1980年山东省畜牧局牛羊养殖基地开始引进此品种,此品种适应性强、分布范围广、产奶量高、耐粗饲,黑白花奶牛也叫中国荷斯坦奶牛,中国荷斯坦奶牛有一百多年的历史,其育种过程非常复杂,总之,它是由纯种荷兰牛与本地母牛的高代杂交种,经长期选育而成。
3.牛奶营养全面,是适合长期饮用的饮品,也是现代乳品工业的重要原料。
4.奶牛蹄病是奶牛生产中的常见病,轻则引起奶牛跛行,重则引起奶牛瘫痪,如不加以重视,则会增加生产成本,降低经济效益,为保护奶牛蹄通常会用到奶牛蹄套,然而现有的奶牛蹄套不仅夹持不稳定容易脱落,且不具有减震功能易损伤奶牛蹄。
5.为此,我们提出一种奶牛蹄套解决上述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6.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问题,而提出的一种奶牛蹄套。
7.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了如下技术方案:
8.一种奶牛蹄套,包括奶牛蹄套本体,所述奶牛蹄套本体的内壁固定安装有阻隔板和安装板,所述阻隔板和安装板相对的一侧分别开设有第二滑槽和第一滑槽,所述第二滑槽和第一滑槽的内壁分别滑动连接有第二齿条和第一齿条,所述奶牛蹄套本体的内壁转动连接有转杆,所述转杆的外壁固定安装有齿轮,所述安装板的内部插接有第三齿条,所述第一齿条、第二齿条和第三齿条均与齿轮啮合连接,所述第一齿条的一端固定安装有第一连接杆,所述第二齿条的一端固定安装有第二连接杆,所述奶牛蹄套本体的内部开设有相互对称的两个安装腔,所述第一连接杆和第二连接杆延伸至安装腔内部的一端分别固定安装有长支撑杆和短支撑杆,所述长支撑杆和短支撑杆相对的一侧均固定安装有多个抵触杆,所述奶牛蹄套本体内壁开设有与抵触杆相适配的通孔,所述奶牛蹄套本体的内部滑动连接有抵触板,所述抵触板的底部与第三齿条的顶部固定连接,所述抵触板和安装板相对的一侧均固定安装有限位杆,两个所述限位杆相对的一侧均开设有相互啮合的锯齿,所述抵触板和安装板相对的一侧均开设有与限位杆相适配的限位槽。
9.优选地,所述奶牛蹄套本体的内壁开设有相互对称两个安装槽,所述安装槽的内壁滑动连接有滑块,所述滑块和安装槽的内顶壁之间固定安装有压缩弹簧,两个所述安装槽相对的一侧固定安装有滑板,所述滑板的顶部固定安装有多个气囊,所述气囊与阻隔板固定连接,所述滑板的底部固定安装有缓冲垫。
10.优选地,所述奶牛蹄套本体的材质为不锈钢,所述奶牛蹄套本体的厚度为3cm。
11.优选地,所述奶牛蹄套本体的内壁固定安装有抵触垫,所述抵触垫的内壁嵌设有
纳米银离子。
12.优选地,所述奶牛蹄套本体和抵触垫上开设有通风槽,所述奶牛蹄套本体的外壁开设有多个排水孔。
13.优选地,所述奶牛蹄套本体的内壁开设有相互对称两个导向槽,所述导向槽的内壁滑动连接有导向块,所述导向块与抵触板固定连接。
14.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15.1、使用时,将奶牛蹄插入奶牛蹄套本体的内部即可,其过程中,奶牛蹄与抵触板接触并使抵触板在奶牛蹄套本体内向下滑动,通过第一齿条、第二齿条、转杆、齿轮和第三齿条的配合使用,带动第一连接杆、第二连接杆、长支撑杆和短支撑杆移动,进而通过多个抵触杆将奶牛蹄夹持在奶牛蹄套本体的内部,通过两个限位杆的配合使用使本实用新型佩戴后不易脱落,以上结构的配合使用解决了现有奶牛蹄套本体夹持不稳定容易脱落的问题。
16.2、利用压缩弹簧、气囊和缓冲垫的弹性复位原理,并通过与安装槽、滑块和滑板的配合使用,实现本实用新型的减震功能,从而有效保护奶牛蹄。
附图说明
17.图1为本实用新型提出的一种奶牛蹄套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18.图2为本实用新型提出的一种奶牛蹄套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19.图3为图2中a处的结构放大图;
20.图4为图2中b处的结构放大图;
21.图5为图2中c处的结构放大图。
22.图中:1、奶牛蹄套本体;2、阻隔板;3、安装板;4、第一滑槽;5、第一齿条;6、第二滑槽;7、第二齿条;8、转杆;9、齿轮;10、第三齿条;11、第一连接杆;12、第二连接杆;13、安装腔;14、长支撑杆;15、短支撑杆;16、通孔;17、抵触杆;18、抵触板;19、限位杆;20、限位槽;21、安装槽;22、滑块;23、压缩弹簧;24、滑板;25、气囊;26、缓冲垫;27、抵触垫;28、通风槽;29、排水孔;30、导向槽;31、导向块。
具体实施方式
23.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
24.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上”、“下”、“前”、“后”、“左”、“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25.参照图1

5,一种奶牛蹄套,包括奶牛蹄套本体1,奶牛蹄套本体1的内壁固定安装有阻隔板2和安装板3,阻隔板2和安装板3相对的一侧分别开设有第二滑槽6和第一滑槽4,第二滑槽6和第一滑槽4的内壁分别滑动连接有第二齿条7和第一齿条5,奶牛蹄套本体1的内壁转动连接有转杆8,转杆8的外壁固定安装有齿轮9,安装板3的内部插接有第三齿条10,第一齿条5、第二齿条7和第三齿条10均与齿轮9啮合连接,第一齿条5的一端固定安装有第
一连接杆11,第二齿条7的一端固定安装有第二连接杆12,奶牛蹄套本体1的内部开设有相互对称的两个安装腔13,第一连接杆11和第二连接杆12延伸至安装腔13内部的一端分别固定安装有长支撑杆14和短支撑杆15,长支撑杆14和短支撑杆15相对的一侧均固定安装有多个抵触杆17,奶牛蹄套本体1内壁开设有与抵触杆17相适配的通孔16,奶牛蹄套本体1的内部滑动连接有抵触板18,抵触板18的底部与第三齿条10的顶部固定连接,抵触板18和安装板3相对的一侧均固定安装有限位杆19,两个限位杆19相对的一侧均开设有相互啮合的锯齿,抵触板18和安装板3相对的一侧均开设有与限位杆19相适配的限位槽20,使用时,将奶牛蹄插入奶牛蹄套本体1的内部即可,其过程中,奶牛蹄与抵触板18接触并使抵触板18在奶牛蹄套本体1内向下滑动,通过第一齿条5、第二齿条7、转杆8、齿轮9和第三齿条10的配合使用,带动第一连接杆11、第二连接杆12、长支撑杆14和短支撑杆15移动,进而通过多个抵触杆17将奶牛蹄夹持在奶牛蹄套本体1的内部,通过两个限位杆19的配合使用使本实用新型佩戴后不易脱落,以上结构的配合使用解决了现有奶牛蹄套本体1夹持不稳定容易脱落的问题。
26.其中,奶牛蹄套本体1的内壁开设有相互对称两个安装槽21,安装槽21的内壁滑动连接有滑块22,滑块22和安装槽21的内顶壁之间固定安装有压缩弹簧23,两个安装槽21相对的一侧固定安装有滑板24,滑板24的顶部固定安装有多个气囊25,气囊25与阻隔板2固定连接,滑板24的底部固定安装有缓冲垫26,利用压缩弹簧23、气囊25和缓冲垫26的弹性复位原理,并通过与安装槽21、滑块22和滑板24的配合使用,实现本实用新型的减震功能,从而有效保护奶牛蹄。
27.其中,奶牛蹄套本体1的材质为不锈钢,奶牛蹄套本体1的厚度为3cm,不锈钢比其它相同厚度的金属材料更具有耐磨性和耐压痕性,并且不易腐蚀受损,通过设置为不锈钢的奶牛蹄套本体1,使本实用新型的结构更加稳固,且不易腐蚀受损,从而提高了本实用新型的使用寿命。
28.其中,奶牛蹄套本体1的内壁固定安装有抵触垫27,抵触垫27的内壁嵌设有纳米银离子,通过设置具有纳米银离子的抵触垫27,不仅增加了奶牛蹄与奶牛蹄套本体1之间的摩擦力使其连接更加稳定,而且可有效防治细菌滋生,解决了一般的奶牛蹄套本体1在长时间佩戴时,接触部位容易发生红肿瘙痒的问题,并避免奶牛蹄过敏或感染真菌、细菌和病毒。
29.其中,奶牛蹄套本体1和抵触垫27上开设有通风槽28,奶牛蹄套本体1的外壁开设有多个排水孔29,通过设置通风槽28和排水孔29使本实用新型具有通风和排水功能,提升了奶牛穿戴奶牛蹄套本体1时的舒适度。
30.其中,奶牛蹄套本体1的内壁开设有相互对称两个导向槽30,导向槽30的内壁滑动连接有导向块31,导向块31与抵触板18固定连接,通过导向槽30和导向块31的配合使用,对抵触板18在奶牛蹄套本体1内的滑动进行限位,进而提升了本实用新型的实用性。
31.工作原理:本实用新型中,使用时,将奶牛蹄插入奶牛蹄套本体1的内部即可,其过程中,奶牛蹄与抵触板18接触并使抵触板18在奶牛蹄套本体1内向下滑动,通过第一齿条5、第二齿条7、转杆8、齿轮9和第三齿条10的配合使用,带动第一连接杆11、第二连接杆12、长支撑杆14和短支撑杆15移动,进而通过多个抵触杆17将奶牛蹄夹持在奶牛蹄套本体1的内部,通过两个限位杆19的配合使用使本实用新型佩戴后不易脱落,利用压缩弹簧23、气囊25和缓冲垫26的弹性复位原理,并通过与安装槽21、滑块22和滑板24的配合使用,实现本实用
新型的减震功能,从而有效保护奶牛蹄,以上结构的配合使用解决了现有奶牛蹄套本体1夹持不稳定容易脱落和不具有减震功能易损伤奶牛蹄的问题。
32.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较佳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揭露的技术范围内,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及其实用新型构思加以等同替换或改变,都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