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容积可调的菌类植物栽培大棚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6284951发布日期:2021-08-17 13:38阅读:125来源:国知局
一种容积可调的菌类植物栽培大棚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属于菌类植物养殖设施技术领域,具体是一种容积可调的菌类植物栽培大棚。



背景技术:

目前,我国北方种植菌类植物一般在大棚内栽培,种植方式采用菌棒排列堆放,每排菌棒之间需要预留出人工采摘通道,大棚的建造成本寸土寸金,采摘通道显然降低了大棚的使用率;

种植菌类植物过程中,不同的菌类植物种植对温度、湿度要求较高,养殖过程中需要控制温度及通风量,现有的大棚穹顶较高,至少需要满足人工直立进入,大棚高度需要超过身高高度,其次还需要超过农作物的生长高度,菌类植物生长低矮,现有大棚上半部分基本为空置状态,在大棚一端设置降温冷却设备对大棚进行封闭式通风降温时,大棚空置的空间及上半部分大面积棚体保温膜受温面积大,严重降低了大棚内部冷却通风效率;大棚建造是需要成本的,需要满足地域间便捷运输的功能。

所以,需要一种可调节容积的菌类植物栽培大棚,提高通风降温效率及通风效果,并减小空调设备功率输出降低能耗,同时需要改善大棚较低的种植使用率,且便于转场运输。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为了提高菌类植物种植效率和优化养殖节能降耗,发明一种容积可调的菌类植物栽培大棚。

本实用新型采取以下技术方案:

一种容积可调的菌类植物栽培大棚,包括顶棚、保温膜、托盘、空调通风设备,顶棚外覆盖保温膜,顶棚结构内放置可盛放菌棒的托盘,顶棚为刚性的两端延伸式焊接顶棚,顶棚下设有用于举升顶棚的举升缸,顶棚设置有吊钩,托盘设置有供吊钩钩挂的吊耳,顶棚设置有驱动吊钩位移的横移装置。

横移装置包括水平缸、筒梁、动轴,筒梁设置有内通孔,筒梁内通孔匹配设置动轴,水平缸固定设置于筒梁一端侧,水平缸的活塞杆轴向连接动轴,筒梁的沿轴向筒壁阵列开设横移槽,动轴沿轴向阵列开设若干设有通孔的径向槽,吊钩插装于径向槽内。

吊钩上端为带耳孔的扁头体,吊钩下端设置有两侧对称的挂钩,径向槽内设置销轴,吊钩上端的扁头体通过销轴贯穿耳孔固定吊装连接。

托盘为四边设置有封闭竖边的平底矩形盘体,吊耳对称设置于盘体两端短竖边,托盘外底面设置有与短边平行的两个v型槽。

顶棚结构内放置托盘的地面与托盘间还设置有相互平行的两条滑轨,滑轨与v型槽适配,空调通风设备高度与顶棚结构下降低位平齐。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可以获得以下技术效果:

设置可升降的菌棒盛放托盘,托盘内可注水保持湿度,托盘满布在大棚内通道两侧,与常规预留有采摘通道的大棚相比,菌类植物的种植面积及产量提高约一倍,设置升降机构的托盘奇数位/偶数位升起时,人员可进入升起的奇数位/偶数位托盘下,进行偶数位/奇数位托盘菌类植物的采摘,顶棚整体升降实现了菌类植物栽培大棚的容积变化可调,当非采摘模式下,顶棚下降实现大棚容积减小,热传导面积缩减,空调通风设备的输出功率可大幅减小,使棚内植物温控效率提高。大棚构造还具有便利转场和转场成本低的特点。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立体结构视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大棚升高状态视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大棚降低状态视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大棚升高时的侧视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吊钩机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6是本实用新型图5a-a剖视图;

图7是本实用新型栽培托盘立体图;

图8是本实用新型托盘侧视图;

图9是本实用新型立体外型图;

图10是本实用新型运输转场示意图。

其中,1-三角架梁,2-矩形边梁,3-横移机构,4-水平缸,5-吊钩,6-托盘,7-举升缸,8-空调通风设备,9-滑轨,10-v型槽,11-保温膜,12-通道,13-菌棒,14-车,301-筒梁,302-横移槽,303-动轴,304-销轴,601-吊耳,602-竖边。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10,一种容积可调的菌类植物栽培大棚,包括:顶棚结构、举升缸7、横移装置、托盘6、滑轨9、空调通风设备8、保温膜11,顶棚结构具体包括:三角架梁1、矩形边梁2,三角梁架1为三角形焊接钢结构,若干三角梁架1平行阵列布置,若干三角梁架1两边角分别由两矩形边梁2平行固定连接构成顶棚结构;沿若干三角梁架1底边连接设置有四个横移装置,横移装置分别与矩形边梁2平行,横移装置具体包括:横移机构3、水平缸4、吊钩5,该吊钩5上端为带耳孔的扁头体,吊钩5下端两侧对称设置勾挂体,横移机构3包括筒梁301、动轴303,筒梁301设置有内通孔,筒梁301内孔匹配设置动轴303,水平缸4同轴固定设置筒梁301一端侧,水平缸4的活塞杆轴向连接动轴303,筒梁301的沿轴向筒壁阵列开设若干横移槽302,动轴303沿轴向阵列开设若干设有通孔的径向槽,每个径向槽内分别通过销轴304贯穿连接吊钩5的扁头体耳孔,吊钩5勾挂体穿过筒梁301横移槽下垂,水平缸4动作可推拉动轴303沿筒梁301轴向位移,使动轴303上连接的若干吊钩5沿轴向移动,吊钩5沿轴向移动范围处于横移槽区间内。

顶棚结构外侧的两矩形边梁2下各分布设置有两个举升缸7,四个竖直设立的举升缸7底端固定于地面,四个举升缸7同步升降实现顶棚结构及横移装置整体水平上升/下降。

如图7-8,托盘6为四边设置有封闭竖边602的平底矩形盘体,盘体两端l’短竖边对称设置有吊耳601,托盘6外底面设置有与短边平行的v型槽10两个。

上述的可升降顶棚结构外覆盖有保温膜11,从而形成容积可变的棚体,棚体内设置有通道12,沿通道12两端分别设置有入口、空调通风设备8。通道12两侧地面分别设置有相互平行的两条滑轨9,托盘6通过滑轨9排列滑设于顶棚结构正投影下方通道12两侧区域,通道12两侧各分布一排托盘6,空调通风设备高度与顶棚结构下降低位平齐。

前述的四个横移装置中,相邻两个横移装置为一组,每组横移装置分别对应一排托盘6,相应的两个吊钩5为一对,一对吊钩5可吊挂一个栽培托盘6,吊钩5的挂钩点为两个,挂钩点位置相对吊钩体左右对称,其中,托盘6距离m与单组横移装置的间距相适配,并且每个横移装置上相邻两个吊钩5的距离l等于两个托盘l’之和,托盘6数量和排列组合与横移装置吊钩5数量适配并对位,满足吊钩5钩挂托盘6,相邻两个横移装置同步工作,驱动若干吊钩5同步横移,配合四个举升缸7同步升降实现顶棚结构及横移装置整体水平上升/下降,从而实现若干排列的奇数位的托盘或偶数位的托盘同步升降。

实施方式为:

如图1-9,无人养殖状态时如图3所示,顶棚结构及横移装置整体处于下降位,待需要人工进入时,四个举升缸7同步举升顶棚结构及横移装置整体升起,如图2、图4,间隔设置的栽培托盘6被一同吊起,人员从通道12进入间隔处,采集地面滑轨9上坐落的托盘内的菌棒13,而后人员退出大棚,四个举升缸7同步举升顶棚下降;顶棚上升下降时,薄膜11随大棚升降变化自动收/放卷。

如图5-8,单组或/和双组横移装置同步工作:水平缸4的活塞杆驱动动轴303轴向动作,连接动轴303的连排吊钩5在横移槽区间内沿轴向移动进行位置横移,吊钩5脱离已采集完毕的栽培托盘6的吊耳601,横向移动吊钩5的挂钩钩挂连接待采集的栽培托盘6的吊耳601,四个举升缸7同步举升顶棚升起,人员再次进入大棚采集托盘6的菌棒13。

如图3、图9,大棚一端侧设置有空调通风设备8,养殖过程中顶棚下降至空调通风设备8相同高度,可减小大棚横截面积,在此状态下进行工作即可提高温控效果;另外栽培托盘内可注水控制湿度。

转场功能实现方法:如图1、图6、图10,栽培托盘可通过滑轨9更为方便的进入\撤出大棚,四个举升缸7同步举升顶棚升起,拆卸销轴304拆除吊钩5后,运输平板车沿大棚入口方向倒入,四个举升缸7同步举升顶棚下降,使大棚的顶棚结构及横移装置主体落于平板车14上,拆除四个举升缸7与地面的固定连接点,继续通过液压控制举升缸7收缩离地,即可运输转场,大棚主体具有无需组装拆卸吊运的优势。

其他大棚附件体型较小,常规运输可实现,不再复述。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