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灌溉系统的液体循环系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9816794发布日期:2022-04-27 10:32阅读:137来源:国知局
基于灌溉系统的液体循环系统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涉及水处理领域,尤其涉及基于灌溉系统的液体循环系统。


背景技术:

2.目前对于农田园林进行灌溉的灌溉系统的管路末端都是用配件堵住,在灌溉系统进行灌溉作业之后,灌溉系统的管内存在大量灌溉剩余的水肥药,造成肥料的浪费以及容易滋生藻类植物、生成结晶体以及泥沙堆积等,在灌溉过程中,灌溉系统中管内水流只能流向灌溉系统中滴喷灌器方向,容易造成杂质堵塞滴喷灌器。


技术实现要素:

3.为了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基于灌溉系统的液体循环系统,其能解决目前对于农田进行灌溉的灌溉系统管内水流只能流向灌溉系统中滴喷灌器方向,容易造成杂质堵塞滴喷灌器的问题。
4.本实用新型的目的采用以下技术方案实现:
5.基于灌溉系统的液体循环系统,包括主管、支管、分支管、田间灌溉支管、回流支管、回收支管以及循环控制器,所述主管与所述支管连通,所述支管输出端与所述分支管连通,所述支管上设置有用于控制所述支管输出端的分区控制阀,所述循环控制器与所述回流支管连接,所述回收支管输入端与所述循环控制器连通,所述回收支管输出端与所述支管连通,所述回收支管上设置有控制所述回收支管输出端的回收控制阀。整个灌溉作业中的液体形成了循环回路,不会长时间堆积在田间灌溉支管上的喷灌器中,避免了杂质堵塞田间灌溉支管上的喷灌器的现象发生。
6.进一步地,还包括回收支管,所述回收支管输入端与所述过滤系统连通,所述回收支管输出端与所述支管连通,所述回收支管上设置有控制所述回收支管输出端的回收控制阀。
7.进一步地,所述田间灌溉支管的数量为至少两根。
8.进一步地,所述主管与所述支管三通连通。
9.进一步地,所述主管与所述支管之间通过三通连接管进行连通。
10.进一步地,所述分支管与所述田间灌溉支管三通连通或开孔旁接。
11.基于灌溉系统的液体循环系统,包括主管、支管、分支管、田间灌溉支管、回流支管、回收支管以及循环控制器,所述主管与所述支管连通,所述支管输出端与所述分支管连通,所述支管上设置有用于控制所述支管输出端的分区控制阀,所述循环控制器与所述回流支管连接,所述回收支管输入端与所述循环控制器连通,所述回收支管输出端与所述支管连通,所述回收支管上设置有控制所述回收支管输出端的回收控制阀。实现了对灌溉剩余液体的回收,使剩余灌溉液体不会长时间堆积在田间灌溉管网上,液体在一定条件下是会滋生杂质的,避免了杂质堵塞田间灌溉支管上喷灌器的现象发生,同时避免了资源的浪费,使灌溉系统中的管道内不再存在大量水肥药,避免了藻类植物的滋生,可以减少肥药的
用量,节约了成本。
12.进一步地,所述循环控制器与所述回收支管之间还设置有过滤系统,所述过滤系统分别与所述循环控制器和所述回收支管连通。
13.进一步地,所述分支管与所述田间灌溉支管通过三通连通或者开孔旁接。
14.相比现有技术,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在于:本技术中的基于灌溉系统的液体循环系统,包括主管、支管、分支管、田间灌溉支管、回流支管、循环控制器、过滤系统以及循环控制阀,主管与支管连通,支管输出端分别与循环控制阀和分支管连通,支管上设置有用于控制支管输出端的分区控制阀,田间灌溉支管一端与分支管连通,田间灌溉支管另一端与回流支管连通,回流支管与循环控制器连通,循环控制器与过滤系统之间通过水管连通,过滤系统与循环控制阀通过水管连通。液体循环系统在进行灌溉作业时,灌溉用的水肥药依次经过支管、分支管流向田间灌溉支管进行灌溉,灌溉过程中的液体流向回流支管,循环控制器将回流支管中的液体加压后依次流经过滤系统、循环控制阀,最后回到支管,整个灌溉作业中的液体形成了循环回路,不会长时间堆积在田间灌溉支管上的喷灌器中,避免了杂质堵塞田间灌溉支管上的喷灌器的现象发生。
15.上述说明仅是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概述,为了能够更清楚了解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手段,并可依照说明书的内容予以实施,以下以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并配合附图详细说明如后。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由以下实施例及其附图详细给出。
附图说明
16.此处所说明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理解,构成本技术的一部分,本实用新型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
17.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基于灌溉系统的液体循环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18.图中:1、主管;2、支管;3、分区控制阀;4、分支管;5、田间灌溉支管;6、回流支管;7、循环控制器;8、过滤系统;9、循环控制阀;10、回收控制阀;11、回收支管。
具体实施方式
19.下面,结合附图以及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做进一步描述,需要说明的是,在不相冲突的前提下,以下描述的各实施例之间或各技术特征之间可以任意组合形成新的实施例。
20.如图1所示,图1中的箭头表示水流方向,本技术中的基于灌溉系统的液体循环系统,包括主管1、支管2、分支管4、田间灌溉支管5、回流支管6、循环控制器7、过滤系统8以及循环控制阀9,所述主管1与所述支管2连通,所述支管2的输出端分别与所述循环控制阀9和所述分支管4连通,所述支管2上设置有用于控制所述支管2的输出端的分区控制阀3,所述田间灌溉支管5一端与所述分支管4连通,所述田间灌溉支管5另一端与所述回流支管6连通,所述田间灌溉支管5的数量为至少两根,所述回流支管6与所述循环控制器7连通,所述循环控制器7与所述过滤系统8之间通过水管连通,所述过滤系统8与所述循环控制阀9通过水管连通;上述的主管1与支管2之间通过三通连接管进行连通,分支管4与所有田间灌溉支管5之间通过三通连通或者开孔旁接。在本实施例中,还包括回收支管11,所述回收支管11
输入端与所述过滤系统8连通,所述回收支管11输出端与所述支管2连通,所述回收支管11上设置有控制所述回收支管11输出端的回收控制阀10。本实施例中田间灌溉支管5的输出端设置有喷灌器,整个田间灌溉支管5是放置在待灌溉区域内。
21.工作原理如下:在灌溉作业时,先关闭回收控制阀10以及循环控制阀9,再打开分区控制阀3,此时循环控制器7未启动,含有水肥药的灌溉所需液体经过主管1流向支管2,经过支管2的输出端流向分支管4,经过分支管4流向所有田间灌溉支管5中用于对待灌溉区域进行灌溉,田间灌溉支管5中剩余的液体流向回流支管6,当循环控制器7感应到有液体过来时,此时启动循环控制器7并打开循环控制阀9,循环控制器7把回流支管6中的液体加压后排向过滤系统8进行过滤,最后通过循环控制阀9再流到支管2中,形成灌溉作业中灌溉液体形成回路进行循环灌溉;当灌溉作业结束后,关闭分区控制阀3,同时关闭循环控制阀9,再打开回收控制阀10,此时经过过滤系统8流出的液体依次经过回收支管11以及回收控制阀10,并流向支管2的输入端,最后经过支管2的输入端回流到主管1,实现了对灌溉剩余的液体的回收,避免了资源的浪费,使灌溉系统中的管道内不再存在大量水肥药,避免了藻类植物的滋生,可以减少肥药的用量,节约了成本。
22.在另一实施例中,本技术的基于灌溉系统的液体循环系统,包括主管1、支管2、分支管4、田间灌溉支管5、回流支管6、回收支管11以及循环控制器7,所述主管1与所述支管2连通,所述支管2输出端与所述分支管4连通,所述支管2上设置有用于控制所述支管2输出端的分区控制阀3,所述循环控制器7与所述回流支管6连接,所述回收支管11输入端与所述循环控制器7连通,所述回收支管11输出端与所述支管2连通,所述回收支管11上设置有控制所述回收支管11输出端的回收控制阀10,所述循环控制器7与所述回收支管11之间还设置有过滤系统8,所述过滤系统8分别与所述循环控制器7和所述回收支管11连通。所述分支管与所述田间灌溉支管通过三通连通或者开孔旁接。
23.工作原理为:当灌溉作业开始时,开启分区控制阀3,关闭回收控制阀10,此时循环控制器7未启动,含有水肥药的灌溉所需液体经过主管1流向支管2,经过支管2的输出端流向分支管4,经过分支管4流向所有田间灌溉支管5中用于对待灌溉区域进行灌溉,田间灌溉支管5中剩余的液体流向回流支管6,当感应到有液体过来时启动循环控制器进行循环灌溉作业,当灌溉作业结束后,关闭分区控制阀3,打开回收控制阀10,此时循环控制器将回流支管6中的剩余液体加压排向过滤系统8进行过滤,经过过滤系统8流出的液体依次经过回收支管11以及回收控制阀10,并流向支管2的输入端,最后经过支管2的输入端回流到主管1,实现了对灌溉剩余的液体的回收,使剩余灌溉液体不会长时间堆积在田间灌溉支管上的喷灌器中,避免了杂质堵塞田间灌溉支管上的喷灌器的现象发生,同时避免了资源的浪费,使灌溉系统中的管道内不再存在大量水肥药,避免了藻类植物的滋生,可以减少肥药的用量,节约了成本。
24.本技术中的基于灌溉系统的液体循环系统,包括主管、支管、分支管、田间灌溉支管、回流支管、循环控制器、过滤系统以及循环控制阀,主管与支管连通,主管输出端分别与循环控制阀和分支管连通,主管上设置有用于控制主管输出端的分区控制阀,田间灌溉支管一端与分支管连通,田间灌溉支管另一端与回流支管连通,回流支管与循环控制器连通,循环控制器与过滤系统之间通过水管连通,过滤系统与循环控制阀通过水管连通。整液体循环系统在进行灌溉作业时,灌溉用的水肥药依次经过支管、分支管流向田间灌溉支管进
行灌溉,灌溉完成后的液体流向回流支管,循环控制器将回流支管中的液体加压后依次流经过滤系统、循环控制器,最后回到支管,整个灌溉作业中的液体形成了循环回路,处于动态的液体不易滋生杂质(如藻类植物,肥料结晶等),杂质在循环的液体中流向过滤系统进行清除,避免了杂质堵塞田间灌溉支管上的喷灌器的现象发生。
25.以上,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非对本实用新型作任何形式上的限制;凡本行业的普通技术人员均可按说明书附图所示和以上而顺畅地实施本实用新型;但是,凡熟悉本专业的技术人员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范围内,利用以上所揭示的技术内容而做出的些许更动、修饰与演变的等同变化,均为本实用新型的等效实施例;同时,凡依据本实用新型的实质技术对以上实施例所作的任何等同变化的更动、修饰与演变等,均仍属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