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使用压簧的管状自动钓鱼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7216601发布日期:2021-11-03 15:48阅读:182来源:国知局
一种使用压簧的管状自动钓鱼器的制作方法
一种使用压簧的管状自动钓鱼器
1.技术领域:本装置是一种机械式自动钓鱼器。
2.

背景技术:
2019年12月31日中国专利公开号cn110622929a公开了本人的名为“一种管状自动钓鱼器”的发明申请。2020年10月30日中国专利公开号 cn211793873u同样公开了本人的名为“一种管状自动钓鱼器”的实用新型专利文件。
3.上述公开号公开了以下内容:
4.总的构思是使管子内的一端连接子线或连接线的触发件向下拉弹性元件后触发件上的滚动部放置亦即挂在位于管子下方的支撑面上支撑住弹性元件的弹力使钓器处于待触发状态,当触发件受子线牵拉转动时,触发件上的滚动部随之在支撑面上滚动脱离支撑面而触发钓器。具体结构是;
5.包括管子和管内组件;管内组件安置在一根管子内,管子为圆管或多边形管。
6.所述管子的下端有支撑面;所述支撑面至少是凹形支撑面、凸形支撑面、管壁端面支撑面、管口支撑面中之一;凹形支撑面的中间部位有一个缝隙式卡口,该卡口把支撑面分割成两部份,凸形支撑面是一块从管壁朝向管腔内突出的结构形成的面。所述管端面支撑面为管子下端的整个或局部管端面,所述管端面支撑面的平面形状包括圆圈形或者多边形(即有多段直的管端面,例如三角形、方形或六角形的管端面),或者单边形(即只有一段直的管端面)、双边形(即有两段直的管端面)、弧形(即管子下端管端面中的一段或多段弧形的管端面)、由窄到宽的v形中的一种或多种;所述管口支撑面,由位于管子下端管口处的平板或支条组成,它包括凹形支撑面、凸形支撑面、v形支撑面、弧形支撑面、管口直边形支撑面中的一种或多种。
7.管内组件主要由弹性元件、触发件组成,或者主要由弹性元件、连接器、触发件组成;所述弹性元件为拉簧或橡皮筋或压簧。
8.触发件为d形、t形、弯头8字形、平头8字形、u形、圆形、v形、δ形、一字形中之一,触发件的一端与子线连接或者与连接子线的连接线连接,触发件的另一端有用于挂在支撑面上的滚动触发的滚动部,所述滚动部是触发件的在触发装置触发过程中在支撑面范围发生滚动运动的结构部位。触发件以其轴向弯曲部或轴向笔直部或圆弧形脚作为滚动部。触发件的滚动部端与拉线连接或者与连接器连接。
9.所述连接器是8字环、8字形转环、别针、d形环、o形环、l形挂、t形挂、u形、v形、δ形连接器中的一种或多种。
10.一个触发件至少有一个滚动部,滚动部的形状结构为直圆柱体形状或弯圆柱体形状或非完全性圆柱体形状,所述非完全性圆柱体形状是指圆柱体上有直切面而形成的直的大半圆柱体形状或弯的大半圆柱体形状或者是除圆弧体外还有直切面或者只是部分为圆弧体而其余部分不是圆弧体。
11.所述触发件为弯头8字形是指其滚动部为轴向弯曲的,所述触发件为平头8 字形是指其滚动部轴向为笔直的。d形触发件、t形触发件以及圆弧形脚的滚动部的轴向都是笔直的。
12.触发件有圆弧形脚或无圆弧形脚,所述圆弧形脚是指其脚含有圆弧体结构,属于
非完全性圆柱体结构中的一种,因为它只是部分为圆弧体而有一部分不是圆弧体、它有一部分与其脚的以外的部位为一体式连续性结构,或者除此之外其脚上还有直切面。
……
如果采用的是压簧,则管子上部有一根向下的纵向杆子,压簧套在该杆子上,压簧的上端与一根软或硬的向下延伸的拉线连接,然后该拉线与触发件连接或者与连接器连接后再由连接器与触发件连接;采用压簧时的另一方案是压簧置于管子内的弹簧压板之下和管子内的弹簧挡圈之上,拉线上端与弹簧压板连接,拉线下端连接管内组件中的其他零件,两种方法均为拉动管外的连接线或者子线可牵拉拉线压缩压簧。
13.……
第十个实施例(图37至图38),是关于使用压力弹簧的2种实施方式:
14.图37是第一种方式,即如图所示管子1内的弹性元件挂杆2上挂着套有压力弹簧27的压力弹簧套杆22,拉动拉线26可压缩压力弹簧,拉线26为硬质线或软质线,拉线26连接管内组件中的其他零件。
15.图38是第二种方式,即如图所示管子1内的压力弹簧27位于连有拉线26 的弹簧压板44之下,管子内压力弹簧27的下方有弹簧挡圈45,拉线26为软质线或硬质线,拉线26下端连接管内组件中的其他零件,拉动管外的连接线或者子线可压缩压力弹簧。图中10为主线。
16.由此可见,上述公开号公开的采用压簧的实施例中已经表明其所述管内组件包括压簧、弹簧压板、拉线、触发件,或者压簧、弹簧压板、拉线、连接器、触发件;而且上述公开号的发明和

技术实现要素:
以及实施例中还公开和隐含了其所述管子为圆管、多边形管或者其横截面为非圆形的异型管。此外还可以得知,上述公开号中所称的管壁端面支撑面实质是指管子下端有端面支撑面,即其意为所述管子的下端有端面支撑面。
17.上述公开号还公开了以下内容:
18.操作。
……
当鱼吃饵拉钩时,触发件受子线或子线和连接线牵拉转动,触发件的滚动部随之在支撑面上滚动而脱离支撑面触发钓器。
19.钓前触发装置的安装:
20.如果是凹形支撑面,是捏住连接线或子线将管内组件从管子的下端往外拉,然后使与触发件连接的连接器的下端、或者将上与压簧压板连接、下与触发件连接的拉线的下端进入到管子下端凹形支撑面上的卡口内、使触发件的滚动部放置在卡口下面的凹形支撑面上,并转动触发件使触发件的纵轴与管子的纵轴相交角为直角即可;主线与管子的上部连接,浮漂与主线连接,钓器抛投入水后,鱼吃饵拉钩时,牵拉与触发件连接的子线或与子线连接的连接线,触发件转动,触发件上的滚动部即会滚动脱离凹形支撑面从而触发钓器缩钩钓往鱼。
21.如果是凸形支撑面,是拉动连接线或子线将管内组件从管子的下端往外拉,然后将触发件的滚动部放置在管子下端的凸形支撑面上,以下操作以及情形与上述凹形支撑面的相同。
22.如果是管子下端管端面支撑面,是拉动连接线或子线将管内组件从管子下端往外拉,然后将触发件的滚动部放置在管子下端的管端面支撑面上;以下操作以及情形与上述凹形支撑面的相同。
23.如果是管口支撑面,则选择参照上述支撑面使用形式进行。
24.上述公开号所提供的杠杆加滚动的触发方式具有运行平稳、触发需力小的优点,其将触发装置安置在管子中的方案具有不乱线、方便收纳的优点。
25.上述公开号公开的技术方案所存在的问题:
26.上述公开号公开了若干具体实施例,然而存在的问题是,虽然其提供了许多当弹力元件采用拉簧和橡皮筋时的优秀实施例,但对于当采用的弹力件为压簧时提供的实施例则虽然是可实施的实施例但却并非是优秀或优选实施例,需要改进。上述非优选实施例的缺陷在于钓鱼器的长度长、影响了钓鱼器的使用操作和成本及外观;而如若不加大钓鱼器的长度,则又必需减小压簧的长度,从而导致另一缺陷——压簧提供给触发件的行程不足、降低钓鱼器的性能,此外,上述非优选实施例还有不方便装配零件以及维修更换零件的缺点。采用压簧为弹性元件的管状自动钓鱼器,由于其耐用性的特点,是上述公开号所涉及的“一种管状自动钓鱼器”中非常重要的一型,这也意味着其改进有着重要价值和意义。
27.

技术实现要素:
所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当上述钓鱼器的弹力元件采用压簧时,需要设计一种新的、既能使得钓器长度不长而压簧又不减短而能降低成本并且美观,又能保证触发件的行程足够长、也能方便装配以及使用操作和维修的技术方案。
28.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提供了一种使用压簧的管状自动钓鱼器,本技术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29.在使管内组件中的压簧、弹簧压板、拉线、触发件,或者压簧、弹簧压板、拉线、连接器、触发件共享管子内空间的同时让拉线、触发件或拉线和触发件以及连接器共享管子内的压簧的内部空间,即让压簧位于管子内,并让拉线、触发件或拉线和触发件以及连接器位于管子内的压簧的内孔空腔中。总的说是重叠利用空间、合理利用空间。
30.具体结构和运动关系是:
31.管子的上端有盖或上挡圈或横杆或盖和上挡圈或横杆和上挡圈,其中的上挡圈位于管子的上端管腔内。
32.管子的下端管腔内有下挡圈,下挡圈的内孔径允许连接器和触发件进出。
33.所述端面支撑面由管子的下端面与下挡圈的下端面共同组成或者由管子的下端面单独形成,所述端面支撑面为管子的下端面以及下挡圈的下端面或者管子的下端面的全部或局部端面,所述端面支撑面的平面形状包括圆圈形或者多边形,或者单边形、双边形、弧形、由窄到宽的v形中的一种或多种。
34.在管子内的用于压缩压簧的弹簧压板位于管子上端的盖或上挡圈或横杆的下方,弹簧压板的外径略小于管子内孔径而大于或等于压簧的外径,压簧置于管子内的弹簧压板之下和管子内的下挡圈之上,拉线上端与弹簧压板连接,拉线下端与管内组件中的触发件连接或者与管内组件中的连接器连接后再由连接器与触发件连接。
35.压簧的内孔空腔能够容纳连接器以及触发件并允许连接器以及触发件进出,在钓器处于非待触发状态时拉线和触发件或拉线和连接器以及触发件位于压簧的内孔空腔中。
36.连接线或子线与触发件的下端连接,拉动管外的连接线或者子线可牵拉拉线和弹簧压板压缩压簧,并在压簧被压缩后触发件以及部分连接器能被从压簧内孔空腔内拉出到管子下端管口,以便于将触发件上的滚动部放置亦即挂在支撑面上,并转动触发件使触发件的纵轴与管子的纵轴的相交夹角为直角或小于直角(为直角时灵敏度高,一字形触发器用于端面支撑面时该相交角可为直角也可小于直角,但小于直角时灵敏度较低,即可利用相交角度调节灵敏度),使钓器处于待触发状态,即钓器在待触发状态时触发件以及部分连接器或者部分拉线位于管子下端管口。
37.钓器触发完毕后被拉出的位于管子下端管口的触发件以及部分连接器或者部分拉线自动回缩到管内的压簧内孔空腔内。
38.本技术方案的有益效果:让零件充分共享合理利用了空间,使得钓器短、触发件行程足、缩钩力度大钓鱼效果好,便于使用操作,简化了结构、方便装配和维修,降低制造成本,而且美观。
附图说明:
39.附图中标记:
[0040]1‑
管子;2

横杆;3

卡口;4

凹形支撑面;5

上挡圈;6

弯头8字形触发件;7

子线;8

连接线;9

8字形转环连接器;10

主线;11

滚动部;12

d形触发件;13

u形连接器;14

轴;15

环臂;16

t形触发件;17

凸形支撑面; 18

下挡圈;19

平头8字形触发件;20

v形支撑面;21

o形环连接器;22

弹簧压板;23

圆圈形支撑面;24

8字环连接器;25

一字形触发件;26

拉线;27
‑ꢀ
压簧;28

圆柱体形状;29

大半圆柱体形状;30

直切面;31

管壁;32

压簧作用力;33

触发件;34

圆柱体形状滚动部;35

凹形或凸形支撑面;36

大半圆柱体形状滚动部;37

弯圆条;38

切面;39

大半弯圆条;40

d形环或l形挂; 41

端面支撑面;42

无直切面的圆弧形脚滚动部;43

有直切面的圆弧形脚滚动部;44

盖子;45

连接孔;46

圆形触发件;47

圆形触发件连接线连接孔;48
‑ꢀ
连接轴;49

d形环连接器;50

管口支撑面;51

弧形支撑面;52

管口直边形支撑面;53

水疏导孔;54

轴;55

线结;56

臂;57

8字形转环连接器的下段; 58

管子的下端面;59

下挡圈的下端面。
[0041]
本说明书中所述零件的上端、上部、下端、下部的方位描述是按照附图中所示的钓器触发装置的触发机关尚未安装时零件的状态位置进行界定的。
[0042]
下面对各附图作简要说明。
[0043]
实施例1(图1),是压簧的基本设置实施例:
[0044]
图1是压簧的基本设置实施例透视图。下述实施例2至10的压簧设置与本实施例基本相同。
[0045]
实施例2(图2

12),是圆管端面支撑面与一字形触发件组合构成的完整实施例,本实施例中进一步介绍了压簧的基本设置:
[0046]
图2是圆管视图。
[0047]
图3是本实施例除压簧以外的管内组件侧视图。
[0048]
图4是图3所示管内组件的另一角度侧视图。
[0049]
图5是管内组件中的d形环连接器的另一种构成方式视图。
[0050]
图6是图5所示管内组件的另一角度视图。
[0051]
图7是本实施例已组装完成的立体透视图。
[0052]
图8是图7中部的局部放大图。
[0053]
图9、图10、图11是本实施例触发机关安装方法示意图。
[0054]
图9是第一步操作示意图。
[0055]
图10是第二步操作示意图。
[0056]
图11是第三步操作示意图。
[0057]
图12是本实施例2的钓器处于待触发时的状态的侧视图。
[0058]
下述完整实施例3至10的压簧设置均与上述实施例1以及本实施例2基本相同。
[0059]
实施例3(图13

图19),是方管凹形支撑面与弯头8字形触发件组合构成的完整实施例:
[0060]
图13是本实施例的方管侧视图。
[0061]
图14是本实施例除压簧以外的管内组件构成图。
[0062]
图15是图14的局部放大图。
[0063]
图16是管内组件已全部安装到管内后的装配完毕外观图。
[0064]
图17和图18是触发机关安装操作图。其中:
[0065]
图17所示是第一步。
[0066]
图18所示是第二步。
[0067]
图19是本实施例钓器处于待触发状态时的形状图。
[0068]
实施例4(图20至图22),是圆管凹形支撑面和弯头8字形触发件组合构成的完整实施例,其中:
[0069]
图20是管子以及管子的下端有凹形支撑面以及卡口的结构示意图。
[0070]
图21是本实施例的除压簧以外的管内组件的组成图。图22是触发装置已安装完毕钓器处于待发状态的稍带仰视的视图。
[0071]
实施例5(图23至图28)是采用凸形支撑面、以d形环作为d形触发件、并单独采用u形连接器的即d+u方案中的一种完整实施例。
[0072]
其中:
[0073]
图23是管子1及凸形支撑面17的形状图。
[0074]
图24是d形触发件加u形连接器的d+u方案用于管状自动钓鱼器的一种除压簧以外的管内组件结构图。
[0075]
图25是触发机关安装时的第一步操作情形图。
[0076]
图26是触发机关安装时的第二步操作情形图。
[0077]
图27是已把d形触发件12的滚动部11放置到凸形支撑面17上,钓器处于待发状态的局部侧视图。
[0078]
图28是钓器处于待发状态的整体侧视图。
[0079]
实施例6(图29至图33)是支撑面采用管子下端端面支撑面中的由窄到宽形的v形支撑面、管内组件采用压簧+8字形转环+平头8字形触发件相组合而成的完整实施例。
[0080]
图29是本实施例除压簧以外的管内组件构成图。
[0081]
图30是管子及v形支撑面的形状示意图。
[0082]
图31是平头8字形触发件19的滚动部11已放置在v形支撑面20上、钓器处于待发状态时的从侧下往上看的亚仰视图。
[0083]
图32是钓器处于待触发状态的稍带仰角的侧视图。
[0084]
图33是钓器待发状态的侧视图。
[0085]
实施例7(图34至图38),是圆管及其端面支撑面和d形触发件+u形连接器即d+u方案中的另一种完整实施例。是d形触发件的两个滚动部(即两个含圆弧体的脚)放置在管子下端的端面支撑面中的圆圈形支撑面上的实施例。本实施例的附图说明中一并介绍了u形触发件和u形连接器以及v形连接器和v形触发件、δ形连接器和δ形触发件、d形环连接器,
还在本实施例附图说明的最后作了d+u方案的总结性说明。
[0086]
本实施例中:
[0087]
图34是除压簧以外的管内组件构成图。图35是管子1及其圆圈形支撑面 23的形状图。
[0088]
图36是本实施例钓器处于待触发状态的从侧下往上观察的视图。
[0089]
图37是钓器待发状态时的仰视图。
[0090]
图38是待发状态时的侧视图。
[0091]
实施例8(图39至至41),是一字形触发件的一个圆弧形脚作为滚动部放在端面支撑面中的圆圈形支撑面上的完整实施例。
[0092]
图39是本实施例除压簧以外的管内组件结构图。
[0093]
图40是本第8个实施例钓器处于待发时稍带仰角的视图。
[0094]
图41是处于待发状态的钓器的侧视图。
[0095]
实施例9(图42至44),是圆形触发件用于端面支撑面中的圆圈形支撑面的完整实施例:
[0096]
图42是本实施例除压簧以外的管内组件组成图。
[0097]
图43是钓器处于待触发状态时的形状图。
[0098]
图44是处于待触发状态的圆形触发件钓器的侧视图。
[0099]
实施例10(图45至48),是关于将t形触发件用于凸形支撑面上的完整实施例。其中:
[0100]
图45是本实施例的除压簧以外的管内组件组成图。
[0101]
图46是图45的局部放大图。
[0102]
图47是第10个实施例的钓器处于待触发时的形状图。
[0103]
图48是另一视角的处于待发状态的钓器的形状图。
[0104]
实施例11(图49),描述了另一形状的t形触发件,此触发件可与u形连接器互换位置组合使用,
[0105]
图49是此另一形状的t形触发件的结构图。
[0106]
实施例12(图50)是管口支撑面:
[0107]
图50是管口支撑面的形状图。
[0108]
最后,图51至图60是滚动部几种不同形状的示意图,并简述它们作用的特点。
具体实施方式:
[0109]
下面结合实施例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说明。
[0110]
实施例1(图1),是压簧的基本设置实施例:
[0111]
图1是压簧的基本设置实施例透视图,该图中:管子1的管腔内下部有下挡圈18,实施中,下挡圈18的下端面与管子1的下端面可以平齐,也可以只是接近,本实施例中,下挡圈18的下端面与管子1的下端面是平齐的。
[0112]
管子1的上部有盖子44,管子1的管腔内的上部有上挡圈5,压簧27位于管子内的下挡圈18之上,压簧27的内孔空腔能容纳连接器和触发件,压簧27 的上方有弹簧压板22,弹簧压板中央有用于连接拉线的连接孔45。
[0113]
虽然不是必需的,但弹簧压板上可以有水疏导孔53,其作用是减小触发时水的阻力而有利于性能,与此相仿,如果用盖子,盖子上也可以有水疏导孔。
[0114]
上、下挡圈作用是限制管子内压簧和弹簧压板的位置,在有盖子44的情况下,上挡圈5可以没有而以盖子44替代其功能;即便没有盖子,如果管子内的弹簧压板上方有横杆阻挡,依然可以没有上挡圈(参阅图7的横杆2),当然也可以在上挡圈有盖或横杆的情况下依然使用上挡圈。
[0115]
实施例2(图2

12),是圆管端面支撑面与一字形触发件组合构成的完整实施例(即含盖或上挡圈或横杆及下挡圈及支撑面的管子与管内组件组合即构成完整的钓器),本实施例中还进一步介绍了压簧的基本设置:
[0116]
图2是圆管视图,图中1是管子,18是下挡圈。
[0117]
图3是本实施例除压簧以外的管内组件侧视图,图中,轴14、轴57以活动连接方式连接两根臂56组成d形环连接器49,本例中轴14与一字形触发件25以及与d形环连接器49的两臂56都是活动连接,拉线26上端穿过连接孔45与弹簧压板22连接,拉线26下端与d形环连接器49的轴54连接,
[0118]
线结55是拉线26的结,弹簧压板22的外径比管子内孔径略小而比压簧外径大或等大,连接线8用于拉扯压缩压簧,其下端连子线。
[0119]
简单说是从上到下,弹簧压板、拉线、连接器、触发件、连接线、子线依次连接,管内组件的零件除此还有压簧。
[0120]
图4是图3所示管内组件的另一角度侧视图,图中,显示了一字形触发件 25的滚动部11。图中11所指既是一字形触发件的圆弧形脚,也是该一字形触发件的滚动部11。作为滚动部11的圆弧形脚既可以是无直切面的完全性圆弧形脚(本实施例的是无直切面的完全性圆弧形脚),也可以是有直切面的圆弧形脚 (参看图52、54、59、60及它们的说明)。
[0121]
图5是管内组件中的零件d形环连接器的另一种构成方式视图,与前述图3 及图4不同,本图中,d形环连接器49没有轴54,而是以拉线26穿过孔洞捆绑将两根臂56连接的方式替代了图3及图4中的轴54,其好处是简化了结构和成本,而能实现基本相同的效果。图中显示了一字形触发件25的滚动部11。
[0122]
图6是图5所示管内组件的另一角度视图。
[0123]
图7是本实施例已组装完成的立体透视图。本图以管子1为透明管的形式展示立体透视图。图中,管子1的管腔内的上部有有挡圈5、下端有下挡圈18,上挡圈5的下方有弹簧压板22;管内组件中的零件压簧27位于管子内的弹簧压板22与下挡圈18之间;压簧27的内孔空腔中从上到下依次有与弹簧压板22 连接的拉线26、d形环连接器49、一字形触发件25、连接线8的一部分。
[0124]
如前述图1所述“即便没有盖子,如果管子内的弹簧压板上方有横杆阻挡,依然可以没有上挡圈”,本图7有横杆2,所以本图所示实施例中的上挡圈5有也可以,没有也可以,上挡圈只在其上方没有有效阻挡物时才是必需的。
[0125]
盖和横杆不是必需的,单有上挡圈也行,只不过需要将上挡圈与管子固定,其固定应该采用方便拆卸的方式;如果没有盖和横杆而只有上挡圈,可在管子上端端部穿一个孔以供连接主线用。本图中的10是主线,浮钓时,主线上应连接浮漂。本图中最下端连接子线。
[0126]
在钓器处于非待触发状态时拉线和触发件或拉线和连接器以及触发件均位于压
簧的内孔空腔中。
[0127]
本图显示的状态也是钓器触发完毕之后的状态。
[0128]
图8是图7中部的局部放大图,拉线26、d形环连接器49、一字形触发件 25、连接线8的一部分,均位于管子1内的压簧27的内孔空腔中。
[0129]
从图7、图8可以看出,零件共享空间,结构紧密,缩短了钓器长度,压簧又足够长,因而降低了成本、性能效果又好、又美观,还方便使用操作;下挡圈位置低、内孔径大,拉线、连接器、触发件位于管子内的压簧的内部,它们与压簧共处一个空间,弹簧压板与需要与其连接的触发件或连接器和触发件之间没有阻隔,因此方便组装和维修更换零件。在上述设置的前提下,只需视情况的需要选择性将盖、横杆、上挡圈设置为活动的即可以轻松取下的即可实现方便组装和维修的目的,而为使它们为活动的可以通过螺纹连接、开口销连接、线条穿绕连接等多种常见方式实现。
[0130]
图9、图10、图11是本实施例触发机关安装方法示意图。
[0131]
图9是第一步操作示意图,即拉动连接线后将一字形触发件25以及d形环连接器49的上部拉出到管子1的下端管口外,露出一字形触发件25的滚动部 11。
[0132]
图10是第二步操作示意图,即把一字形触发件25的滚动部11放置在亦即挂在管子1的下端端面上,也就是放置在亦即挂在管子1下部的端面支撑面上。
[0133]
图11是第三步操作示意图,即一字形触发件25的滚动部11已放置在亦即挂在了管子1下端的端面支撑面之中的圆圈形支撑面23上之后,将一字形触发件25与管子1相交≤90度,钓器触发机关安装即告完毕,钓器处于待触发状态。
[0134]
本实施例中管子1下端的整个圆圈形端面都属于端面支撑面。在端面支撑面分类中,本实施例中管子1下端的整个圆圈形端面属于端面支撑面中的圆圈形支撑面23,这给钓器触发机关的安装带来很大方便,即安装时,一字形触发件的滚动部11随便挂在圆圈形支撑面23的任何一处都可以。图中49是d形环连接器,图中图的指引线和标记表明了本实施例中的端面支撑面中的圆圈形支撑面23是由管子的下端面58与下挡圈的下端面59共同组成的。
[0135]
此时钓器处于待触发状态。钓器在待触发状态时触发件以及部分连接器位于管子下端管口,如果是拉线与触发件的滚动端连接,则是钓器在待触发状态时触发件以及部分拉线位于管子下端管口。
[0136]
图12是本实施例2的钓器处于待触发时的状态的侧视图。此时压簧27已被压缩,子线7若被鱼吃饵时向下拉动,将牵拉连接线8使一字形触发器25向下转动,其滚动触发部将滚动脱离管口支撑面,d形环连接器49以及一字形触发器25将回缩进到压簧27内孔空腔内而触发钓器。即钓器触发完毕后被拉出的位于管子下端管口的触发件以及部分连接器回缩到管内的压簧内孔空腔内,如果是拉线与触发件的滚动端连接,则是钓器触发完毕后位于管子下端管口的触发件以及部分拉线回缩到管子内的压簧内孔空腔内。
[0137]
本技术的钓鱼器所采用的弹性元件均为压簧,压簧是本技术的钓鱼器的管内组件中的零件之一,下述实施例3至10均为完整实施例,这些完整实施例的压簧设置均与上述实施例1以及本实施例2所述的基本相同。
[0138]
实施例3(图13

图19),是方管凹形支撑面与弯头8字形触发件组合构成的完整实施例:
[0139]
图13是本实施例的方管侧视图,管子1为方管,其下端有凹形支撑面4以及卡口3,管子1下部管内有下挡圈18。
[0140]
图14是本实施例除压簧以外的管内组件构成图。图中自上而下是弹簧压板 22、拉线26、8字形转环连接器9、8字形转环连接器的下段57、弯头8字形触发件6、滚动部11、连接线8。本实施例因为采用的是方管,其管内组件中的零件压簧随之也采用矩形压簧。
[0141]
有必要说明的是,本实施例的拉线26的下端是与8字形转环9连接后再由 8字形转环9与弯头8字形触发件6连接,但在实施中,也可以不用连接器而使拉线26的下端直接与弯头8字形触发件6连接,即也可以使拉线26的下端与弯头8字形触发件6的滚动部11连接。
[0142]
图15是图14的局部放大图。
[0143]
图16是管内组件已全部安装到管内后的装配完毕外观图,图中,3是卡口, 4是凹形支撑面,8是连接线。
[0144]
图17和图18是触发机关安装操作图。其中:
[0145]
图17所示是第一步:往管外拉动连接线8把弯头8字形触发件以及8字形转环连接器的下段57拉到管子1的下端管口处。
[0146]
图18所示是第二步:使8字形转环连接器的下段57进入到卡口内,把滚动部11挂在凹形支撑面4上,并转动8字形触发器6,使其长轴与管子1长轴以直角相交,到此,触发机关安装完毕,钓器已处于待触发状态。
[0147]
图19是本实施例钓器处于待触发状态时的形状图,此时若鱼吃饵拉动连接线8,则8字形触发件6将向下转动使其滚动部脱离管子1下端的凹形支撑面而触发钓器。
[0148]
实施例4(图20至图22),是圆管凹形支撑面和弯头8字形触发件组合构成的完整实施例,其中:
[0149]
图20是管子以及管子的下端有凹形支撑面以及卡口的结构示意图,管子1 是圆管,4是凹形支撑面,3是卡口,管子内部下端有下挡圈18。下挡圈之上的管内应安置圆柱形压簧。图21是本实施例的除压簧以外的管内组件的组成图,所采用的管内组件的零件除压簧以外其余跟实施例3的管内组件(即图14、图 15)相同,有弹簧压板22、拉线26、8字形转环连接器9、8字形转环连接器的下段57、弯头8字形触发件6、滚动部11、连接线8。前述实施例3和本实施例中触发件采用的弯头8字形触发件6实质是一种8字形环,它是没有圆弧形脚的触发件当中的一种,它的上部即其滚动部11不直,而是弯曲的圆条,即是弯圆柱体形状或者是弯的大半圆柱体形状(参看图57、58及图55、56以及它们的说明)。
[0150]
图22是触发装置已安装完毕钓器处于待发状态的稍带仰视的视图,管子内部下端有下挡圈18,主线10上应连接浮漂,图中显示了连接线8、子线7,并显示了已使8字形转环连接器9的下段57已进入到卡口3内,弯头8字形触发件6的上部的滚动部11已放置或者说已挂在凹形支撑面4上,并已转动弯头8 字形触发件6使其纵轴与管子1的纵轴相交角目测约为直角,即钓器投入水中后弯头8字形触发件6约呈水平状态,鱼儿吃饵拉钩,弯头8字形触发件6上部的滚动部11将滚动脱离卡口3和凹形支撑面4而触发钓器。
[0151]
本实施例用的是弯头8字形触发件6,由于卡口3的存在,又由于弯头8字形触发件6的上部即滚动部11为轴向弯曲的,所以其滚动部11放置在支撑面4 上而旋转弯头8字形触发件6后,弯头8字形触发件6的连接子线的一端会些许向下翘起,对抛投和垂钓有一定程度的影响,但仍属可以正常使用,而且具有一优点即是与弯头8字形触发件6连接的8字形转环
连接器9的下段57很容易自动在弯头8字形触发件6的上部即其滚动部11居中。如果是采用上部有平直部的平头8字形触发件(关于平头8字形触发件请参阅下述图29、31、及其文字说明)用于本实施例的凹形支撑面,则没有上述缺陷,但在安装时需要手动将与平头8字形触发件上部连接的8字形转环连接器的下段57在滚动部11 上居中,但是如果在平头8字形触发件的滚动部11的中间位置有一道环形凹槽容纳8字形转环连接器的下部57,则在安装时不需要手动将它们居中。
[0152]
实施例5(图23至图28)是采用凸形支撑面、以d形环作为d形触发件、并单独采用u形连接器的即d+u方案中的一种完整实施例。
[0153]
其中:
[0154]
图23是管子1及凸形支撑面17的形状图,管子1内的下部有下挡圈18。
[0155]
图24是d形触发件加u形连接器的d+u方案用于管状自动钓鱼器的一种除压簧以外的管内组件结构图。管内组件中还有零件压簧(本图中没有画)。图24 中,22是弹簧压板、26是拉线,图中显示了作为触发件的是位于下方的d形环即d形触发件12,本实施例的连接器是仅仅采用了u形连接器,即位于上方的是与拉线26连接的u形连接器13,u形连接器13与d形触发件12的一根轴14 活动连接,这根轴14的中间部分是该d形触发件12的滚动部11,滚动部11可为直圆柱体也可为直大半圆柱体,本实施例中滚动部11是直圆柱体结构,(参看图51至图56以及它们的说明)当采用的是将这根轴14的中间部分即滚动部 11放置在凸形支撑面上使用时d形触发件12的两个环臂15与这根轴14是固定连接。此种将d形触发件12与轴14固定连接使用的情况下,d形触发件也可以不采用由一根轴与一个u形体相连接的分体式相连接的方式组成而直接用材料绕制而成,例如直接用圆丝折弯绕制一个d形环作为d形触发件,此时,该d 形触发件的笔直部与u形环体为一体式的连续结构,虽然表面上看该d形触发件不存在轴,但仍然可视其与u形体为一体式连续结构的笔直部为轴,加上u 形连接器也可用圆丝绕制而成而与该圆丝绕制而成的d形触发器的笔直部连接,其形式与作用效果与存在轴的d形触发件+u形连接器相同。即根据使用的要求, d形触发件由u形体加轴组成或者是用材料绕制而成或铸造、锻造而成。
[0156]
图25是触发机关安装时的第一步操作情形图,即管内组件已拉到管子下端口外的状态图。图中1是管子,59是下挡圈的下端面,27是压簧,12是d形触发件,13是u形连接器,14是轴,下一步操作将把滚动部11放置在凸形支撑面17上。如果把u形连接器13与d形触发件12的上下位置调换,即如果换成 u形连接器13在下方并使其与轴14固定连接,d形触发件13在上方并使其与轴14活动连接,则作用与效果相同。
[0157]
图26显示的是触发机关安装时的第二步操作情形图,即已把d形触发件12 上部的滚动部11放置到凸形支撑面17上、压簧27的弹力已由支撑面17支撑住使钓器处于待发状态时的仰视图。图中1是管子,13是u形连接器,22是弹簧压板,27是压簧,26是拉线,59是下挡圈的下端面。
[0158]
图27是已把d形触发件12的滚动部11放置到凸形支撑面17上钓器处于待发状态的局部侧视图,由于此时d形触发件12与轴14是固定连接,因此当鱼吃饵拉钩向下拉动连接线8和触发件12时滚动部11会随之滚动脱离支撑面 17而触发钓器。
[0159]
图28是钓器处于待发状态的整体侧视图,图中主线10与管子1上部连接,主线上应连接浮漂,移动浮漂在主线上的位置可调节垂钓深度;连接线8下面应连接有鱼钩的子线,d
形触发件12处于水平状态。
[0160]
实施例6(图29至图33)是支撑面采用管子下端端面支撑面中的由窄到宽形的v形支撑面、管内组件采用压簧+8字形转环+平头8字形触发件相组合而成的完整实施例。
[0161]
图29是本实施例除压簧以外的管内组件构成图,管内组件有弹簧压板22、拉线26、8字形转环连接器9、平头8字形触发件19、连接线8。管内组件除此还有压簧。
[0162]
图30是管子及v形支撑面的形状示意图,管子1上部和中部为圆管而接近下管口的部分变径,v形支撑面20是由管子1下端的管子1的下端面58和下挡圈18的下端面58共同组成,端面支撑面有圆圈形、由窄到宽形的v形、弧形等形状,本图所示为由窄到宽的v形。下挡圈18的下端面59可与管子1下管端面58平齐,也可以位置稍高而只接近管子1的下管端面,本实施例的是前者,后者的瑞面支撑面则单独由管子的下端面形成。图中8为连接线。
[0163]
图31是平头8字形触发件19的滚动部11已放置在v形支撑面20上、钓器处于待发状态时的从侧下往上看的亚仰视图。图中的平头8字形触发件19的滚动部11是直圆柱体形状或者是直的大半圆柱体形状(参看图51、52、53、54、 55、56及它们的说明),图中26是拉线,9是8字形转环连接器。实施中,不要8字形转环连接器9而直接将拉线26与平头8字形触发件19的滚动部11连接也是可行的。
[0164]
图32是钓器处于待触发状态的稍带仰角的侧视图,鱼吃饵拉钩时平头8字形触发件19将使滚动部11在v形支撑面20上滚动到较宽的管口处而使平头8 字形触发件19收缩到管子1内的压簧内孔空腔内而触发钓器。图中27是压簧。
[0165]
图33是钓器待发状态的侧视图,图中8是连接线或子线,10是主线,19 是平头8字形触发件。管子上端外形所示表明本实施例即采用了无盖无横杆只有上挡圈的方式,此时管子上端部有孔以供拴连主线。
[0166]
实施例7(图34至图38),是圆管及其端面支撑面和d形触发件+u形连接器即d+u方案中的另一种完整实施例。是d形触发件的两个滚动部(即两个含圆弧体的脚)放置在管子下端的端面支撑面中的圆圈形支撑面上的实施例。本实施例的附图说明中一并介绍了u形触发件和u形连接器以及v形连接器和v形触发件、δ形连接器和δ形触发件、d形环连接器,还在本实施例附图说明的最后作了d+u方案的总结性说明。
[0167]
本实施例中:
[0168]
图34是除压簧以外的管内组件构成图,其管内组件由弹簧压板22、拉线 26、o形环连接器21、u形连接器13、d形触发件12、连接线8以及压簧组成,其中的d形触发件12是含有圆弧体的脚,与同样是d+u方案的实施例5不同的是,在本实施例中,不是把轴14的中间部作为滚动部使用而是把d形触发件的两个含圆弧体的脚当作滚动部11使用。本实施例管内组件中的零件还有压簧。
[0169]
图35是管子1及其圆圈形支撑面23的形状图,管子1的下端整个圆圈形端面都属于圆圈形支撑面。
[0170]
下挡圈18的下端面59与管子1的下端面58平齐,因此两者共同组成端面支撑面分类中的圆圈形支撑面23;下挡圈的下端面也可以位置稍高而不与管子 1的下端面平齐,如果是这样,那么这时的端面支撑就是由管子的下端面单独形成。
[0171]
实际制作中,除了圆管还可用多边形管,采用多边形管时其端面支撑面也随之是多边形形状,例如如果用方形管,那么端面支撑面也就有方形支撑面的选项。多边形管的特
点是有多段直的管端面,多边形的每一条边都是一段直的管端面,有多少条边便有多少段直的管端面。当然,圆管的下端的管端面也能够做出直的管端面来。例如前面已介绍过的v形支撑面就含有两段直的管端面。选择时,或者整个管子下端的管端面都作为端面支撑面使用,或者只用管子下端的部分管端面作为端面支撑面使用。下挡圈的下端面如果与管子的下端面平齐,则该挡圈的下端面与管子的下端面共同成为端面支撑面,否则则瑞面支撑面单独由管子的下端面形成。可以整根管是多边形例如方形,也可以只是管子下端为多边形而其主体为圆形以方便压簧及弹簧压板适用。本图中8为连接线。
[0172]
图36是本实施例钓器处于待触发状态的从侧下往上观察的视图,这时d形触发件12的环臂15的末端的两个滚动部11已放置在端面支撑面的圆圈形支撑面23上,其下方的连接子线7的连接线8在鱼吃饵拉钩时将牵拉子线7和连接线8以及d形触发件12,使d形触发件12的滚动部11在圆圈形支撑面23上滚动到较宽的管口而被压簧的拉力快速拉入管腔内的压簧内而触发钓器。本实施例中,d形触发件12与轴14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活动连接。本实施例中的滚动部是d形触发件12的两个圆弧形脚,从图中可以看出,此两个圆弧形脚属于非完全性圆柱结构,因为在它们的含圆弧体的脚上虽然无直切面而属于无直切面的圆弧形脚,但它只是部分为圆弧体结构而有一部分不是圆弧体结构——即它有一部分与触发件的其它部位即环臂15为一体式连续性结构。如果为了远抛和重饵钓大鱼的需要,作为滚动部的此两个圆弧形脚也可以制作成含有直切面的非完全性圆柱体结构(参看图52、54、59、60及它们的说明)。在实际制作中,不一定非要如本实施例把圆弧形脚做成膨大的轮状,即还有另一种做法是可以把圆弧形脚做成其与触发件相连接的部分大小相同,只是使其含有必要的圆弧体结构并使与其连接的u形连接器的连接部分做得比其小即可。图中1是管子,10是主线,13是u形连接器,59是下挡圈的下端面,58是管子1的下端面。
[0173]
从本实施例图中可以看出,本实施例是弃用轴14的中间部分而把d形触发件的两个圆弧形脚当作滚动部11使用,所以,如果去掉轴14的中间部分而保留轴14的两头部分,而形成两根短轴把两个u形体连接的组合体,照样可以用位于下方的u形体作为触发件,而把它的两个圆弧形脚作为滚动部,此即是u 形触发件,而位于上方的那个u形体仍为u形连接器。
[0174]
此外,根据本实施例视图也可以这么认为,即认为d+u方案是上下两个u 形体以一根轴相连接形成,因此也可推断出,把上面的u形连接器与下面的d 形触发件互换位置也是可行的,只不过需要把作为滚动部的两个圆弧形脚做得较大。
[0175]
另还可以从本实施例视图看出,u形体与v形体相近,只需将u形体稍加改动即可成为v形体而作为v形连接器或v形触发件使用;又可以看出,d形环与δ形体相近,只需将d形环稍加改动即可成为δ形体而作为δ形连接器和δ形触发件使用,例如作为δ形触发件使用时其滚动部是其三根边中的一根,或者是其圆弧形脚。
[0176]
从根据本实施例视图可以认为d+u方案是上下两个u形体以一根轴相连接形成这一认识出发,也可以认为位于上方的作为连接器使用的是d形环连接器,而位于下方的作为触发件使用的是u形触发件。
[0177]
图37是钓器待发状态时的仰视图,显示了管子的下端是d形触发件的两个滚动部11都放置在了端面支撑面中的圆圈形支撑面23上。图中22是弹簧压板, 26是拉线,27是压簧,18是下挡圈。
[0178]
图38是待发状态时的侧视图,图中主线10上应连接浮漂,d形触发件12 基本呈水平状态,可不用拉线而直接用子线7与d形触发件12连接,大部分零件都藏于管子内,外形美观,触发后垂钓结束收竿时全部零件都可以塞进管子里,收纳方便。图中11为滚动部。
[0179]
在本实施例的最后,还可以作以下总结说明:第5个实施例和本第7个实施例采用的都是d形触发件加u形连接器的d+u方案,采用此方案时,可单独采用u形连接器(例如本实施例中的图37所示),还可采用o形字连接器+u形连接器(如本实施例的图34和第5个实施例的图24所示);当采用d+u方案时,d 形触发件的轴的中间部位以及d形触发件的圆弧形脚都可以作为滚动件,也就是说这时这个d形触发件可以只有一个滚动部也可以同时具有两个滚动部。
[0180]
实施例8(图39至至41),是一字形触发件的一个圆弧形脚作为滚动部放在端面支撑面中的圆圈形支撑面上的完整实施例。
[0181]
图39是本实施例除压簧以外的管内组件结构图,其管内组件,采用的连接器是8字形转环连接器9和8字环连接器24,有一个以它的一个圆弧形脚作为滚动部11的一字形触发件25(因为它有两个孔,所以要把它称为8字环形触发件也是可以的)。图中22是弹簧压板,26是拉线。实际制作中,可以不用8字形转环连接器9,而用拉线26直接与8字环连接器24连接。管内组件中的零件还有压簧。
[0182]
图40是本第8个实施例钓器处于待发时稍带仰角的视图,为一字形触发件 25已将滚动部11放在了管子1下端的端面支撑面中的圆圈形支撑面23上,如鱼吃饵拉钩将经子线7拉动一字形触发件25使滚动部11滚动脱离圆圈形支撑面引发钓器。图中27是压簧,18是下挡圈。
[0183]
图41是处于待发状态的钓器的侧视图。
[0184]
实施例9(图42至44),是圆形触发件用于端面支撑面中的圆圈形支撑面的完整实施例:圆形触发件是把滚动部和触发件上的子线连接孔放在一圆块上,圆块本身既是触发件也是滚动部。
[0185]
图42是本实施例除压簧以外的管内组件组成图,其管内组件由弹簧压板22、拉线26、8字形转环连接器9和d形环连接器49以及圆形触发件46以及压簧组成,图中8是连接线,连接线的下端将连接子线。管内组件中的零件还有压簧。
[0186]
图43是钓器处于待触发状态时的形状图,此时上述管内组件已装在管子1 内并已将圆形触发件46放置在管子1下端的圆圈形支撑面23上、钓器处于待触发状态的情形。连接轴48是d形环连接器49的组成部分,连接轴48两头方形中间圆形,圆形触发件46的中央为圆孔而与连接轴48活动连接,图中,圆形触发件46上的圆形触发件连接线连接孔47上穿有连接线8,连接线8将与子线连接,若鱼吃饵拉钩,将牵动连接线8使圆形触发件46滚动而脱离圆圈形支撑面23触发钓器。图中18是下挡圈,它的下端面参与管子下端面共同形成端面支撑面中的圆圈形支撑面。
[0187]
图44是处于待触发状态的圆形触发件钓器的侧视图。
[0188]
根据对灵敏度高低的需要,圆弧形脚是圆柱体结构或者大半圆柱体结构(参看图52、54、59、60、55、56)。
[0189]
实施例10(图45至48),是关于将t形触发件用于凸形支撑面上的完整实施例。其中:
[0190]
图45是本实施例的除压簧以外的管内组件组成图,其管内组件由弹簧压板 22、拉线26、8字形转环连接器9、o形环连接器21、u形连接器13、t形触发件16以及压簧组成。
[0191]
图46是图45的局部放大图,图中显示了t形触发件的横直部分是一根轴 14,t形触发件16与u形连接器13的轴14相连接,t形触发件16的一个圆弧形脚为滚动部11,u连接器13与轴14是活动连接;t形触发件16与轴14固定连接或活动连接均可,本实施例中是固定连接。
[0192]
图47是第10个实施例的钓器处于待触发时的形状图,其时管内组件已拉到管子1下端的管口外,与u形连接器13相连接的t形触发件16的滚动部11 已放置在凸形支撑面17上,钓器处于待触发状态。图中18是下挡圈。
[0193]
图48是另一视角的处于待发状态的钓器的形状图,此时如鱼吃饵拉钩牵动连接线8,t形触发件16的滚动部11将从凸形支撑面17滚动脱离而触发钓器。图中13是u形连接器,18是下挡圈,27是压簧。
[0194]
从本图中可以看出,稍加改动即可把t形触发件16的滚动部11挂在管子下端的端面支撑面上使用,改动的办法是把t形触发件16的滚动部的直径做得比u形连接器13与轴14的连接部的直径大并使u形连接器向管端面方向适当弯曲。
[0195]
从本图还可看出,如果把t形触发件16与u形连接器13位置调换,即把t 形触发件16作为t形挂连接器,而把u形连接器13作为u形触发件,那么这个u形触发件的两个圆弧形脚是可以用在端面支撑面上的,只不过需要把作为连接器的原t形触发件的圆弧形脚做得小一些。
[0196]
实施例11(图49),描述了另一形状的t形触发件,此触发件可与u形连接器互换位置组合使用。
[0197]
图49是此另一形状的t形触发件的结构图,采用如图所示t形触发件16 和u形连接器13组合时,可用t形触发件16上部中间部分的滚动部11用于凸形支撑面。如果将本图所示的两个零件互换位置,即将u形连接器13作为u形触发件用而将t形触发件16作为t形挂连接器用,则可用u形触发件的两个圆弧形脚作为滚动部11而用于端面支撑面。
[0198]
作了以上

技术实现要素:
和实施例的介绍后,现在可以就支撑面与触发件的组合以及端面支撑面的多样性作必要的说明。在前面在第四个实施例的附图说明的最后的总结性说明段落中,已述及在d+u方案中的d形触发件可以同时具有两种滚动部,即以其轴的中间部和圆弧形脚作为滚动部,那么现在可以说,这显然意味着同一个产品的同一根管子下端也是可以同时具有凸形支撑面和端面支撑面中的弧形支撑面,因为弧形支撑面就是管子下端管端面中的一段弧形的管端面,于是上述d+u方案中的那个d形触发件就可以在这件产品中既可以以那根轴的中间部分的滚动部用于凸形支撑面也可以以其圆弧形脚滚动部用于弧形支撑面,甚至于在管子下端还可以同时具有凸形支撑面、弧形支撑面、v形支撑面,因为把d形触发件的两只圆弧形脚作为滚动部时,用在v形支撑面上也是可行的。关于端面支撑面的多样性有必要说明一点:由于触发件的圆弧形脚作为滚动部时适用性很强,特别是当它用于端面支撑面时,更特别是当它只用一只圆弧形脚作为滚动部用于端面支撑面时(第8个实施例

图39至41),因为只要有一点点管端面,能够让圆弧形脚挂稳便可,也就是说,各种规则的以及不规则形状的管端面它都可以适用,所以,能用的管端面的形状很多、难于全部列举而限定。
[0199]
实施例12(图50)是管口支撑面:
[0200]
图50是管口支撑面的形状图,从该图可以看到,位于管子1的下端管口的管口支撑面50,已同时具有凸形支撑面17、凹形支撑面4、v形支撑面20、弧形支撑面51、直边支撑面52等多种支撑面,管口支撑面属于混合型支撑面,由位于管子下端管口的平板或支条组成。
[0201]
最后,图51至图60是滚动部几种不同形状的示意图,并简述它们作用的特点:
[0202]
图51,滚动部为圆柱体28形状,是直圆柱体形状。
[0203]
图52,滚动部也是圆柱体28形状,与图1的圆柱体的区别只是本图所示圆柱体较短一些,也是直圆柱体形状。
[0204]
图53,滚动部是大半圆柱体29形状,它是由在圆柱体上有直切面30形成,也可称之为直的大半圆柱体形状。
[0205]
图54,滚动部也是大半圆柱体29形状,也是由在圆柱体上有直切面30形成,与图3的大半圆柱体的区别只是本图所示大半圆柱体较短一些。
[0206]
图55,描述了圆柱体形状滚动部的作用特点,其特点是灵敏度高,图中31 为管壁,触发件33的圆柱体形状滚动部34挂在凹形或凸形支撑面35上,在弹性元件作用力32所形成的静摩擦力作用下,圆柱体滚动部34在凹形或凸形支撑面35上具有一定稳定性,但灵敏度高。
[0207]
图56,描述了大半圆柱体形状滚动部的作用特点,其特点是灵敏度较低,适合重饵远抛垂钓大鱼的需要要。图中31为管壁,触发件33上的由圆柱体上有直切面30形成的大半圆柱体形状滚动部36挂在凹形或凸形支撑面35上,由于是直切面30挂在凹形或凸形支撑面35上,固灵敏度较低。
[0208]
图57所示是弯圆条37,为弯圆柱体形状。其作为滚动部时作用跟圆柱体形状滚动部特点相近。
[0209]
图58所示是弯圆条因为有切面38而形成的大半弯圆条39,为弯的大半圆柱体形状。其用作为滚动部时其作用特点跟大半圆柱体形状滚动部的相似。
[0210]
图59,是无直切面的圆弧形脚作为滚动部时的作用示意图,图中31是管壁,32是弹性元件作用力,触发件33的无直切面的圆弧形脚滚动部42借助d形环或l形挂连接器40的作用挂在端面支撑面41上,由于是圆弧体与端面支撑面 41接触,其作用特点是灵敏性好。圆弧形脚因为有其它部分与它相连,所以不可能是完全性圆柱体,换言之,圆弧形脚都是非完全性圆柱体。
[0211]
图60,是其圆弧体上有直切面的圆弧形脚作为滚动部时的作用示意图,图中31是管壁,32是弹性元件作用力,触发件33的有直切面的圆弧形脚滚动部 43借助d形环或l形挂连接器40的作用挂在端面支撑面41上,由于是直切面 30与端面支撑面41接触,所以特点是稳定性强,灵敏性也就随之较低。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